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6095
标签:
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北师大八年级教学设计
《日出》《泰山日出》教案及练习(北师大八年级必修)
《日出》
1.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抓住色彩,形状的变化进行景物描写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 了解作者通过对日出景象的描绘所表达的独特感受和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日出的象征意义。
《泰山日出》
1.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与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2. 过程与方法: 精读课文,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深入体会作者在文章里情感的奔放,想象的奇幻,词彩的华灿及作者诗化灵动的文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体验作者于字里行间浸透的一种给人以新的,生机的,神秘的,美德的享受。
[新课讲解]
《日出》
一、课文导读
(一)文题诠释
《日出》,大自然的壮美莫过于日出了,当一轮崭新的太阳冲破黑色的束缚,喷薄而出,把光明洒向人间,无不引起人们对它的赞美。本文以“日出”为题,表明了本文所描写的对象,揭示了作者歌颂自然,礼赞新生活的主旨。
(二)谋篇立意
本文选取了一个十分独特的角度——描绘作者从国外出访回来,在万仞高空的飞机上目睹的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但作者并未直接写飞机上观日出,而是为写飞机上观日出蓄足了势,接下来,作者细致地描绘了日出时的瑰丽景象。并将“光彩夺目的黎明”与“新中国瑰丽的景象”相比拟,以一幅气势磅礴、雄奇壮阔的日出图,讴歌新生的、光明的社会主义祖国。
(三)层次划分
全文共10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写自己从书上了解到的看日出的情景。
第二部分(第7—9自然段):写自己两次错过观日出。
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详细描绘在飞机上所观日出的景象。
(四)结构图解
①海涅高峰看日出。
<一>从书上所知 向往
②屠格涅夫原野看日出。
①印度的科摩林海角
<二>两次错过看日出 惋惜
②黄山的狮子林
<三>归国飞机上看日出 惊异
(五)写作特点与写作借鉴
1. 写作技法应用
(1)运用层层烘托、步步蓄势的手法来突出高空日出的奇景。文中有关日出的图画共五幅。前四幅全是铺垫,全是曲写,是“扬”前的“抑”,是欲扬先抑。在作了一次又一次的渲染之后,作者终于推出了雄伟无比的高空日出奇景。
(2)细致、生动地描绘。作者写飞机上看日出,采用了充分、细致,甚至是油画般的描绘,把一幅壮丽的日出图生动地刻画出来了。作者抓住了它的色彩,它的形态,它的气势,以及它给人的思索与遐想,全方位展现出日出的美,笔墨不多却令读者无法忘怀。
2. 语言欣赏
