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1209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鲁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贝多芬田园交响乐(鲁教版高一必修)
 一.《贝多芬田园交响乐》

二. 导入新课:

    音乐不分年龄,不分国别,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有的音乐哀婉低沉,有的音乐激昂慷慨,它让我们或悲伤,或喜悦。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法国作家乔治·桑的《贝多芬田园交响乐》,让我们徜徉于音乐的海洋,感受音乐的魅力。 

 

三. 初步鉴赏:

    播放阿炳(华彦钧)的乐曲《二泉映月》,学生同桌之间或前后桌之间讨论,从音调、旋侓、感情三个方面加以鉴赏,初步领会鉴赏音乐的方法。

学生讨论后,教师给出参考答案: 

音调:低沉 旋律:舒缓 

感情:幽愤、哀痛 

 

四. 出示目标:

  1、学习本文作者运用形象化的景物描绘音乐的方法。 

  2、了解音乐家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提高音乐欣赏的能力。 

  3、理解本文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 课文分析:

播放《贝多芬田园交响乐》,布置任务,将全班同学分为四组,确定四个题目:

  1、贝多芬的交流 

①这首交响乐的节奏是如何变化的? 

    ②通过交响乐可看出贝多芬对田园有何感情? 

2、给乔治·桑的一封信 

    ③文中写到了哪些田园风光?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④通过景物描写,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有何变化? 

 

六. 学生作答:

学生分组讨论后,写出60—100字的书面小文章,推举一至二名同学发言,其他组同学可修改、补充,达成共识,教师在此过程中可适当点拨。学生作答成熟后,教师明确给出参考答案。

    ①节奏的变化: 

不太快→很快→快→快→较快 

    总之,即欢快、悠扬、明澈。 

②贝多芬对回归田园的感情 

到达乡村的愉快→独坐河边,聆听音响→参加舞会,兴高采烈→暴雨突降,惊心动魄→愉快和感恩的情绪。 

    总之,即用心感受田园、感受自然,感受乡村。 

    ③景物及特点   

    平原:空荡平坦 光线:变化莫测 

    天空:阴暗低沉 飞鸟:漫天舞动 

    暴风雨:疯狂猛烈 

    ④作者感情的变化 

    迷惘→孤独→抗争→幸福(“变成白色的天使,成为了前者,满含着感激与欣慰赞美上帝。”) 

 

七. 修改题目:

    本文题目为名词性结构,简洁明了地交代了写作的对象。请同学们在对原文理解的基础上,另拟题目,使之能形象化地揭示《田园交响曲》的特点。 

    学生自由讨论后作答,教师举例如《欢乐的交响曲》、《心旷神怡的旋律》、《催人奋进的号角》、《扼住命运的咽喉》……

 

【模拟试题】

1. 写出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①穹顶(  )②和煦(  )③堵塞(  )④嶙峋(  )

    ⑤咆哮(  )⑥呼啸(  )⑦强劲(  )

 

2. 请解释下列词语。

①漂游(          )②浩茫(         )③暗淡(        )

④苍穹(          )⑤震撼(         )⑥垂顾(        )⑦凛冽(       )

 

3. 请辨析下列词语,并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所选文段的横线上。

    ①依稀      ③浩茫     ⑤静谧

    ②隐约      ④浩渺     ⑥静穆

    不过,我还是__________发现远方世界中消失的火光,大地暗淡的反光升入__________可闻的乐曲声中,这乐声很轻,和风不时打断它的曲调,并把它扩散到__________的宇宙之中。

    之后,一切归于平静。我孤独无依,悄悄的融入云层的__________之中。

 

4. 作者在文中说:“我再也看不见自己,感不到自己存在。”这句话描述了怎样音乐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作者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音乐的旋律和节奏经历了哪些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分组讨论:同样是音乐描写,《贝多芬田园交响乐》和《琵琶行》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全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7—10题。

突然,响起一声号角。这是大天使的号角,是最后审判的信号。我的牢狱像易碎的水晶破裂了,在我周围成为碎片。我又一次孤独又自由的置身于天上的平原之上。但这一次我很快的毫不费力的向天主飞去。柔软的云有的白如鹅绒,有的如朝阳下的海水一样闪着金光他们在我下面翻滚,我朝着更美妙、更纯洁的天空飞去,我感到一阵疲惫无力。我像凭风而行的燕子、随风飞舞的羽毛,漂游空中,清冽宜人的泪水在我身上流淌,冲走了裹在我身上的黑颜色。我渐渐变白了,像一朵百合花。我看见周围那些幸福的精灵拉着手同声赞美上帝。天幕渐渐半开,我听见一个声音从高处传来:“来吧,我的强者,去休息吧。”但我什么也没看见,因为交响乐结束了。

7. “我”“又一次孤独又自由的置身于天上的平原之上”此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与第一次孤独时的心情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但我什么也没看见,因为交响乐结束了。”为什么乐曲结束前后作者的感受反差会如此之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那些精灵为什么要“拉着手同声赞美上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文中“更美妙、更纯洁的天空”借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4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州……”一阕《关雎》,就这样出现在我们生命的源头,出现在华夏文明的源头。每当读罢《诗经》,我常常不禁要问自己:为什么斑驳的岁月并未使《诗经》里锃亮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远古诗歌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蒙受损失?但当暗黄的纸页间错落的诗行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当代诗歌,又为何离我们这般遥远?

