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5125  
标签: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语文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战国策》。    

3.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4.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5. 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人贵在自知。”齐国的谋臣邹忌就是这样一位贤人。他是一位美男子。但与徐公相比却还不及,妻子偏爱他,妾怕他,客人有求于他,都说他比徐公美。邹忌由此联想到什么?他是如何做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寻找答案。 

    二、资料助读 

    1.《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涑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听毕,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 

    2.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生自渎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读准字音。 

帙丽    朝服      衣冠    窥镜     期年    朝于齐    间进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朝服衣冠  ( 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当面,名词作状语  )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当面) 

  ④闻寡人之耳者(使……闻)     ⑤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 

  ⑥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国君旁边的近臣) 

  ⑦邹忌讽齐王纳谏(委婉劝说)       ⑧能谤讥于市朝(公开指责)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把握“……孰与……”的句式 ) 

    ②忌不自信。(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把握宾语前置)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④王之蔽甚矣。(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学生逐题完成,并全班交流。 

   四、思读课文,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1.研习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三个问句,一问其妻,二问其妾,三问其客。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之答,要读出融融的爱恋之情;“徐公何能及君也君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之答,要读出阿谀奉承之情。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此句则是邹忌通过“孰视”“窥视”终于发现自己远远不如徐公而引起的深思,他的自言自语道出了妻、妾、客阿谀自己的原因。要读得深沉、恳切,并注意其节奏感。  

    (指名一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教师指导后,学生齐读)  

    提问: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展开全文阅读
    明确:与徐公比美。   

    明确:通过邹忌的三问,即问妻、问妾、问客,及妻、妾、客的三答。  

    提问: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邹忌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呢?  

    板书:思  

    (可组织学生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教师深入其中加以指导,最后师生达成共识)  

    明确:“暮寝而思之”的“之”指代上文的“三问”“三答”,尤其是“三答”。邹忌在三问三答之后,经过“孰视”“窥视”,知道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偏偏说比徐公美。这是引起他思考的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是邹忌经过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至此他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齐读全文,研习第二自然段   (学生齐读) 

    1、 诵读指导: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  

2、提问:在本段中,邹忌是如何讽涑齐王的?  

明确:以家事喻国事的办法。 

学生(补充):以“臣之妻私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相比;以“臣之妾畏臣”与“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相比;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与“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劝说齐王除蔽纳谏。最后恳切指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邹忌紧扣“私”“畏”“求”三个方面以亲身体验讽劝齐王,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呢?让我们继续学习文章的三、四自然段。  

   二、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教师范读后作诵读指导)  

   提问: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明确:王曰:“善”则是对邹忌一席话的肯定和赞赏。由于邹忌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设喻巧妙,推认自然。入情入理,态度诚恳,所以齐王正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提问: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么怎样进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①齐王下令按进谏的方式,分三等悬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滂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如此不计较提意见的方式和态度,这在封建社会是罕见的,也正是邹忌敢于进谏的原因。②臣民进谏分三个阶段,发生了三次变化,“令初下,群臣进涑,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闻之;期牛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这三变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举措的正确性。③结果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指名一朗读基础好的同学读三、四自然段,齐渎课文)  

4.学生齐读课文。 

 三、课堂小结  

《邹忌讽齐王纳涑》对话精彩,结构精巧,即结构上的“三叠法”了:三问,三答(与徐公比美);三比(由已推王);三赏(齐王纳涑);三变(结果)。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邹忌讽谏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五、联系现实,明确形象意义 

学习了本文,在邹忌的讽谏,齐王的纳谏,最终齐国的盛世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邹忌 ——    妻 ————妾————客   

            私 ————畏————求        讽  

齐王——    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   蔽甚    设喻(委婉) 

           三赏————广开言路  

     纳   三变————政治修明              谏  

          四国朝齐——国家强盛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实录

本课用一个小三连完成,整体教学思路如下: 

