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计划
阅读:3560
标签:
教学计划
九年级教学计划
人教版九年级教学计划
现代文阅读课时复习计划(1—1)(人教版九年级)
一、整体感知
第一课时
一.设计构想:本课时通过对《语文课程标准》相关内容的学习,达到对现代文阅读教学要求和考查要求的全面把握。同时,我们还将通过对整体感知的一般方法和常见考点的学习,切实掌握解题技巧和考查的常见角度。如果说“课标”是一位向导的话,那么“方法和考点”就是一张蓝图。紧紧跟随着向导,我们将会欣赏到许多我们不曾领略过的优美风景;牢牢把握住蓝图,我们将会设计出许多我们不曾设计过的精彩方案。
二.教学目标:1.《语文课程标准》对现代文的教学要求。2.《语文课程标准》对现代文的考查要求。3.掌握整体感知的一般方法。4.掌握整体感知的常见考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1.《语文课程标准》对现代文的教学要求。2.《语文课程标准》对现代文的考查要求。3. 掌握整体感知的一般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语文课程标准》对现代文阅读的教学要求。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3.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4.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5.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6.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7.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8.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9.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二)《语文课程标准》对现代文阅读的考查要求。
1. 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2.精读的评价。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
3.略读、浏览的评价。评价略读,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4.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在7~9年级,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三)整体感知的一般方法
所谓整体感知,就是从文章的整体上着眼,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文章主要部分的大意,能找出表达全文主要内容的中心句,理解文章的寓意,概括文章所表现的对象的主要特征,理解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文章的感情倾向,理解文章的基本写法和表达技巧。
1.要遵循整体感知的顺序。
无论哪一种文体,作者在行文的过程中总会遵循一定的顺序,这种顺序也可以说是作者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作为读者,要把握作者的这种对事物的认识,也要遵循一定的顺序。从思维的过程来看,主要有两种顺序:
(1)由前到后的顺序。任何一位读者,无论阅读什么文章,几乎都是按照由先到后,依次推进的读书方法,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然后以段为落脚点,把相同意思的段落又组成一个整体,这样就把一篇文章的基本脉络弄清了。以下文例1《小议“慎独”》为例:全文由10个自然段组成,第1自然段摆出生活中的几种现象,第2自然段据此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第3、4、5三个自然段从三个角度(自我完善、辨别人品、净化社会)论述“慎独”的重要意义,第6、7、8、9四个自然段按总分顺序,从两个角度(严格要求、自我反省)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慎独”,第10段是全文的总结。经过这样一番由前到后的梳理,全文的基本脉络就深入于我们的大脑了。
(2)由浅入深的顺序。很多时候,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还会碰到这种情况,首先感知到的是表面的、肤浅的、零乱的东西,这时就要求我们深入思考,挖掘内在的内容,才会得到深层的实质的内容。尤其是那些比较含蓄、隐晦、曲折的作品,如运用象征手法的作品,更需要用这种办法来把握其真意。以下文例2《江南陶公柳》为例,我们粗浅的阅读也许会是一篇纯粹写景的文章。其实,当我们再深入一层思考的时候,我们发现,这篇文章所写的不仅仅是江南陶公柳,更重要的是抒发作者的一种情怀——对陶公柳的赞颂和热爱。只有经过这样一番由浅入深的感知过程,我们才可以说,文章的深意我懂了。
2.要认识整体感知的内容。
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的,当我们连感知的基本内容是什么都还不知道的时候,却要我们去做整体感知的题目,岂不是痴人说梦?一篇文章要感知的内容虽然很多,但概括起来却只包含两大方面:一是思想内容(文化背景,写作意图、词句含义,中心意旨,感情基调……)方面,一是表现手法(词语锤炼、句式选择、结构特征、人物描写、思路线索、象征对比……)方面。因此,掌握下文考试指要要中的8个常见考点显得十分重要。
3.要掌握整体感知的技巧。
1.揣摩文章标题,感知文章全貌。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是文章向读者展示“心灵”的窗户。读者透过这扇“窗户”可以窥探到“心灵”中的很多秘密。记叙文的标题,有的揭示了全文的重点内容;有的暗示了全文的中心意旨;有的是全文的行文线索;有的形象展示人物的性格;有的揭示人物的遭遇。议论文的标题,有的展示全文的论述话题;有的直接显示全文的中心论点。说明文的标题,有的直接表明全文的说明对象;有的不仅表明说明对象,而且显示对象特征。
展开全文阅读
2.寻找关键语句,把握重点内容。
文章的关键语句大多有寓意深邃、意在言外的特点,它常常在文章的关键处出现,给读者一个打开认识其“心灵”的窗口,使读者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之时,顿生“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这种关键句,或者直接表明中心意思,或者曲折表明感情倾向,或者显示行文思路,或者形象展示人物性格。因此,把握了文中关键性的语句,也就把握了全文的重点内容。
3.关注过渡照应,理清文章结构。
过渡和照应是使文章脉络顺畅、线索贯通的一个重要手段。过渡的作用是使文章上下文之间的衔接与转换和谐自然,一般用过渡性词语、过渡性句子或过渡性段落来表示。在阅读中,找到了这些词语、句子、或段落,也就弄清了文章的结构。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的呼应,主要有三种方式:(1)首尾照应,它不是同一层次的简单重复,而是进一步的拓展与深化。(2)前后呼应。前文将有关内容一一交待,后文则与前文的交待一一呼应。(3)行文与文题照应。行文中多处扣住题目,照应题目,突出主题。因此,关注文章的过渡与照应,就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清文章的结构。
4.留心开头结尾,把握文章主旨。
开头和结尾都是文章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开头是文章的起始,我们常用“开门见山”、“开宗明义”等词语来形容文章的开头,也就是说,它往往揭示文章的中心意思、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显示文章的整体风格、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领起或铺垫下文。结尾则是文章的收束,我们常用“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等词语来形容文章的结尾,也就是说,它往往揭示或深化文章的中心,引发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因此,留心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大意,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四)考点指要
整体感知能力是阅读的最基本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江西中考说明中的有关论述和《语文课程标准》保持着高度的一致。
整体感知能力的考点主要有以下8项:
1.理解文题含义;
2.简述内容要点;
3.把握关键语句;
4.理清文章结构;
5.分析人物性格;
6.领会文章主旨;
7.领悟作者情感;
8.表达阅读感受。
第二课时
一.设计构想:本课时通过对3道例题的详细讲解,教师要在给学生分析命题意图,介绍解题思路,点拨解题技巧的过程中,总结出一般的解题规律。学生学会运用解题规律,不断解决今后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问题,并且在实践中也能总结出一些适合自己的解题技巧。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1.了解本考点的常见题型。2.把握本考点的主要内容。3.掌握解题的一般思路。4.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技巧。5.帮助学生总结解题规律。
三.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解题的一般思路。2.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技巧。3.帮助学生总结解题规律。
四.教学过程
精典例题
[例1]
小议“慎独”
①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在众人面前讲究卫生,独自一人时就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有警察时遵守交通法规,一旦路口无人值守就闯红灯;在自己熟悉的集体中谦恭有礼,一旦置身于陌生的环境就不再遵守公德。
②由此可见,一个人在没有外在监督而独处的情况下,严于律己,遵道守德,恪守“慎独”是十分必要的。
③“慎独”是自我完善的必修课。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君子慎独”。一个人越是在无人监督的时候,越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谨慎从事,不做违德背理之事,就越能接近自我完善的思想境界。
④“慎独”还是道德品质的“试金石”。《后汉书•杨震传》有一则“暮夜无知”的故事:杨震赴任东莱太守时途经昌邑,被他推荐为昌邑县令的王密夜晚拜见,想送他十斤黄金,杨震拒绝了。王密说:“暮夜无知。”杨震义正词严:“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而返。同是暮夜无人时,同样面对十斤黄金,扬震、王密二人的道德修养,就高下分明了。
⑤“慎独”更是社会生活的“净化器”。人一旦缺少了“慎独”精神,就会降低自己的道德水准,只顾个人利益而无视他人利益。可怕的是这种思想一旦“传染”开去,别人也会以他为“榜样”,如果人人效仿,久而久之,世风日下就成必然。
