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育新闻教师随笔
阅读:1173  
标签:教师随笔
也说教育(二)


      老师:这两年随着我市经济的腾飞,在科教兴国成为基本国策的大好形势下,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确实有了很大增加,学校盖起了新大楼,去年又新建了食堂,教室里安上了吊扇和投影设备。但总有不尽人意之处,有的教室五个日光灯能亮两三个就很不错了,学校的电线线路也不知怎么搞的,老停电,我代两个班,一个班只有投影机没有屏幕,只好两个班都不用。教室的玻璃是一层层的。"穷不能穷教育,苦不能苦孩子",现在除了教育投入不够,还有一些人偷工减料,搞劣质工程,但我相信这种情况会有好转的。  

      王凤珠:这几年,在咱们家乡,很多人都在市里买房子,教师的住房也很受关注。咱们老师的住房是怎样的呢?  

      朱老师:现在,在农村学校,主要是按教龄来分配。先把学校里的老师按教龄排个队,每个教师根据自己需要写申请(也可以不要),再分配。现在一般是教师本人承担一部分,大约两三万,国家解决主要部分,教师只有对住房的使用权而无产权,不可转让,租借、出售。年长教师住二三层,高层和底层由年青教师,住房在学校所在的镇上,一般教师是不太会买房的。  

      王凤珠:在学校能学习一些新知识吗?  

      朱老师:接受不到最新鲜的东西,我总觉得自己在一步步脱离时代步伐。镇上的小学里只有镇中心和二小各有一台电脑,也仅仅是用来打打字,没有上网,这在村小学是绝不可能的。  

      王凤珠:您很喜欢电脑吗?  

      朱老师:当然,可又没机会,也没地方学。镇上的网吧只有一家,却是用来打游戏机的。我每次去市里,上网费每个小时八元,但我也要去玩,可又不能经常去。去年镇里为教师办了一个电脑学习班,却只允许97级以前的老师去学,我是98级的,理所当然地被拒之门外了。只好自己捧着书,去找以前的同学切磋。  

      王凤珠:学校里有一些教学资料吗?  

      朱老师:教育杂志很少,只有《浙江教育报》,《小学语文教育》、《小学数学教育》、《嘉兴教育》四种,而且除《嘉兴教育》全校有四本,其它都是全校只有一本。  

      王凤珠:资料如此匮乏,您自己订了吗?  

      朱老师:历来都这样子,大家都不订,谁也不想吃亏,再说,新来乍到,也不好太出头嘛!  

      王凤珠:素质教育提了很多年,现在呼声日高,你们学校搞得怎么样?  

      朱老师:难啊,学校开了好多次会传达上头指示,可真要做起来,问题多着呢,上头要分数,老师谁不想与学生一起轻轻松松呢?可是,每学期全镇统考,排名次,要落个最后,校长不找你就怪事了。家长也惹不起。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去年100分,今年98也要来找你,可吃罪不起!学校里开书法课,可老师就是语文老师,姑不论老师的水平究竞如何,每逢到了"紧张"时刻就被"挪用"了,这课本来就一周才一节啊!体育课前面已提过是被其它科的老师兼的,根本就没有专职的,体育器材少得可怜:没有篮球场,没有跳箱,没有双杠,没有……唯一的足球是我来之后自己掏钱买的。  

      王凤珠:你是个球迷,到了这儿有知音没有?  

      朱老师:现成的知音没有,但我把孩子们带起来了,没有正规场地,没有关系,在操场上练练也算"过把瘾"。现在学校里已有很多小球迷了。要是中国的足球也能像乒乓球一样普及就好了。现在,学校里有三个乒乓球台,每次上体育课,我都觉得没什么可上的,照着书本上,有些没器材。剩下的没几节课就上完了,让孩子们自由活动,心里又过不去,只好领着跑跑步,扔扔垒球了事。  

      王凤珠:我们这儿的继续教育怎样呢?我听说我市在2005年之前小学教师除了老教师都要达到大专学历,是这样吗?  

      朱老师:继续教育是每个青年教师所必须的。一学期大概两三次,先由镇小派两名教师去市里听省里专家的讲座,再由他们回来开课。每年进行考试。不过他说所用的课本其实先前在师范里念过的,没意思得很。去进修对于小学教师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不过自学大专是必须的。  

      我突然想起高一时那个不会讲普通话的数学老师和一个北京同学瞪大眼睛也听不懂讲了些什么的情景,想起初中时用家乡话来念课文的"逗人"场面……  

      在聊天式的轻松中我结束了这次采访。朱老师初中时是比我高一级的同学,因此比较熟,原来他十分喜欢孩子,但现在我却不得不发现,他早年的雄心大志正日渐消退。或许朱老师是一位刚参加工作一年半的年轻老师,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似乎太年轻,太没有经验了,但我认为他的一番表述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农村教育(至少是在我的家乡浙江海宁)的一些情况。  

      他一个劲地跟我说,下次放假一定要再去找他聊聊。他说跟我们这朝气勃勃的学生聊聊,他会觉得自己也跟着“生机”起来……  

      我想明年我一定会去的,而且不只去一次,而是更多,因为我觉得这是一种使命。  

      
标签:教师随笔 也说教育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中国、美国,谁好谁坏比比看
下一篇:面临失业的教师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