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1329  
标签:教学论文
千字绘人生,情真意更切——谈微型小说中叙事结构的欣赏(网友来稿)
孝感高中语文组:沈阳

      【导语】微型小说又称小小说、袖珍小说、一分钟小说,是小说文体的一种分支,一般篇幅不超过1500字,具有“立意新奇、结构严密、结尾惊奇、语言精练”(欧•亨利语)等四个主要特点。在艺术上突出“以小见大、以少胜多、言简意赅”的特点。如“地球上最后的一个人坐在屋子里,这时候突然响起了敲门声……”,这据说是地球上最精短的一部科幻小说,只有25字。尽管字数少,却渲染了一种气氛,给人以想象的余地。

      正是具有这样种种独特之处,一直以来,在中学语文教学和研究中,微型小说(以及短篇小说)颇受命题者的青睐。如2008年高考的18套语文试卷中,不少省份围绕着人物描写、性格特点以及文章叙事结构等考点设置题目,如广东卷《河的第三条岸》(罗萨)、海南(宁夏)卷《二十年以后》(欧•亨利)、江苏卷《侯银匠》(汪曾褀)、浙江卷《乌米》(高尔基)等。

      下面,我们以刘心武的《第八棵馒头柳》来重点谈谈微型小说中的叙事结构欣赏。

      【文章一】

      第八棵馒头柳 刘心武

      丈夫是搞地质的,出差是家常便饭,总是背袋一背就走了,她从来不送。丈夫下楼出门也从不回头张望。

      这回丈夫又走了。门在丈夫背后撞上时,她正站在桌边收拾碗盘,一副若无其事的表情。但门撞上以后,她却撂下手里的东西,去往阳台。她站在阳台上朝下望。阳台下面是马路,马路边上栽着一排馒头柳,馒头柳的树冠又大又绿,从楼上俯看下去并不像馒头而像帐篷。她习惯地朝阳台下往东数第八棵馒头柳那里望去。她等待着,她知道,再过五六分钟,丈夫的身影将在那棵馒头柳下出现。他们这幢楼门开在没有阳台的一面,从楼门出去绕出楼区前往地铁入口,必从第八棵馒头柳那儿经过,然后便被一座治安岗亭遮住视线。每次,她总是欣慰地在预计的时间、预计的位置望见丈夫宽厚的背影,特别是那只经丈夫设计,由她改制的帆布旅行背包,她总默默地对着那脊背、那背包送去她的祝福。但她从未向丈夫吐露过这隐秘的一幕,连儿子也全然未曾察觉。

      这天她习惯性地去往阳台一站,却忽然不习惯起来,因为丈夫的背影迟迟没有出现。他必得去乘坐地铁直往北京站,不可能改往别的方向。怎么第八棵馒头柳下不见他的踪影?惶急中她痛切地意识到,这往常短暂而稳拿的一瞥于她有多么重要!她忍不住跑到楼下。楼门口空空荡荡。她不知不觉地来到第八棵馒头柳下,朝四面张望着。难道他钻到地底下或飞到天上去了?真不可思议。她差一点跑进治安岗亭去报失。回到家中时儿子跟她说什么她没听见,却听见了街上急救车“呜哇呜哇”的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的声响。她无端地朝儿子发了火,心里堵着一块鹅卵石。

      接连好几天她都无精打采。她一忽儿暗自取笑自己,一忽儿又从逻辑推理上断定情况的不正常。终于,有天晚上她接到了他从很远的地方打来的电话,她情不自禁地说:“你哪儿去了你?你急死我了!”丈夫莫名其妙,于是她便向他倾诉了一切,她怎么每次分别时都表面上若无其事,每次却都要跑到阳台上去望他的背影,在那第八棵馒头柳下……电话那边沉默了一会儿,然后是丈夫深受感动的声音:“傻女子!那天我刚一出门就遇上了咱们楼老王,他们单位的车正好接他去火车站,我就蹭了他的油,你真是死心眼儿……不过,我知道那棵馒头柳,对,第八棵馒头柳。你知道吗?每次我出差回去,你别看我进门的时候没事人儿似的,其实,我一走到那棵馒头柳下,就忍不住抬头望咱们家的阳台,咱们家的窗户,有时一站好几分钟,特别是晚上,那一窗灯火,让我心里头好爱你们……”撂下电话,她才发现儿子站在面前,儿子正问她:“妈,您干吗抹眼泪儿?”

