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1608  
标签:教学论文 九年级教学论文
行走在爱与痛的边缘——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农村语文教学(人教版九年级)
 能够生活在山青水秀的宜昌,我们深感幸福;能够活跃在声情并茂的宜昌语文课堂,我们无比快乐。因为早在1997年的语文课内外衔接实验中,我们就与当今的课改有了亲密接触,感受到了语文的精彩。而今新课程的实施,又推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的课程观愈见坦然、从容和成熟。从窗里到窗外,风景与人文携手;从课堂到竞技,文采与温情同在。一句话,语文教学正在实现着生命的回归。

可是,在新的课程观下,面对新的评价机制,农村的语文教学之路又在何方?作为一个农村教师,又该怎样实现他的职业理想和教学的浪漫主义呢?

一、现状与困惑:三个伤心的理由

在这个信息畅通的时代,我们总是能聆听到、观摩到、品读到各种形式的精彩课例,这一桌桌琳琅满目的语文筵席,一道道色香俱全的语文大餐,总是让我们也激情满怀。可是,当我们兴致勃勃地开始经营自己的课堂,却发现室内的风景远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精彩纷呈,更多的是波澜不惊,感受肤浅,黯无声色。

身为人师,我们彷徨不安,农村语文教学的现状实在不容乐观。

表现之一:美文品读——心口不一

教语文的都知道,学生应该有足够的朗读时间。但是,较之城区,为什么农村孩子书读得不太流利呢?稍稍走一走,不难发现,我们的语文教学,教师的讲仍然充斥着整个课堂。平时不注重朗读的训练和指导,不给充裕的时间学生自己去读书,不去有意提升朗读质量。只是在公开课上蜻蜓点水式的走一下感情朗读课文的过场,一切只是为了粉饰做秀而朗读,怎么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准?

文学的教育,有时声音极其重要,这声音是对生命的一种触动。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则是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走向作者,与文本交流,与作者对话,进行心灵碰撞的过程。有时必须反复吟诵,有时还得细嚼慢咽。如杜甫的《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细细品读,就悟不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深刻哲理。也许这一切应该归罪于教育的功利性,我们常常更多地追求了教学花样和考试成绩,根本就没有用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把朗读训练落到实处。

表现之二:交流合作——雾里看花

从一些优秀课例中,我们总能看到学生在课堂上有效地合作,他们谈笑风生,侃侃而谈。不说远的吧,就说实验中学,我原来一个同事调到这个学校后,应该感悟是最深的。她说他们的学生提问总是让老师应接不暇,而且经常与老师争得面红耳赤,如果老师课前准备不充分,可能被学生搅得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她说得一点也不假,上学期我到实验中学听了几节综合实践活动课,方感此言不虚。一节是席代玲老师上的《桔子红了》,学生讲故事一样地叙述买卖桔子实践活动的经历,还有在现场会上卖桔子的大方,着实让人感慨。还有向芳老师上的《快乐食为天》,王正坤老师上的关于安全的活动准备课,他们的表演大气,特别是学生给向老师当营养师的那种种营养建议让人忍俊不禁。他们商量讨论提出的问题也是非常有价值的,不是哗众取宠的在钻牛角尖。

但是我们把这些很优秀的课例,或者技巧落实到自己的课堂,学生就完全不一样了:迎合教师合作的要求,四人一组,轻描淡写,有人说来有人看,不想主动表达自己的意见。即使是举手发言的,也不过是只言片语。而且多数学生回答的内容是相同的,无新意可言,还有很多学生根本不知从何说起,提得问题也是人云亦云。表面上,课堂也热热闹闹,仔细一听,却是在开开心心搞形式,轰轰烈烈走过场,只不过是重演了滥竽充数的荒唐故事,实在不能相提并论。

表现之三:课外阅读——未知的精彩

对于学生,我们总期望他们能像一些优秀公开课上的学生一样,课堂上出口成章,旁征博引。但事实上,农村的学生很难做到这一点。为什么众多课堂平静得宛如一潭死水?勿需多想,原来是学生书读得太少了!没有一定的阅读数量,语言积累也就缺少土壤和根基。虽然语文在课内外衔接实验的倡导下,课外阅读有所改观,但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仅仅从一本本语文书和教师挑灯夜战中筛选出来的“浓缩的精品”等“快餐文化”上读些东西,反过来又要求学生能够畅所欲言,显然是无水之源,空中楼阁。(我所说的“浓缩的精品”和“快餐文化”,想必各位老师也一定不陌生,实不相瞒,我也精于此道,比如我们老师分工协作整理的《名人名言》《诗词名句》《中外名著拾粹》等等。这些东西对阅读面狭窄的学生来说的确是一种恶补,而且在应试中很有效果,不然我们也不会乐此不疲。但这些东西难免有断章取义之嫌,说起来好像不大地道,至于对学生的终生发展有什么好处,委实不敢恭维。)