⑥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慎独”呢?关键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即无人在场和有人在场都是一个样,不让任何微小邪恶的念头萌发,这样才能使自己的道德品质日臻完善。
⑦“慎独”离不开严格要求自己。三国时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就是慎独自律、道德完善的体现。
⑧2005年感动中国的王顺友,一个普通的乡村邮递员,就是当代恪守“慎独”的典范。他一个人20年走了26万多公里的寂寞邮路。尽管生存环境和工作条件十分恶劣,但他没有延误过一个班期,没有丢失过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达100%。他说:“保证邮件送到,是我的责任。”在漫漫“孤独之旅”上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一个人的长征”中,他服务无数山里人的执著,为人类创造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⑨“慎独”也离不开自我反省。一个人要进步,就要经常地、认真地反省自己。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份量来报偿我所领受的、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
⑩蜚声中外的医学院士吴阶平在年老时这样反思自己:“我自己认为,在1950—1960这十年里是取得了可喜成绩的,那时自己也的确十分勤奋,但这并不代表一生中都在坚持不懈地努力。自己在科学研究中锲而不舍的精神还远远不够,自省也有偷懒、靠小聪明过关甚至是一知半解的地方。”科学家们这种勤于反思、严于自律的精神为我们做出了表率。“慎独”是一面盾牌,可助你抵御各种各样的诱惑,防范各色各类的“糖弹”;“慎独”是一盏明灯,可帮你照亮前行之路,明辨是非曲直;“慎独”是一剂良药,可使你内心清朗,精神昂然。那么.就让我们用“慎独”警示自己,鞭策自己,踏实做事。坦荡为人,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更加和谐。[2006年北京市课标A卷]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 。
2.选文③④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明理由。
3.阅读选文⑥—⑨段,将下面的结构图补充完整。
刘备自律的名言
离不开严格要求自己
( ③ )
怎样做到“慎独”→( ① )
爱因斯坦每天上百次提醒自己
( ② )
吴阶平年老时还不忘反思自己
展开余文
4.下面三句话均出自选文结尾段,请选择其中的一句,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1)“慎独”是一面盾牌,可助你抵御各种各样的诱惑,防范各色各类的“糖弹”
(2)“慎独”是一盏明灯,可帮你照亮前行之路,明辨是非曲直;
(3)“慎独”是一剂良药,可使你内心清朗,精神昂然。
[剖析]这是一篇结构严谨,语言规范的比较典范的议论文。第1题考查中心论点的寻找与归纳,是典型的整体感知类题目。第2题通过对语段顺序的清理,实际考查对文章结构层次的认识与分析。第3题通过对全文结构的分析与把握,考查对关键内容的把握。第4题命题的出发点是“读”与“思”相结合,把阅读与思考紧密联系在一块。解答第1题的关键在于理解两个问题:论点的表现形式——判断句;论点的位置——有的题目是论点;有的论点在文章的开头;有的论点在文章的结尾;有的论点在文章的中间;有的论点在文章中没有明确的表述,需要自己归纳。具体到本文,在阅读中我们可以得知:“慎独”是作者锁定的话题,论述的是“慎独”的重要性。因此,全文的中心论点就是第2自然段最后一句。解答第2题的关键在于把握上下文和层次之间的联系来解答,因此,概括层次大意就显得十分重要,通过阅读,我们又进一步了解到,这三段开头的一句都是全段的中心句。细细推究,我们不难明白,第③段从个人角度出发,第④段推及他人,第⑤段上升到社会,顿时,我们有豁然开朗之感,答案似乎找到了,但怎样组织文字,写出满意的答案,也是每一位考生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解答第3题的关键在于先要读懂题干要求,答案锁定在⑥—⑨段寻找,其次,看清题目的层次关系。通过分析题目,可以发现①②③问分别处在三个不同的层级上;通过阅读语段,又可以发现,段⑥是总说,⑦⑧⑨是分说,而⑦与⑨前后呼应,⑨中的“也”字更清楚地点明了这种关系。因此,第①问的答案应在段⑥中寻找,第②问的答案应在段⑨中寻找,第③问的答案应在段⑧中寻找。通过一番这样的思考,答案不就了然于心了吗?解答第4题的关键在于先要弄清题目中三句话的含义:三句话都是比喻句,从三个方面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慎独”的重要性。其次,答案中要有两个要点:一要写出生活实际,二要写出自己的感悟。请联系参考答案,看看你是这样想的吗?
参考答案:1. 恪守“慎独”是十分必要的。2. 不能调换。(第③段论述“慎独”对完善自我的重要性,第④段推及他人,论述“慎独”对辨别人品高下的重要性,第⑤段上升到社会,论述“慎独”对净化社会的重要性。〕这三段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地论证了“慎独”的重要意义。3①关键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②离不开自我反省。③王顺友严格要求自己,把邮递员工作做到了极致。4示例:第一句告诉我,在学习生活中要“慎独”,向同学学习良好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改正自己的不足和缺点。“慎独”可以集思广益,可以拒绝缺点。
[例2]
“植物大熊猫”——四合木 王海艺
①四合木,蒺藜科四合木属于落叶小灌木,草原化荒漠区强旱生植物,是1.4亿年前古地中海孑遗种,目前仅存有1万公顷左右,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世界上称其为“植物大熊猫”。
②四合木高30-50厘米,成簇生长。根节上生有白色的毛根,有光泽或柔毛。偶数羽状复叶,叶片很小,肉质,圆润翠绿,表面有一层白毛。开白色或黄色的小花,花期5-6月。在荒原上,它的长相可算得上是植物中的“美人”了。四合木果期是7-9月,果实为蒴果,四深裂,形成像四个小翅膀一样的结构,很多资料把它称为“四翅油葫芦”。有些人也把四合木称为“油柴”。这种植株含油量大,即使新鲜时也极易燃烧,当地牧民喜欢将其砍来当柴烧。近几年,由于保护措施到位,砍伐四合木的事情已经不见了,“油柴”这个词已很少被提及。四合木还是长寿植物,根据DNA检测结果,四合木的遗传多样性接近130种长寿多年生植物的平均水平。
③四合木的主要分布地乌海地区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大陆性气候强烈,年均降雨仅150毫米左右,地下水位很低,植物种类很少,四合木能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存活至今,堪称奇迹。
④可是这种在高温,缺少水分、氧分的极其恶劣的环境下能够成功存活的孑遗植物,在水分、氧分充足,温度阳光适宜的环境下,却难以适应。【甲】1999年,昆明世博园中种植了四合木,其他的植物来到这四季如春的好地方,都显出超常的生机,只有四合木竟然枯萎了!
⑤【乙】四合木是为数不多的能在强干旱地区生存的植物,固沙效果很好,沙子飘落至四合木生长的地区,都会在植株下方不断堆积,最后形成像小沙丘一样的小山包,对我国沙漠治理具有突出的意义。
⑥【丙】四合木成为濒危植物有诸多原因。四合木主要以种子进行繁殖,但平均每年正常开花植株仅占植株总数的11%,由于干旱和盐碱,种子发育和萌发常受到抑制,故其中又只有1%的种子能够成熟繁殖。其自身的这些特性决定了它的繁殖和更新速度都非常缓慢,而羊的啃食、当地居民的砍伐又导致四合木数量不断减少。但与山羊剪刀般的嘴巴和当地居民的砍柴刀相比,大量工厂的建设,给四合木带来的破坏远远要严重得多。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初,四合木分布区便利的水利、交通、丰富的矿产以及低廉的地价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驻,大片四合木连同它生长的地皮被铲平,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厂房,而这些工厂对环境污染严重。这些都给四合木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
⑦近年来,沙漠已越过了黄河,乌海成了沙尘暴的必经之路。【丁】一系列环境教训使乌海人认识到了环保的重大意义。四合木的保护工作也成了当地生态恢复、环境治理的重点。对四合木的砍伐行为被禁止,四合木集中分布的核心区实行人工看护。
⑧2002年,中国首家四合木珍奇植物保护所在宁夏石嘴山市成立,标志着中国开始着手抢救“植物大熊猫”。2006年,四合木在乌兰布和沙区人工繁殖成功。
⑨2006年11月,105棵四合木小苗落户北京植物园,大约经过一两年的生长之后,将分栽在植物园景观道路两侧,成为新的景观植物。成为城市绿化植物,也许将成为四合木数量发展壮大、告别濒危现状的新途径。[2007年江西省课标卷]
1.本文以“‘植物大熊猫’——四合木”为标题,你认为好在哪里?
2.四合木为什么会成为濒危植物?请概括说明原因。
3.“四合木的生存既依赖于当地的环境,又在为环境做着巨大的贡献。”一句是从原文中提取出来的,如果要放回原处,正确的位置应在甲、乙、丙、丁中的 处。
4.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四合木主要分布在我国,大多生长在生存条件恶劣的地区。
B.四合木存活期长,它的遗传多样性超过130多种长寿多年生植物的平均水平。
C.四合木是固沙效果很好的植物之一,对我国沙漠治理具有突出的意义。
D.在人们的努力下,四合木人工繁殖成功,发展前景广阔。
5.阅读下面材料,联系上文内容,围绕“怎样保护濒危植物”问题,请你提出三条合理化建议。
地球曾出现过5次大规模的物种灭绝事件,每次消失的生物种数在65%——95%之间。近年,越来越多的现代生物种群正在步入濒危植物行列,英国科学家提出“地球正面临着第六次生物大灭绝”的观点,引起人们深思……
[剖析]这是一篇通过介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四合木,而启发人们提高保护环境意识的说明文,可谓文质兼美。第1题考查对文章题目在行文作用和表达效果上的理解。第2题考查对全文的关键性内容的理解与表述。第3题考查对关键性句子——过渡句——的理解与归位。第4题通过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全文重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第5题考查联系实际自由表达自己看法的能力。解答第1题的关键在于把握分析题目的方法——行文作用和表达效果。从行文上看,它新颖巧妙,别具一格,说明了四合木的珍贵;从效果上看,它能引起读者关注,唤起人们的保护意识。解答第2题的关键在于先锁定说明四合木为什么会成为濒危植物的段落,再用简洁的语言说明原因。第⑥段“四合木成为濒危植物有诸多原因”这一中心句在向我们招手要把它锁定,而句中“其自身的这些特性决定了它的繁殖和更新速度都非常缓慢,而羊的啃食、当地居民的砍伐又导致四合木数量不断减少。”这一过渡句又昭示这一答案的两个方面——自身的因素和外力的破坏。解答第3题的关键在于对题干“四合木的生存既依赖于当地的环境,又在为环境做着巨大的贡献。”这句话的理解,这句话中“既……又……”这一对关联词常常用在过渡句中,联系上下文,不难发现,【乙】前写的是四合木对环境的依赖,【乙】后写的是四合木对环境做着巨大的贡献。想到这,答案便水到渠成。解答第4题的关键在于掌握做选择题的方法——排除法和选优法。用选优法作这道选择题,很容易找到B答案中“超过”一词和原文中“接近”一词的差异之处。解答第5题的关键在于先要读懂材料,再联系原文,按照题干“围绕‘怎样保护濒危植物’问题”的要求作答就行。试着把你心里想的和参考答案作一番比较吧!
