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1148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超然台记(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游于物外,就无往而不乐”的主旨,感受作者旷达超然的思想感情。
2、鉴赏和学习文章“一字立骨”、一线贯串、叙议结合、正反对比的写作手法。
3、品味文章平易秀丽、洋洋洒洒、收纵自如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感受作者旷达超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一字立骨”、一线贯串、叙议结合、正反对比的写作手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指导学生读懂文句,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进程:
一、简介。
1、时代背景:
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为新党所不容,被排挤出朝廷,先任开封推官,继任杭州通判。“三年不得代,以辙之在济南,求为东州守”。宋神宗熙宁七年,被批准改任密州太守。第二年,政局初定,他便开始治园圃,洁庭宇,把园圃背面的一个旧台修葺一新。他的弟弟苏辙给这个台取名叫“超然”。故此,苏轼写了这篇《超然台记》。
2、介绍:苏轼
二、疏通文句。
1、自读、掌握每段重点词句(提示如下):
第一段:怪奇玮丽 哺糟啜漓
第二段:辨 去取 眩
第三段:释 岁比不登 庇 葺 慨然
第四段:盖游于物外也
2、朗读、翻译全文。
三、理清文章思路
1、思考:文章各段分别写什么?可分为几部分?
2、讨论:
全文以“乐”字为主线,贯穿始终,被称为“一字立骨”的典范文章。以议论和记叙相结合的方法,从虚实两个方面阐明了主旨:游于物外,就无往而不乐。
(一)从正面论述超然物外的快乐。
(二)从反面论述不超然物外必会悲哀的道理。
(三)叙述移守胶西,生活初安,治园修台,游而得乐的情景。
(四)交代台名的由来,再次点明文章的主旨:游于物外,就无往而不乐。与文章开头紧相呼应。
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解文章“游于物外,就无往而不乐”的主旨,学习文章“一字立骨”、一线贯串、叙议结合、正反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进程:
一、阅读与探讨
1、本文被视为“一字立骨”的典范,全文是围绕哪一个字展开的?是怎样围绕这一个字展开的?(文后练习一)
讨论;本文用“乐”字贯穿全文,先写超然物外,就无往而不乐,不超然物外,则必悲哀,正面写乐,反面写悲,悲是乐的反面,终不离乐字。再写初到胶西之忧,再写初安之乐,治园修台,登览游乐。以游去衬托乐,愈显出更加可喜可乐。以乐开头,以乐收尾,全文处处见乐。
2、理解文义,可以从关键句入手。先翻译下列几个句子,然后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思想。
⑴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
⑵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⑶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
⑷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外之外也。
讨论:翻译略
文章主旨:游于物外,就无往而不乐。
布置作业:
教后记: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超然台记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墨池记(苏教版高二选修)
下一篇:
黄州快哉亭记(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