绚丽、奔放,善于用准确、新鲜而又富于变化的文词细致而完满地表现形象,描写细节和表达情感,是本篇散文在语言表达上的重要特色,如写太阳初露时“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像一片红云了,像一片红海了。”再如“突然从墨蓝色云霞里矗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这些句子,既有生动形象的描绘,又写出了日出之时那喷薄的气势。作者观察得细致,描写也十分细腻。
3. 写作借鉴
(1)衬托手法,本文的重点是写飞机上观日出。可作者并未只写在飞机上所观之景,而是用海涅的高峰观日出与屠格涅夫的原野观日出,以及自己的两次不成功的观日经历来衬托。这种方法的使用,既突出了所重点描绘的景象,又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2)浓郁的诗情与深刻的哲理相交融,以造成一种深邃高远的艺术境界。本文在细致描写高空日出的奇景的基础上,阐述“革命的哲学”,高唱“战斗的诗歌”,诠释着“我们是早上六点钟的太阳”这一句诗那最优美、最深刻的含义,盛赞新生事物强大的生命力与无限光明的前景,从而大大加强了散文的思想内涵与艺术感染力。
二、课文重点难点易错点导析
(一)重难点句子导析
1. 登高山看日出,这是从幼小时起,就对我富有魅力的一件事。
导析:本句为开篇之句。作者开门见山地指出渴望见到日出,特点是能在高处见到日出。这为后文写飞机上观到日出作铺垫。“从幼小时起”突出了渴望之久,“富有魅力”强调了向往之切。
2. 如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可是再好,总不免有萧瑟之感。
导析:本句所引诗句都是写落日之景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王维的诗句,写的是无边无际的沙漠之上,一缕孤烟正笔直地升上天空。黄河的尽头一轮圆圆的太阳正滚滚西沉。“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是杜甫在《后出塞五首》(其二)中的句子。写的是边地傍晚行军时的情景。落日西照,将旗猎猎,战马长鸣,朔风萧萧。这两句诗都描绘了边地的落日之景,透出的是一股苍凉之气。因此,作者说“不免有萧瑟之感。”这里提到落日,是为后文写日出作比,以突出日出的壮丽与伟大雄浑。
展开全文阅读
3. 人们不难想象,那雄浑的天穹,苍茫的大海,从黎明前的沉沉暗夜里升起第一线曙光,燃起第一支火炬,这该是何等壮观。
导析:本句是作者的想象之笔,他以站在海边为立足点,想象到在海边观日出时的景象,突出了海边日出壮观的特点。作者先点出海边日出所具有的广阔背景:“雄浑的天穹,苍茫的大海”,接着用一形象的比喻描绘了海上日出时的景象,另外,语句中饱含有欢悦的情调,这是本句的又一特点。
(二)重点段落导析
1. 第②自然段中作者为何要写落日?
导析:首段中作者强调指出,看日出是他从幼小时便向往的事。第②段中作者故意宕开一笔,引用古人的诗句点染落日的妙处,旨在与日出形成对比。落日虽美,但难免有“萧瑟之感”,它远不如朝阳,因为那是伟大的诞生,是火、热、生命与光明的诞生。相比之下,日出之美要胜于落日之美。这样一比,更突出了作者希望见到日出的急切之情。
2. 第③—⑥自然段中写海涅与屠格涅夫对日出的描绘有何不同?他们的描述有何作用?
导析:海涅所描绘的日出是在高峰之上所见的情景。屠格涅夫所描绘的是原野之上的日出。海涅所写的较简单些,直接写太阳的很少,而重点写云海与山峰,以此来烘托日出的壮丽。屠格涅夫重点描绘了日出的过程,从初升之时一直写到“一轮朝日”被拥出,中间突出了日出时不断变化的情况,着重从色彩的变换上、云层的变化上写日出。作者引用两人对日出情景的描述,目的是为下文写自己在飞机上所见日出作铺垫。作者在飞机上要比海涅站得更高,所见也比屠格涅夫更广阔。
(三)易错点导析
作者是如何写飞机上看日出的?这段描述与作者感情又是怎样融汇在一起的?