参考答案:1.本文标题新颖巧妙,别具一格,意在说明四合木珍贵,以引起读者关注,唤起人们保护意识。2.一是四合木的自身因素(或四合木的繁殖和更新速度缓慢);二是外力的破坏(或人们的砍伐和对环境的污染以及动物的啃食)。3.乙处。4.B。5.略。只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示例:建立健全法规;提高人们保护濒危植物的意识;建立濒危植物自然保护区;建立人工种植地等。
[例3]
江南陶公柳
①早春二月,乍暖还寒,江南陶公柳率先从严冬中苏醒过来,最早报送春的信息。
②江南陶公柳,生长在鄂州城区环洋澜湖畔,宛如一条柔媚的绸带缠绕在几千米的长堤上。早春时节,柳芽初萌,星星点点散落在大小树枝上,嫩芽在蒙蒙细雨里舒展,弥漫着别样的柔情;初生的柳叶,色泽嫩黄,渐变渐浓,变成翠绿色;柳叶细长,犹如美人的秀眉;柳条轻拂,表达出绵绵的情意。
③漫步在陶公柳林间,沉醉在圣洁的山水中,我仿佛看到晋武昌(今鄂州)太守陶侃正向我们款步走来。他虽身居高位,但决不居功自傲、养尊处优,始终克勤克俭,以爱民和清廉流芳后世。他在征战生涯的41年中,有30年是在鄂州度过的。在鄂州期间,他曾带领官吏和百姓植树造林,在武昌城四周广植柳树。“陶公柳”、“武昌柳’’之名由此而来。唐代诗人钱起在《晚泊武昌》中云:“晚泊武昌岸,津亭疏柳风。数株曾手植,好事忆陶公。”孟浩然在《溯江至武昌》中云:“残冻因风解,新正度腊开。行看武昌柳,仿佛映楼台。”千百年来,陶公柳经南北隋唐之风,沐宋元明清之雨,绿染千年古城,焕发人文光芒。
④陶公柳,是坚韧的树木。它适应力强,不怕严寒酷热,不畏水涝干旱,即使被害虫咬光叶子,被烈焰烧焦树冠,甚至被雷电拦腰劈断,只要春风一吹,那深埋于地下的根须,便破土发芽。初春之际,冰冻刚解,春寒料峭,它顽强地吐露出芽苞,率先向人们报告春天来临的消息。
展开余文
⑤陶公柳,是宽容的树木。在一棵棵、一排排陶公柳下,有草坪、月季、小黄杨等,它们和睦相处、团结友爱,共同抗击严寒酷暑。
⑥陶公柳,是质朴的树木。它没有松柏之风、翠竹之节,也不像腊梅暗香浮动、牡丹婀娜娇艳。它质朴无华,恬静淡泊,不事张扬,默默奉献。它浑身是宝:枝条可制成柳篮、柳筐和柳箱等,树干可加工成桌、椅、床、柜等家具,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叶、茎、皮、根皆可入药,具有很高的医药价值;它可以净化空气,绿化环境,使青山常在、碧水长流,具有良好的环保价值。
⑦陶公柳,本是一种很普通的大众树木,但它早已融合到中华历史文化之中,历尽千年沧桑却依然美丽。
⑧陶公柳是鄂州的象征,我爱江南的陶公柳。[2007年河北省试验区]
1.简述“陶公柳”这个名称的来历。
2.文章第③段引用古人吟咏“陶公柳”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3.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剖析]这是一篇较有文化含量的散文。第1题通过对名称来历的探寻,考查对指定内容的感知。第2题通过对引用诗句的考查,理解引用在全文中的作用。第3题考查对作品感情倾向的把握。解答第1题的关键在于寻找答案所在的段落,通过阅读,可以锁定第3自然段中“在鄂州期间,他曾带领官吏和百姓植树造林,在武昌城四周广植柳树。‘陶公柳’、‘武昌柳’之名由此而来。”这句话。这时,只要用自己的语言稍微改动一下,答案就出来了。解答第2题的关键在于对“引用”作用的理解。细读原文我们发现,这些句子不仅赞美了“陶公柳”的美丽风姿,让读者受到优美诗句的熏陶,而且也印证了“陶公柳”“武昌柳”的名称由来已久。解答第3题的关键在于把握文中的抒情句,而文章中“陶公柳,本是一种很普通的大众树木,但它早已融合到中华历史文化之中,历尽千年沧桑却依然美丽。”和“陶公柳是鄂州的象征,我爱江南的陶公柳。”这些都是直接抒情的句子,据此,我们可以肯定地写出答案。
参考答案:1. 晋代陶侃在武昌(今鄂州)期间带领官吏和百姓广植柳树,人们为了缅怀(纪念)他,把他所种的柳树称为陶公柳。2. 印证“陶公柳”“武昌柳”的名称由来已久;增加文章的文化内涵;赞美了(“武昌柳”)的风姿,表达了对陶公的怀念之情。3. 表达了作者对陶公柳的赞颂和热爱的思想感情。
二、概括提炼
第一课时
一.设计构想:本课时通过对中考现代文阅读命题走向的学习,达到对现代文阅读命题规律的全面把握。同时,我们还将通过对概括提炼的一般方法和常见考点的学习,切实掌握解题技巧和考查的常见角度。如果说“走向”是一位向导的话,那么“方法和考点”就是一张蓝图。紧紧跟随着向导,我们将会更加清楚地了解现代文阅读的命题规律;牢牢把握住蓝图,我们将会设计出许多我们不曾设计过的精彩方案。
二.教学目标:1. 中考现代文阅读命题走向。2.掌握整体感知的一般方法。3.掌握概括提炼的常见考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1. 中考现代文阅读命题走向。2.掌握整体感知的一般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中考现代文阅读命题走向
中考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是检验学生语文素养高低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中考现代文阅读命题走向与对策,不仅对学生考好语文有直接的作用,而且对改革阅读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迎接时代挑战,有着重要意义。
1.权重——趋于稳定。
江西省近几年的现代文阅读一直赋30分,占全卷分数的四分之一。今后几年可能还会稳定在这个分数上,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因为阅读不仅是学好语文的基础,也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基础,所以这个分数也是较为合适的分数。阅读对于积累知识、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提高写作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前面提到,《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现代文阅读教学与考查有很详细的论述,这里不再赘述。
2.体裁——趋于淡化。
为了全面测试学生的阅读能力,中考试题一直注意兼顾各种文体,但在具体命题的时候,命题人员有意避开纯粹的文体知识考查,注重通过能力立意,淡化文体意识。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切实把握这一变化。一方面,我们要讲解一些文体知识,因为它是知识的起点。另一方面,我们又要超越文体,从阅读的整体观念上指导复习。
3.选材——侧重人文性。
近几年,江西省现代文选材来自课外这早已人人皆知,似乎选文可以天马行空,让人摸不着边际,其实,我们换一个角度一看,便会豁然开朗,任何一年的选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时文,都特别强调人文性。如2007年第一篇现代文《看山老爹》,虽是一篇小说,但充满着人文气息。即使第二篇《“植物大熊猫”——四合木》这样的说明文,也意在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仍然是充满着人文气息的小品文。
4.重点——注重整体性。
近几年,江西省中考现代文阅读的试题设计,很少围绕孤零的知识点设计试题,特别重视从整体出发,全面把握文意的题目。因为,《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整体把握的能力。
(二)概括提炼的一般方法。
我们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讲解概括提炼的一般方法。
从宏观层面来讲,概括提炼的一般方法是:
第一步:通读全文,把握要点。这一步要读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全文的要点,弄清全文主要意思,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不同文体的特点。
第二步:审读题目,锁定区间。这一步要认真审读题目,根据题干要求,锁定阅读区间,并作进一步的细致阅读。
第三步:细心探究,寻找标志。阅读要善于发现文中的标志性语句。如文章的标题、主旨句、中心句、开头句、结尾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等,它们往往在文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四步:比较辨别,提炼要点。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肯定会有很多相关信息涌入眼底,但只有通过比较和辨别,提炼要点,才能做到要点全面。另外,还要特别注意挖掘出一些隐性信息。
第五步:简洁明了,表述准确。在上一步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推敲要点,使答案既简洁明了、概括全面,又表述准确。
从宏微观面来讲,概括提炼的一般方法是:
1.句子要点概括提炼的方法:
这个问题只要注意两点即可:一是这个词语反复出现,二是在全文中地位重要。
2.段落要点概括提炼的方法:
(1)摘句法。就是摘出文段的中心句。这种句子主要在三个地方:文段开头的首括句或起始句;文段的总结局;文中的过渡句。
(2)概括法。对于没有直接表述中心句的文段,则需要仔细阅读文章,分清层次,进行归纳概括。常见的方法有:归纳法,就是摘引段中的关键信息,然后进行整合的方法;取主舍次法,就是对文段内容进行概括时,抓住主要的内容,舍去次要的内容。
(3)组合法,就是文段有几个并列的层次,把几个并列的内容组合起来。
3.全文要点概括提炼的方法:
与段落要点概括提炼的方法相似,不再赘述。
4.全文主旨概括提炼的方法:
(1)从文章标题入手。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题目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有的题目显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从题目进行分析,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旨。