读一读--演一演--比一比--练一练--辩一辩--查一查  

师:同学们,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然而因为逆耳,常使忠言得不到落实。尤其在君王身边,所谓"伴君如伴虎",出口不慎很可能招致杀身之祸。作为忠臣,面对君王的弊病如果不及时指出,第一愧对国家社稷,黎民百姓,其次又愧对自己良心。那么如何才能让君王心平气和地聆听忠言,使其听之顺耳,并且心悦诚服地接受呢?这里就涉及到了说话的艺术。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欣赏一下古之雄辩家的风范。请大家打开书本到61页。 

第一环节:读一读 

师:"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首先,我们齐读全文。相信在读的过程中我们就能发现问题了。 

(学生齐读,读到文中"形貌昳丽"、"朝服衣冠"、"能谤讥于市朝"、"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处时,或停顿,或不统一) 

师:发现问题了吧,同学们?老师暂时不说,因为既然大家自己能发现,那么就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吧。现在,我们就分组把重点字词和难解字词找出来,然后考考其他的小组,看看他们能得多少分,看看哪一组在第一轮角逐中能脱颖而出。 

(各小组小声议论起来,老师巡视指导,要求小组长把成员归纳的知识点整理到一张纸上。然后上黑板,各组交互完成任务,学生集体评改。学生有互相挑战的情绪,又有古文参考书,把重难点基本都能找到。第三小组以满分10分胜出。掌声鼓励。)        师:现在问题解决了,我们再读一遍,这次肯定能读得准确而响亮了是吗?(学生齐读,这次大有进步,由于文章比较简单,学生自主疏通大意,老师指正。)         

第二环节:演一演                                                           

  师:同学们,初学了本文,我们已经了解了故事梗概,这里涉及到几个人物? 

 生:(异口同声)邹忌、妻、妾、客、齐王。 

 师:除了主人公,这些人物言语不多,由于身份不同,言行表现就肯定有区别。比如,妻和妾说话的口气会有什么不同呢? 


展开余文
(生七嘴八舌,有男生开始嗲声嗲气的模拟,大家哄笑。) 

师:好,有同学开始不分性别跃跃欲试了?(学生笑,几个同学也不好意思了,停止了怪腔怪调,安静下来。)现在各小组可以讨论一下这些人物说话时的心理,分角色朗读一下,注意把握微妙的感情差异。然后小组合作,推荐六位同学分别饰演五个人物和朗读旁白,也可以自告奋勇,毛遂自荐,我们看看表演的效果如何。 

(学生活跃起来,开始琢磨人物心理,用各种口气对话,饶有兴趣。老师参与各组讨论,指导朗读。并注意全班学生的整体纪律。) 

师:大家都很认真,也很有表演能力,刚才已经发现了很多"影视新秀"啊,(学生笑)现在呢,我们就来欣赏他们的精彩表演吧。 

(学生鼓掌,六位同学上台。老师恭敬地搬上一把椅子,请"齐王"上座。学生笑言:跑龙套的。) 

(几位学生煞有介事地表演开来,尤其是表演齐王的大个男生,表演到位。几分钟的表演不时赢得掌声和笑声。) 

师:大家说演得好不好?(同学们齐喊:好!)好在哪里?要说出理由,当个有水平的评论家。这几位演员哪些地方表演得特别好,哪些地方如果这样表演会更恰当,大家可以各抒己见。 

生1:我认为扮演妻妾的同学表演很好,把妻子对丈夫的宠爱之情和妾的畏惧拘谨的神情都表现出来了。 

生2:表演最好的绝对是"齐王"嘛,多有君王气度!说起话来有霸气。而且,把这位君王谦逊,知错就改的一面也表现出来了。 

生3:(扮演邹忌者):我说说我扮演邹忌的感觉吧,如果让我再演一次,我觉得应该再严肃一点。因为说得毕竟是国家大事,他只是采用委婉的方法,但态度是很认真,很严肃的。 

师:有道理!邹忌果然非同一般,不仅敢于进谏,而且能将齐王说得心悦诚服,现在我们仔细体味一下说话的艺术。 

第三环节:比一比 

师:请同学们看小黑板,组内讨论或者组间交流,这些问题你们能解决吗? 

(出示小黑板,板书如下:) 

1、邹忌的家事和国事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邹忌是用什么方法来讽喻齐威王纳谏的? 

