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2006  
标签:教学论文 高三教学论文
2007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讲稿(高三必修)
(一)主观型阅读

(二)客观型阅读

(一)主观型阅读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1、诗歌的“形象”分类

(1)人物形象:a.诗人的形象(或抒情的主人公)b.特定人物形象。

(2)蕴含某种品质或思想人的象(意象)

2、诗歌塑造人物的方法

(1)细节刻画法。(2)烘托渲染法。(3)对比衬托法。(4)比兴牵引法。(5)抒情寄托法。

3、诗歌“语言”分类

意象语言:如“松、竹、梅、菊”等。(2)情感语言:如“悲、喜、孤”等。

(3)象征语言。(4)特定称谓语言:如“秋水”(眼睛)、“鸿雁”(书信)等。

4、语言风格

①平淡 ②工丽 ③直率 ④委婉 ⑤自然 ⑥清幽 

⑦雄奇 ⑧奔放 ⑨悲慨 ⑩洗练沉郁

5、语言结构

①叠词 ②倒装 ③意象罗列

6、语言效果

①为形象服务 ②为主题服务 ③为意境服务

7、表现手法:

①记叙、议论、抒情、描写 ②衬托(烘托)、正侧、白描、虚实、扬抑 

③平仄、讽喻、用典、含蓄、互文、迫感、色彩、明暗、动静、远近、声寂、高低、大小、点面、哀乐、情景、铺垫、情理、悬念。卒章显志、承上启下、过渡呼应、画龙点睛、发人深省、开门见山、耐人寻味。

8、描写手法:①渲染 ②烘托 ③白描 ④动静 ⑤虚实 ⑥扬抑

9、修辞手法:①夸张 ②拟人 ③对比 ④比喻 ⑤排比 ⑥移用 

⑦通感 ⑧对仗 ⑨衬托 ⑩设问(反问)

10、炼字与诗眼

诗眼、词眼、句眼,是对诗歌创作中炼字(练句)所作的理论概括。

炼字不单是炼声、炼形,同时也炼意。

(一)炼字的一般规律:①五言炼第二、三或第五个字。②七言炼第二、五中第七个字。

(二)炼字的种类:①炼数量词。②炼形容词。③炼动词。④炼虚词。

(三)诗眼、词眼、句眼、文眼。

“炼字”就是重视字句的锤炼,字工句警。

“诗眼”就是诗句的关键处。在诗词的关键处,一个妙煞的字眼,可以有声有色,极致入微,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甚至可以营造出一种意境“文眼”能揭全文之首,或在篇首,中在篇中,或在篇末。

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歌分类:①叙述诗②抒情诗③送别诗④思诗⑤怀古诗(咏史诗)⑥咏物(写景)诗

⑦惑怀诗⑧边塞(战争)诗⑨悼亡诗⑩讽喻诗山水田园诗

1、思想内容:①忧国伤时  ②建功报国  ③思怀人 ④依依展品 ⑤生活杂惑(借古讽今、昔盛今衰、青春易逝、国运衰微、仕途失意、壮志难酬,等)

2、观点太度(思想感情)

①情感类别: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欣喜、欢快、向往、离悉别恨、怀乡思亲、追古伤今、忧郁沉闷。

②情感载伴(意象)

杨柳——惜别;菊花——傲视;圆亮——思念;落叶——失意;春风——得意;

大海——开阔;流水——叹惜;古迹——怀旧。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托物言志,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3、鉴赏评价方法:①把握或情基调 ②注意抒情,议论性的文字。③展开想象和联想。

④抓风格和背景。⑤体会诗的意境。⑥把握常见典故的内涵。

小结:

一、解题思路与技巧:①明类别 ②辨手法 ③识风格 ④懂感情(观点)

⑤品语言 ⑥观结构 ⑦知背景 ⑧读注释 ⑨解典故 ⑩说行话。

二、学说“行话”,规范表述

(1)掌握古代诗歌鉴赏常用名词术语。

 ①评价主旨类: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言外之意、言在些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②分析手法类: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直抒胸臆、托物言志、象征、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寄寓寄托、衬托烘托、渲染。

 侧面描写、对比、怀古伤今、借古讽今、起兴、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③语言特点类:

 勾勒、浓墨重彩、性妙惟肖、体物入微、穷形尽态(相)、富有哲理、淋漓尽致。

 ④语言风格类:行云流水、形神兼备、简洁洗炼(练)、浅显明白如话、平淡无奇、质朴清新淡雅、词藻华丽明快、沉郁顿挫、苍凉雄健雄浑。

 ⑤文章结构:作铺垫、埋伏笔、呼应、照应、浑然天成、行文技巧类、虚实相生水乳交融。

 ⑥其他:构思精巧、新颖、独树一帜、别具一格、不落窠臼、不落俗套、自出机杼、颇具匠心、感情细腻、感情真挚、跃然纸上、曲折、层次、分明、一气呵成、琅琅上口。

(2)把握诗歌鉴赏表述程式。

 意象: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逝旨远等。

 认真审题,有针对性地作答。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是要求赏析全篇还是某一词句,是评价思想还是分析手法,一定要看仔细,有针对性地作答。