(2)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入手。有的文章开篇点题,起到统领全文、点明或暗示中心的作用;有的文章在篇末点明或进一步深化中心。
(3)从文中的关键句入手。有的文章的主旨会通过一些关键句显示出来,如抒情句、议论句、主旨句、过渡句等,把握这些句子也有助于我们把握文章的主旨。
(4)从分析文章的背景、写作意图入手。每一篇文章的产生都有其时代背景、写作意图,弄清文章内容与时代背景的关系,了解文中事件和人物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活动的,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有助于文章主旨的归纳。
5.人物个性概括提炼的方法:
(1)通过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个性。语言描写主要的作用是表露人物情感,揭示人物内心世界。透过人物语言,我们就可以把握人物个性、身份、经历、爱好和思想情感。值得注意的是,有的语言是人物的真话,有的语言是人物的假话,阅读时要多加注意,细心分辨。
(2)通过人物的心理分析人物个性。心理描写的主要作用是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刻画,更有这种功效。把握人物心理,其实就把握了人物性格,而且这种性格往往具有真实性。
(3)通过人物的外貌分析人物个性。外貌描写主要是通过对人物容貌、神情、姿态、身材、衣着服饰、仪表风度的描写,从而显示人物外在性格特点的一种方法。透过外在的表现,我们常常可以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4)通过人物的行动分析人物个性。行动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它通过描写人物的行为举止、动作,来展示人物的活力,给人栩栩如生的感觉。
6.景物特征概括提炼的方法:
景物描写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心情、渲染气氛等,因此,概括景物特征要善于和文中所描写的人物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景与人在文中有两种表现方式:
(1)景与人形成和谐统一。当景与人构成和谐统一关系时,可能是美丽的景色烘托出人物美好的品行、情操、人格等;也可能是灰暗、萧条的景色烘托人物忧伤、痛苦、无奈的心情。
(2)景与人形成对立关系。当景与人构成对立关系时,可能是美丽的景色烘托出人物失望、痛苦、沮丧的心情;也可能是灰暗、萧条的景色烘托人物积极向上、迎难而上的情怀。
根据这些人与景所构成的关系,我们就不难把握景物的特征了。
7.行文思路概括提炼的方法:
不同文体有不同的行文思路,因此,概括提炼行文思路要分文体进行。
记叙文的行文思路概括提炼的方法:
(1)抓住时间标志。有很多文章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的,对于这种文章,我们要抓住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分出不同阶段,从而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抓住地点转移。有很多文章是按地点转移来安排材料的,对于这种文章,我们要抓住表示地点转移的词语,分出不同地域,从而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3)抓住情节转换。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我们可以按“起因——经过——结果”这样的思路来分析;也可以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样的思路来分析。
(4)抓住角度变化。有的文章,会按描写对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描写角度,这时,把握了角度变化,也就把了作者的行文思路了。
(5)抓住情感变化。有的文章,在行文的过程中,都或隐或显地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能理清作者情感的变化,行文的思路也就被我们抓住了。
说明文的行文思路概括提炼的方法:
(1)时间顺序。就是以时间先后为序,先发生的先写,后发生的后写,与事物和事理发展进程相一致。如果是以时间顺序写作的说明文,我们就要学会把握标志时间变化的词语。其中,程序顺序也是时间顺序的一种。
(2)空间顺序。就是按照空间方位转移安排顺序,视力所及,笔触所致,上下左右,远近前后,都是其表现形式。如果是以空间顺序写作的说明文,我们就要学会把握标志时间变化的词语。
(3)逻辑顺序。就是按照事物内部的联系来安排说明的先后顺序,这种顺序常常从六个方面展开: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特点到用途,从主要到次要,从概括到具体,从整体到局部,从一般到特殊。通过这几类小点的分析,常常可以判断我们的理解是否正确。
议论文的行文思路概括提炼的方法:
(1)横式结构。这种结构主要有三种形式:“总——分——总”式;“总——分”式;“分——总”式。
(2)纵式结构。就是先提出论点(论题),而后步步深入,逐层阐发,最后再次强调结论或得出结论。
8.写作特色概括提炼的方法:
所谓写作特色,一般指文章在结构形式、语言风格、表达方式及其其他手法上的运用等方面所表现出的个性特点。要弄清文章在写作上有哪些突出的特点,可以从结构上考虑,是否前后照应,是否线索清晰;可以从修辞上考虑,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可以从技法上分析,有没有使用悬念,有没有运用对比、欲扬先抑的手法;可以从语言上考虑,是生动形象,还是朴素平实,或是含蓄优美;可以从刻画人物的方法上考虑,都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等。
(三)考点指要
概括提炼,是在阅读文章理解内容之后,转述文章内容的主要形式之一,是一项重要的阅读能力,也是中考现代文阅读每年都要涉及的考查内容。
概括提炼能力的主要考点有以下项:
1.句子要点的概括提炼;
2.段落要点的概括提炼;
3.全文要点的概括提炼;
4.全文主旨的概括提炼;
5.人物个性的概括提炼;
6.景物特征的概括提炼;
7.行文思路的概括提炼;
8.写作特色的概括提炼。
第二课时
一.设计构想:本课时通过对3道例题的详细讲解,教师要在给学生分析命题意图,介绍解题思路,点拨解题技巧的过程中,总结出一般的解题规律。学生学会运用解题规律,不断解决今后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问题,并且在实践中也能总结出一些适合自己的解题技巧。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1.了解本考点的常见题型。2.把握本考点的主要内容。3.掌握解题的一般思路。4.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技巧。5.帮助学生总结解题规律。
三.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解题的一般思路。2.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技巧。3.帮助学生总结解题规律。
四.教学过程
精典例题
[例1]
热心的海葵
①海葵勇于充当弱小动物的保护神,它柔弱的身躯里包裹着一颗火热的心。
②生活在海洋中的海葵属于无脊椎动物的庞大家族,它利用水流的循环,来支持柔软的囊状身体。海葵身躯的上端是圆盘状的口,周围长满柔软的触手。触手有奇异的色彩,犹如海底绽放的菊花。
③海葵的体壁和触手上长满了有毒的倒刺,暗藏杀机的倒刺一旦受到刺激,便迅速刺中对方并分泌毒液,致其麻痹。海葵就是以这种办法自卫或摄食。
④然而,海葵却以少有的宽容大度,收留和保护双锯鱼。双锯鱼因形态酷似马戏团中的小丑,又名小丑鱼。小丑鱼体态娇小,柔弱温顺,缺乏有力的御敌本领,是大海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于是,海葵就利用自身的毒刺充当保护伞,为小丑鱼提供安全保障。
⑤小丑鱼之所以不怕海葵触手的毒,是因为海葵的无私帮助。海葵成百上千的触手一起随波逐流,难免彼此触碰。为避免毒刺误伤友军,海葵的身体表面便分泌一种黏液给刺细胞传达指令:凡遇有这种黏液的都是自己人,不要“开火”。当小丑鱼还是幼鱼时,就凭借嗅觉和视觉找到海葵,海葵则任由小丑鱼吸收自己触手分泌的黏液。小丑鱼等到自己全身都涂满了保护物质黏液时,就可以在海葵的保护下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生活了。
⑧春潮水暖,暗礁上迎来了生育的季节。海葵和小丑鱼父母一起迎来了新一批宝宝,海葵保护着小丑鱼妈妈产下的成千上万的卵,承担保护刚孵化出来的小丑鱼的责任。海葵就这样无欲无求,一代又一代地辛勤工作着。
⑦当然,小丑鱼也是知恩图报的客人。当海葵依附在岩礁上时,小丑鱼会在海葵漂亮的触手丛中游动,这自然会引诱其他海洋小生物上钩,为房东带来食物。平时,小丑鱼会捡食海葵吃剩的饵料,担负起清洁打扫的工作,为海葵除去泥土、杂物和寄生虫。当海葵遭遇克星蝶鱼侵犯时,小丑鱼就会挺身而出,对蝶鱼展开猛烈的攻击。虽然二者个头悬殊,但凭着勇敢顽强,小丑鱼往往将蝶鱼打得落荒而逃。
⑧生物学家们把海葵和小丑鱼的这种关系称为“共生现象”。相对于这个冷冰冰的词汇,我们更愿意把这种现象看作是动物之间一种帮助和感恩的关系,或者是一种互惠的关系。
(选自《走近科学》) [2007年湖北黄冈]
1.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海葵具有哪些主要特征。
(1)
(2)
(3)
(4)
(5)
2.说说海葵的“热心”具体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1)
(2)
3.阅读第⑦段,用四字短语填空。
小丑鱼报恩的方式是替海葵:□□□□、□□□□、□□□□。
