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1158  
标签:教学论文 高三教学论文
几部外国文学名著导读(人教版高三选修)
 一、《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1作者简介: 

雨果(1802~1885)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生于法国东部贝藏松,父亲是拿破仑手下的将军,母亲是个天主教徒,保皇主义者,少年时期的雨果受母亲影响较大。雨果的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1820~1827年为第一阶段。这时期他政治上保守,文学上受古典主义和夏多勃里昂影响较深,他曾在《颂歌集》中公开表示拥护波旁王朝。1827~1848年是第二阶段。这时期他写有剧本《克伦威尔》和《爱尔那尼》,还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克伦威尔》因剧本不合舞台表演艺术的要求,未能上演,但其《序言》却成为浪漫主义运动的重要宣言;《爱尔那尼》的上演成功是浪漫主义在法国胜利的标志。  

雨果,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 

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以上,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 

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 

    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一切重大事变。他从小崇拜法国早期浪漫主义作家夏多布里昂。1827年发表韵文剧本《克伦威尔》 

和《<克伦威尔>序言》(1827),“序言”被称为法国浪漫主义戏剧运动的宣言,是雨果极为重要的文艺论著。1830年他据序言中的 

理论写成第一个浪漫主义剧本《爱尔那尼》,它的演出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 

2作品介绍

《巴黎圣母院》(1831)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 

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 

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悲惨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艺术风格,他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的现实。 

然而,作家深信唯有道德感化是医治社会灾难的良方。小说虽不乏现实主义因素,但就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的描写,象征和对比手  这是一轴辉煌的画卷。画幅的卷首可上溯到卞福汝主教经历的一七九三年大革命高潮的年代,卷末直延伸到马吕斯所参加的一八三二年巴黎人民起义。在这里,整整将近半个世纪历史过程中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都一一展现了出来:外省偏僻的小城,滨海的新兴工业城镇,可怕的法庭,黑暗的监狱,巴黎悲惨的贫民窟,阴暗的修道院,恐怖的坟场,郊区寒怆的客店,保王派的沙龙,资产阶级的家庭,大学生聚集的拉丁区,惨厉绝伦的滑铁卢战场,战火纷飞的街垒,藏污纳垢的下水道……这一漫长浩大的画轴中每一个场景,无不栩栩如生,其细部也真切入微,而画幅的形象又是那么鲜明突出,色彩是那么浓重瑰丽,气势是那么磅礴浩大,堪称文学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 

  小说中的画面描绘,远远超出了表现历史背景与叙述人物故事经历的需要,雨果有意识要为后世留下史笔,他所描绘的这个世纪两大历史事件滑铁卢战役与一八三二年巴黎起义,就是极为辉煌的两例。更主要的是,他要在小说里写出“本世纪”的历史之流迂回曲折、起伏跌宕的巨变,并且在全部历史景象与过程的中心,安置一个触目惊心的社会现实,即下层人民悲惨的命运。在他看来,大革命后的半个世纪的不同阶段,下层人民的处境同样都悲惨艰难,并无变化,他以冉阿让、芳汀与珂赛特的故事说明了这一点。他在小说的序里就指出了“本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因此,可以说,作者要绘制的就是那个时代中穷人悲惨生活的画卷。 

  这是一部雄浑的史诗,是一个人的史诗,但又不限于个人的意义。主人公冉阿让的经历具有明显的奥德修斯式的传奇性,他一生的道路是那么坎坷,他所遇到的厄运与磨难是那么严峻,他的生活中充满了那么多惊险,所有这一切都不下于古代史诗《奥德修记》中主人公的历险。与奥德修斯的史诗不同的是,冉阿让的史诗主要是以他向资产阶级社会强加在他头上的迫害、向不断威胁他的资产阶级法律作斗争为内容的。正因为冉阿让要对付的是庞大的压在头上的社会机器与编织得非常严密的法律之网,雨果要使这个人物的斗争史诗能够进行下去,就必须赋予他以惊人的刚毅、非凡的体力、罕见的勇敢机智。冉阿让得到了所有这一切,他近乎神奇的本领使他一次又一次战胜了对他的迫害。不仅如此,他还被作者赋予现代文明社会的活动能力,他从事工业,有所发明创造,一度成为了一个治理有方、改变了一个小城整个面貌的行政长官。雨果笔下的这个人物几乎具有了各种非凡的活力,他是一个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传奇性的主人公。 

