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1254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寻找时传祥(人教版高一必修)
――孙德宏
一、教学目标
1、领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味人物通讯的基本特点。
3、体会“于朴素中见奇崛,于平实中显机锋”的特点。
二、重点难点:
重点:1、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与主题,理解题目的深刻含义。
2、理清文章思路、梳理文章结构,了解时传箱的事迹及思想。
难点:对文章中某些句子深刻含义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文革”期间,一个师傅一手带大人,把师傅大了:“文革”后,他带着妻儿跪在师傅的遗像前。泪流满面......
是什么力量使他举起了手?又是什么力量使他下跪?
“革命”了的“文化”刮起的狂风,既毁掉了一个掏粪的工人,也毁掉了共和国的主席,更毁掉了我们做人的良知。(孙德宏语)
今天,寻找这种良知,是个沉重的话题,但值得庆幸的是:时代在呼唤这种良知,时代需要这种良知。
板书:《寻找时传祥》――孙德宏
二、检查预习情况
诚挚( ) 黯( )然
三、简介作者和时传祥
孙德宏(1962-),男,黑龙江哈尔滨人,文献资料中心副研究馆员。
时传祥,1915年出生于山东省齐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因家乡遭遇灾荒,他14岁便逃荒流落到北京城郊,受生活所迫当了掏粪工。那时的城市清理厕所主要靠人工来做,因而产生了“掏粪工”这一行业。时传祥的工作就是每天用粪勺挖、用粪罐提、用粪桶背、用粪车运,清理城里的粪便。旧北京城的路非常难走,时传祥每天推着送粪的破轱辘车,由六部口到广安门,再到姚各庄、小井一带。他来回二三十里,常常是“一步三歪,步步打转”。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他都要每天往返4趟。工钱则少得可怜,一个月挣不到3块银元。他们住的地方更是简陋,13个伙伴跟一头驴睡在一起,即使这样的住所还时常呆不住。他们常常是吃在马路上,睡在马路上,头枕半块砖头,一条破棉裤补了又补,穿了整整8年。 在旧中国,城里人的居家生活虽然离不开掏粪工,却又非常瞧不起这一职业。尤其是有钱人,常常把这些掏粪工蔑称为“屎壳郎”。掏粪工不仅受到社会的白眼,还要受行业内部一些恶势力的压榨和盘剥。时传祥在这些粪霸手下一干就是20年,受尽了压迫与欺凌。有一次,他给京城的一个大律师家掏粪,干完之后想讨口水喝,谁知那家的阔太太竟然藏起了水瓢,盖严了水缸,让女佣人拿喂猫的盆子给他盛了一点水。日伪统治时期,粪霸逼他去日本兵营掏粪。进门的时候,他因为双手推着轱辘车,无法给站岗的日本兵摘帽敬礼,被日本兵用枪托和皮靴打得遍体鳞伤。日本投降之后,城里又住了美国兵,他们开着吉普车在街道上横冲直撞,有一次竟故意撞翻了时传祥的粪车,撞伤了他的腿。
新中国成立之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清除了粪霸等恶势力,时传祥真正感到翻身得了解放。1952年,他加入了北京市崇文区清洁队,继续从事城市清洁工作。此时,北京市人民政府为了体现对清洁工人劳动的尊重,不仅为他们规定的工资高于别的行业,而且想办法减轻掏粪工人的劳动强度,把过去送粪的轱辘车全部换成汽车。时传祥所在的崇文区清洁队,就有了11辆汽车,清洁工人只需把粪掏好装上车,再由汽车送至郊外。运输工具改善之后,时传祥合理计算工时,挖掘潜力,把过去7个人一班的大班,改为5个人一班的小班。他带领全班由过去每人每班背50桶增加到80桶,他自己则每班背90桶,最多每班掏粪背粪达5吨。管区内居民享受到了清洁优美的环境,而他背粪的右肩却被磨出了一层厚厚的老茧,因此而赢得了人们的普遍尊敬,也赢得了很多荣誉。1954年,他被评为先进生产者,1956年当选为崇文区人民代表,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时传祥作为全国先进生产者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群英会”,还被选为“群英会”主席团成员,同年被选为北京市政协委员。1964年,他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主席刘少奇曾握着他的手说:“你当清洁工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
“文革”期间,时传祥因与刘少奇的亲密关系等原因受到冲击,被污蔑为“工贼”遭受毒打,于1971年被遣送回山东原籍。1973年8月,周恩来总理得知这一消息后非常气愤,指示立即派人把他接回来治病。他随后被接回北京,于1975年5月19日因病逝世,终年60岁。他去世之前还反复叮嘱,让儿子继承父志,也当一名称职的环卫工人。
四、听朗诵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1、阅读全文,明确整体感知要求。
①、本文报道了时传祥怎样的经历、遭遇?