《新课程标准》要求九年课外阅读的总量在400万字以上。面对这个数字,我们不禁要问:学生有书读吗?城里有图书馆,我们有图书室。但据了解,我们的图书室还是普九时配备的图书,即使有所更新,也不过是杯水车薪。

另外,学校还有个不大不小的通病,重理轻文,轻文也罢,许多理科老师,特别是数学老师,为了擂质量,其实是擂分数,对课外阅读是一片喊打,深恶痛绝。我想很多语文老师遭遇过这样的尴尬:一方面我们极力推荐诸如《读者》《散文》和一些名著让学生忙里愉闲地看,而当我们去反馈学生读的情况时,却被告知书被收了,或者一脸委屈地告诉你,某某老师不让看,位子里不准放这些书。此时此刻的你,一定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吧!这个时候,你要和平外交,作出种种让步,听起来我们语文老师有点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味道。说实话,做一个语文老师难,做一个好语文老师更难!

二、思考与对策:心若在,梦就在

众所周知,城乡有别,但我们坚信,语文不会因为城乡差别而削弱她的诗意和精神魅力。我们要做的是:不向失败找理由,要向成功找条件。

心愿之一:做一个快乐的学习者,建设精彩阅读的课堂

罗曼•罗兰说:“要播洒阳光到别人心中,先要自己心中有阳光。”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应该多找点时间,找点空闲,常把书来读。语文教师不读书,被题海战术耗费精力与时间,知识面狭窄,对一些时尚的词汇闻所未闻,甚至连小说也读不进去,更别谈经典,很难想象语文课堂会是什么样子。如此下去,教师的知识库存将会越来越少,知识结构将会越来越陈旧,这实在是一种令人寒栗的现象。


展开全文阅读
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了他必须爱好广泛,旁学杂收,既读时尚,也读经典,既关注声像,又徜徉在油墨清香之中,经常“磨脑”,不断吸纳源头活水,不断为自己 “补钙”“造血”,这样才能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样的生命才会变得丰盈、滋润、灵动。

前面提到的关注声像,有必要多说几句,很多语文老师都是电视迷,像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CCTV-10)的《百家讲坛》,另外还有《观察》《选择》《新闻周刊》《探索•发现》《子午书简》都是非常有文化品味的节目。这些栏目有的是我自己喜欢看的,有的是同事推荐的。比如说《百家讲坛》。《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2001年7月9日开播的汇集名家名师的讲座式栏目,栏目宗旨为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主要面对具有中学以上文化程度,具有求知欲的受众。节目内容涉及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选择目前大家最感兴趣、最前沿、最吸引人的选题。形式不拘一格,学理性与实用性并存,权威性与前卫性并重,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强调雅俗共赏,重视传播互动…… 像周思源讲的红楼梦系列,比如《红楼梦里的坏男人们》,《红楼梦里的小人物》《晴雯之死与袭人之冤》等,单看这些题目,就觉得非常有嚼头。还有戴锦华的《冯小刚走红之谜》,应该说即经典又时尚。有一次台湾的龙应台女士做客《百家讲坛》,她讲的内容是《全球化的我在哪里》,提到的这样一个问题,说在我们中国现在有很多这样的现象:现在好多人差不多不过春节,中秋节了,更谈不上过七夕,他们过圣诞节,感恩节,还有愚人节,(刚刚过去了一个洋节,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有没有过)。很多人在过这洋节的时候,比如圣诞节吧,他既不是基督教徒,甚至连耶稣是谁都不知道。龙应台先生就这个问题谈了很多,她特别强调了民族文化自信心的问题,我们现在对自己的节日背后的文化故事知道的少了。所以要从根做起,对于自己的文化有信心之后,那些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节日才会重新回来。最后主持人说了这样一句话:过洋节日不怕,别把自己的文化过没了。真是无独有偶,我市去年的中考作文2就与此有关,题目是这样的,用两组词语:

春节 端午节 饺子 元宵 京剧 风筝 龙舟 春联 中国印 牛郎织女……

圣诞节 情人节 麦当劳 巧克力奥斯卡 摇滚 迪斯科 牛仔 亚当夏娃……

要求学生从中提出一个与文化有关的话题,或讲述一个故事,或抒发感慨,或发表观点。这个带有中西文化比较的话题着实难住了很多农村的学生。我想这个题目跟刚才提到的龙先生那个话题是非常契合的,我想如果我们做老师的平时对这些讲座多一些关注,加上自己的思想,然后“贩卖”给学生,我想有百益而无一害吧。

如果我们能用一个快乐的学习者来成就自己的角色,有了侃侃而谈,旁征博引的资本,打造语文教学的精彩就会是难事儿。前面提到朗读不落实,课外阅读的欠缺,教师也是有责任的。学生能否走进书籍的殿堂,能否从中找寻到他们所要的东西,关键在于我们这些引路人。如果教师有了阅读的土壤和根基,就可以因地制宜,每天花十分钟为学生读名著美文,畅谈奇人轶事。滴水成河,天天坚持,一年完全可以读二十多本书,难道还愁学生的阅读量上不去吗?还用得着担心学生没有厚实的阅读积累吗?

