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3794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三教学设计
齐桓晋文之事(人教版高三必修)
江川县第二中学:罗向东
一、 导入:
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思想领域曾经历过一个辉煌的时代,真正的做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后任何一个时代,我们在思想领域的变革都没有当时那么巨大,形式都没有当时那么多样,内容都没有那么自由。这个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大家能举出当时比较有代表性的派别吗?其中的儒家思想对我国文化乃至政治的影响都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他们分别被称为“圣人”和“亚圣”。孔子大家都非常熟悉,而对他的再传弟子孟子就可能不太了解了。有谁能说说孟子的有关情况。
二、 关于孟子:
1、 孟子其人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2、《孟子》其书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3、 孟子思想
① 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②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③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④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⑤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思考:为什么孟子的思想会被后世接受呢?]任何一种哲学,都会创立自己的理想世界。比起道家的小国寡民、佛家的因果报应来说,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则诱人得多。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乐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图景。这对于王者来说,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有什么比百姓归附,国力强盛更令他们满意的呢?对于老百姓来说,也是如此,有谁不乐意做太平盛世的人呢?
4、《孟子》的时代意义
当时的社会背景: ①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②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时 代 意 义 :孟子的思想具有着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民贵君轻,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这种社会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在我们的思想领域里有着重大影响。孟子的追求是一种对社会出路的探索,他的求真的追求精神也是值得今天我们学习的。另外,《孟子》的散文成就极高,作为文化精粹,我们当然有研究、借鉴、继承和发扬的必要。
5、“王道”和“霸道”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三、课文分析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见面即问称霸的事,说明有称霸的意图。避免了平铺直叙,形成了迂回曲折、波澜起伏的论辩风格。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岔开话题,为下文宣讲“王道”铺垫。无以,则王乎?”提出并明确话题,以问“霸道”开始,转入说“王道”。
辩论技巧: 掌握对方心理,进而因势利导。
孟子能掌握齐宣王问霸政的目的只是想统一天下,故立即引导他讨论可达到统一天下的方法——行王道(仁政),促使宣王有兴趣与孟子继续谈下去。 “保民而王”,国家富强正合于宣王之意,故他便有更大兴趣讨论王道,保民之道了。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wàng)矣?”语意急切,欲称霸之心昭然若揭,同时也显示了其畏难心理。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语意急切,欲称霸之心昭然若揭,同时也显示了其畏难心理。 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语意急切,欲称霸之心昭然若揭。曰:“臣闻之胡龁(húhé)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xìn)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húsǜ),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不慌不忙,诱敌深入。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肯定齐宣王有“不忍之心”,说明有“保民”的基本条件,具备实行王道的基础,为下文宣扬“王道”埋下伏笔。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biǎn)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húsǜ),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肯定齐王能够“保民而王”
展开全文阅读
*辩论技巧:把握对方的漏洞,而又主动排解。
孟子主动提出难题(百姓对宣王的误解)责难宣王,使他内心自我矛盾,后却又主动为他辩解。目的是:
(1)使宣王不得不佩服他。
(2)为宣王开脱百姓对他的误解,讨悦他的欢心,更有兴趣与他讨论下去。
王说,肯定齐宣王有“不忍”之心,赢得齐宣王的欢心,为下面说理做铺垫。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得到齐宣王的赞扬,激起他继续谈下去的兴趣,下面开始作比喻,说明道理。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运用“类比”推理,指出齐宣王没有实行“王道”非不能,是不为。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激起齐宣王的兴趣,见孟子说理艺术之高,又见宣王称霸之心之切。孟子正是要利用他这种心理,把他引导到“王道”的路子上来。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解除其畏难心理,说明实行“王道”并非难事,连用四个比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正面说明实行“王道”的好处。“天下可运于掌”具有很强的诱惑力!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引用诗文,正反说明实行“王道”的措施,“推恩”是关键。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又以“古人”证明之。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指出齐宣王存在的弊病。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剖析齐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辩论技巧:
1.用比喻手法向宣王发问明显浅显问题:以不举一羽、不见舆薪、不为长者折枝比喻“不为”,以不能挟太山以超北海比喻“不能”等,目的是请君入瓮,引出对“仁政”的议论,说明齐宣王不行仁政非不能而是不为。
2. 正反对比: 以“挟太山”与“为长者折枝”对比阐述“不为”与“不能”的不同;“推恩”与“不推恩”及其结果的对比,让齐宣王深知问题的严重性;
3. 排比句式:3个“……为不用……”构成排比,增强语势;
第一部分: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见齐宣王仍然执迷不悟,一激。“危士臣”、“构怨于诸侯”显然不是齐宣王想看到的。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一引,逼迫齐宣王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王笑而不言。此“笑”意味深长!揭示了齐宣王欲称霸而不好意思说出来的心理。刚才一番说教显然有了效果。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nuǎn)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pián bì)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一引,逼迫齐宣王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一击,击中齐宣王的思想要害,给其兜头一瓢冷水。”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指出实行“霸道”的危害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指出行“霸道”必然失败的原因:以小搏大,以弱凌强。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于?” 正面指出正确做法,“孰能御之”很有诱惑力。
*辩论技巧:
1.铺陈排比,迂回包围迫使齐王说出“吾不为是也”,直言道出齐王“莅中国而抚四夷”的“大欲”;
2.比喻手法:“缘木求鱼”比喻“霸道”不可行;
3.类比说理:以邹与楚战说明霸道不可得天下。
第二部分: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大功告成,说服齐宣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措施一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指出具体措施,“制民之产”使人民安居乐业,才能实行“王道”。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措施二 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再谈具体措施,发展生产,才能安居乐业。
*辩论技巧:
以两组排比句对比说出古之明君与今之昏君在生产和教化两方面的不同做法,进而又以排比句展示“王道乐土”的美好图景,且又一一对应,整齐严密。
第三部分: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四、板书:
提出并明确话题(王道-霸道) ——————————实行王道
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 ——————————不忍之心
肯定齐宣王能够“保民而王”
齐宣王未能实行王道,不是不能,—————————— 推恩天下
而是不为
反面论述“霸道”危害,敦促 —————————— 推行仁政
齐宣王实行王道
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 制民之产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三教学设计
齐桓晋文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将进酒(人教版高三必修)
下一篇:
《苏武传》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