②、全文五个部分各侧重于介绍哪几个方面?
③、时传祥具有怎样的精神?用简明的语言概括。
2、学生白读课文,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要求学生从课文提取信息,结合要求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教师评点归纳:
时传祥,曾经因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正直本分而成为劳模,国家主席与掏粪工人诚挚的握手掀起了“掏粪热”,掏粪也因为劳模成了光荣的劳动,时代凸现了时传祥。一场名叫“文化”的“革命”刮起的狂飙,毁掉了共和国的主席,也毁掉了一个掏粪工人,时代摧毁了时传祥。
课文第一部分以散文诗一样的语言,交待了整篇通讯的历史背景材料,为后文详细介绍人物命运营造环境背景。第二部分用具体事例侧重写时传祥的敬业、实在。第三部分侧重写时传祥的正直本分,并通过时传祥家人及“挺有身份的人毗:”的话,说明时代呼唤时传祥精神。
时传祥精神可概括为:敬业、实在,正直、本分。
五、本文文体补充
①、这是一篇人物通讯,属于新闻作品。
新闻的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
展开全文阅读
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消息或时事报道,更注重时间的及时、事件的突发;通讯、报告文学更看重事件的本质与升华。
②、这篇通讯最早发表于1995年5月17日,是《工人日报》
1995年推出的“重访精神高原”系列报道中的一篇。该通讯曾获1995年第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第二课时
一、探究活动
1、指名读第一部分
①、提问:这部分写的是什么?
明确:交代了这篇通讯的背景资料,为后问人物故事提供环境。
②、提问:本段交代了什么样的环境?(同桌讨论后交流)
明确:交代了一场名叫“文化”的“革命”刮起的狂飙,毁掉了一个掏粪的工人,也毁掉了共和国的主席,更毁掉了我们做日呢的良知。“寻找时传祥”也就是要找回做人的良知。
③、老师小结
本部分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复杂的心情:“寻找时传祥”――“重访精神高原”,确定这样的主题是深刻而激烈的,思考是痛苦的,但作者深感责任的重大,尤有“重访”的必要和重要。
2、讲析第二部分
①、提问:这一部分写的是什么内容《(看书后回答)
明确:用具体事例侧重写时传祥的实在、敬业精神。
②、提问:第6自然段哪些词紧扣“寻找”的主题?(稍作思考、浏览后回答)
明确:“循着”“重访”“探寻”。
③、追问“这三个词在段中的作用是什么?(同桌讨论)
明确:是总在“寻找”,表明引出下文的回忆。
④、提问:在寻找过程中,作者问到两种人,两种人的反映都是怎样的?说明了什么?(看书后同桌稍作讨论举手回答)
明确:
A、问到一些中学生“便摇头”,大学生也:“双眼漠然”,表明不知道、不了解。说明时传祥距离年轻一代太遥远了。
B、问到几位老师傅――“时传祥?!”“惊讶中有些激动”表明惊讶、惊喜,是盼望已旧的神态,说明他们对时传祥喜爱、怀念,对时传祥精神回归的热切盼望。
⑤、追问:由这样进入回忆有什么好处?(先讨论后回答)
明确:表明时代呼唤时传祥,人民需要他,时代需要他。
⑥、访问中,写到上至国家领导,下至学校师生、作家、记者、演员等都争着和时传祥一起背粪,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那时人民都以劳动为光荣,劳动不分贵贱、不分身份。国家领导与工人的关系密切、平等。
⑦、采访回忆中写了时传祥哪些事迹?(从文中概括回答)
明确:先写时传祥平时的工作:每天掏粪、背粪的总重量;掏粪的时间;对掏粪工作的态度。(总写:略写)