 最好先打个草稿,然后再誊写,做到语言准确,表意流畅,书写规范。

(二)客观型阅读

诗歌鉴赏题的设误方法

 1、错位

 出题者在选项中把通常指代的对象同特定语境中的指代对象有意互换位置。如三国中同孙权、曹操并列的英雄通常指刘备,而阿鲁威的散曲《蟾宫曲·咏史》却不是这样。1996年第10题D项便是根据二者的差异设计的: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最后一句是收束上文句,上文第一句是设问,二句写的是曹操,三句写的是孙权,四句写的是诸葛亮。结合语境,“一分西蜀”应指诸葛亮,“一分江东”应是孙权,曹操这个人物受散曲格律的限制,是尽在不言之中。这里便把“诸葛亮”和“刘备”错位。


展开全文阅读
 2、拔高

 就是对诗歌中捞写的形象故意妄加引申,添上某种光圈。诗歌鉴赏,评析思想内容是个难点,人们很容易受时代思想的影响,个人好恶的制约,以今论古,以己评人。特别对优秀的文学作品,不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评价,而习惯据定性思维去评判。高考命题也常在这个盲点上设置错项。例如1997年高考题第11小题D项:两着诗都将洞庭湖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皆忘”的感觉。这里就顺水推舟,投入所好,把拔高的旨趣,像贴标签似的贴了上去。

 3、硬套

 有些诗歌鉴赏题的选项设计是不结合语境,凭感觉给某篇某章贴上某种标签。中学生在课本中学过许多表现手法,但他们对这些“手法”的理解往往是朦朦胧胧的,命题人便利用这一点,常在“手法”上做“手脚”。例如1995年11题D项: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这里的“直抒胸臆”是凭空“硬套”,其实这首词是“融情于景”,是间接抒情。再如1997年高考题11题B项: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这一项作者利用两诗同写洞庭景色,混淆相异处(刘诗的白银盘喻月光下的洞庭湖,雍诗的碧翠描绘的则不是月景),把刘诗的月下洞庭之景,用一个“都”字,顺手牵羊,附会给雍诗,有极强的迷惑性。

 4、扩大

 就是把一个作家的某一具体作品风格用其整体作品风格来代替。这一手法往往在我们熟悉的作家如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辛弃疾、李清照、文天祥等身上奏效。如1995年11题C项: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伤感情绪。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婉约派常抒写“离愁别绪”即“惜别”之情,而这道词抒发的却不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惜别”之情,而是借借花怜春来怜已,表达自己对春的眷恋和惋惜之感。出题者这里用李词的整体风格来代替这首词的特色,显然有很大的迷惑性。如不认真分析原词,便无法排除干扰。

古典诗词曲鉴赏示例

[例1]、(1995年全国卷)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如  梦  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解析]1、D。 考查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重在对文句和作品内容艺术的的理解。

         D项:“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之说,与作品不符。本词用间接抒情手法,主

         要是借景  抒情。“对春光留恋和惜别”应为“对春的眷恋和惋惜”。)

[例2]、(1996年全国)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1-2题。

蟾    宫    曲

[元]阿鲁威(鲁东泉)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1)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曹操横槊船头,洒酒于江,表示凭吊。

 B、“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是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

 C、“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名成八阵图”的诗句说明诸葛亮的功绩。

 D、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

(2)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述作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相应。

 B、作者用“惊起”二字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从南阳隐居到报效刘备而出仕的这一转变。

 C、作者通过对三国英雄人物的描绘和比较,表达了自己了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

 D、这首元曲风格雄健、高昂,大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遗风,而又没有“人生如梦”的悲伤感叹。

 ([解析]:(1)侧重于对作品文句的理解,(2)侧重于对作品内容艺术的分析。(1)、      D、作者在作品中再现了三国人物的历史风采,歌颂三位英雄人物:曹

           操、孙权和诸葛亮。(2)、C、作品没有体现出“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 )

[例3](1997年全国)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

望  洞  庭

刘禹锡

湖水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  君  山

[唐]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1)对这两首诗的字句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湖之上。

(2)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刘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C、两首诗都巧灵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

 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皆忘”的感觉。

 ([解析]:(1)侧重于对字句的理解,(2)侧重于对作品艺术思想的分析。

         (1)B、“都贴切”表述有误。雍诗“烟波不动”句,描写了君山映在湖中的

          景象,确实也给人风平浪静、疑重的感觉,但它没有点明是在“月光”下;


展开余文
          刘诗“潭面无风”句,因“无风”,给人一种风平浪静的感觉;因“如镜”,

          给人一种朦胧而静谧的感觉,但这句却不曾提到山的倒影。

         (2)D、这两首诗都抓住了洞庭的特色,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写

          出了洞庭的宁静、和谐的景象。但这两首诗不同于《岳阳楼记》,并没有抒发

          个人的胸怀和政治抱负,因此说“宠辱偕忘”的分析是不当的。)

[例4]、(2004年全国高考卷IV)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  城  子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作答时要从字面和诗歌的内涵两方入手。这首

        词的主旨同李白的《越中览古》(选修)相近,远用阅读《越中览古》的方法,不

        难作答。

  [答案]“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

        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

        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例5](2004年全国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  萨  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王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重在炼字角度考查诗歌语言的鉴赏和从诗歌中的形象去理解全诗的思想内

        容。第(1)题分析其表达作用必须结合全诗的内容,第(2)题只要自圆其说

        即可。这首词可谓家喻户晓,这启示我们在复习时注重对脍炙人口的诗、词、

        曲的赏析。

  [答案](1)“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

            使主题更加鲜明。

    (2)游子思归: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

         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是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

         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

        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子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

  愁”的情思。)

 

中学语文网yuwen99.com

   
标签:教学论文 高三教学论文 2007高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2008年高考作文备课精讲系列(高三)
下一篇:感受生活,积累素材——浅谈写做教学中素材的积累(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