2、浏览《纳谏与止谤》,比较齐王和周厉王对于纳谏的态度、措施以及结果,你对此有何感想? 

(学生开始比较阅读,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学生有疑问之处及时点拨。) 

师:好,各小组长那里是不是都整理好你们组的意见了?(回答:差不多了。)看来不是特别有把握。没关系,我们先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不当之处全班集体解决。俗话说:两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何况我们有35个(算我一个)臭皮匠呢?(学生笑) 

第二组代表:我们回答第三题可以吗?我们画了个小图表…… 

师:当然可以。上黑板来吧。 

(学生图示如下:) 

人物——态度——措施                  ——结果 

齐王——纳谏——面刺、上书、谤讥,受三赏——战胜于朝廷 

厉王——止谤——防民之口胜 于防川——流于彘 

师:非常好,这样一比较,可谓一目了然。集体智慧,果然表现出色。那么你们对两者的比较结果有什么想法吗? 

生:多听忠言,虚心接受,才能治理好国家。如果一意孤行,昏庸无能只能亡国。 

师:有道理,大家不妨以此引申,联系实际生活,课后在小作文本上写个几百字的感悟。好,其他小组来挑战一下,你们是否同样能比较完美地来回答另外一个问题呢?哪个小组? 

(几个小组长同时高高举手,老师指明第四小组回答。) 

第四小组代表:我们回答第一个问题。邹忌把国事和家事作比较,从“我”和徐公比美这件事,得出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因此“皆以美于徐公”,然后推及齐王,宫妇左右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内有求于王,因此得出结论:王之弊甚矣。这样很有说服力。 

师:回答得很好,那么这属于哪种比较?(学生:类比)对,正因为两件事同出一理,比美的私事是为国家大事作铺垫的,设喻类比,由小及大,委婉动听,入情入理,所以齐王很容易接纳这个道理。如果邹忌单刀直入,直言进谏,可能会有什么后果呢? 

生:来人!拉出去砍了!“咔嚓!”(学生模拟砍头状) 

(师生笑。) 

第四环节:练一练 

师:现在大家一定非常想拥有伶牙俐齿,雄辩口才了吧?真希望能够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说遍天下无敌手。而且现今社会,还真需要你能有很好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下面就请大家动动嘴,注意运用说话艺术,说服老师让大家看漫画。 

(学生一下来劲了,七嘴八舌争论开来,具体过程略。) 

第五环节:辩一辩 

师:大家都已经体会到了邹忌的善于进谏的方法,也体会到了齐王勇于纳谏的精神,那么想要让君王纳谏,到底是君王本身的胸襟气度更重要,还是进谏的说话艺术更重要? 

(学生开始争论起来 。) 

师:好,大家都有话要说了。但辩论讲究有理有据,在下一课学习《纳谏与止谤》这一篇课文时,大家要充分提取文中有效信息,了解历史实例,组成你的有力论据。到时,我们进行一场小小辩论赛,相信大家又会有精彩表现的。下课。 

第六环节:查一查(在本单元教学完成后,带学生上电子阅览室完成) 

1、查询邹忌和齐威王的相关史料 

2、查询《战国策》的文学常识 

3、查询唐太宗与魏征、比干被挖心的历史典故 

关于古文教学的 几点思考

     古文学习向来是令学生厌烦、老师头疼的一个问题。面对佶屈聱牙,生涩难懂的文言文,学生既没兴趣又没耐心,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令人昏昏欲睡,老师一个人独角戏难唱,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但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悠久文化的一脉传承,古典文史知识的学习研究,又必然需要沉浸于前人抒写的典籍之中,无法绕开几千年的精华沉淀而一步迈入相对肤浅浮躁的白话世界。 

初中阶段已经接触了一些简单古诗词和文言文,进入高中阶段后自然提高学习要求了,需要我们带领学生深入接触古文学习,既为高考攻关作好实力积累,更为他们将来的深造作好铺垫。因此,如何师生同乐学好古文,成了当务之急。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古文教学中我积极实践,尝试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开拓出一片轻松愉快的学习天空。下面,笔者就结合《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的教学谈谈对于古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学生主动学习,引进竞争机制。 