⑧、追问:课文再造哪两个典型事例具体描写。 (看书回答)
明确:一是为耿大爷从厕所捞砖、洗砖、垒墙、清厕的事;二是写运粪改用汽车后,时传祥带领工友们自我加压,增加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益的例子。
⑨、提问:这两个典型事例说明了什么?(同桌讨论)
明确:前者说明了时传祥不怕脏、不怕累,工作负责;周恩来表扬时传祥的主人翁精神:自觉为党多做工作,做好工作。
⑩、时传祥参加“全国群英会”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后刘少奇主席握手合影留念。写这些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前后桌讨论)
明确:表明时传祥的工作成绩和党和国家给他的荣誉,也为后文作铺垫。
3、讲析第三部分
①、指名读第三部分。
②、思考:这一部分主要写的是什么?(看书后概括归纳)
明确:写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时传祥都保持了正直、本分的人格。
③、提问:为了突出表现他这一性格,文中写了哪些事?(看书后同桌讨论)
明确:
A、成了劳动模范的时传祥,五六十年代,哪次回老家都坚持扫村里的大道。
B、坚信了;刘少奇主席不是坏人。”到死也不相信他是个坏人。
C、1973年春节,听说刘少奇主席逝世,时传祥精神失常,随即去世。
④、提问:中央领导关心时传祥一家人说明了什么?
明确:善良的人民需要时传祥,时代需要寻找时传祥精神,时代呼唤时传祥精神。
二、深入探究
1、如何理解“重访精神高原”活动?
明确:“精神高原”形象地比喻高尚的精神特质,“重访”蕴含着重新发掘曾经辉煌过、曾经影响过一代人的劳模精神。当然,时隔多年以后再来写他们,必须赋予其新的内容,也有其新的目的。阅读文章时,要仔细体会这一点。
2、课题“寻找时传祥”中为什么用“寻找”一词? (学生思考、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明确:“寻找”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要发掘劳模时传祥身上仍闪烁时代光芒的精神特质,呼唤人们像时传祥那样正直、敬业、实在、本分;二是含蓄地指出在“动荡不定的精神家园”里,虽然有入迷失了,但心存美好的人们却仍然渴望与向往时传祥精神。
3、启发引导:作为人物通讯,该文应该全面具体记叙时传祥的经历、事迹、影响等,但时隔多年,继续写这些在现代人心目中早已过时”的人物,写什么,怎么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寻找一个切入点,颇费思考。这篇文章是一篇人物通讯,但已不是一篇传统意义上的人物通讯。请结合“重访精神高原”活动,思考作者重拾老话题的用意。(学生思考、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评点归纳:这篇通讯开掘了一个深邃的思想和重大的主题,即今天我们应该具有怎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是:时代是应该变的,但为社会勤奋劳动和真诚待人的道理不该变;现今社会,仍然需要像时传祥那样正直、敬业的人,实实在在于活,本本分分做人。
4、结合现实生活,谈谈我们现在是否需要时传祥精神?应该怎样体现时传祥精神?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当评点。)
5、“用事实说话”是新闻的基本特征。本文写于时隔几十年的九十年代,作者对当时的情形已经无法直接描述,那么他如何遵循这一原则的呢? (请学生研读二、三两部分,分析讨沦,发表见解。教师引导评点。)