      【题目展示】

      1.本文采用顺叙的结构,为我们描绘了一对夫妇的真切情感和相思相守。通读全文,请分别用一个词语来概括2至4段中母亲的心理,以达到描绘母亲心理变化全过程的目的。

      2.刘心武这样说:“人树的对应关系是多种多样的。我20多年前写过一篇《第八棵馒头柳》,写一位妇女常常会朝楼窗下人行道的第八棵馒头柳下凝望,因为她知道离家或归家的亲人,一定会经过那第八棵馒头柳,她在离别后或等归时,期待从那棵馒头柳下的亲人身影里,默默咀嚼浓酽的心灵之蜜。馒头柳并非她的自喻、代码、激励物或图腾,只是一个隐秘的标记,但她与那馒头柳之间,在宏阔的宇宙中却有着牢固的对应性。”

      请你结合结合以上文字和对本文的理解,试着分析划线句子所体现出来的含义。(提示,可以分析这一句展现的母亲的形象,可以分析这一句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可以分析这一句中对你触动最深的某个词,等等)

      【欣赏导航】

      父母的爱一直都是那样的含蓄和内敛,但是,这丝毫无损母亲爱得如此炙热。她默默地凝望父亲离开的“宽厚的背影”,静静地等待父亲归来的“踪影”,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一直到有一天“惶急”地寻觅,当父亲终于“出现”的时候,她“情不自禁”地“倾诉”。父亲“沉默”后“深受感动”的表白再次让我们体味到人间的真情。

      阅读本文,应该切实理解母亲的行为举止,理解作为一名女子的真情展现,进而理解人性中最为光辉灿烂的感情流露。

      【思路点拨】

      1.母亲的心理过程经历了一个转变,在阅读2至4段的同时,体会这种不同,实际上就是在体会母亲对父亲的守候和等待。注意区分不同段落体现的不同侧面,但其主题是不变的。


展开全文阅读
      2.这是一道阐述题,对划线句子的理解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但万变不离其宗,分析不能脱离文本本身,应该力争从文本中寻找答案,从文本中得到启发。仔细研读划线语句,在通读全文、感受全篇的基础上,联系自身体验,分条叙说。

      【参考答案】

      1.幸福凝望——惶急寻觅——倾诉感动

      2.(学生答出一方面的内容,并且言之成理即可)

      句子呈现出的母亲的形象:

      “短暂而稳拿的一瞥”,在母亲看来是对父亲挚爱最好的表现形式,她是一个热爱生活,关爱家庭,挚爱丈夫的好母亲。在她的“痛切”中,我们也似乎感受到了同样的伤感、同样的忧愁。但,她并不脆弱,反而坚强而默守,即使“无精打采”也坚信爱的伟大。短短一句,一位坚强、勇敢、爱家、疼人、克己的母亲形象高高的竖立在我们的面前。

      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

      短短的一句,勾连了上下文,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当平淡宁静的生活突然起了一点波澜的时候,词句很好的体现了母亲的深情。看似突兀,实则真诚。更好地为后面行文的展开做了一个情感的铺垫和渲染。

      触动自己最深的一个词:

      短短的一句,让我们深切体味到母亲对父亲的爱是那么的深沉,而“短暂而稳拿的一瞥”似乎也成为他们生命中的一个符号,一个不可或缺的节目。说其“短暂”是形容时间的急促,说其“稳拿”是说不离不弃的真实,而最为传神的是“一瞥”。看似不经意的所为,实则浸染着深深地挚爱。“她总默默地对着那脊背、那背包送去她的祝福。”即使再短暂的时间,即使再熟悉的背景,仍然不变的是坚守和不渝。小小的一瞥,透露着母亲对父亲的全部的爱。

      【现场练兵,文章二】

      请阅读朱全第《将军教授的战地诗》,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谈谈诗句是如何在文章中起到贯穿始终,体现主题的作用。

