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3657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5苏轼词两首(人教版高一必修)
5 苏轼词两首
课文研习
一、要点解析
1.《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念奴娇•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赤壁”的雄奇景色入手,赞扬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又联系到自己的现实处境,产生了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结尾处“人生如梦”的感慨,是作者痛感江山依旧,人事已非,有苦闷消极的愁绪,但是作者渗透更多的是特有的豪放旷达的精神。
2.《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放情调
首先表现在描写赤壁景物上。词作开篇“大江东去”,写出了长江奔腾的气象,“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由景思人,表达词人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之情。思维开阔。“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写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和壮阔景象,用词刚劲,笔墨雄健。其次,表现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小乔初嫁了”,表现了周瑜青春年少、春风得意。“雄姿英发”描写了周瑜英姿飒爽的形态,“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表现了周瑜从容淡定,沉着应战的儒将风采。最后,表现在对与感情的抒发上。收笔有“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慨叹,流露了消极苍凉的思绪,也有祭洒江天的豪放旷达的一面。
3.《定风波》的象征手法
作者借记叙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表述了自己洒脱旷达的个性,更以此表现对自己遭受政治打击而无所畏惧的愤懑和故作旷达的思想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中,隐喻遭贬后泰然自若的情绪;“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阳却相迎”,隐喻作者历经坎坷后对世事更加清醒、因而晚境或尚平坦有望的社会人生感受;“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景象,寄托隐逸江湖后就无挂累于风雨阴晴的、宠辱偕忘的超然心境。
二、学法指导
1.知人论世
《念奴娇》和《定风波》都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苏轼在元丰二年遭遇乌台诗案。他被贬到湖州时所写表文中表达对变法的不满,“臣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表中的话被人摘取,以为他有诽谤朝廷之意。于是下到御史台狱,那里有柏树,所以也叫柏台,上有乌鸦,故称乌台。他写的诗中有“根到九泉无曲处,此心唯有蛰龙知”,致使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得以辟畦耕种,游历访古,作词抒怀。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
2.比较鉴赏
首先,可以与苏轼同时期的散文《赤壁赋》比较。从写景的角度比较,风格迥异:《赤壁赋》所描写的是月白风清、渔歌泛夜的幽美景象。而《念奴娇》所描写的是波涛汹涌、气势磅礴的壮阔意境。从抒情的角度比较同中有异:相同点是,都表现了苏轼豁达、乐观的精神态度,都抒发了人生短暂的感慨,表达了壮志难酬的思想。不同的是,《赤壁赋》内容更丰富,有着更多的人生无常的超脱,有着忘情山水的虚无思想。
其次,可以与婉约派词人的作品比较。从词章的创作上比较,婉约派词人特别讲究词的音律,而苏轼在创作中,则以意为先,常常打破音律的束缚,他是词创作改革的领军人物,也因此受到当时婉约派词人如周邦彦、李清照等人的抨击;从词作的内容上比较,婉约派词人以写离别相思、风花雪月等为正宗,而苏轼的词抒情记事、写景议论、怀古悼亡等,“无事不可入”,扩大了词的写作范围。
三、延伸拓展
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年),苏轼兄弟随父出川到京城参加进士考试,第二年同榜中进士。这一科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据说他看到苏轼的文章后极为赞赏,准备取为第一名。但他担心这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写,为避物议,就把这篇文章压为第二。揭名后,才知道是苏轼所写。欧阳修对同为考官的梅尧臣说:“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投地。”并曾说:“更数十年,后世无有诵吾文者。”对这位初出茅庐的文坛新秀给以极高的肯定和希望。
(《中国文学史》彭丙成主编)
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对这种人的人品个性做解释,一般而论,总是徒劳无功的。在一个多才多艺,生活上多彩多姿的人身上,挑选出他若干使人敬爱的特点,倒是轻而易举。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学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试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坚持己见者,是月下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苏东坡传•序言》林语堂)
基础测评
一、积累运用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①遥想公瑾当年 ( ) ②羽扇纶巾 ( )
③多情应笑我 ( ) ④一尊还酹江月 ( )
⑤料峭春风吹酒醒( ) ⑥一蓑烟雨任平生 ( )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大江东去,浪淘尽 ____ _____ ⑵雄姿英发 _______
⑶樯橹灰飞烟灭 _______ ⑷一尊还酹江月 _____ _
展开全文阅读
⑸何妨吟啸且徐行 _______ ⑹回首向来萧瑟处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默写。
(1)乱石穿空, , 。江山如画, !
(2)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 。
(3)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
。
5.下面的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仁宗嘉佑三年,与弟辙同试礼部,苏轼兄弟才华出众,同科进士及第。
B.苏轼在诗、词、文、书法等各个领域取得巨大成就,如诗歌《崇惠春江晚景》,散文《赤壁赋》。他的书法在宋代书苑中具有很高的地位。
C.苏轼的词一洗绮丽柔靡之风,高远清新之意境,形成了豪迈奔放的风格。他拓宽了词的题材,“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D.苏轼与其父苏辙、其弟苏洵合称“三苏”。其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6.“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一句,有的版本写为“乱石崩云,惊涛裂岸”。你以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答:
7.怎样理解词中周瑜的形象?
答:
8.“人生如梦”的感叹是否消沉?为什么?
答:
展开余文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9.最能表达本词主旨的句子是
10.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作具体评析。
答:
三、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鹧 鸪 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本诗是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被贬在黄州所作。
11.词的上阕写景。你认为这首词在写景上有怎样的特点?请举例分析。
答:
12.词的下阕写人。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是怎样的形象?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
答: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①。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②云中,何日遣冯唐③?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④。
[注]:①黄:黄犬。苍:苍鹰。用黄犬和苍鹰,在围猎时追捕猎物。②节:符节。古代官员持节,表示君王授予的权力。③冯唐:汉时,冯唐年岁已高,汉文帝仍令他持节到云中去,征召魏尚为云中太守。作者在这里以冯唐自比。④天狼:天狼星。这里以天狼比喻西夏。
13.“鬓微霜,又何妨”一句,与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相呼应。
14.对“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一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满城的百姓纷纷传报,太守亲自出城看孙郎射老虎。
B.百姓跟随太守倾城而出,看他像孙郎一样亲自射虎。
C.满城的百姓纷纷传报,太守像孙郎一样亲自射老虎。
D.百姓倾城而出,跟随着太守,一起去看孙郎射老虎。
15.全词以一“狂”字贯穿全篇。请概括分析,此作分别从哪些方面表现作者的狂放豪情的?
答:
(三)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望江南(超然台【注】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超然台,作者在密州任上,动工修葺园北旧台,并由苏辙命其名曰“超然”。
16.“烟雨暗千家”中“暗”字,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
答:
17.词的下阕蕴涵了词人丰富的情感,试作分析。
答:
展开余文
(四)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酒 泉 子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18.本词塑造了“弄潮儿”什么样的形象?
答:
19.这首词是运用什么表现手法塑造“弄潮儿”形象的?
答:
四、片段写作
借助所学知识,选取苏轼人生中的某一两个事件,具体描写其形象,约300字。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5苏轼词两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一堂作文课——高考作文关键(人教版高一必修)
下一篇: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