  这个人物的浪漫主义色彩,更重要是表现在他的道德精神方面,他的精神历程也象史诗一样可歌可泣。他本是一个本性善良的劳动者,社会的残害、法律的惩罚、现实的冷酷使他“逐渐成了猛兽”,盲目向社会进行报复,以致犯下了真正使他终身悔恨的错事,而这种悔恨却又导致一种更深刻的觉悟,成为他精神发展的起点,促使他的精神人格上升到了崇高的境界。正象他在传奇般的经历中要克服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险阻一样,他在精神历程中也要绕过、战胜种种为我的利己主义的暗礁,才能达到他那种不平凡的精神高度,才能有他那种种舍己为人、自我牺牲的义举,而且,这种暗礁往往比现实生活中的险阻更难于超越,需要有更大的勇气与坚毅。 

  冉阿让并不是一个抽象的人。从出身、经历、品德、习性各方面来说,他都是一个劳动者。他体现了劳动人民各种优秀的品质,他是被压迫、被损害、被侮辱的劳苦人民的代表。他的全部经历与命运,都具有一种崇高的悲怆性,这种有社会代表意义的悲怆性,使得《悲惨世界》成为劳苦大众在黑暗社会里挣扎与奋斗的悲怆的史诗。 


展开全文阅读
  这是一种浩博精神的结晶,人道主义精神的结晶。 

  雨果不是出身于劳动人民,是什么思想促使他去写这样一部讲述下层人民苦难的巨著、用小说全部的形象力量来提出劳苦人民的悲怆命运问题?这就是人道主义的思想。 

  一八○一年,一个名叫彼埃尔•莫的贫苦农民,因为偷了一块面包就被判处了五年劳役,出狱后又在就业中屡遭拒绝。这件事引起了雨果的同情,使他产生了写《悲惨世界》的意图。他把这个事件作为小说主人公冉阿让的故事蓝本,并让冉阿让终生遭到法律的迫害,以此构成小说的主要线索与内容,此外,他又以芳汀、珂赛特、商马第等其他社会下层人物的不幸与苦难作为补充,在小说里倾注了他真诚的人道主义同情。他这种同情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它是那么渗透弥漫在整个悲惨世界里,似乎包容了一切,不能不使人有一种浩博之感。 

  这种人道主义同情还推动雨果进行尖锐的社会批判。他把下层人民的苦难,明确归之于“法律和习俗所造成的社会压迫”,他整部小说的目的,就在于揭露这种压迫如何“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并且使人类与生俱来的幸运遭受不可避免的灾祸”。在《悲惨世界》里,与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同时并存、水乳交融的是,作者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强烈抗议。在这里,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不仅是他同情劳动人民的出发点,也是他进行社会批判的一种尺度。 

  不仅如此,雨果还把人道主义的感化力量视为改造人性与社会的手段,小说中的卞福汝主教与后来的冉阿让就体现了他的这一思想。卞福汝是小说中一个理想的人道主义的形象,冉阿让后来也是大慈大悲的化身,他们身上不仅有无穷无尽的人道主义爱心,而且他们这种爱,还能感化凶残的匪帮,甚至统治阶级的鹰犬,并在悲惨世界里创建了滨海蒙特勒伊这样一块穷人的福地,真正的“世外桃源”。于是,人道主义的仁爱在小说里就成为了一种千灵万验、无坚不摧的神奇力量,这种近乎童话的描写,倒正是雨果天真幻想的流露,是他的一种局限。 

  这是高昂的民主主义激情的体现。谁都会注意到小说中对一八三二年人民革命运动与起义斗争的出色描写与热情歌颂。在整个西方文学中,我们还没有见过有什么作品象《悲惨世界》这样,对一次革命起义作过如此正面的、完整的,如此规模宏大,如此热情奔放的描述,其画面都是以壮丽的色彩、细致的笔法绘制出来的,具有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女神引导着人民》那种辉煌的风格。作品的这一举足轻重的部分,无疑给《悲惨世界》定下了革命民主主义的基调,其中的民主主义革命思想观点,事实上也突破了人道主义的框架,弥补了作品的天真幻想的一面。 

