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3358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项脊轩志(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捕捉生活细节真情为文的手法;
2.感受文章驱遣自然语言格调天成的特色。
学习导入
寒花葬志 归有光
婢,魏孺人媵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事我而不卒,命也乎!
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爇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予入自外,取之食,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
回想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
【注释】魏孺人:作者的妻子。孺人,明代七品官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爇ruò:焚烧。
【译文】寒花婢女是我妻子魏孺人的陪嫁丫鬟,死于嘉靖年五月四日,埋葬在荒山上。她服侍我却不能到老,是命运的安排吧! 寒花刚陪嫁过来时才十岁,梳着两个环形发髻,拖着深绿色的布裙。一天天很冷,她点火煮熟了荸荠,削了满满一瓦盆。我从外面回来,要取荸荠吃,她端着荸荠,转过身去,不给我吃。妻子魏孺人见了便笑话我们。妻子常常让她靠在小桌旁边吃饭,她吃饭时,眼眶慢慢地转动。妻子又指指我冲她那样子发笑。 回想当时情景,转眼又是十年了。唉,真可悲呀!
字词积累
注音释义
渗漉lù:往下渗漏。
修葺qì:修补。
垣墙yuán:矮墙。
栏楯shǔn:纵横的栏杆。
偃yǎn仰:俯仰,这里指起居。
兀坐:端坐。
万籁:各种声音。
珊珊shān:美好的样子。
异爨cuàn:分灶。
老妪yù:老妇。
呱呱ɡū:婴儿啼哭声。
阖门hé:关门。
扃牖jiōnɡyǒu:关窗户。
词类活用
雨泽下注 往下,名词作状语。
使不上漏 从上面,名词作状语。
垣墙周庭 砌上院墙,名词作动词。
乳二世 用乳汁喂养,名词作动词。
所手植 亲手,名词作状语。
时至轩中 不时,名词作状语。
相关链接
作者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项脊生,人称震川先生,昆山(江苏昆山)人。明代著名散文家。出生于累世不第的寒儒家庭。少年好学,仕途坎坷,前后历8次会试。嘉靖21年(1542)迁居嘉定安亭江上(四川乐山),读书讲学,远近从学者达数百人。60岁中进士,初任浙江长兴县令,后被大学士高拱推荐,任南京太仆寺丞,留在北京掌内阁制敕房,参与撰修《世宗实录》,66岁卒于任上。
明代归有光和王慎中、唐顺之等,提倡唐宋古文,被称为“唐宋派”。归有光的散文继承了唐宋八大家散文的优秀传统,内容赅简,结构精致,富于变化,被誉为“明文第一”。他的集子里,颇有成就的是一些回忆家庭琐事和亲情的散文,如《项脊轩志》《寒花葬志》等,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典型细节,表达自我感受,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文笔朴素自然,随笔点染处深情可喜。王锡爵曾这样评说归有光的散文:“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怛之思,溢于言表。”
补记
归有光年表
1506年(1岁) 生于江苏昆山
1513年(8岁) 丧母
1524年(19岁) 写《项脊轩志》
1528年(23岁) 娶魏氏
1533年(28岁) 丧魏氏
1535年(30岁) 娶王氏
1540年(35岁) 乡试中举,作《项脊轩志》补记
1551年(46岁) 丧王氏
1552年(47岁) 娶费氏
1565年(60岁) 中进士,任湖州府长兴县令
1568年(63岁) 任顺德府通判(管粮运、水利)
1570年(65岁) 任南京太仆寺丞(管皇家车马)
1571年(66岁) 卒于留北京掌内阁制敕房任上
项脊轩
归有光的书斋名。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在太仓(江苏太仓)项脊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并把自己的书斋题名为“项脊轩”,含有追怀宗祖之意。一说,言斗室狭小,如颈背之间,故名。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先妣(bǐ)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归有光的《先妣事略》)
【说明】归有光母亲年仅二十五岁就丢下三子两女与世长辞。父亲是个穷书生,家境急遽败落。迫使年幼的归有光过早懂得了人世艰难,苦读不辍。
知识卡片
借书满架
归有光世代书香门第,家道中落但不至于小孙无书可读。“借”,古籍作“藉”,有荐、陈列义。全句可理解为“陈列的书堆满书架”。另,中华书局出版的《震川先生文集》为“积书满架”,积,存也,指室内存书摆满书架。
北向
