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1053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高祖本纪(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司马迁是如何刻画刘邦这位帝王的形象的。
3、了解“互见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4、了解“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探讨司马迁坚持真理、秉笔直书的伟大精神。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设想:首先让学生预习,了解课文的故事情节。然后让学生思考《阅读与探讨》的习题,进一步了解作者是如何刻画、丰富刘邦这位帝王的形象,从而了解“互见法”和“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教学过程:
一、导入:自古帝王多异相。在史书记载中他们的出生都有一种神秘的色彩,和常人不一样。如殷契由母亲吞玄鸟卵而生,周后稷由母亲践“巨人迹”而孕。为什么史书要这样记载呢?
明确:“君权神受”观念,秉承天意来统治管理天下。写史者这样写的目的也是为了迎合统治者的心理,安抚天下百姓的需要。那么我们今天学习的《高祖本纪》中的主人公刘邦的出生有没有这种神秘色彩呢?
明确:“蛟龙俯身”。(“梦与神遇。”……“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说明刘邦做帝王是上天的旨意,是受命而已,突出刘邦的不凡。
二、用简要短语(身份特征)概括文章情节:
1、刘邦出生:蛟龙俯身而出世,写出了刘邦的不凡。
2、平民刘邦:好酒及色、不事生产、壮志初现、诈称“贺千万”的无赖之举。3、将帅刘邦:入关灭秦、楚汉相争、大败项羽。
4、帝王刘邦:氾水称帝、举杯噱父、高祖还乡、高祖之死。
三、在一系列的事件中,人物的形象得到充分地展示。在本文中,记叙了刘邦在不同的时间段的活动,请大家结合“阅读与探讨”第3题分组讨论在各个阶段刘邦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要求:用简明的语言概括特点,用事实加以印证。)
1、有远见卓识。入关不如约称王树威望(以退为进);与民约法三章赢民心。(刘邦取胜之基)
2、智谋超人。突出的表现在军事才能上。与秦军大战蓝田前后,游说秦将、以利诱敌、设疑兵旗等计谋。
3、善于用人。在入关灭秦、楚汉相争、大败项羽等战争中,刘邦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善于将将。如垓下之战,使用韩信,充分展示其才干,大败项羽。
4、狡诈无赖。“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5、卑鄙残暴。未央宫戏弄老父亲,“阅读与探讨”的练习3中的“推坠儿女自逃命”及“则幸分我一杯羹”两个故事。
总结:帝王,天之子也。在他们身上,体现的都应是人世间的道德准则。但在司马迁的笔下,作为一代帝王刘邦,一个政治家的形象栩栩如生。而在展示一个政治家形象的同时,也写出“平民刘邦”的无赖、“将帅刘邦”的残暴、“帝王刘邦”的卑鄙等性格特征。刘邦被拂去神圣和灵异的光环,还之以凡夫俗子的本相。这就是“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写法。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我们从司马迁的身上看到,作为一名良史坚持真理、秉笔直书的精神和伟大的人格魅力。我们从中更能体会到在《报任安书》一文中那种忍辱践志的巨大动力。
四、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馀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阅读这一段落,思考:这一情节在我们以前那篇课文学过?两者区别在哪儿?
明确:《鸿门宴》。在这篇文章中,情节写得非常具体,而且悬念迭生。
在《高祖本纪》中,就简单叙述着一情节。
总结:这就是互见法。“互见法”是《史记》选取,安排材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史记》特别注意人物形象的统一性,为了既不伤害这种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在一个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的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基本特点,而其他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这就是苏洵所说的“本传晦之,而他传发之”的方法。
五、刘邦是司马迁笔下最生动、最丰满、最有个性的人物形象之一。最这是通过哪些艺术手法加以塑造的?
1、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如在“将帅刘邦”中,项羽、刘邦分兵入关攻秦各自采取的措施,突出刘邦的宽厚仁慈,从而赢得民心,奠定以后胜利的基础。
2、用讽刺的手法臧否历史人物。如高祖置酒未央宫一节,对刘邦自矜声色的心态的描摹。
3、用典型细节刻画人物。如赊酒、诈言“贺千万”、观始皇而叹等细节,展示刘邦的性格的各个侧面。
六、练习布置:归纳本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整理文中的实词,并解释其义。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高祖本纪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孔子生平
下一篇:
西地平线上(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