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2540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死水》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味本诗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提高学生现代诗歌阅读鉴赏的能力。                                            

2.体会诗歌中“以丑为美”的反讽艺术手法。                      

3.反复诵读,理解“死水” 这一意象的寓意。                  

4.学习诗人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体会诗的“三美”及反讽手法的运用。                  

 难点:学习诗人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方法 探讨法

教具和教学手段(学生实验器材、演示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网络、多媒体  电脑 

教学过程

虚拟教室的讨论:

语文论坛——诗歌《死水》欣赏专栏

一、复习作业:欣赏诗歌的方法是什么?

二、《死水》意象分析:《死水》中包含有哪些意象,有哪些内涵?(全文共5节,可以分节说明)你最欣赏的意象是什么,为什么? 

三、《死水》的“三美”原则是如何体现的?《死水》与《再别康桥》有何异同?

(预设:已经学过《毛泽东词二首》、《再别康桥》,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分析意象的能力。但分析问题可能不深入,有偏差,有待于现实课堂的深入探讨。)

结合虚拟教室的讨论展开现实课堂教学

一、导入

播放歌曲《七子之歌》,这是什么歌,它的作者是谁?——闻一多,这是闻一多先生的一首诗,体现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作者介绍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后改名闻一多,现代诗人、学者。1922年留学美国,学习绘画,进修文学,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和英国近代诗歌。1923年印行第一本新诗集《红烛》,1928年,第二本诗集《死水》出版。闻一多的诗具有极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诗歌之中,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以及社会批判意识。

三、朗诵诗歌 

齐读——正音——听配乐朗读——个别学生有感情朗读

四、诗文赏析

(一)诗中涉及到的意象(结合虚拟教室论题一讨论)

对课文的理解:

1.“死水”的特点——肮脏、腥臭、死气沉沉

象征意义——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根据注释①我们可以有三种理解:

○1即注释中所说的:据他的朋友饶孟侃回忆:“《死水》一诗,即君偶见(北京)西单二龙坑南端一臭水沟在感而作。这当是“死水”的本义。

○2从写作时间看:当是象征美国那黑暗的社会。诗人曾于1922年赴美芝加哥大学留学,深切感受到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激发起强烈的爱国热情。在这种情绪的支配下,写了许多充满爱国反帝的诗篇,《七子之歌》《死水》一诗是当时的代表作。诗人在此时写这样的诗,足见作者对美国那黑暗的社会的态度——那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3从发表时间看:诗人于1925年回国,他看到的却是军阀混战的旧中国,当时的段祺瑞政府血腥屠杀请愿的爱国学生,执行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眼前的景象让诗人悲愤不已,所以,北洋军阀政府也是那沟“绝望的死水”。

○4也有人说,“死水”当是象征黑暗旧中国的现状。理由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闻一多对祖国的美好希望破灭,1928年他编成自己的第二部诗集,取名为《死水》,连诗集的封面都是自己设计的,用黑底金字,表示对眼前这个社会的绝望。然后与诗坛告别,走进了学者的书屋。

2.绝望的死水:“死水”是指那时的中国现实。“死水”再加上“绝望”,这是诗人对现实的坚决的否定,这表现了闻一多的鲜明的批判精神。

3.第一节中的“不如”“爽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为什么作者要 “ 多扔些破铜烂铁”“泼你的剩菜残羹”?——愤激之情。希望它“丑”上加“丑”,加速灭亡。

4.第二、三节涉及的意象:“翡翠”——破铜之绿、“桃花”——烂铁的锈、“罗绮”——油腻的光、“云霞”——霉菌、“绿酒”——一沟臭水、“白沫”——臭水上的泡沫  鲜明的外表,丑陋、令人作呕的内在。

5.“这么一沟”是怎样的一沟?作者描绘的死水的外表。

死水会因为诗人的极力描绘而变得美吗?——“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全文主旨)

《再别康桥》把美的东西写得更美,以美写美。

《死水》是把丑的东西写得美,反衬丑之更丑。——反讽(从反面或用反语来讽刺事物).诗歌借鉴了西方现代诗的反讽方法和“以丑为美”的艺术原则。诗的中间三节,展开丰富的想象,极力把死水内在的丑恶东西,充分地涂饰以美丽的外形,以鲜明的色彩和响亮的声音,反讽死水的肮脏、霉烂、黯淡、沉寂。美与丑的交织反差,造成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

6.作者为什么说“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明确:这是一首激愤之诗。闻一多已经觉醒,他已经有点“大彻大悟”。一方面,对死水,也就是对黑暗,他不存幻想:它是丑恶,断然产生不了美;另一方面,他没有真的绝望,他不是心如槁木死灰,他痛恨这丑恶的死水的存在,他痛恨,当然是要否定它,是要让死水死亡。“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并不是真的撒手,真的“让”,而只是一种激愤之语。朱自清对这首诗看法是:“这不是恶之花的赞颂,而是索性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为了希望,他才让丑恶来开垦,他是要让丑恶彻底地暴露。”


展开全文阅读
绝望的死水的死亡,是新的诞生;否定之否定,结论是肯定。这就是死水的意义及诗人的进取精神的体现。是打破旧世界,置之死地而后生。如郭沫若的《凤凰涅槃》中的“涅槃”即再生的意思。

这里要引导学生认识到闻一多在诗中体现的爱国之情。爱之深,责之切。

(二)“三美”原则的体现:

音乐美:每句诗分别由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构成,组成2232或2322或3222音尺,最后以双音节收尾,虽然音尺的排列顺序不完全相同,但是其总数却完全一致,在变化中保持整齐,参差错落兼以抑扬顿挫,每节换韵,偶句押韵(各节大体均押abcb型的二四脚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很强,具有音乐般的美感。

绘画美:用色彩绚丽的词语来表现社会的丑恶现实,形成绘画般的鲜明形象。

建筑美:全诗共五节,每节四行,每一行九个字,做到了节拍匀称,句式整洁。

(三)拓展阅读

《红烛》 闻一多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祈祷》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

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

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

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

谁的心里有尧舜的心,

谁的血是荆轲聂政的血,

谁是神农黄帝的遗孽。

告诉我那智慧来得离奇,

说是河马献来的馈礼;

还告诉我这歌声的节奏,

原是九苞凤凰的传授。 

请告诉我戈壁的沉默,

和五岳的庄严?又告诉我,

泰山的石霤还滴着忍耐,

大江黄河又流着和谐?
再告诉我,那一滴清泪,

是孔子吊唁死麟的伤悲?

那狂笑也得告诉我才好,——

庄周,淳于髡,东方朔的笑。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

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

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

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

诗的中心意义就是激赏中华民族的伟大、中华文化的悠久与灿烂。诗人历数了中国历史上无数的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有我们民族的远祖黄帝,有“遍尝百草”的中国农业文明先师神农,有德高望重、治国有方而成为万世景仰的尧舜,还有血性豪侠、反抗强暴的荆轲聂政,这都是中国人引以为荣的楷模,他们象灯塔一样永远照耀在民族历史的最前端,勉励后来者奋斗不息;在以后漫长的文明发展史上,又曾不断涌现出一系列高尚的、智慧的贤人,如孙子、庄周、淳于髡、东方朔等等。传说中的麒麟向来被中国人当作“仁兽”,一生推行仁义道德的孔子见麒麟之死而伤道穷,从此绝笔。庄周文章的幽默辛辣、一针见血,淳于髡数使诸侯,滑稽善辩,东方朔更是以见多识广、聪慧过人著称。先贤的事迹是难以数尽的,随便拈出几个便让人思慕不已。接着,诗人又借用历史传说,极力表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历史和奇幻灿烂的气质。据称伏羲氏教人结网捕鱼,驯养牲畜,教民嫁娶,还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创八卦,立文字,文明的繁盛引起了“龙马出河”、“凤凰授歌”。这些传说为中华文化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迷离的光环。诗人又想象着中华大地的自然风物,有沉默不语的戈壁滩,庄严雄伟的五岳山峰,长江黄河浩浩汤汤,波澜壮阔,如一首和谐的交响乐,泰山里的山间流水,几千年来泣然下滴,永不停息,这又是多么坚韧的毅力。于是,在大自然的身上,诗人又一次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所感染:它沉默而庄严,壮丽而和谐,坚韧而绵长。全诗表现了闻一多在迷惘悲观中执着追求、苦苦寻觅的探索精神。诗歌几乎全是由祈使句与疑问句组成,生动地传达出了诗人努力摆脱疑惑、反抗绝望的挣扎过程。“祈祷”原是宗教术语,是凡人向上苍祈求,表达心愿。“祈祷”是人生痛苦之使然,“祈祷”是对人间力量绝望的结果;但“祈祷”终究还是有所希望,特别是渴望那种来自于冥冥之中的超自然威力的降临,从这没有希望的世界重新制造出希望来。这或许就代表了闻一多那无可奈何的挣扎吧。

《色彩》

生命是张没价值的白纸,

  自从绿给了我发展,

  红给了我情热,

  黄教我以忠义,

  蓝教我以高洁,

  粉红赐我以希望,

  灰白赠我以悲哀;

  再完成这帧彩图,

  黑还要加我以死。   

  从此以后,

  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

  因为我爱他的色彩。

该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价值的重视。由生活中的各种色彩,通过人的直感与直觉,人才具有了各种精神上的感受。绿色是新生的象征,使人类具有了发展的观念与追求发展的欲望;红色是热色,使人感到精神振奋,产生了各种热烈的情感;黄色是极亮的色彩,它代表了人类的忠义观念,象赤诚的心,坦白无私,把自己的一切都贡献出来;蓝色是柔和的、平静的,具有高洁的意义,能净化人的灵魂;粉红色是娇嫩美艳的,是蓓蕾的花色,会越变越鲜艳美丽,故使人充满希望;灰白色是灰暗而又清淡的,能使人产生悲哀的感觉;黑色使人感到心情沉重、绝望,象征着生命的终结。人除了直感直觉之外没有任何其它的生活内容,但这直感直觉中的各种色彩却给人以各种精神启示,因而生命也就具有了自身的精神内涵。诗人说,“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的色彩。”这样,诗人便把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生活精神价值的重视统一了起来。他不是仅仅爱一种抽象的人生观念,也不仅仅把生活现象当作毫无精神内涵的空洞的东西,而是通过对具体生活现象的热爱感受生活的精神意义。他认为,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此。

课堂小结:诗人把黑暗腐败的旧中国现实,比喻为“一沟绝望的死水”,表达了对丑恶势力的憎恨和对祖国深沉的挚爱。诗的最后一节,表明他一方面对黑暗不存幻想,坚信丑恶产生不了美;另一方面并非心如死灰,“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是愤激之言,在绝望中饱含着希望,在冷峻里灌注着一腔爱国主义的热情之火。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死水》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知其不可而为之(苏教版高二选修)
下一篇:《六国论》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