  雨果的革命民主主义激情,还鲜明地表现为对起义民众、革命人民的热情礼赞。在他的笔下,疲惫不堪、衣衫褴褛、遍体创伤、为正义事业而斗争的人们,是一个伟大的整体与象征:人民的象征。正是这一个伟大的群体,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历史奇迹,推动着法国社会向前发展。雨果特别在这一伟大的整体中,突出了安灼拉、马白夫与伽弗洛什这三个英雄人物。安灼拉是坚强的共和主义者,街垒起义的组织者领导人,雨果以雅各宾专政时期的革命家圣鞠斯特为蓝本塑造了这个人物,用饱满的笔墨使他成为了十九世纪文学中一个难得的革命领袖的正面形象。马白夫老爹是巴黎普通人民,起义的基本群众,他最后用自己的生命保卫了革命红旗这一悲壮的场面,雨果是以庄严的颂歌的笔调写出来的,并对此发出了热情的礼赞。伽弗洛什,这个巴黎流浪儿童的典型,是法国文学中最生动、最有魅力的艺术形象之一,他身上凝聚着法国人民那种开朗乐天、轻松幽默的性格,还保持了儿童的天真与纯洁,他善良、慷慨,酷爱自由,在起义斗争中勇敢机智,直到最后壮烈牺牲,仍唱着幽默顽皮的歌曲。这三个人物是雨果心目中革命人民的象征,他塑造出他们的高大身躯,正是出于歌颂人民这一伟大群体的热情。 

  这就是《悲惨世界》的四种素质、四个方面。就《悲惨世界》在内容上的丰富、深广与复杂而言,它无疑在雨果数量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居于首位,即使是在十九世纪文学中,也只有巴尔扎克的巨著《人间喜剧》的整体可与之比美。对于它厚实的艺术容积,也许只有借助巨大的森林、辽阔的海洋这一类比喻,才能提供一个总体的概念。 

  《悲惨世界》问世以来,已有一个多世纪,它在时间之流的大海上傲然挺立,它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千千万万人民,不断造访的一块艺术胜地,而且将永远是人类文学中一块不朽的胜地。 

为了因受饥饿而哭泣的幼小侄女和外甥女,去偷了一片面包,而被判徒刑的冉阿让,被关了十九年,到四十六岁才被释放出来,就是滑铁卢战役的那一年。看到这么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家家户户都赶紧把门关了起来,只有仁慈的主教米里 哀,把他当人招待。但是,在服刑中,染上了恶习的冉阿让,却偷了主教的银器,然而主教不但原谅他,而且把银器当作礼物送给他。由此为契机,冉阿让重新做 人,开始走向善德的路上去。冉阿让改名后,定居在法国的北部,由于对城市的开发尽心尽力,深得人望,而成为市长。可是,犯有前科的人,民众是不会允许他回到社会里重生的。而参与过冉阿让往事的警官沙威, 便怀疑起这个市长的身份来了。

    就在这个时候,有一名男子,因被误认为是冉阿让而被捕,冉阿让在经过一夜苦恼的天人交战后,终于坦白的说出自己的真面目,救了这名男子。当他把财产藏匿后,就再度被捕入狱服刑。

    但是,他逃离了监狱,继而遵守他还当市长时,对一位不幸的女人芳汀,临死前所做的承诺——救了在无人的多拿第夫妻家,过着悲惨生活的小女孩珂赛特。在巴黎跟珂赛特一起居住的冉阿让,首次获得自己衷心所珍爱的“孩子”,而他的 心,在人性上,也有了更进一步的成长。

    但由于沙威一直追到这里来,他们就潜回修道的深院里。在那儿,珂赛特成长为婷婷玉立且美丽的女子。不久,他们离开深院,在城市的一个小角落,静悄悄地生活。有一次散步时,遇到青年马留斯,珂赛特在心里开始爱上他。这件事,使冉阿让因嫉妒而烦恼。

    这时是一八三二年六月,正好共和派叛乱,而马留斯也参加了这个叛乱。冉阿让知道此事之后,就来到设有阻碍暴民的地方。那时,沙威被当做是间谍而遭到逮捕,冉阿让趁机把沙威放走。他把马留斯视为夺走珂赛特的人,心里不免有一点怨恨,但仍然把受伤的马留斯,从地下水沟救出来。就在地下水沟出口处,再次碰见沙威,而沙威在他们二人走后,就投身于塞鲁河自杀了。伤愈后,马留斯和珂赛特结婚。而单独被留下的冉阿让,也渐渐地衰老了。但马留斯为报答有正义感且慈爱的冉阿让,便和珂赛特时常拜访他,在这二个人挚爱照顾下的冉阿让,不久就去世了,这时,在他枕边,正点燃着米里哀主教所赠的银制烛台。

《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多次被拍成电影,在世界上广为流传,成为经典之作。

二、《红与黑》

 作者斯汤达原名兹里贝尔,是法国作家。

    威利耶鲁是瑞士国境一虚构的城市,野心家于连正是当地一名木材商人之子。虽然他是拿破仑的崇拜者,但是,他以为在王政复辟的社会中,神职是平民唯一可行之路,于是下定决心谋此一职。在他出任市长雷纳路加尔之子的家庭教师时,诱惑并且驯服了市长夫人。当他们两人打得火热时,风声传遍了整座城市,所以于连只好进入布占逊神学院。此时,由于校长毕拉尔神父大力推荐,他得以跃为巴黎的大贵族,同时出任政界名人拉莫尔侯爵的私人秘书。