我们习惯了把备课中的所有知识点倾倒给学生,尤其是古文,认为学生水平不够,只要能听、记下来就可以了。本身学习内容深奥艰涩,加上被动学习,剥夺主动权这是许多学生厌恶古文学习的重要原因。所以笔者坚持把课堂还给学生,特别是古文学习。 

如《邹忌》一文中的字词翻译等基础知识,全部让学生自己解决,老师只在知识点归纳和文章思想内容上给予引导。首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要求必须完成转注任务。这一条我班学生已经养成习惯,我只要适当监督检查就是。为了提高预习效率增强预习效果,在学生自主学习前,我会告诉学生预习完要求若干位同学上黑板完成重点字词的注音注释,要求脱离书本,挑战自己的记忆力。这常常成为课堂的第一个兴奋点,好多学生自告奋勇的上台,然后还是由学生评改。或者用更明显的竞争机制,让各小组互相挑战,那就更热闹了,为了难倒对方,学生会把书本和教参吃透,充分讨论充分自主学习。老师只要注意提醒学生提问时不可进行无意义的挑衅和刁难,专挑怪、难、偏的提问,那将会影响该组的最终成绩。在《邹忌》一文的教学中,这种方法效果甚好。 

二、创设真实情境,积极参与课堂。 

在本册古文教学中,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这一条我始终贯彻。如在教学屈原《国殇》时为让学生充分想象战场的宏大场面和悲壮场景,以及作者场面描写中点面、远近、动静的巧妙安排,我让同学们都来当张议谋拍一部电影——新版《英雄》。应该说学生在积极设计电影的过程中,已经深刻理解了文章内容以及屈原的构思技巧。随后由他们的电影《英雄》引申出文章主旨,并进行迁移思考:何谓英雄?什么才是真正的英雄?展开了一次思想争锋。始终紧扣文章精神内涵,深入其中又拓展开去,纠正学生的个人主义英雄思想,明确真正的英雄是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在国家危难之际,甘愿为国捐躯的人。 

同样,在《邹忌》一文的教学中,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课堂,自导自演。在如此真实的情境中,学生既理解了文章内容,又准确把握了人物心理。最主要的是,没有一个学生感到无聊,无事可做,而且竞争杠杆依旧刺激着学生们的神经,大家在不知不觉中就学完了课文。如果在下课铃响时,师生都情不自禁地说:“这么快?”这不正是我们想要的吗? 

三、多种教学方式,挖掘学生潜能。 

古文学习,我们可能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每堂课按着字音——词义——句意——段落分层——文章思想内容——写作方法的套路带着学生一路小跑,下课时间到了,好,任务完成。至于学生在被老师固定的思路牵了45分钟后,所得几何,那就不得而知了。我们固然要形成我们的教学特色,却也不能拘泥于此,一成不变。不妨多做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而不是死拉硬拽下学习古文,是一种风行水上,水到渠成的境界。 

在教学《邹忌》时,我让学生小组竞赛,自己表演,开展辩论,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围绕教学任务多样方式同时展开,充分挖掘学生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都有表现机会。好多学生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不再惧怕古文,不再惧怕表现。学习《蒹葭》时,师生共同欣赏邓丽君的《在水一方》,感受深挚的情感、幽幽的伤感;学习《硕鼠》时,一起漫画奴隶主,看清剥削者的丑恶嘴脸;学习《涉江》时,寻觅精神的象征物,在一草一花上体味精神内涵,增加想象,将屈原的比喻象征手法活用…… 

一个学期即将结束,这篇教学反思也算是对半年教学的一个总结。从中,我看到了古文学习阳光的一面,也体会到了积极尝试的快乐,可能在这过程中经历了很多曲折,但只要我们能时刻对教学保持不变的热情和反思的冷静,那么师生同乐一起学习的春天相信很快就会到来!