一本释为“窗户朝北。向,窗户”,这和“前辟四窗”相矛盾。向,本意是“朝北的窗户”,如“塞向谨户”(《诗经•豳风》),引申有朝向义。大约项脊轩只有朝北开的门,没有窗户。正因为如此,才“前辟四窗”,否则,朝北已有了窗户,朝南不必再开四窗,因项脊轩“室仅方丈”。
来归
归,旧时指女子出嫁。《易•渐》:“女归,吉。”孔颖达疏:“女人……以夫为家,故谓嫁曰归也。”
展开全文阅读
束发
龆龀tiáochèn、垂髫、总角、束发、笄年:《韩诗外传》说,“男子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子七月生齿,七岁而龀齿。髫,古代儿童末成年,不戴帽子,头发下垂,称“垂髫”。男女未冠、笄者,拂发总角,总角就是结发,扎成像牛角的小髻。束发:古代男子十五岁左右,把头发梳到头顶成为髻。及笄:笄,古代女子盘发用的簪子,笄礼是古代女子的成年礼。《礼记‧內则》:“女,十有五年而笄。”称女子十五为“及笄”“笄年”,表示女子成人。
笏hù:又称朝笏或手板,古代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用。双手执之以录君命,亦可书上奏事项。明代规定五品以上者执象笏,五品以下不执笏;清朝废笏不用。
译文参考
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子。室内仅一丈见方,只可容一人居住。它是一间上百年的老房子,(屋顶墙上的)泥土常漏下来,雨水也往下直灌;每次移动书桌时,看来看去没有可安置的地方。又加上(屋门)朝北,不能直接受到阳光的照射,一过中午,(屋里)就昏暗下来。我稍微给它修补,使它不从上面漏雨、落灰。室前新开四扇窗户,院子四周砌上矮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日光反照,屋子里才明亮起来。在庭前我又错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新的光彩。图书摆满了书架,我安居在室内,有时长啸吟唱,有时安静独坐,听到自然界各种声响;庭前、阶下异常寂静,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它面前也不离开。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庭中桂树的影子疏疏密密,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
我在这里居住,有许多可喜的事,但也有许多可悲的事。
在这以前,院子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室外设置了许多小门,隔墙到处都是。东西各家的狗相互对叫,客人得越过邻居的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内栖宿。庭中开始用篱笆隔开,后来又用墙隔离,总共变动了两次。家里有一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阁中居住过。这位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仆女,在我家曾做过两代人的乳母,母亲在世时待她很好。轩的西边和内室相连,母亲曾到轩中来过。老婆婆时常对我说:“这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老婆婆还说:“你姐姐小时候,我抱在怀中,她呱呱地哭;你母亲听见了用手指轻敲着房门说:‘孩子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在门外一一回答。”老婆婆的话没有说完,我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中读书。一天,祖母来看我,她说:“我的孩子,好长时间没看到你的身影。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临走时,她用手轻轻地掩上轩门,自言自语地说:“我家的人长期以来读书没有得到功名,这孩子成立,就可以等待了呀!”不一会儿,又拿了一个象笏到轩里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日后你会用到它!”回忆旧日这些事,就像昨天刚发生,真叫人忍不住放声悲号啊! 项脊轩的东边以前曾经是厨房,人们到厨房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在里面读书,时间长了,能根据人们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共遭过四次火灾,竟然没有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缘故吧……
我已经作了这篇志,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到轩中,向我问及一些历史故事,有时伏着桌子学写字。妻子回娘家去省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里有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逐渐破败,也无心修理。此后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近生病卧床,闲极无聊之际,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那格局和以前稍有不同。然而此后我长期羁留在外,不常回到轩中居住。