    前往巴黎的于连巧妙地掩饰了对于共和主义的向往,而在社交界广结人缘,其交友的手腕也日趋纯熟与超然。此时,自尊心强烈的候爵之女玛蒂尔德公主,深受这位身份虽低却傲骨凛然、精力旺盛的于连所吸引,而委身于他。事后,她发现怀有身孕, 便强迫父亲应允她与于连的婚事。


展开余文
    由于候爵过度溺爱公主,在无计可施之余,只好派任于连为轻骑兵中尉。正当于连与玛蒂尔德公主的婚期将届之际,一封毁谤于连而署名雷娜尔夫人的信函寄到候爵手中。此时,于连因即将到来的成 功,在一刹那间遭粉碎殆尽,于忿恨之 余,回到威利耶鲁,以手枪射击祷告中的雷娜尔夫人,事后当场被捕。

    狱中的于连,从一切庸俗的野心中获得解放,同时,与伤口痊愈的雷娜尔夫人旧情复燃,二人因此沉浸在幸福的深渊 中。不久,当于连来到法庭接受审判时,他坦然地说:“死刑是我应得之罪。”话毕,便以贫穷人遭受镇压的牺牲者身份,控告主宰阶级的陪审员。庭上一听勃然大怒,便处以死刑,于连于是登上断头台。玛蒂尔德抱着于连的头颅,举行盛大的葬礼;而雷娜尔夫人拥着孩子,于三日后即与世长辞了!

    《红与黑》正如副标题“一八三零年年代记”,是一部描写法国七月革命前 夕,统治者剧烈交替的变动时代中,一位平民青年野心的书。 也是一部将贵族、僧侣、大资产阶级三者激烈竞争的社会反动性,作一彻底批判的巨著。在主角于连的野心受挫,于狱中所完成之内心救赎中,皆明显地表示出作者透视历史的现实主义,以及他超越历史的浪漫主义。

    通常,人们都以为书中的“红”,是象征拿破仑时代军人(军服)的荣耀,或是共和主义的热情;而“黑”则是表示王政复辟时代,拥有势力之僧侣阶级的黑衣。 然而, 也有人说红与黑是决定命运的轮盘,而这轮盘正象征着人生的游戏。

三、《哈姆雷特》

 作者威廉•莎士比亚,英国诗人兼剧作家。

    哈姆雷特王子是最近突然驾崩的丹麦王哈姆雷特与皇后葛楚德的儿子。

    葛楚德在丈夫死后不久就与小叔、继承王位的克洛帝阿斯结婚,而这对哈姆雷特来说比父亲去世更难以忍受。就在这 时,他的父亲的灵魂出现了,道出了克洛帝阿斯谋害了他的事,并命令他的儿子哈姆雷特向叔父报仇,对母亲的处置则交给天来惩罚。感性敏锐的哈姆雷特用他那强而聪慧的思考力揣测——这个奇遇可能是魔鬼意图蛊惑他,所以,一直犹豫不决到底是要报仇还是不要。

    他为了避免他的叔父对他的心思产生怀疑,开始装疯卖傻,连心爱的欧菲丽亚也不认识了,正好这时有一个剧团进城来表演,他便着手写了揭露他叔父罪状的剧本,让他们上演。当克洛帝阿斯看了这出戏后,脸色大变,从大厅跑了出去。这 时,哈姆雷特看到他心虚跪地祷告的叔父时,心中的疑惑一扫而空,确信了父亲的灵魂所言属实。后来,王后奉国王旨意叫他进宫,他很伤心地责备他的母亲,误杀了布帘后偷听的欧菲丽亚的父亲——勒罗地阿斯。

    克洛帝阿斯把哈姆雷特送到了英国,暗中拜托英皇杀了他。欧菲丽亚遭失恋之苦加上父亲无辜失去,终于精神崩溃,坠入湖中溺死了,而她的哥哥——雷阿地斯想为父报仇,从法国奔了回来,不料被克洛帝阿斯利用,与哈姆雷特誓不两立。而哈姆雷特并没有中计,从往英国的航行途中折回,回到丹麦正好遇见欧菲丽亚的葬礼,心中大感悲伤。