    与诗人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应当说是我们的幸运。诗,使灰暗变得多彩,使短暂变得永久,使有限变得无限,使腐朽化为神奇;诗使生命中许多不可能成为可能;诗使人类充分体验到情感的欢畅与智慧的奇谲。无数的新诗正散布在我们周围,如星雨,如花瓣,飘散在我们的日子深处。它们与我们相距那么近,身手可触,然而又有多少人注意到它们的存在呢?是因为李白李贺李商隐都已在历史的烟尘里隐退,而浮华的现世不再造就王勃、王维、王昌龄了吗?现在就下这样的结论,未免太匆忙了点。唯一的解释,就是它们未曾经历过时间的淘洗。一首诗若成为绝唱,是不能省略这一手续的。于是明白了,好诗的诞生,是天才与时间共同的结果,而读诗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距离的。因为有了时间的距离,古诗里的字句,才化成水底的珊瑚,美丽而持久。所以,《诗经》里的“蒹葭、白露”的痕迹依稀可辨;骆宾王的“西陆蝉声”,依然如丝如缕;陈子昂的“幽州台”,温庭筠的“五丈原”,慷慨悲凉之气未改;而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与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将同一个“凉州”锁定在心灵的地图上。古诗如酒,存放的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我们更感谢酿酒师,同时更应对时间产生由衷的敬意。

    既然诗是诗人灵魂的闪光留下的痕迹,那么,构思的技巧,应当只有一次效用。就像对一部悬念小说的欣赏,应当是一次性的,谜底揭开之后再去重读恐怕就会失去初读的那份奇妙的感受。按说,诗也一样。名诗佳句诵过千遍之后熟稔到了不假思索就可脱口而出的程度,理应不再有新鲜的刺激了,这似乎是旧诗的劣势、新诗的优势,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比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刘禹锡的“人世几回伤往事,山行依旧枕寒流”,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每次品读,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些诗中名句是在诗人高度敏感的情感旧窖里酿制的,它们有足够的力量抵御心灵的麻木。于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复吟诵中,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一天一天的深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诗歌最终成为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赋予我们生命以更深厚的意义,同时也使诗歌本身的魅力一次次的深化和升值。地老天荒,美人迟暮,只有诗,常读常新。诗不会老,就更不会死。在诗歌的低潮时期我从未对诗失去信念,原因也正在这里。

(选自《在梦中搁浅》

11. 第一段中的“生出铜绿”比喻什么?为什么作者说当代诗歌“离我们这般遥远”?作者认为造成当代诗歌的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第三段中说“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根据文意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第四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每次品读名诗,“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下列对文章的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作者认为当代诗歌离我们遥远只是因为缺少时间的距离,因此作者未对诗歌失去信心,只要经过若干年当代诗歌也会有古诗名句一样的魅力。

    B. 斑驳的岁月未使《诗经》里锃亮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远古诗歌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蒙受损失,是因为这些诗已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

    C. 作者认为名诗佳句诵读过千遍之后熟稔到了不假思索便可脱口而出的程度,依然有它的优势,因为它能常读常新。

    D. 人们对悬念小说的欣赏,效用是一次性的,而对名句却百读不厌这是因为名诗有机巧的构思。

    E. 读诗能赋予我们生命以更深厚的意义,也使诗歌本身的魅力得以升值和深化。

【试题答案】

1. ①qióng  ②xù  ③sè  ④lín  xún  ⑤xiào  ⑥xiào  ⑦jìng 

  2. ①漫无目的的飘荡 ②广阔无边  ③ 昏暗,不光明  ④天空 ⑤震动、摇撼  ⑥敬辞,指对方对自己的关心和照顾。⑦刺骨的寒冷。

3. ①模模糊糊  ②看起来听起来不很清楚  ③广阔无边  ④水光无边  ⑤安静  ⑥安静庄严。①②③④。

4. 作者沉浸于美妙、激越的节奏和旋律所带来的意境中,完全陶醉了,达到了一种“忘我”的境地。从侧面描写出了《贝多芬田园交响乐》的强烈艺术魅力。

  5. 作者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乐曲的旋律经历了“舒缓——间歇——平静——混乱——激越雄壮——轻快”的变化。

  6. 《琵琶行》运用了比喻的表现手法,把抽象的音乐变成了形象、生动、具体、可感的东西。再通过环境的描写,侧面突出乐曲的魅力;《贝多芬田园交响乐》运用了通感的手法,作者充分发挥联想和想像,通过构建强大的意境把自己的欣赏感受描写出来。借以反映乐曲的节奏和旋律的变化。

7. 第一次时处于迷茫、彷徨状态感到很失落和恐惧。第二次“我”突破了牢狱,通过努力向天主飞去,这时的心情是自由的、豪迈的。

8. 作者的感受是随着乐曲的节奏和旋律的变化而变化的,演奏中作者在乐曲的感染下是忘我的,乐曲结束,作者从强大的意境当中解脱出来

  9. 上帝给予他们以勇气和力量,促使他们去奋斗。

  10. 一种享受、一种意境。

11. 第一问:诗歌衰老,失去生命力。或变得灰暗,失去光彩和神奇。第二问:没有成为人们灵魂的一部分。第三问:作者认为当代诗歌没有经过时间的淘洗。

12. 古诗经过时间的淘洗,本身的魅力得到深化和升值。

13. 它能深化我们对人、事的体察,成为我们精神的源泉和归宿:赋予生命以更深厚的意义。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鲁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贝多芬田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中考新题型-阅读链接题教学案(九年级)
下一篇:18.绿色蝈蝈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