导析:写飞机上观日出是本文的重点。在第⑩段开头,作者就盛赞其“雄伟、瑰丽”的特点,并用了“最”字极言该景的美妙。接下来,作者按时空顺序写日出的美景。抓住了颜色的变幻,突出了其动态上的美。其中,作者用了大量的修辞句。如:“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像一片红云了,像一片红海了。”再如:“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这些比喻句形象而准确地描绘出了初升之日的特点,颜色鲜明,又富有动感与神韵。
作者见景生情,由雄伟、瑰丽之景产生了喜悦之情,他在为那奇幻的景色而惊异,由此作者产生了联想,进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我深切感到这个光彩夺目的黎明,正是新中国瑰丽的景象”。至此,作者已把日出的瑰丽景象与新中国的瑰丽景象融合在一起,并获得了新的感受。伟大的祖国正如这初升的朝阳,她是那么地新鲜,又是那么地充满生命力,作为祖国的儿女们,应该为祖国做些什么呢?“我们是早上六点钟的太阳”一句的引用,已明白地表露出作者的豪情。
《泰山日出》
一、课文导读
(一)文题诠释
《泰山日出》,“日出”点明本文所描述的内容,“泰山”限定了观看日出的地点。从题目上看,本文所要描述的是作者站在泰山之巅看日出的景象。
(二)谋篇立意
文章先交代了作者带着好奇的心来观泰山日出,接着对日出之前的云海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作者由此产生了虚幻而奇特的想象,想象成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默默祈祷光明的到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云海活了,而且大放异彩,太阳终于跃出云层,把光明带到了人间。作者为此高声地赞美,表现出心中无比的喜悦。
(三)层次划分
全文共13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8自然段):写日出之前的所见所想。
第二部分(第9、10自然段):写日出时的景象。
第三部分(第11—13自然段):歌颂太阳所带来的光明,表达了心中对日出的礼赞之情。
(四)结构图解
所见→云海
日出之前
所想→巨人
赞美之情
云海的变幻
日 出 时
日出的景象
(五)写作特点与写作借鉴
1. 写作技法应用
(1)奇特的想象。本文写日出主要是通过作者奇特的想象来展现的。黎明消纳了长夜的幽闷,眠熟了的心渐渐苏醒了。作者觉得自己变成一尊超逸的天神。巍巍泰山,竟渺若脚下的拳石。长风吹散着巨人的黑发,如一面烈烈的大黑旗。巨人平伸着双臂,像要将眼前的云海拥入怀中,这是何等的气魄,接下来的幻想愈显神异了,无数蜿蜒的鱼龙,爬进了苍白色的云堆;光明的神驹,在热奋地驰骋;云海兽形的涛澜昂首摇尾地向着作者脚下的小岛冲洗着,激起了浪花,震荡着生命的浮礁。此刻,天边染出一片瑰丽繁艳,雀屏似的金霞,纯焰的圆颅,普照着灵光,映亮壮阔的丹霄。散发祷祝的巨人,终于迎来了普照的光明。总之,正是作者奇异的想象,构建出这篇精彩的写景散文。
(2)生动形象的描写是作者的又一技法。这是篇写景散文,而写景是离不开生动细致的描摹。如写云海,“宛似无量数厚毳长绒的绵羊,交颈接背地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稀辨认得出”。作者如此一比,不但显其形,而且还显其神。弥漫的云气所透出的安详,让作者如此一描,境界全出。写云的色彩时,作者一连用了“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来形容,展现太阳初升时红艳陆离的景象。此外,对巨人的描述也十分精彩,读者从作者生动的描述中自然会想象出,那披着散发的祷祝的巨人,高歌着,长啸着,畅咏着,俯仰于寥廓的天穹与苍茫的原野之间,他的长发在霞光中飘卷,他的灵魂在云海里跃动。……总之,生动形象的描述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语言欣赏