    这时,克洛帝阿斯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安排了一个剑术比赛。雷阿地斯用一把尖端没有皮套的毒剑伤了哈姆雷特;后者剑术超他一等,终于击败了他,在临死前,他道出了克洛帝阿斯的阴谋。事实揭穿后,皇后慌乱中饮鸩——克洛帝阿斯为哈姆雷特准备的毒酒——而亡。哈姆雷特杀了克洛帝阿斯,并要他喝下毒 酒,阻止了哈姆雷特的好友赫雷休手中正要仰头饮下的鸩毒,在这时,他却因中了雷阿地斯的剑毒,发作身死。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75    更新时间:2004-5-7 

四、.《简•爱》

    作者夏绿蒂•勃朗特,英国女作家。

    简•爱在出生后不久,父母即告双亡。由冷酷的婶婶抚养长大,而后入学洛乌特的技术学校。该校严格限制自由的规定,使得简•爱非常苦恼。开学不久, 简•爱即结识好友海伦,海伦时时的给予安慰劝导,但不久海伦病逝,从此简•爱更为狐独。在该校就学六年后,又当过二年教师,十八岁那年简•爱受聘为罗切斯特家的家庭教师。

    不久,她被丑陋却傲慢的男主人吸引,摒除了身份和地位的差异而和对方订婚了。但是,在举行婚礼当天才得知罗切斯特有个已发疯的妻子,一直被藏在家 里。顿时,简•爱跌入痛苦失望的深渊之中,而后带着沉痛的心离开了。简•爱失意离家在濒临崩溃时,被里瓦斯所救,而后差点被逼迫和有强烈宗教热诚的牧师圣约翰结婚。故事最后,她仍然和因火灾失去妻子、而心存感谢上帝,不怨天尤人的罗切斯特结合。至此,简•爱在感情历程上的摸索始告一段落。

 

五.《鲁滨孙漂流记》

    作者丹尼尔•狄福,英国作家。——这是本长书名的著作。

    “在约克出生的海员鲁滨孙•克鲁 梭,有个不可思议的惊人生涯,他是海难船上唯一的幸存者,在俄罗挪克河河口的孤岛上奋勇求生,单独地过了二十八年,终于被海盗船救起的详情记,全文以第一人称叙述。”……

    我的名字本来叫做鲁滨孙•克鲁杜 那,但是,现在改名为鲁滨孙•克鲁梭。一六三二年生于英国约克郡,为了兴趣不顾父母的反对而上船当海员,在海上遇难后被当成奴隶卖掉,后来脱逃,在巴西工作。又在一六五九年九月一日,为了贸易而航行到基尼亚时,在西印度群岛触礁,全船罹难,我独自漂到无人岛……这是同年九月底的事。

    放眼望去,岛上一片凄凉,渺无人 烟,因而,我为它取名为绝望岛。从第二天起,花了一、二天的时间把日用品及各种用具运回岛上去,在泉水附近的高地 上,我着手盖了一间木屋,而且在赤道上北纬九点二十二度的地方竖起一个标帜,每当一天逝去,我便在上面刻出个记号,我的生活是靠一柄猎枪,最原始的农牧方式维持,伴我度过晨昏的是一只鹦鹉及一只狗、一只猫。

    有一天,我在沙滩上发现了一个人的脚印,惊悸尚末消除。不久又在海边看到一堆白骨。本来我一直渴望见到与我相同的人类,这会儿却觉得恐怖透了。那年年底,我在望远镜中发现了大约有十个食人族登陆,并在海边起火,在他们离去后,又在海边看到一堆相同的白骨。在过后一段时日,他们又要如法炮制,杀害一名黑人时,我开枪把他们赶走了,救了那个黑人。因为那天是星期五,所以,我就叫他“星期五”,留他住了下来。

    隔了二十五年才和人说话(虽然言语不通),但是,却也别有一番兴奋。和他生活了一阵子,不久,又从食人族的手中救出一位牧师及另一个黑人,没想到这个黑人竟是星期五的父亲。终于盼到了英国船只,在第二十六年(岛上)的一六八六年十二月十九日离开了这个岛,而在翌年的六月十一日到达祖国,回到与三十五年前相差甚巨的现代化的家乡。

   〔续篇〕我带领外甥和星期五再度出海;而在绝望岛上遇到了星期五的父亲与土著正在“海战”,星期五插手后战死,我又一个人单独地留在马拉加西岛上。经过许多危险后,旅行到中国、西伯利亚,十年后的一七零五年一月十日回到伦敦,这时,我已经七十三岁了,就决定在家乡享受余年。

   
标签:教学论文 高三教学论文 几部外国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数字入诗集萃(高三)
下一篇:《红楼梦》选读(鄂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