[剖析]这是一篇短小精悍,颇有情趣的知识小品。命题人员通过3道题目集中考查概括提炼能力,设题细致全面。第1题通过对海葵主要特征的寻找,考查对全文要点的概括提炼能力。第2题集中考查对海葵重要特性“热心”的理解,考查对规定内容的概括提炼能力。第3题进一步集中到规定的自然段进行设题,考查对段落要点的概括提炼能力。解答第1题的关键在于先读懂题干要求简要概括“主要特征”,也就是海葵与其它海洋动物的本质区别,其次,题干后的5个序号告诉我们要寻找5个要点,然后依照自然段的顺序逐一进行概括提炼。另外,解答这种题目还要注意中心句与支撑句的关系,如第3自然段前一句是支撑句,解释说明海葵的行为特征,后一句是中心句,用简洁的语言说明海葵的特。解答第2题的关键是抓住“热心”一词寻找答案要点,通过阅读不难发现,第4和第8自然段是集中表现海葵“热心”的自然段,其中“宽容大度”“保护伞”和“保护”等词语也都在提示着答案的位置所在。考生要善于抓住文中的这些提示,从而迅速准确地得出答案。解答第3题的关键是先听从题干的指向,锁定第7自然段,再抓住题干的提示——小丑鱼报恩的方式,尤其是“报恩”一词,就不难概括提炼出诸如“充当诱饵”“清洁打扫”“击退蝶鱼”等四字短语。
参考答案:1.(1)海葵是无脊椎动物;(2)海葵外形奇特,色彩斑斓;(3)海葵分泌毒液用以自卫和摄食;(4)海葵分泌黏液,用以识别友军;(5)海葵热心帮助弱小动物。2.(1)甘当保护伞,让小丑鱼无忧无虑地生活;(2)保护小丑鱼繁衍后代。3.充当诱饵、清洁打扫、击退蝶鱼。
[例2]
大国的随想 单之蔷
从人类历史看,要成为大国者,空间上要有独特之处,一般而言,要有地理屏障的保护,比如中国,东面有浩瀚无比的太平洋作为屏障,西面有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的保护,因此中国的文化能够一直绵延下来。还有,大国一般应该出现在大陆的边缘地带,因为这样可以避免四面受敌,赢得发展的时间,比如中国、俄罗斯、美国等。在大陆的中间地带,很难出现大国,这些地方只能是大国轮番表演的舞台,是大国的通道。像英国的经历,更说明边缘地带是大国的摇篮。当来自东方的武力横扫欧亚大陆时,英国这个岛国可以躲过劫难,而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就没有这样的幸运了。
国家是用边界围起来的政治实体,是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区域,但这只是国家的形式,并不是国家的本质,真正的国家是指边界之内的国民已经形成了一种“凝聚力”,即“国家意识”,也就是大家都在内心深处认为我是“某国人”。我们中华民族早在汉代就已经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形成了稳固的“国家意识”,所以后来我们虽然有过多次被征服、被占领的历史,但最后的结果总是征服者被同化。相反,一些帝国成也倏忽,败也倏忽,其原因就是扩张和征服的速度太快,远远大于“国家认同”形成的速度。
大国除了这些文化的因素外,还有军事和经济科技的实力,而后者决定前者。一个国家是否是大国最关键的因素是经济的实力。有经济实力的国家,才能从经济总量中拿出更大的部分用于军事,以取得军事的优势。
但如何成为大国,从历史看,有一条规律,就是凡与大国直接对抗的,很难成为大国,反而采取跟随战略的,则可能获得成功。前苏联和改革开放前的中国,都曾经采取与大国对抗的策略,这被证明很不成功,后来邓小平所说的“不扛旗,不当头……”的战略,实际上就是跟随战略,反而获得了成功。跟随很重要的一个含义就是学习,学习的重要性不亚于发明,比如日本就很少有重大的科技发明,但由于善于学习应用,日本目前的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假使中国称为大国了,那么中国的行为与以往西方大国的所为会有什么不同吗?答案是肯定的。
这在对大国的理解中可见端倪。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认为:大国就是能保卫自己,能对付任何国家的国家。
有意味的是,中国学者关于大国的标准,都强调大国的道义责任。北京大学张祥龙教授特别强调大国的文化感召力;学者盛洪也反对实力崇拜,强调中国作为大国崛起,将结束战国——帝国——战国这种国际关系模式,出现一种后帝国时代,为万世开太平。
这一切都基于中国人有不同于西方的文化,孔子的大同世界、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预示着中国文化的非强权的发展趋向。也许西方的大国概念再加上中国文化中的“理想国”的内涵,才是未来大国应有的姿态。(有删改)[2007年山东威海]
1.阅读全文,说一说作者是从哪三个方面对大国进行“随想”的?
2.文中阐述的成为大国的必备因素有哪些?
3.最后一段中加点的“这一切”指代哪些内容?
4.具体说说作者认为未来大国应有怎样的姿态?
[剖析]这是一篇颇具阳刚之气的时文,在对大国的随想中,我们似乎感受到一种力量。第1题直接考查对全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提炼能力,题目指向清楚明白。第2题考查对指定内容的概括提炼能力,题目指向也一目了然。第3题表面是考查词语的指代内容,但却和一般的词语指代题不同,其本质是考查对指定内容的概括提炼的能力。第4题也是考查对指定内容的概括提炼能力。解答第1题的关键是先认真阅读全文,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再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另外,联系后面的题目,帮助理解全文内容也是一种好办法。如第2题指向指定内容——成为大国的必备因素,第4题指向指定内容——未来大国的姿态,而这些其实就是文章“随想”的两项重要内容,除去这前后两项,不难找到中间的一项“随想”内容——如何成为大国。解答第2题的关键是跟着题干的要求走,学会把题目中的关键性文字与原文相对照,这样第1段可以得出一个要点——地理因素,再加上第3段开头的过渡句——大国除了这些文化的因素外,还有军事和经济科技的实力,答案就水到渠成了。解答第3题的关键是弄清这一道题目的指代内容,不仅有前指,而且有后指,这是关键,也是难点。解答第4题的关键是要紧紧把握文章最后“也许西方的大国概念再加上中国文化中的‘理想国’的内涵,才是未来大国应有的姿态。”这句话,再给自己提个问:西方的大国概念是什么?中国文化中的“理想国”的内涵是什么?对前者作者借用了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的看法,对后者作者谈到了中国学者的标准。经过这样一番自问自答,答案其实早就在心中了。
参考答案:1.成为大国的必备因素;如何成为大国(不与大国直接对抗,采取跟随战略);未来大国应有的姿态. 2.地理因素(地理屏障保护,处在大陆边缘);文化因素(国家意识、国家认同);军事和经济科技实力。3.中国学者都强调大国的道义责任;中国与西方国家大国的标准理解不同;假使中国成为大国了,中国的行为也会与西方大国的所为不同.4.要点:军事和经济科技实力雄厚,能保卫自己;注重道义责任。
[例3]
听 雨 季羡林①
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然而,事实却好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②,大有飘飘欲仙之慨了。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顺便说上几句:外国诗词中似乎少见。我的朋友章用回忆表弟的诗中有:“频梦春池添秀句,每闻夜雨忆联床。”是颇有一点诗意的。连《红楼梦》中的林妹妹都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之句。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蒋捷的“虞美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悬殊。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达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③了。
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春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六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决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了细雨濛濛。
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我的心又收了回来,收回到了燕园,收回到了我楼旁的小山上,收回到了门前的荷塘内。我最爱的二月兰正在开着花。它们拼命从泥土中挣扎出来,顶住了干旱,无可奈何地开出了红色的白色的小花,颜色如故,而鲜亮无踪,看了给人以孤苦伶仃的感觉。在荷塘中,冬眠刚醒的荷花,正准备力量向水面冲击。水当然是不缺的。但是,细雨滴在水面上,画成了一个个的小圆圈,方渐方生,方生方渐。这本来是人类中的诗人所欣赏的东西,小荷花看了也高兴起来,劲头更大了,肯定会很快地钻出水面。
我的心又收近了一层,收到了这个阳台上,收到了自己的腔子里,头顶上叮当如故,我的心情怡悦有加。但我时时担心,它会突然停下来。我潜心默祷,祝愿雨声长久响下去,响下去,永远也不停。 [2006年江西课标卷]
[注释:①季羡林:1911年出生于山东临清县。北大教授,著名学者。精通多国语言文字。文中“死文字”指已失传的吐火罗文。②醍醐(tí hú):古时指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精华。③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指对生死的通达看法。]
1.从文中选择一个恰当的成语填在下面横线上。
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 ,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缤纷的世界……
2.春雨让“我”兴高采烈,文中描写了哪些场景,烘托作者的这种喜悦之情?请概括回答。
3.下面有关“听雨”的诗词所反映的心情与本文作者相同的是( )。
A、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B、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C、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D、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4.本文蕴含了作者对学问、对人生、对社会的态度,阅读后你感受到作者是一个怎样的老人?