文中大量使用了比喻。把茫茫的云海比作是交颈接背而眠的羊群,把自己脚下的玉皇顶比作是海中的小鸟。把色彩瑰丽的云霞比作是“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把云霞的变化比作是“鱼龙”“神驹”“雀屏”,显示其活跃与变幻莫测的动态过程。此外,把自己比作是长发的巨人,心怀虔诚地迎接光明的到来。这些比喻的使用,使得本文的语言生动、感情充沛,具有极强的可读性。
3. 写作借鉴
(1)诗化的语言使文章大放异彩。徐志摩是诗人,他写散文也采用了诗化的语言。文章的前半部分,是作者细致的经验与感受的实写,其中的贯通是作者的豪情。后半部分大量使用短句,节奏明显加快,抒情的、幻想的,暗示的一起涌来,让人目不暇接。
展开余文
(2)联想与想象是本文成篇的重要手段。若仅限于对日出的描述,或许仅三言两语即将其表述清楚。但作者没有这样做,而是从日出之前写起,把着重点放在了云海上,再由此而展开奇妙的想象,把自己想象成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在那时那地那种情境之下,这样的想象非常符合人们的心态。此外,文中大量的修辞句无不是作者展开联想与想象的结果。这一点对我们的写作也是一个重要的启迪。
二、课文重点难点易错点导析
(一)重难点句子导析
1. 在航过海的人,看太阳从地平线下爬上来,本不是奇事;而且我个人是曾饱饫过红海与印度洋无比的日彩的。
导析:本文写泰山日出,而这里提到海上日出,其目的是为了与下文写泰山日出的雄奇作对比。海上观日出,对作者来说“不是奇事”。“太阳从地平线下爬上来”,一个“爬”字表达出作者的态度。海上的日出虽有新鲜之感,但又使人感到沉重。“而且”之后的句子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证实上述的看法。让人感到真实可信。
2. 但在高山顶上看日出,尤其在泰山顶上,我无餍的好奇心,当然盼望一种特异的境界,与平原或海上不同的。
导析:“但”字紧承上句进行转折。由于看惯了海上的日出,故而对高山看日出便心生好奇,更何况泰山观日历来就是一大胜景。“特异”一词是本文的文眼,下文就抓住此点进行详细地描绘。
3. 这巨人竖立在大地的顶尖上,仰面向着东方,平拓着一双长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地叫唤;在崇拜,在祈祷,在流泪——在流久慕未见而将见的悲喜交互的热泪……
导析:这句话是作者对他所幻想的巨人的描述。在这幅令人难忘的迎日图中,作者对巨人张开双臂,等待日出时的心理进行了细致的揣摩。连续用了八个带“在”的短语,一气呵成,气势磅礴。形象地表现了巨人迎接东方太阳升起来时迫不及待而又一往情深的复杂情感。
4. 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大量的染工,在层累的云底工作,无数蜿蜒的鱼龙,爬进了苍白色的云堆。
导析:作者一连用了五种东西来比喻日出的壮丽。这些事物形象而生动地形容出日出时色彩的浓郁、变幻的奇丽,把光的色彩表现得更加强烈而鲜明,更让人产生更多的美的联想。“鱼龙”爬进了苍白色的云堆,这一形象的比喻,更显出日出时极其活跃,而又变幻莫测的动态过程,更好地描写了日出时候景色的奇丽。
(二)重点段落导析
1. 第①自然段末尾,作者“发生了奇异的幻想”,作者的幻想是凭空产生的吗?
导析:作者的幻想不是凭空臆造的。前文中,作者对眼前的云海进行了形象的描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的作者正站在一座“小岛”之上,四周是弥漫的白茫茫的云气。脚下是云,头上是天,此情此景又怎能不使人心胸开阔,思绪飘飞呢?
2. 第⑨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样写云海的?
导析:本段主要写云海的动态之美。一个“活”字,不仅有拟人化色彩,还点出了云海的动感。眠熟的兽形涛澜昂头摇尾地向作者脚下的“小岛”冲洗过来,“浪花”飞溅,震荡着生命,好像在向世人宣告着光明的到来,充满着欢欣与激动。作者赋予了云海以情感,读来让人振奋。
3. 第⑩自然段里是如何写太阳升起的?
