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阅读:727  
标签:教师随笔
易卜生:一切恰恰相反
石琴娥 北京青年报2006-09-21

  与莎翁齐名比莎翁现实

  1906年5月23日“现代戏剧之父”,挪威戏剧家亨里克·易卜生(HenrikIbsen,1828-1906)与世长辞,挪威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

  说到易卜生之死,有这样一则轶事:易卜生临终前忽然从床上半仰起身来,大呼了一声“Tvertimot!”(恰恰相反)。病榻四周的人都松了口气说这一声喊他有救了,因为他恢复了平日的精神气。不料易卜生身子往后一倒,便咽了气。多年来全世界文坛上对此事争论不休,一派认为这则轶事只不过是传言奇闻而已,另一派却认为真有此事,说明了易卜生直到生命最后一息尚念念不忘他写作里的座右铭“恰恰相反”。

  且不管这则轶事究竟真假如何,易卜生的确是全世界自莎士比亚去世三百年之后的最伟大的戏剧家,他的名声决不在莎翁之下,他们两位文学巨匠的作品都是全人类永远继承的宝贵文化遗产和财富。尽管两人名声并驾齐驱,但是亦有所不同,莎翁毕竟离我们更远,而易卜生的剧作从一个个社会侧面甚至家庭之内揭示了资产阶级的没落衰朽,因而对我们来说更具有现实性。这也是为什么1994年美国布罗姆《西方文学排行榜》仅列出了易卜生等13位文学大师(其他为莎士比亚、但丁、乔叟、塞万提斯、蒙台涅、弥尔顿、歌德、华兹华斯、惠特曼、托尔斯泰、普鲁斯特和乔伊斯),并且将他们称之为是西方文明最后的救生筏。

  没念过大学却成为宗师

  易卜生于1828年3月20日出生于挪威东南部斯基恩(Skien)。他是家中的长子。父亲经营着一家商店。易卜生在出生时,家庭经济十分富裕。由于经营不善,到了1835年,易卜生7岁的时候,他家终于破产,败落下来。因而易卜生也从一个富家儿沦为贫民子弟。15岁的易卜生不得不离家去当药店学徒。所以易卜生既享受过资产阶级家庭的富裕生活,也饱尝了社会地位一落千丈和家境清贫之苦,对社会世态炎凉和资产阶级势利有切身体会,这样的经历使得他变得深沉和善于思索。

  易卜生在逆境中没有气馁,没有放弃希望,并且激发了自学成才的勇气和抓紧一切业余时间刻苦学习的劲头。易卜生也曾报考过大学,不过却因为缺乏学历未被录取,再说高昂的学费也使这个为生计而发愁的小学徒难于筹措。

  易卜生积极投身民族解放和民族文化解放运动中。1852年,24岁的易卜生被聘为挪威第二大城市卑尔根民族剧院的编剧,5年后又到首都挪威剧院当艺术指导,为弘扬民族文化作出了积极的、不懈的努力。他没有受过一丁点高等教育,从不曾踏进过大学的高门槛,日后却从学徒一跃成为众所公认的世界文学巨匠,从家乡斯基恩小镇跨进了整个欧洲和全世界。

  1862年首都的挪威剧院破产,一时间,易卜生饭碗都成了问题。挪威的社会气氛使他窒息。易卜生对挪威不肯救援遭到侵略的兄弟之邦丹麦也十分气愤,于是在1864年毅然离开挪威赴欧洲大陆。易卜生这一走便在欧洲大陆上萍踪飘零了27年之久。在国外滞留的漫长岁月,既使他扩大了眼界,得风气之见,直接吸取了当时欧洲的人文主义先进思想,砥砺追求真理、民主、自由而奋斗的意志,也使他开阔了理想主义的胸怀,因而这段时期成了他的写作生涯的鼎盛高产期,写出了《培尔·金特》、《青年同盟》以及《玩偶之家》等四部社会问题剧等精彩至极的作品。然而,尽管他身在异域,心却留在了祖国挪威,这种身心两端的境遇令他胸中时刻积郁着沉重难消的乡愁。1864年在意大利罗马,他曾写过一首小诗《离去》来抒发自己胸中的去国飘零的惆怅。寥寥数笔,短短几句,却意境深远、情趣蕴藉、韵味浓郁,只用一个“她”字便道尽天涯游子思乡之苦和拳拳赤诚,足以令人击节叹赏。现将这一首抒情小诗译录于下,以博各界青年和游学在外的莘莘学子吟哦:《离去!》