[剖析]这是一篇朴实无华,感情真挚的美文,它与当下的一些矫揉造作、追求浮华、堆砌词藻的散文形成鲜明对照,文中渗透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观。第1题通过对成语的选择,考查概括提炼成语的能力。第2题是典型的考查概括提炼的题目,考查准确筛选信息、概括提炼答案的能力。第3题通过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概括提炼的能力,信息量比较大。第4题是一个综合性题目,它要求考生具有把握全局的能力。解答第1题的关键是先要对所给段落的内容进行全面把握,再依据上下文确定答案的大致方向,然后再去文中搜取相关的成语。解答第2题的关键在于先确定“春雨让‘我’兴高采烈”在文中的位置,“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这一句明明白白地提示了寻找答案的方向。其次,注意题干中“哪些”一词,再联系分值是3分,因此可大致判定有三个要点。经过这样一番分析梳理,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写了三个兴高采烈的场景。第3题虽然是一道选择题,其实难度并不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本文主旨的理解,在文章中作者通过蒋捷过于计较自己的个人命运来反衬自己关注国计民生的无私情怀。说得明白一点,就是为百姓而喜雨,想到这,答案就不言而喻了。第4题是综合性较强的题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先要熟读原文,力求没有遗漏,其次把握命题人的意图,最后找准答案的切入点。根据试题指向,作者对学问的态度怎样?文中有关语句有:同一种死文字拼命,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我已经达到了望九之年。又问,作者对人生的态度怎样?文中有关语句有: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注意文后注释: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指对生死的通达看法。同样的方法可以做完最后一问。
参考答案:1.心旷神怡或心花怒放。2.麦苗吮吸雨滴(变青了)、二月兰开出了小花、荷花蓄力冲击。3.C。4.答题要点:(1)对学问:治学严谨;生命不息,求知不止。 (2)对人生:通达(不喜亦不惧)。(3)对社会:关注民生。
第三课时
一.设计构想:如果说上一课时是以老师为主导在和学生一道共同探讨,老师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解题规律,不断解决今后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问题的话;那么本课时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通过练习告诉老师能否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老师也积极参与其中,检查学生是否能切实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要及时发现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进行点拨指导。
二.教学目标:1.继续熟悉本考点的内容和题型。2.学生学会运用解题技巧解决实际问题。3.学生学会总结适合自己的解题技巧。4.把握江西省的命题走势。
三.教学重点难点:1.学生学会运用解题技巧。2. 学生学会总结适合自己的解题技巧。3.把握江西省的命题走势。
四.教学过程
(一)变式跟踪
(一) 太阳系外发现“大地球”
由11名欧洲科学家组成的天文观测组近日宣布,他们首次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一颗可能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这一发现被许多专家喻为“寻找外星生命迈出了一大步”。
全世界的科学家在定义“可能有生命”的外星球应具备的条件时,描述如下:大小接近地球;温度不高不低;液态水可以存在。太阳系外的红矮星“Gliese581”的一颗行星符合上述条件。这一发现着实令科学家们感到意外,因为直到几年前,科学家们脑子里根深蒂固的观念是,任何红矮星附近都不可能有具有生命条件的行星。科学家们新近发现的这颗红矮星“Gliese581”的行星Gliese581c大小与地球接近。根据科学家们的推测,这颗名为Gliese581c的红矮星行星直径是地球的三倍,重量是地球的五倍。
由于行星球体大小与比重跟行星是否有大气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科学家们推断,这样个头的行星应该有大气层,只是不知道它的大气化学组成是什么。
除了体积与地球相近外,科学家们还推测,Gliese581c的平均气温在0至40℃之间。这一推测结果令科研小组非常兴奋,以至于开香槟酒庆贺。
科研小组之所以能推断出Gliese581c表面的气温如此宜人,是根据它所环绕的红矮星比太阳要小、要暗、要冷,再加上两者之间距离的因素,最后得出了“气温宜人”的推测。如此“宜人”的气温在行星中并不容易找到。尽管我们的科学家们迄今为止已经在太阳系外发现了220颗行星,但它们不是太冷就是太热,并不适应人类居住。当然,科研小组也谨慎地表示,因为不知道Gliese581c大气层的厚度,因此准确的气温是多少还不得而知。比如说如果大气层太厚的话,那么行星表面的温度就可能会低一些;如果大气层的厚度较薄的话,行星表面的气温就高点。由于科学家假定的温度如此“宜人”,所以行星Gliese581c存在液态水的可能性大增。据发现Gliese581c行星的欧洲天文学家小组的负责人史蒂芬尼•乌格里表示:“Gliese581c行星上可能全是水!水汪汪的一大片。”不过,乌格里坦言:“我们是根据行星的形成原理,而不是根据直接的证据做出这一推断的。”天文学家小组的另一位专家、法国大学教授达芬索表示:“众所周知,液态水对于生命来说至关重要。由于我们发现的这颗行星温度合适、体积正好,与红矮星的距离也合适,所以它是我们未来航天探索的重点目标,是我们发现地外生命的重点对象。如果我们要描绘宇宙未来生命蓝图的话,应该在这颗行星上重重地打上一个X,把它显眼地标识出来。”不过,其他的天文学家则对Gliese581c行星上是否有水持保留态度。美国宇航局退休天文学家史蒂夫•马伦表示:“在说行星有没有水之前,还应该做更多的研究。因为我们毕竟不能派宇航员飞到那里,如果发现没有水,那么回来的水就不够用了!”
条件如此诱人的Gliese581c行星距离地球约190万亿公里,相当于20光年。这对于普通人来说还真是个问题。马伦笑称:“我们现在还没法在人一生的时间里完成如此遥远的旅途。”不过,在天文学界,这样的距离并不算遥远,因为在已知的距离地球最近的100个星球中,Gliese581c行星位列其中。欧洲的天文学家还指导说,在北半球,天文爱好者能看到它。不过,因为它实在太暗了,所以得通过天文望远镜:半夜时分,它处于天际的东南方天秤座内。既然Gliese581c行星的条件与地球如此相似,并且在天文距离来说也不算远,那么假设人类有一天能登临Gliese581c行星,那么在那里的生活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情景呢?欧洲的天文学家向人们描绘了这样一幕情景:由于那里的星球引力是地球的1.6倍,所以一个在地球上体重68公斤的人,到了Gliese581c行星后体重就变为108公斤;由于它每13天就绕行红矮星“Gliese581”一周,所以人在上面就是13天过一次生日;至于行星上的“太阳”,因为红矮星“Gliese581”与它的距离比太阳距地球的距离近很多,所以人们在Gliese581c看到的“太阳”将是地球人看到的太阳大小的10倍。不过,有一点很不方便的是,Gliese581c行星不自转,这意味着永远是一面朝太阳,另一面永远是黑暗。
(选自《奥秘》2007年第7期,任凯摘自《华商报》)
1.外星球“可能有生命”存在应具备怎样的条件?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2.行星“Gliese581c”与“地球”在哪些方面有相似之处?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回答。
3.全文主要从那几方面介绍太阳系外的“大地球”?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回答。
4.你如何看待科学家“寻找外星生命”的科研活动?请用简要的语言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1.大小接近地球;温度不高不低;液态水可以存在。说明:读懂题目指向,把题目要点回归原文,是解答这类试题的关键。2.大小相近;气温相近;可能有水。说明:注意题目中简要一词,答案要做到言简意赅,不可拖泥带水。3.大小挺合适;气温适宜人;可能会有水;离我们不算远;13天是一年。说明:注意本题与前一题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有助于我们提高自己的审题能力,从而增加成功的机会,把失误降到零。4.略。说明:要学会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二) 潘基文:戴丝绒手套的拳击手
1962年夏天,正在读高中二年级的潘基文幸运地踏上美国国土,访问了旧金山、华盛顿。但异国风情、西方文化带给他的震撼,远远比不上当时的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潘基文至今仍然保存着当年与肯尼迪合影的照片,他经常把这张照片拿出来看,这是他成为外交官、韩国外长,乃至竞逐联合国秘书长的动力。
潘基文能成为那一年的访美学生,除了幸运,还在于他天才少年的表现。
少年潘基文在老师和同学的眼中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天才。他精通英语、法语,熟悉德语、日语,加上他的母语——韩语,他能脱口而出五国语言。这样一位“多语通”,对于出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成长于普通家庭的韩国人来说,几乎就是奇迹。
12岁时,老师让潘基文念一条发往联合国的消息,内容是为某国提供援助。“那时我几乎不懂那条消息的深层含义。但是我知道,联合国会伸出援助之手。”他从孩提时代就一直梦想成为外交官,但从没敢想象自己能成为联合国秘书长。中学时,他给同学编写了一套英语教材,赢得“忠州英语神童”的美誉。忠州当地有家化肥厂,当年曾有20名美国工程师及其家属常驻。工程师的夫人们到学校教授英语,用作教材的英语短文,都被潘基文拿来背诵,上学背,放学背,走在路上还在背,同学们悄声议论:“潘基文简直就像疯子一样。”
1970年,潘基文以优异的成绩,从汉城大学外交系毕业,随后顺利通过考试,当上了外交官。在那场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选拔中,他的成绩仅次于前任韩国外交通商部长崔成泓。潘基文后来告诉家人:“一辈子只拿第一的我,这回第一次拿了第二。”
外交官实习期结束,考核时他又拿回了第一,因此被分配到韩国驻美大使馆。但潘基文却希望到印度总领事馆工作,家庭并不富裕的潘基文觉得去美国就很难存钱,而到印度,只要节约花钱就可以补贴家用。到印度领事馆后,新德里总领事卢信永很重视这个新外交官的英语实力、思维敏捷性以及判断力。后来卢信永当选为国务总理,将潘基文任命为仪典秘书长,又于1987年将潘基文提拔为理事官。潘基文因此利用一周时间给自己的同事、前辈、后辈等100余人写信,内容是:我晋升太快,很抱歉。
潘基文谈吐温文尔雅,总有办法避免跟人家结怨。韩国官员通常都难免跟议员争论得面红耳赤,唯有他甚少涉及骂战。倘若个性软弱,朝鲜核危机等棘手问题根本不会被解决。这一切全因为他具有一套独特的外加手段,有人戏称其为“丝绒手套包裹的铁拳”。
2004年6月,一名在伊拉克担任翻译的韩国人被绑架。绑匪把绑架片段对外公布后,许多韩国民众强烈反对韩国向伊拉克的派兵计划,并且把矛头指向了潘基文以及韩国外交部,要求潘基文引咎辞职。处于风暴中心的潘基文处变不惊,他郑重表示要重整外交部,还设立了24小时热线,为海外的韩国人提供帮助。公众的愤怒最终烟消云散,而潘基文也成了韩国历史上最受尊重的外交官员之一。
这次化险为夷的表现,是潘基文作为外交家的代表作。如今,他又迎来了人生中的最大挑战——担任联合国第八任秘书长。安南曾给过继任者这样一个忠告:“做这份工作需要脸皮厚,还需要有幽默感,才可能做好这份‘地球上最难做的工作’。”而面临这份棘手的工作,潘基文则戏称自己会实行太极打法,他说:“太极的玄妙在于它能有效地化解激烈的冲突,用到国际热点问题上很有效。”
祝愿潘基文能以东方的玄妙征服世界。
(选自《格言》2007年1月上半月)
1.题目中“戴丝绒手套的拳击手”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潘基文的性格特点和独特的外交风格,如果用成语来进行概括,你会想到哪几个成语?