明确:只有靠采访知情人,才能写出时传祥当年的事情。
第二部分用具体事例侧重写时传祥的敬业、实在。先总写“面”上的情况,每天每年怎样干活:每天掏粪,背粪的总重量得有五吨;十七八年,没有节假日,右肩磨出了巴掌大一块又黑又硬的老茧。再选写两个典型事例,一是为耿大爷家从厕坑捞砖、洗砖、垒墙、清厕的事;二是写了运粪改用汽车后,时传祥带领工友们自我加压,增加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的例子
第三部分主要写了时传祥在文革动荡年月正直为人、待人的事,其中还以插叙的形式写了五六十年代成为全国著名劳模后,回乡仍坚持扫村里大道的事,突出时传祥做人一贯的本分、正直。
这篇通讯通篇追求一种平静的形式和格调,叙写时传祥的事迹时,始终注意用知情人的陈述来表达,十分注意“用事实说话”。作者几乎没有用什么形容词,更没有作者的主观议论,只是用记者采访的人物陈述及其评论,让读者充分体会通讯真实性的特点,极大地增强了说服力。
6、本文想要表达的主题是通过叙写劳模时传祥的事迹,揭示当今人们应该有怎样的人生观、价值观,说明时代需要时传祥精神。那么,作者是如何将五六十年代的劳模事迹与现代人的思想结合起来的? (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找到有关语言,揣摩作者开掘主题的思路,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师引导点评:通讯开头异峰突起,给人以历史纵深感。作者以散文诗的语言,揭示丁一个令人痛苦的事实,时隔多年旧事重提,引人反思。然后写记者采访时,中学生漠然无知,老师傅惊讶激动,更 是含义深刻。对往事的回忆,引起老人们的愤愤:“嘿!现如今叫什么?谁还理会个背粪的……”在后来的采访中,大凡了解些时传祥的,谈话多是这么“转折”的……作者虽然未对此作何评论,但他的思想倾向是明确的。结尾含蓄,“写时传祥”遭人嗤笑,这本身就说明现实生活存在的问题;而“后来其中一人单独”对记者表示了对时传祥精神的渴望与向往,这是一种更深刻、更耐人寻味的对主题的深化,是对今天人们内心仍存美好的一种肯定。
展开余文
作者追求一种十分平实、十分朴素的风格,然而,透过字里行间,作品所体现出的情感是热烈而鲜明的,这是因为作者将自己激动的情感和理性的思考都隐藏在一种引而不发、含而不露的客观叙述之中。惟其如此,读者通过作品所受到的启发是强烈而又深刻的,这与现在的一些虚张声势、情感虚假的报道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能引发当代人的深层思考。
三、总结全文
1、内涵丰厚,主题深刻
时代是应该变的,但为社会勤奋劳动和真诚待人的道理不该变;现今社会,仍然需要像时传祥那样正直、敬业,实实在在于活,本本分分做人。
本文通过追颂时传祥的先进事迹,反映了人们价值观取向的变化,表达了对美好的精神品质的追求的信念,呼唤人性的回归。
2、客观真实,布局严整
以事实说话。
3、风格质朴,情感强烈
于朴素中见奇崛,于平实中显机锋。
四、用新闻的角度归纳总结(板书设计)
who what(时传祥精神)
掏粪工、劳模 正直敬业实在、服务大众
人大代表、工贼 一人脏换来万家净
正直、敬业、实在 寻找 干不好,大家不方便
正侧面描写 why ?(讨论)
呼唤人性回归
where when
北京 以前:义务掏粪热、预约、光荣、价值观崇高
现在:不体面、嫌弃、受歧视、价值观失落
国家
主席
握手
掏粪工
五、教后感: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寻找时传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西安这座城(人教版高一必修)
下一篇:
《我很重要》(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