导析:第一段中作者才对日出进行直接的细致的描绘。先是写太阳冲破了种种阻碍,把“雀屏似的金霞”展示开来,接着写它用力把“纯焰的圆颅”,一探再探地跃出了地平线。“纯焰”点出了太阳的颜色。“圆颅”写出了太阳的形态。这样的比喻既显其色又显其形。“探”字赋予了太阳以生命的动感,又显得可爱而俏皮,最后,太阳终于跳上了云背,把光明洒向了人间。
(三)易错点导析
本文第三部分中提到的“散发的祷祝的巨人”与作者和泰戈尔的关系。
导析:这里所提的“散发的祷祝的巨人”就是前文中所提到的巨人,即作者的自我形象,随着光明的到来,这些巨人便“消翳在普遍的欢欣里”了,作者的心便与初升的太阳交融在一起,响彻四方八隅的只有他雄浑的颂美的歌声,给人留下的是无尽的想象和联想。另外,这是篇应命之作,徐志摩以“泰山日出”来隐喻泰戈尔的文学创作和来华访问,表达了他对泰戈尔的敬仰之情。文中的想象和构图不同凡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文章通篇描写的只是泰山看日出的情景和幻想。至于欢迎泰戈尔来华一事在原文的结尾处有体现,而本课在选文时删去了,对此点同学们可作了解。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60分钟)
一. 基础知识与运用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魅力(mèi) 炽热(zhì) 泛滥(làn) 绯红(fēi)
B. 迸裂(bèng) 瞬息(shùn) 曙光(shǔ) 弥漫(ní)
C. 俯瞰(kàn) 苍穹(qióng) 晨曦(xī) 瑰丽(guī)
D. 簇拥(zù) 万仞(rèn) 苍莽(mǎng) 刹那(shà)
2. 下列词语的书面无误的一组是( )
A. 酣睡 诞生 丰彩 恍然大悟
B. 惋惜 睛朗 雄浑 历历可数
C. 无羁 窒息 箫瑟 无与伦比
D. 隙缝 奇幻 敏锐 一望无际
3. 选择用词准确的一组( )
(1)但很长很长时间,我却没有机缘看日出,而只能从书本上去__________。
(2)那绯红的小球在天边升起,一片冬意__________的光照扩展开了。
(3)突然间从墨蓝色云霞里_________一道细细的抛物线,……
(4)我忘掉了为这一次看到日出奇景而高兴,而喜悦,我却进入一种__________的思索。
A. 鉴赏 朦胧 耸起 庄严 B. 欣赏 朦胧 矗起 庄严
C. 欣赏 朦胧 耸起 严肃 D. 鉴赏 朦胧 矗起 严肃
4. 指出下列句子中所使用的修辞。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2)(太阳)从一片狭长的云层后面隐隐地浮起来,露了露脸,然后就又躲进它周围淡淡的紫雾里去了。()
(3)这时间,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像一片红云了,像一片红海了。( )
(4)我在体会着“我们是早上六点钟的太阳”这一句诗那最优美、最深刻的含义。( )
5. 判断下列句子中所使用的表达方式。
(1)可是,太阳的初升,正如生活中的新事物一样,在它最初萌芽的瞬息,却不易被人看到。看到它,要登得高,望得远,要要一种敏锐的视觉。( )
(2)突然间从墨蓝色云霞里矗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这时我才恍然大悟。……( )
(3)我们从德里经孟买、海德拉巴、帮格罗、科钦,到翠泛顿,然后沿着椰林密布的道路,乘三小时汽车,到了印度最南端的科摩林海角。( )
6.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组是( )
A. 饱饫(yù) 雾霭(ǎi) 祈祷(táo)
B. 驰骋(chěng) 浮礁(qiáo) 无垠(yén)
C. 横亘(gèn) 层累(lěi) 醒豁(huò)
D. 眠着(mín) 弥漫(mí) 平拓(tuò)
7. 下列词语的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展露 四隅 崇拜 昂头摆尾
B. 涛澜 呼啸 普彻 莽莽苍苍
C. 辩认 约略 奇异 交颈接背
D. 山峦 摧促 异彩 悲喜交互
8.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A. 驰聘(奔跑) 平拓(开拓,拓展)
B. 溟濛(海) 神驹(千里马)
C. 消翳(遮蔽) 横亘(空间上连续不断)
D. 厚毳(鸟兽的细毛) 弥漫(更加)
9. 指出下列句子中使用权修辞。
(1)在朝旭未露前,宛似无量数厚毳长绒的绵着,交颈接背地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衡辨认得出。( )
(2)这巨人竖方在大地的顶尖上,仰面向着东方,平拓着一张长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地叫唤;在崇拜,在祈祷,在流泪——在流久慕未见而将见的悲喜交互的热泪……( )
展开余文
(3)一方的异彩,揭去了满天的睡意,唤醒了四隅的明霞——光明的神驹,在热奋地驰骋。( )
(4)听史,这普彻的欢声,看呀,这普照的光明!( )
10.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破折号的作用。
(1)果然,我们起初时,天还暗沉沉的,西方是一片铁青,东方些微有些白意,宇宙只是——如用旧词形容——一体莽莽苍苍的。( )
(2)等到留心回览时,我不由得大声地狂叫——因为眼前只是一个见所未见的境界。( )
(3)巨人的手,指向着东方——( )
二、整体感悟
1. 《日出》共写了五幅日出图,归纳一下,指出其作用。
1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 作用:
2. 结合课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落日有落日的妙处”中“妙处”指什么?作者却说“可是再好,总不免有萧瑟之感”,前后矛盾吗?