2.文中主要通过哪几件事来表现潘基文的成长历程?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3.潘基文于2007年1月1日开始走马上任,作为一个关心时事的中学生,如果你有机会向秘书长表达一个心愿,你会表达一个怎样的心愿呢?请简要地说出一点。
4.从潘基文的成长历程中,你获得了哪些有益的启示?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达。
参考答案:1.柔中有刚、刚柔相济。说明:要看清题目要求,用成语概括;要把握“丝绒手套”和“拳击手”这两处形象说法的实质内涵:一柔一刚;再用相关成语来回答。2.写出三点即可:高中时代的访美经历激发梦想、学生时代的刻苦勤奋成就梦想、刚参加工作就表现出非凡才能、做外长期间妥善处理棘手问题赢得信任。. 说明:注意题目中“主要”“几件事”和“成长历程”这几处关键性提示,不要把与成长关系不大的次要事情概括进去。3.略。说明:答好本题的关键要明白联合国秘书长的主要责任: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协调各国之间的关系。不要在细枝末节上做文章,而要展示一个现代少年的远大理想。4.写出三点即可,示例:学生时代有一个美好的梦想,为实现梦想刻苦努力、勤奋好学,有“伯乐”的大力举荐,有良好的素质和个性,有渊博的知识和思维敏捷性以及判断力等。说明:写出自己感受最深、最有话可说的地方就行。
(二)考势分析
◆考点分布
概括提炼能力虽然是一个相对“古老”的考点,但它却有长盛不衰的魅力,几乎可以这样说,任何一个地区的现代文阅读试题,不可能不出概括提炼能力的试题。这一考点的分数在江西省保持在6分左右,相对比较平稳,不像一些时新的考点时高时低,让人捉摸不定。同时,这一考点的难度一般也不大,出题角度也很稳定,主要集中在以下这些方面:对文段、文章进行整体概括,对文章的要点进行概括,对文章的写作特色进行概括等。
◆三年中考验证
城市给了我们什么
在过去的一二百年里,世界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人们的居住场所、生活方式和谋生手段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走向了城市。1900年,城市人口占全世界人口不足10%,到了2000年城市人口已占全世界人口的46%。城市展示了它特有的魅力。
城市的魅力在于它的发达的社会文化。城市作为人类生活聚落形态,伴随着文明的演进和发展。正是地域赋予了城市文化基本的底色,形成城市文化最初的积淀。城市文化是人类进化到城市生活阶段的产物,是人类在城市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城市的人格化表现,是人类生活的空间化表述。它是城市人群生存状况、行为方式、精神特征及城市风貌的总体形态,是城市的灵魂,是文明的标志,是属于这个城市人群的完整的价值体系。
城市文化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主流文化,它弘扬历史、融会时尚,塑造特色,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在农村,文化是单一的和同质的,可交流性不强。每一代人都在传承上一代的东西,没有新鲜的刺激,就不会创造。城市文化来自四面八方。传统和现代,本国和外国,精英和世俗,都在此交流流通,给人以影响、以启迪、以教育、以知识。
城市的魅力还在于它的巨大的经济效益。因为城市是工商业的中心,城市拥有现代化的公路、铁路、航空、水路等在内的交通运输设施和先进的运输工具,往往处于交通枢纽或交叉道上,有充足的客源、货源。城市有现代化的通讯设施、电讯网络和传输工具,每时每刻都在交换大量信息。城市的现代交通和工商业中心相结合,使之成为商品、物质、人才、劳动、资金、信息等的转换地,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益。
城市的魅力又在于它巨大的社会效益。城市学校多,教育发达,人才辈出,与国内外科技信息交流活动频繁,城市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量大,这些都推动城市科技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除了推动生产和经济的增长以外,还给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变化,促进社会文明包括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进步。
人类创造了城市。城市给人类提供了无尽的财富和创造力。然而随着现代工业和大都市的出现,人类被环境污染、交通堵塞、工作压力、犯罪等所困扰。城市已不是“人类诗意的栖息地”。实际上,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甚至欧美发达国家的城市都已经百病缠身了。
生态环境恶化使很多城市患上了“肺气肿”。1984年,臭名昭著的“洛杉矶烟雾”杀死了一只正准备参加第23届奥运会开幕式的秃鹰。据国家环保总局2005年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全世界污染严重的城市已有20个。
。10年前,北京人为曼谷上下班高峰时,汽车的时均行速只有10-20公里而感到不可思议时。10年后的今天,北京的司机相互联系时使用频率最高的词就是:“哥们儿,堵在哪儿了?”
城市生活的快节奏使人们的日常生活都“快餐化”了,人们的神经始终都很紧张。有人说,目前大城市的白领是前半生在用健康换金钱,后半生是用金钱换健康。
城市聚集了大量的资源,是我们物质财富和精神资源的集散地,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使得,但与城市繁荣共存的一些问题——城市病的症状也越来越凸现在人们面前。城市发展的出路何在,未来人类和城市将走向何方?我们会找到一个与大自然和谐统一的美好家园吗?[2006年江西课标卷]
1.文章第2段中有两个单句从不同角度给“城市文化”定义,请找出这两个单句。
①
②
2.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没有创新、不融汇时尚、不弘扬历史是农村文化呈单一性的原因。
B、文化的包容、人才的流通使城市文化呈现出开放的特点。
C、城市的现代化的交通、通讯的优势与工商业中心的结合提高了城市的经济效益。
D、城市教育的发达、科技交流活动的频繁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3.为什么说“城市已不是‘人类诗意的栖息地’”?