《邹忌风齐王纳谏》教学实录

一、导语 :唐朝名臣魏征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正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他敢触龙颜,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纳谏如流,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圣君、贤臣,使唐朝的政治稳定,国泰民安。战国时期的邹忌也是齐威王的一面镜子,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风齐王纳谏》。 


展开余文
二、范读课文,学生感知课文。 

三、自学指导 

(一)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原名《国事》《短长》《事语》《长书》等,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至于这部书的作者,已经不可考。它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17年(BC452年)到秦始皇31年(BC216年)共245年的历史。全书共33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士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作为“士”的这一阶层人物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采纳。《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谏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夫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二)解题 

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变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籍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人治。 

四、阅读课文,理解文意 

再读课文,读准句读,理解文意 

(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借助解释、词典自行解决) 

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 (学生齐读) 

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怜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三个问句,一问其妻,二问其妾,三问其客。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之答,要读出融融的爱怜之情;“徐公何能及君也!”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之答,要读出阿谀奉承之情。       (指名一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文意简析 

提问:此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三问三答。 

提问:在妻、妾、客的三答中,邹忌领悟到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 

明确:“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此道理为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第二自然段 

诵读指导 

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 

(1)“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一一相对应,两两相比。三比之中,道理自然而出,节奏感很强,读时要注意。 

(2)“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是“土地”,“方”是“方圆”,因此在“今齐”之后一大停顿后,“地”“方”之间作小停顿。 

文意简析: 

提问:请同学们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此段大意。 

明确:邹忌以切身体验通过三比讽劝齐王。 

第三、四自然段 

诵读指导: 、

(1)“善”要读出齐威王的心悦诚服。 

(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中“此所谓”后要略作停顿。 

文意简析: 

提问:第三、四自然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写齐王纳谏的三赏,悬赏求谏之后的三变及取得的成果,即“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指名一学生读三、四自然段,然后齐读课文) 

资料显示: 

 三问 

                 缘起                       三答 

邹忌进谏      内容:              三比 

                结果                        三赏 

 三变                                                                                                                                                  

(三)三读课文,鉴赏课文 

(学生结合板书,齐读课文,理解思路) 

小结:本文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入手写起,依次叙述了进谏的缘起,进谏的内容,进谏的结果。进谏缘起于邹忌的三问,妻、妾、客的三答。妻、妾、客异口同声的赞美,使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了为何“受弊”的道理。进谏的内容则是邹忌因小见大,自容貌之微,推及朝廷大事,三比使齐王听后连连叫好。而进谏的结果则是齐王欣然接受邹忌的劝告,下令奖赏进谏的臣民,齐国也因此威名大振。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弊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纳谏后齐国的三变,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句式整散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学生再读课文,结合板书尝试背诵)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教后记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传统课目,老师教起来较为得心应手,挖掘的深度,拓展的广度都较为深广,但对学生来说,永远都是新的。因此,在分析课文的同时,还要抓住基础性的东西,如字词句等。此教案为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感知课文,整体把握,直到背诵。 

存在问题,学生诵读时断句不准,例如“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方”不断开,作为一个词来读。结合板书背诵时,许多学生强记背诵,不能理解中间的内容。 

表现较好的地方,学生读课文较齐,学生概括文意时,有个别学生能顺着老师的思路写下去。 

师:前一堂课我们学习了《邹忌讽齐王纳谏》,现在我们再一次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在读课文前请同学们想一想该怎样表现邹忌和齐王的形象,相互间可讨论。 

(学生分学习小组,相互小声讨论) 

师:请一组同学来读一读,演一演。其他同学注意听,然后来评评。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谁来给他们的朗读评一评? 

(学生举手,老师点名) 

生:我们小组觉得杨涵涛读得较好,邹忌的语气委婉诚恳,又不失严肃。 

师:他在委婉讽劝,严肃好吗? 

生:他虽是委婉讽劝,但毕竟是谈国家大事,应该严肃点。 

师:好,丛霄读齐王读得怎样呢? 