(2)“一卷一卷浪花拍到我们的脚下,发出柔和音响,好像在为我们惋惜”结合课文内容谈谈“惋惜”什么?
(3)“整个宇宙就像刚生过婴儿的母亲一样温柔、安静,充满清新、幸福之感”一句中的“婴儿”指什么?你还能写出个类似的比喻吗?
3. 整体把握课文,在空框内填上所写的内容。
朝阳未露前→(1 )
日出时→(2 )
日出之后→(3 )
4. 结合课文,理解句子的含义。
(1)文章开篇即写“我们在泰山顶上看出太阳”,为何接下来写海上看日出?
(2)文中用“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形容什么?你认为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3)体会文中抒情主人发现的欢呼“出现了,到了,在这里了”几句的含义?
三、课文精彩语段阅读题
(一)阅读《日出》最后一自然段,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 选段中首句“但是,我却看到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在文中有何作用?
2. 第二句所写“在高山之巅”,“在大海之滨”看日出,跟下文所写从飞机上看日出有什么关系?
3. 从文中找出几句使用了修辞的句子,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4. 本选段是作者所写的景与作者的感情是怎样融汇在一起的?
5. 你见过日出吗?谈谈你对日出的感受。
(二)阅读《泰山日出》第1—8自然段,然后回答下列各题。
1. 第1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样写云海的?
2. 把“我”幻想成一个巨人,有什么好处?
3. 文中用“鱼龙”“神驹”等各种动物形象来比喻的好处是什么?
4. 有人说“作者写巨人是故意夸大自我”,你是否同意此点,谈谈你的看法?
四、拓展阅读题
一位母亲与家长会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您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①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惟有他表现最差;惟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了她的独生子
“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②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一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默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行列中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③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一个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的日子,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已被清华大学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给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学校。
她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志身跑到自己房里里哭起来。儿子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
(1)文章通过 来展开故事情节;详写的人物是 ,略写的人物是 。
(2)你觉得文中的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她是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的?
(3)联系上下文,分析文中三个画线句子分别表出了母亲怎样的感受?(各用一个词或短语回答)
①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
②回去路上,她流下泪。
③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
(4)听老师说儿子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妈妈为什么不着急,反而“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
(5)下面两句话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感情?