4.城市化已成为世界潮流,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加速。请围绕“中国城市化中应重视的问题”,对下面材料进行探究,提炼出2个观点。
①国内一些地方政府在经营城市时,一味强调的是要“做大做强”,要争做“国际大都市”、“区域中心城市”。
②中国古代筑城设市,能周密规划,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各具特色。
③2005年,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介绍,目前全世界20个污染最重的城市有10个在中国。
④我国许多城市都是历史文化名城,国务院先后公布了99座历史名城。到2000年底,我国共有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27处,这些文化和自然遗产都是和城市发展相连的。
⑤发达国家对城市化建设有科学的、理性的认识,但这是他们付出了沉生的代价而获得的。
观点一:
观点二:
参考答案:1.(1)是人类在城市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它是城市人群生存状况、行为方式、精神特征及城市风貌的总体形态。2.A 3.因为城市正面临环境污染、交通堵塞、工作压力大、犯罪率高等问题。4.答案示例:(1)政府须注重城市的科学规划。(2)城市发展中既要继承民族传统,也要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3)保护城市生态环境。(4)处理好城市发展中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问题。
◆命题规律及2008年江西中考走势
研读近三年来江西省对概括提炼这一考点的考查,我们可以总结出如下规律:
1.从答案的要求看,只一个要求:
概括回答。如江西省2006年第17题:春雨让“我”兴高采烈,文中描写了哪些场景,烘托作者的这种喜悦之情?请概括回答。
2.从答案的来源看,分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找到答案。如江西省2006年第14题:从文中选择一个恰当的成语填在下面横线上。
第二种情况:不能从原文中直接找到答案,答案要经过自己的概括提炼。如江西省2007年第23题:四合木为什么会成为濒危植物?请概括说明原因。
3.从答案的生成看,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摘引文中原句。如江西省2006年第22题答案:(1)是人类在城市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它是城市人群生存状况、行为方式、精神特征及城市风貌的总体形态。这两句都是文中的原文。
第二种形式:整合重点词语。如江西省2006年第25题答案:因为城市正面临环境污染、交通堵塞、工作压力大、犯罪率高等问题。文中原句是:随着现代工业和大都市的出现,人类被环境污染、交通堵塞、工作压力、犯罪等所困扰。
第三种形式:自行组织语言。如江西省2006年第20题答案:(1)对学问:治学严谨;生命不息,求知不止。 (2)对人生:通达。(3)对社会:关注民生。这些文字都在原文中找不到。
预计2008年中考,江西省将会一如既往,继续重视概括提炼这一传统考点。由于这一考点的设题角度较难创新,所以从答案生成角度看,命题者将会更加青睐“整合重点词语”和“自行组织语言”这两种形式,从而略微增大试题难度。分数会依然在6分左右。
第四课时
一.设计构想:本课时通过模拟检测的形式,进一步学习、巩固本考点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提高实战的本领。如果说,前面两课时实行的是步步为营的战略的话,那么,本课时就是阵前试剑,检测综合素质和实战本领了。在本课时的学习过程中,老师要掌握好调控艺术,碰到问题及时解决。
二.教学目标:1.继续熟悉本考点的内容和题型。2.继续提高答题的能力。3.磨砺阵前实战本领。
三.教学重点难点:磨砺阵前实战本领。
四.教学过程
考点模测
(一) 令人大开眼界的Google地球 董成信
如果你还不知道Google Earth,那你可太落后这个网络时代了。那些相关的介绍性文章,在谈到使用者的体验时,所用的词汇都是“震撼”、“前所未有”等等,那么,这么形容是不是有点太夸张呢?其实并不夸张,如果你在Google Earth上搜寻,你就能看到你家后院的大树,世界各国的城市街景,以及世界各地的考古遗址,这时候,你无法不感到“震撼”。
那么,Google Earth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是著名的搜索引擎网站谷歌(Google)推出的一款实景地图服务。只要你所用的计算机能够上国际互联网,那么,当你启动Google Earth的软件,你就可以在整个地球上查看世界各地的实景照片,这些照片是由散布地球上空的飞行器(包括卫星和飞机)所拍摄的。谷歌公司把卫星照片和航拍照片进行数据整合,通过网络提供给使用者。其中,有些卫星影像来自于美国Digital Globe公司的Quick Bird的商业卫星,还有一些航拍照片来自英国的Blue Sky公司,以及美国的Sanborn公司,这些公司开展的业务主要是空中勘测、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
我们讲个故事,来说明Google Earth的受欢迎程度。2006年的世界杯足球赛在德国举行,早在6月份正式开幕之前,很多球迷就已兴奋不已,他们在Google Earth中找到了一个发泄自己热情地新途径,在一些网站或论坛里,来自全世界的球迷开始了“寻找足球场”的游戏,他们不仅寻找世界杯的比赛场地,而且搜索全世界足球场的卫星图像。据称,热情的球迷们识别了成千个世界各地的足球场,每个被识别出的足球场都被球迷仔细标注,并附上该体育馆的链接和基本信息。
利用Google Earth,人们开展了各种寻宝活动。美国有个“星期四乐队”就曾经发动全球乐迷一同参与一场网上网下的寻宝游戏。乐迷可以循着Google Earth上的线索一点点找出该乐队在全球巡演的所有地点。
在意大利,Google Earth帮助人们发现了新的考古遗址。一位意大利程序员在查看自己居住的小镇的卫星图片时,注意到一个500多米长的干涸河床,随后他又在附近发现了一个反常的长方形阴影,这位程序员立刻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古代人类的建筑遗迹。随即他将自己的发现张贴在了博客上,并联系了当地的考古学家。考古学家们前往实地考察,证实了他的猜测,这片废墟散落着不少陶瓷碎片,是一个古罗马时期的庄园。
正是由于Google Earth具有强大的魅力,成千上万的人开始沉迷其中。每个星期,都有人在Google Earth上声称又发现了某个新的奇观。当然,其中不少都是谈笑。比如,有人在卫星地图的某个细节处发现一只熊,这迅速就成为圈内的热门话题。还有人在纽约的三个房顶上发现了大胆的求爱告白,也有人以专门收集Google Earth上发现的正在飞行的飞机图片为了。这些Google Earth玩家们形成了各种稀奇古怪的兴趣小组,其增长速度之快、品种之多足以令人称奇。
值得一提的是,在2006年,有美国网友在Google Earth上发现,在中国西安的咸阳国际机场附近,居然有若干个巨大的“金字塔”,其建筑规模要比古埃及的金字塔还要大,当时颇为轰动。经过中国网友调查发现,那只是若干中国汉代的皇家陵墓,在当地并不当回事。于是,有人感叹中国人不善于开发旅游资源。
据报道,谷歌公司与美国探索频道(Discovery)已经决定联手提供全球著名历史遗迹的视频片断。只要访问Google Earth上的一些著名历史遗迹,通过点击相关的图标,就可以方便地链接到Discovery的服务器,观看到有关这个遗迹的视频录像。最先上线的将是美国的10个国家公园,随后,全球的文化名胜都会陆续上线。
Google Earth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热捧。当然,也有很多麻烦因此而起,由于卫星照片可能泄露某些国家的军事设施,或者其它一些保密设施,所以,很多国家对谷歌公司提出了严正抗议,谷歌公司迫于压力,在很多敏感地区只能模糊化处理图像。尽管如此,丝毫不减人们的热情。现在,人们的探索热情已经超越地球,直奔向月球和火星。据说,已经有专家在研究开发探索月球和火星的类似软件了。我们可以猜想,人们会在新的星球上发现些什么。
(选自《意林》2007年第15期)
1.请用最简单的语言对Google Earth作一介绍。
2.Google Earth地球照片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3.全文主要通过哪几个实例说明了Google Earth给世人带来的“震撼”?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回答。
4 Google Earth遇到的主要麻烦来自哪里?
参考答案:1. Google Earth 是(搜索引擎网站)谷歌(Google)推出的一款实景地图服务。2.美国Digital Globe公司的Quick Bird的商业卫星;英国的Blue Sky公司;美国的Sanborn公司。3球迷开展“寻找足球场”的游戏;乐迷参与全球“寻宝游戏”;程序员发现新的考古遗址;美国网友发现中国的“金字塔”。.4.可能泄露某些国家的军事设施,或者其它一些保密设施。
(二)致吾女 陈建功
女儿:
几天前我和你妈妈一起翻找东西,意外地发现了你来到人世间时穿的第一件宝宝装。我看看那长不盈尺的衣裤实在有些意外,以至一时转不过弯儿来,以为面对的是一件芭比娃娃的衣服。我相信你妈妈也和我一样感到意外,因为随后我们都忍不住异口同声地感慨起来:“啊,好像我们的女儿昨天还不过是这么一点点,怎么今天忽然就成了一个大姑娘!”
真是巧得很,今天贵校来了一纸信函,说是小姐您十八大寿将至,为父母者须出席您的“成人典礼”且给您一番成年的训示。
我真后悔平常尽和你嘻嘻哈哈地穷开心了,现在可好,哪儿还端得出丝毫为父的威严。呜呼,年过半百才忽然发现,我居然一次也没有享受过一个中国老爷子发号施令的权利。
岂止是我,令堂大人也是如此啊!还记得你小时侯吃药的细节吗?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给你讲道理,最终让你满噙着泪水,自己张嘴把药吃下去。我们甚至未曾捏着你的鼻子灌过一次。我们更是一次也没有打过你,没有训斥过你。你当然做过错事,可我们除了认认真真地和你讨论是非曲直,从来也没有强加给你任何你尚未理解的东西。
这个世界上不给人以平等、不给人以尊重的事情太多太多,你的父母一生所见所闻,亲身遭遇的屈辱和不平也太多太多。我们相信,你既然来到人世,遭遇一些屈辱和不平的事情也在所难免。可是如果在我们自己的家里,我们自己的女儿都得不到平等和尊重,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幸福可言?
我和你妈妈都在庆幸,庆幸我们一直坚持着既定的原则,否则,我们还能培养出你这么一块料吗?
女儿,说实话,你老爸老妈为你感到骄傲。骄傲的绝不是世俗的所谓成绩与名次,而是你的尊严感并没有被摧残,你不会蝇营狗苟察言观色活得委琐而可怜;你的个性没有泯灭,你不会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活得圆滑而压抑;你维护着自己的尊严和个性,又懂得尊重别人的尊严和个性。这是一种健康、健全的人格。能以这样的人格追求去做学问,将会坚守自己的发现和创造,也尊重别人的发现和创
标签:
教学计划
九年级教学计划
人教版九年级教学计划
现代文阅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插上赏识的翅膀(网友来稿)
下一篇:
预言(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