  最后一批客人

  我们送出了大门。

  惜别的袅袅余音

  被晚风吹干净。

  曲终席散冷清

  屋里院里皆寂静。

  多么甜美的乡音

  听得我醉醺醺。

  小酌一回尽兴

  相聚在夜黑之前。

  她如今只是来宾

  离去何如仓忙。

  为纪念易卜生逝世一百周年而作

  ◎本版撰文/(北欧文学专家,《易卜生传》中文版译者、2006年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现居北京)

  易卜生是开创世界戏剧史上划时代的新纪元的文坛巨擘,也是公认的自莎士比亚去世三百年之后最伟大的戏剧家。在他之前,传统性的悲剧、喜剧之间界限分明,并是吟诵韵文体道白的诗剧,莎士比亚就是最佳的典型。自易卜生伊始打破了条条框框,采用了贴近日常生活用语的散文体台词对白,并且开创了融悲、喜剧于一体的“正剧”,或者被称为“易卜生戏剧”,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现代话剧,后来的电影和电视剧都是它的衍生物,从而奠定了他的“现代戏剧之父”的不垂地位。瑞典著名戏剧家马丁·拉曼曾评论说:“易卜生的戏剧是现代话剧的罗马:条条道路通往它———也发源于它。”

  浪漫现实象征三者集于一身

  易卜生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共写作了25部剧本,平均每两年出一部戏。他的戏剧创作大体可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初期是挪威民族浪漫主义戏剧,作品大抵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以“自由乃是最伟大、最高尚的生活条件”为中心思想,主张个性自由、追求人性解放、实现张扬自我,反抗当时的基督教神权的清规戒律和权威社会对人性的禁锢、束缚和压制,其中以《布朗德》(1865)和《培尔·金特》(1867)最为杰出。

  《布朗德》是一个全心全意帮助民众的牧师,他为了追求实现拯救人们的灵魂的理想而不惜牺牲自己一切。最后布朗德在引领民众往高处攀爬时被埋葬在雪崩之中。布朗德就是易卜生青年时代心目中的男子汉,是追求真理绝不后退一步的理想主义英雄,拿今天的语言来说就是一个高大全的形象化身。《培尔·金特》恰恰相反,剧中家境赤贫的浪荡子培尔是个游手好闲、沉湎欲壑、道德沦丧的小混混,他拐走人家新娘,贩卖黑奴,最后浪子终于回头,但惜乎为时已经太晚。这一对孪生姐妹篇从正反两个方面昭示了“不自由,毋宁死”和人生活得要有价值的做人道理。


展开全文阅读
  易卜生中期的作品是以批判现实主义为主的。《社会支柱》(1877)、《玩偶之家》(1879)、《群鬼》(1881)和《人民公敌》(1883)四部社会问题剧猛烈地冲击了资产阶级社会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揭露了资产阶级背弃“自由、博爱、平等”的昔日许愿,翻过脸来压制人性的那种丑恶和伪善以及道德上的双重标准等等。

  《玩偶之家》是一部反映妇女问题的戏剧,在世界各国舞台上历演不衰受到各国观众的好评和欢迎,也为中国观众所熟悉。娜拉出走时大门砰地一声响在世界各地都成为唤醒妇女去为争取解放而斗争的信号枪。

  《群鬼》中的女主人公阿尔文太太的命运正好同娜拉相反,她一心要做个贤妻良母,不敢于触碰上流社会的家庭丑恶和罪孽,向人们揭示了不反抗,忍辱负重的生活是极为痛苦的。我国戏剧大师曹禺的名剧《雷雨》同《群鬼》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不少人认为前者是受到《群鬼》的启迪和影响的,因而《雷雨》在国外亦被称为“中国的群鬼”。

  易卜生的晚期作品从艺术上来说炉火纯青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以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手法从更深层次上来发掘人的本性,探索人活在世上一辈子其真正的意义何在的人性真谛,这一时期易卜生创作了四部女人戏《野鸭》(1884)、《罗斯莫庄》(1886)、《海上夫人》(1888)、《海达·高布乐》(1890)和四部男人戏《营造商苏尔纳斯》(1892)、《小艾约尔夫》(1894)、《约翰·加布里埃尔·博克曼》(1896)和《当我们死人醒来时》(1899)。其中最有分量的重头戏是《营造商苏尔纳斯》。有不少人将这部戏视为易卜生的“自传体戏剧”,易卜生自己则说这是一部他现身说法,心灵独白最多的剧作。该剧集中表现了一个房产营造商从暴发到毁灭的心态情绪。剧中反映了白手起家爆发致富的营造商和知识分子型的建筑师之间、暴发户夫妻间、创业者本人和他自己的心灵之间多层次矛盾冲突的交汇。该剧现实性之强,切中当前时弊之深刻,符合眼下实际之贴切几乎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

标签:教师随笔 易卜生: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易卜生简介
下一篇:易卜生的悖论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