①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默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一下子舒展开来。
②儿子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
(6)妈妈应该教育孩子诚实,可文中的妈妈一再对儿子说“谎”,你认为妈妈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五、作文。
请在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文题一:在班级里,你的成绩也许并不起眼,然而,在操场上,你的球技却能让人大开眼界;在舞台上,你的歌声也许并不悠扬,然而,在宣传橱窗里,你的书法却令人赞布绝口……生活中,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的独特世界,自己的个性特长或爱好。请以“我的另一片天空”为话题,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文题二:请以“我生活在 中”为题写一篇文章。
【试题答案】
一、1. C 2. D 3. B
4. (1)对偶 (2)拟人 (3)比喻 (4)引用、比喻
5. (1)议论 (2)描写 (3)记叙
6. C 7. B 8. C
9. (1)比喻 (2)排比、夸张 (3)拟人、比喻 (4)对偶
10. (1)补充说明 (2)解释说明 (3)提示下文
二、
1. ①高峰日出图 ②原野日出图 ③海边日出图 ④黄山日出图 ⑤飞机上所见日出图
作用:前四幅图全是铺垫,是曲写,为写飞机上看日出作衬托。
2. ①“妙处”指落日也含有美感。不矛盾,落日也是十分美的,不过落日虽美但却是短暂的,悲壮的,它意味着黑夜的来临,因而作者说它“不免有萧瑟之感。”
②因云雾所遮,没能看到海上日出的美景。
③“婴儿”喻指太阳。比喻示例:整个宇宙像一位手握奖杯的运动健儿,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3. ①对云海及对想象中巨人的描述。
②云海的变幻及日出时的景象。
③赞美光明的到来。
4. (1)作者故意提到海上日出,目的是为下文写泰山日出作衬托,以显其奇异之特点。
(2)形容了日出时壮丽的景象。这些事物可形容出日出时色彩的浓郁、变幻的奇丽,把光的色彩表现得更加强烈而鲜明,更能引起人们对美的联想。
(3)这三个分句,一句比一句表达更强烈,体现了日出的动态变化,又反映了作者终于见到光明时激动的心情,而且作者的感情也在随着太阳的升起而逐渐迸发出来。点拨:从句子描述的内容上,以及作者的情感上分析。
三、
(一)1. 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同时也是本段的中心句,此句统领下文。占拨: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时,可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考虑。
2. 这里提到“在高山之巅”,“在大海之滨”看日出,对下文写从飞机上看日出来说,是一种衬托,以显出后者是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
3. 比喻句,如,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拟人句,如:飞机好像唯恐惊醒人们的安眠,马达声特别轻柔,两翼非常平稳。
反复,如:这时一切都宁静极了,宁静极了。
这些修辞句,特别是比喻句在本段中大量使用,形象地描绘了作者在飞机所见的日出奇景,为这些修辞句,特别是比喻句在本段中大量使用,形象地描绘了作者在飞机上所见的日出奇景,为我们充分展示了它的美。
4. 作者见景生情,即由雄伟、瑰丽之景产生高兴、喜悦之情,然后产生联想,进入思考,将日出的瑰丽景象与新中国的瑰丽景象融合在一起,获得了新的感受。
(二)1. 先用一个“狂叫”,从主观感受上夸赞云海的奇异。接着作者使用了形象的比喻,对云海进行细致的描绘,再通过作者的幻想来展示云海的神奇。
2. 通过这样奇特的想象,运用夸张手法,化实为虚,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泰山日出对“我”所产生的震憾,便于下文表达“我”对磅礴壮观的日出的礼赞之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3. 用这些动物来比喻,显示了一种极其活跃,而又变幻莫测的日出动态过程,更好地描写了日出时候景色的奇丽。
4. 不同意。从第2—8自然段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作者设此比喻的目的旨在让人们联想到光明即将到来时激动的情态。
四、1. 一位母亲开家长会的经历 母亲 孩子
2. 文中的母亲是一位懂得教育孩子,富有爱心,能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来教育孩子的人。
她是用鼓励和宽容的方法来教育孩子的。
3. (1)难过 (2)痛苦 (3)惊喜
4. 因为在妈妈的教育和鼓励下孩子有了信心,懂得了如何学习。只要有了信心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好。妈妈为孩子的进步而感到高兴。
5. 外貌描写 表现了孩子当时意外的感受和激动的心情,同时是他对妈妈的感激之情。
语言描写 表现了孩子内心对妈妈的感激的心情。
6. 妈妈的做法是对的。她的谎言实际上是一种善意的谎言,她用这种特殊的方法塑造了孩子的自信心,重新帮助孩子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此题言之成理即可)
五、略。
标签:
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北师大八年级教学设计
日出》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离骚》(人教版高一必修)
下一篇:
人教版初二第一单元新闻二则(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