      2.就文章展现的内容,谈谈你对张春才教授的评价。

      将军教授的战地诗 朱全弟

      从地震那一刻起,我连续收看电视的时间超纪录了,我的心被牵向灾区。

      关山万里,蜀道难,总有一种思念在拉扯着我。直到16日凌晨,我从朋友的电话中得知:我称之为大哥的上海二军大长海医院骨科医生张春才教授 已经奔赴震区映秀镇了。从此,我悬在空中的心有了降落的平地。我匆匆草就一首短诗:“送春才大哥出征——珍宝岛上是男儿,手术台前一高手,两鬓夹白又出征,将军上阵解人愁。”

      随后,我不敢打电话干扰他,也不奢望他回我的消息。他是骨科医生,他技术高超果敢坚毅,他的宝贵时间现在只能给予最需要救治的伤者。年近花甲的张教授,已是技术三级少将教授了,他生性幽默,热情豪爽,平时还有写诗的雅好。他1969年在珍宝岛当兵,曾经为了抢救一位在火中的老百姓而落下颈椎的伤病,到了医院,接受治疗的他也得到了女医生的爱。他从一名卫生兵成长为一名大教授,操刀手术不知抢救了多少个病人的生命。17日傍晚,戎马倥偬的他才回我消息发来一首“茶坪救灾”:“汗雨润透径山路,滚石余震蜀道初。茶坪同胞人流缓,落差二千如云渡。叟妪孩幼兵背行,途中长海十字救。更见万里志愿者,爱心奏响中华曲。”从诗中可以想见抗震救灾的艰难,也表达了二军大的白衣天使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怀。我与张教授很熟,我认为这首诗充满了革命的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也许是他写得最好的诗。

      四川的灾情,每时每刻都牵动着我的神经。我深深地为自己不能前往灾区而感到遗憾,张教授亲临一线救灾医病的壮举成为我的精神寄托。我也很自豪地把他的诗发给《四川日报》的朋友。18日晚上,《四川日报》的朋友突然来电问我:你的将军朋友是不是叫张春才?原来,她看到了当天的《华西都市报》报道了“六旬将军8小时背药进山”,还配发了一张他在行军中拄棍前进的上山图。作为编辑,她有感于一位将军教授的忘我救人的精神,决定配发张春才教授的那首战地诗,以此回报上海人民和驻沪部队给予四川灾区的无私援助。

      在此之前,我在央视新闻联播中刚刚看见在第二军医大学帐篷医院的他,我兴奋地发去消息核实,他说那里没有电视没有报纸,许多情况他都是通过手机上的信息才知道的。他还说也不知道镜头里是不是自己。

      从映秀到茶坪,接着到安县,一路转战该是何等辛苦?!张春才教授没有被艰苦所压倒,雅兴变成豪情。途中,他被一位受伤不肯留下仍然带着部队向前开拔的二炮上校感动,再写下并发来一首“军魂颂”:回首雾笼万山重,索断崖崩难抗衡。尚有千人仍深山,又感滑坡绝声隆。上校汗雨率兵攀,驭震夜行笑谈中。预在黎明红旗插,只为灾民安康逢。

      【答题指津】

      1.诗言志,歌咏言。诗歌在抒情的同时,也暗含着教化的作用。本文选录三首诗歌,一首为作者自拟,从人生梳理的角度来赞扬张教授的大智大勇无私无畏之行,并进而引出对张教授过往经历的说明和评价。一首为张教授自拟,表达了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的爱人们为人们的革命本质精神。而这首诗,也引出了文章要加以刻画的第二个感人的情节。一首为张教授有感而作,借歌颂一名上校,歌咏着我们伟大的革命军队和革命人民。三首诗,都是创作于救灾的关键时刻,以作者的诗歌作为引子,以张教授的创作贯穿全篇,很好的体现了“战地诗”的特色。

      2.张教授一生为人民,一生为医疗。作为一名43年军龄的老兵和骨科教授,坚强而乐观。为了人民的利益,不顾自己的年老体弱坚持奔赴震灾一线,用自己的高超技术为更多的人服务;为了集体的荣誉,在进行忘我工作的同时,仍然乐观地生活,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最为真挚的情感;为了团结的力量,切实感受着合作和付出的伟大,被感动进而去感动着更多的人。他是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

      作者邮箱: 94523501@qq.com

      
标签:教学论文 千字绘人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蜀道难(人教版高三必修)
下一篇:高中教学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一位高中教师的职场体味暨对晚归事件的私人评说(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