生:丛霄读得也很好,他读得浑厚有气势,显出一代君王的气度。 

师:同学们说得太棒了,我要自叹弗如了,(学生笑)现在请大家拿出课前查阅的资料,阅读《召公谏厉王止谤》,比较齐威王和周厉王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学生阅读材料,相互讨论交流) 

师:王积磊你说说你们组的意见。 

生:我们组认为齐威王勇于纳谏,精神高尚,是明君;周厉王不听逆耳之言,是昏君。 

师:很好,说得非常好,《纳谏与止谤》这篇课文还给我们举了其他帝王、臣子的例子,请同学们找出来,并给他们分分类。 

师:我们来看看大家是如何分类的,请小组回答。 

学生回答。学生是这样分类的: 

帝王:唐太宗、齐威王、周厉王、楚怀王、商纣王 

臣子:魏征、邹忌、召公、屈原、比干 

师:请同学们比较“臣子”的结果,“帝王”的最后结果以及国家的命运。 

学生分组讨论,把帝王、臣子分为两类,意见较为统一:唐太宗、齐威王是明君,国家被他们治理得很好;周厉王、楚怀王、商纣王全是昏君,在他们的统治下,百姓生活痛苦,他们有的还是亡国之君;魏征、邹忌为一组,他们的意见被接纳,得以善终;比干、屈原进谏不被接纳,比干被挖心,屈原遭放逐,最后投江而死。 

 老师充分肯定学生的回答后牵引出课堂讨论问题: 

1、"谏"能否被接受,关键在于"进谏人"还是"纳谏人?" 

2、"纳谏"和"止谤"在古代不同的意义及作用十分明显,那么在现今社会他们的益处和弊端分别是什么呢? 

学生认真思考问题,讨论问题。教师下堂巡视,时不时加入学生的讨论。 

师:大家都认真讨论了,我们请两个小组分别回答。 

(学生举手,老师点名) 

生:"谏"能否被接受,关键还是在于"纳谏人"。 

教师追问:如果话说得不好听不被接受,责任在谁呢? 

生当然是帝王的责任,魏征不是经常让唐太宗下不了台吗? 

师:好!好!第二题第五小组代表回答。 

生:纳谏可以改进工作,提高效率,能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对四化进程起推动作用;止谤危害是贻误工作,伤害同志,最后难免垮台。 

教师追问:除书本上的你有自己的理解吗? 

生:止谤肯定损害人民利益,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师:同学们刚才从大的方面谈到"纳谏"的益处,"止谤"的弊端,那么现在我们请同学联系生活进一步来谈谈,并把自己的意见写下来。 

教师出示话题: 

1、谈谈生活中纳谏与止谤。 

2、如何对待别人的意见? 

学生写作,老师巡视。 

学生完成写作,相互交流相互评点。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实录

[教学过程和方法] 

师:(板书“三人成虎”)同学们都知道“三人成虎”的成语吗? 

生:不知道。 

师:战国时代,各国相互攻伐,为了使大家都真正遵守信约,国家与国家之间通常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战国策•魏策》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太子到赵国去做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个人来说街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信。” 

庞葱说:“如果第二 个人说街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说,好象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再召见他了。 

市是人口集中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说市上老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样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这个故事本来是讽刺魏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申这故事成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也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否则“三人成虎”,有时会误把谣言当成真实的。 

在春秋战国时期,君王多有谋士,像庞葱、百里奚等,他们主要是为君王出谋划策,但君王是否听劝,得看劝术如何以及君王是否是明主。今天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看邹忌是如何劝说齐王的,而齐王是否听了他的建议。 

师:请阅读注释1,回答《战国策》又称什么? 

生:(看后回答)“策”通“册”,意思是《战国策》原为战国末期秦汉间人所辑,后经西汉末年编订成书。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 

师:是的。全书共十二策,本文选自《战国策》,《战国策》记载的是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战国策》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教学过程] 

师:请大家快速地把课文浏览一遍,各个组把不懂的字词划出来。 (过了两分钟) 

生:(部分)老师,我们读好了。 

师:有不懂的字词吗? 

生:没有。 

师:我们先来分析题目,“讽”是什么意思? 

生:邹忌讽齐王。 

师:“纳”呢? 

生:齐王纳谏。 

师:很好,但是还要请大家注意,“纳”一般是指长辈或上级接纳别人的意见。如果是给别人提意见应该称“进谏”。 

师:下面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板书)A、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B、邹忌是怎么样讽齐王的? 

C、邹忌讽齐王的结果怎么样? 

D、齐王怎么样进谏? 

E、纳谏后的效果如何? 