庭前有一棵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下的,今天已经高高矗立,枝叶繁盛,像伞盖一样了。
整体感知
《项脊轩志》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为两截文字。前半段悼念母亲、祖母,补记及于发妻魏氏。正文至于“殆有神护者”,悼念母亲、祖母,作于18岁;35岁左右写补记,内容及于发妻魏氏。文章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三世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项脊轩的迁变兴废,一条是归有光的悲喜感情。所用素材看似碎而不相连缀,可它们都发生在项脊轩。作者借一小轩把所见所闻所感的物事、人情穿连起来,再用自己悲喜的情怀加以统摄,使过滤而成绝响。全文两个部分。
第1部分:围绕项脊轩的迁变,叙述或可悲喜的小轩苦读及亲情。涉及人物,祖母、母亲。
第2部分:围绕项脊轩的兴废,补记或可悲喜的寒门婚姻及爱情。涉及人物,妻子。
百年存老屋 尘泥渗漉 过午已昏
日影反照 室始洞然
项脊轩 杂植竹木 栏楯增胜
迁变 阁子稍修葺 偃仰啸歌 万籁有声 多可喜
小鸟啄食 人至不去
明月半墙 风移影动
家道遭败落 诸父异爨
老妪忆慈母 儿寒欲食
项脊轩 祖母多期待 象笏当用 多可悲
衰废 轩室久苦读 扃牖辨人
亡妻添故事 枇杷如盖
课文探究
感受归有光的志趣与悲情
《项脊轩志》名是志轩,实为志人志情。作者居项脊轩数十载,个中有太多的人世变故、人生悲喜。
归有光的父亲是个穷书生。母家家道殷实,对归家多有接济。《先妣事略》上说“孺人(母亲)卒,母(外祖母)何孺人亦卒。周氏家有羊狗之疴。舅母卒;四姨归顾氏,又卒,死三十人而定;惟外祖与二舅存。”母亲在三十人数之中不能幸免,年仅25岁丢下三子两女与世长辞。家境急遽败落,迫使年幼的归有光过早懂得了人世艰难。加上归有光至35岁时(也就是发妻魏氏去世后两年)才中举,故《项脊轩志》字里行间有太多的岁月沉淀。
先说喜。小轩修葺,算是一喜。修葺前,“尘泥渗漉”“过午已昏”;修葺后,“日影反照”“栏楯增胜”。古屋生辉,作者喜悦之情跃然纸上。在这样的环境中“偃仰啸歌”,或“冥然兀坐”,每有读书的独得之乐。更添“小鸟啄食”“明月半墙”。项脊轩昼夜都有赏心美景,而不乏诗情画意。
吾妻来归,当为二喜。作者先勾画夫妇志趣相投情景,一句“从余问古事”,已窥见他们婚后情深意笃的生活;再写妻与诸小妹的交谈,所问“何谓阁子”,最见女儿家好奇、温婉态度,全没有嫌贫之意。作者用极简的笔墨来写贫贱夫妻的同气相求,留下了想象的美好空间。
最为可贵的是,迭遭现实的残酷打击,面对的又是家族日益败落到叔伯之间各人自顾的境遇,作者并未感伤连连,呜呼满纸。他还能不弃绝于陋室,甘于清贫,在书堆里苦读;还能刻意修葺经营,使旧阁子呈现盎然生机,感受它的“可爱”。从中我们不难感受作者淡泊明志的高洁情怀。常言说“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用这句话来形容归有光,真是一点也不错。
再说悲。咀嚼文章,归有光这样表现他的悲苦:一悲百年老屋,无可置案;二悲诸父异爨,为篱为墙;三悲娘亲早逝,谁问饥寒;四悲祖母教诲,未酬故去;五悲爱妻既死,卧病无聊。归有光内心的悲苦,至少包括了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母爱缺失的孤苦,命运自担的早慧,家业待兴的艰难,科举困顿的凉热。
展开余文
其中,在叙伯叔分家之痛时,先叙原来“庭中通南北为一”而后却“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接写“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展现一片败象。悲念亡母,通过老妪所言表现,母亲“以指叩门扉”的动作,“儿寒乎?欲食乎?”的询问,跨越时空而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禁泪下。还写了“语未毕,余泣,妪亦泣”的情景,把真挚的感情渗透于场面描写中,委婉动人。对祖母的感情,则着落在瞻顾象笏遗物上,借以表现祖母寄托的深厚。“令人长号不自禁”的描写,含着感念,也藏着内疚,感情深沉自不待言。最后是悲悼亡妻,一树枇杷“亭亭如盖”,将作者的感情推向了高潮。真是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分析归家三代女人的形象
母亲,人生当有母,为人子不可或缺的是母爱。从老妪在轩中绘声绘色的说说道道里,可窥母亲的温婉慈爱与贤良。母亲翩若惊鸿的迹踪和温情脉脉的话语,对于一个八岁失去慈恩的少年,那真是刻骨铭心的痛。老妪语未竟,而作者早已潸然泪下,情何以堪。
祖母,祖母对束发轩中的孙儿备至关怀,念念不忘的是光宗耀祖。亲情的督责里,底蕴是真诚的赏识。祖母情发乎衷地款款过访、喃喃自语和切切劝勉,举手投足间全是对孙儿的关爱,更可以看作是母爱亲情的一种延续。