(指定学生读,五分钟后) 

生:老师,我们组有疑问:为什么邹忌的妻子“私我”,而他的妾却是“畏我”? 

师:其他组的同学能帮助他们解决吗? 

生:(讨论后)我们不知道。 

师:这就涉及到古代婚姻中的女子地位的问题。妻是明媒正娶的,妻的娘家权势与丈夫相当,因此在家庭中颇有地位;而妾是买来的或别人赠与的,娘家的地位一般比较低,也就影响了在家庭中的地位。一般说来,小妾不但畏惧丈夫,还畏惧妻子。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抢答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生:早晨照镜子,然后想到与徐公谁美?,并询问妻、妾、客。他们都夸邹忌美。由此,邹忌想到齐王身边的人可能都会赞美齐王。 

师:太好了,回答的非常好,同学们有不同意见吗? 

生:没有。 

师:其实,这样一来,我们也明白了第二个问题。邹忌就是拿妻、妾、客比王身边的人。那么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呢? 

生:(讨论)对比 

生:反衬。…… 

师:运用的是譬喻说理。那么齐王有没有纳谏啊? 

生:有。 

师: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他定了三种可以受赏的方法。 

师:是的,他接受了。 

面刺------------上赏--------------门庭若市 

书谏------------中赏--------------无可进者 

谤讥------------下赏--------------战胜于朝廷 

请你们把那几句话读出来好吗? 

(生读) 

师:齐王纳谏后的效果如何? 

生:四海之内皆朝于齐。 

师:很好,效果是:门庭若市,无可进者,战胜于朝廷。接下来,请大家看一下综合练习中 的《召公谏厉王弭谤》,思考: 

厉王纳谏了没有,他的下场如何? 

生:他没有纳谏,下场是被流放。 

师:是的。尽管召公也进谏了,但却没有纳谏的人。因此君王是否纳谏不仅取决于进谏者是否会劝,还在于纳谏者是否英明。 

师:下面的时间就请同学们做练习。 

要想让课堂活起来,要想让学生想学,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的学生今年的平均年龄是十六岁,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还是孩子。因此我在教学的时候,相当注重调动孩子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的内在动力,兴趣往往是创造的先导。 

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就注意到调动学生的兴趣的重要性。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首先让它产生吸引力,语文也不例外。因此,第一步的课文导入就显得十分重要,它关系到学生对这堂课、这篇课文乃至这个学科的学习兴趣和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这点已经是共识。在讲本文时,一进班级我就在黑板上写了“三人成虎”几个字,学生都觉得奇怪,甚至有的学生按捺不住性子问我今天讲什么。当我给他们讲故事的时候,教室里安静极了。而等到故事结束导入课文时,学生已经猜测到课文的内容了。对于分角色朗读,学生也非常感兴趣。有的人想表现自己,有的人想看别人出丑。但不管怎么说,学生已经想学了,他们渴望获得成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而且,在兴趣的支撑下,学生的朗读很到位。在教学过程中,我适当地穿插课外知识,这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有的知识是学生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因此也有兴趣学习。

另外,这次课上,我还整合了《召公谏厉王弭谤》,让学生当堂对比阅读,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而且,也起到了调节的作用,避免了让学生产生“古文没有意思”的心理。 



这次课的成功之处在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但不足之处是没有很好的定位好老师的角色。应该更充分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我应该少讲。另外,在这次课堂上,没有让学生形成讨论的氛围。虽然课堂气氛很活、学生听的很认真,但学生没有小组合作,更没有好好的讨论。 

(1)问美:邹忌、邹妻、邹妾、客人的戏; 

(2)比美:邹忌、徐公的戏; 

(3)思美:邹忌个人戏; 

(4)讽谏:邹忌、齐王的戏; 

(5)进谏:齐王、群臣吏民的戏; 

(6)四国朝齐:齐王、四国使臣的戏; 

时间关系,本节课只编写其中某一场景。大家说,编哪一个?根据学生选择确定本节课的任务 

“问美”(重点)  

 
标签: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语文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邹忌讽齐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呼兰河传(人教版高二选修)
下一篇:纪念白求恩(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