发妻,在项脊轩日益的衰颓里,妻子的来归是作者人生的一抹亮色。有妻伴读,迥异于独处时的冥然兀坐,或问或答,有教有学,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具于小轩,其乐也融融;述诸小妹语见证了妻对阁子的牵挂,益显妻对作者的深情;妻死之年手植枇杷,今已亭亭如盖。如是收尾于一声叹息,言淡情浓,余响袅袅。勤学好问、情真意切的贤妻形象,跃然纸上。妻子亡故,已有时日,但复葺旧室,全然不见当年热情,有无限伤感溢于言外。对爱妻的补记并没有什么波澜壮阔的大悲喜,随事曲折的人生情怀晶莹温润如山谷清溪,静静流淌。补记无一字悲,无一笔伤,复现前之“多可喜,亦多可悲”,其感伤人事处,全在字里行间,摇曳生姿。于最轻笔处现最深情,韵味含蓄而醇厚。
手法评点
①结构整饬,文脉通贯。《项脊轩志》正文之下补记缀连,时间上跨度较大,且同一时期的生活内容,多为琐碎家事。但经作者匠心营构,虽为两截文字,并不给人以松散、拖沓的感觉。相反,由于文章紧扣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经历作为主线贯通全篇,因此,那些看似散漫无章的生活琐事就得以构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得文章结构严谨、文脉通畅。
②细节生动,情景感人。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典型细节,表达自我感受,随笔点染而深情可喜。对祖母的回忆非常感人。祖母爱怜孙儿苦读的喃喃自语、以手阖门以及持象笏来至的细节,意蕴深厚,把对孙儿的关心、疼爱和期待,都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文章以“庭有批把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的细节结尾,可谓言简意丰而情深。睹物思人,由“亭亭如盖”的树,自然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的植树人,物在人去,占据着心头的是永远的痛。
③叠词妙用,富于美感。文章六用叠词来摹声、绘景、状物、抒情。“寂寂”描述环境清静,“往往”直白门墙杂乱,“呱呱”来摹拟小儿啼哭,“默默”状写作者苦读。“珊珊”感受光影可爱;“亭亭”渲染世事迁变。作者不是纯客观地状物绘景,而是“随物以宛转”,“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既写物貌,又兼达心情,情景交融。诵读起来,音节和谐,富于美感。值得注意的是,“往往”强调门墙触处皆是,又流露出作者对分家后杂乱的厌苦。“亭亭”实写树木长身耸立,更使人联想到人的亭亭玉立,寄寓了悼亡的几许惆怅。黑格尔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文中的不少描写正说明了这一点。
同步训练
1.下列加点字注音准确的一项是
A.渗漉lù 栏楯dùn 兀wù坐
B.斑驳bó 修葺qì 异爨zuàn
C.偃仰yǎn 阖门hé 长号hào
D.扃牖yǒu 呱ɡū呱 象笏hù
【答案】D/A楯shǔn B爨cuàn C号háo
2.下列句中“而”字词性归类恰当的一项是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 ②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 ③余扃牖而居 ④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⑤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 ⑥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答案】A/ ①尔,代词。②③④连词,表修饰。⑤但,连词,表转折,⑥连词,表顺承。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3-5题。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3. 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来归:
归宁:
【答案】来归:嫁到我家来。/归宁:回娘家探亲。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
译文:
⑵ 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译文:
【答案】⑴她时常到轩中来,向我问及一些历史故事。⑵就派人重新修缮南阁子,那格局和以前稍稍有些不同。
5. 简答补记是如何写出对亡妻的怀念之情的?
答:
【答案】用悲喜对比和细节描写来写出对亡妻的怀念之情。吾妻来归,是喜;妻死我病,是悲。两相对比,使怀念的色彩浓郁,喜去悲生,其悲尤烈。妻曾相伴凭几学书、述诸小妹语、手植枇杷树等细节描写,贴近生活,淡雅中见真情,感人至深。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项脊轩志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五人墓碑记(人教版高一必修)
下一篇:
登泰山记(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