印象最深的是我给学生读过这样几篇文章,有的是同事推荐的,有的是我自己发现的。一篇是邓一光的《狼行成双》,一篇是季栋梁的《生命的节日》,还有一篇发在网上的文章叫《娘,娘,我的疯子娘》。这三篇文章让我也让我的同事热泪盈眶,最后深深感动了我们的学生,甚至,我们根本就读不下去,原因只有一个——感动!

心愿之二:做一个激情的歌者,营造情感体验的课堂

语文是诗意的、激情的,新课程呼唤激情飞扬的语文教师。诗人臧克家说:“一文未成,多次痛哭,要写出感人的文章,自己一定要先感动过。”同样,要在一堂课上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也一定要“先感动过”。这样才能寓情于文、寓情于声、寓情于态,学生才能在感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同时受到情感的感染与浸润,思想的熏陶与启迪,审美意识的培养与享受。我曾给学生说:总有一本书,总有一个情节,总有一句话,你会找到自己的影子。语文,说白了,是表达一种心情,说深一点是表达一种思想。能够表达,善于表达是幸福的。就像张继的《枫桥夜泊》,当他十年寒窗,科举落第而痛苦的无以复加,倍感孤独无助时,是文学渲泄了他的烦恼与悲愁,从而成就了一位名诗人。其实我们做语文老师的,不正是在用一种体验唤起学生自由表达吗?我想我们通常说的我手写我心也正是这个意思。因此,教师要利用教材的不同文本进行情感体验教学,把自己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于人生的感悟,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眼睛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师者”!

但情感体验必然是自我的,它是一种经历,一个过程,心灵只有在这个经历与过程中才能发育成长,谁也不能替代。因此在课堂上更多的让学生用耳去聆听,用眼去观察,用口去诉说。如从阅读文本出发的,一篇篇不同体裁、不同作者、不同内容、各具特色的课文为我们提供的情感体验的方向是不同的。对于小说、戏剧,我们的关注一般集中在人物的命运上,通过人物的言行来感知人物,认识作品,确定我们的情感态度,而对于诗歌、散文,我们的关注一般凝聚于作家所描写的景物上,通过景物体味作家寄寓其中的感情,激发我们的情感。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表情达意的方式。嬉笑怒骂皆为文章的吴敬梓给我们带来的是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豪放飘逸的李白总会给我们带来强烈的感情冲击,让我们震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教材的不同文本进行情感体验教学,让学生在高涨的情绪中,实现“语”中有“我”,“我”中有“语”。

我曾经听过我区上届语文优质课竞赛第一名获得者韩琴老师的课,最让人难忘的是她执教《今天我是诗人》的课堂。应该说关于现代诗的阅读,于初中生而言是很有难度的,但她激情飞扬地朗诵,情真意切地诉说,深深地吸引了学生,融洽的情感交流,舒心的师生互动,使整个课堂宛若一首荡气回肠的歌,教学重难点也在情感交流与互动中一一化解。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具有重视体验和感悟的特点”。而这种体验和感悟,不是讲解,不是分析,是刺激,是唤起。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教师的“教”就是一个刺激、唤起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

心愿之三:做一个出色的主持,打造开放综合的课堂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节目主持人”。说具体一点,要做“课堂”节目的“主持人”。用智慧开启智慧,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灵魂塑造灵魂,用生命点燃生命。更多地让学生走向前台,展示他们的思想,在多向交流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一是搭建平等对话的平台,把课堂向自主探索开放。《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把语文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之间以尊重信任和民主平等为基础,完全自由地交往和交流的合作对话活动。教师应该主动把自己的地位“降”下来,在大自然中,在课内外活动中,与学生友好相处,海阔天空,促膝而谈。你可以跟学生讲你的学生时代怎样逃课去看电影,怎样与老师作对,怎样接受老师的教诲,怎样在关健的时候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这种真实的回忆让学生不再把老师看得高不可攀,让他们认识到老师原来也这样,老师是可以平等交流的。如果说老师一定是老师的话,只不过比他们多读几本书,多经历了一些生活而已。有了这样的基础,再在课堂教学中善于穿针引线,搭建一个师生、生生、生本对话的平台。在与学生的合作交往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说话形式,如“我是这样认为的”、“我还有一点不同意见”、“我觉得还可以这样说”、“我再补充一下”等,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合作中形成丰富多彩的语言交流形式。从而在对话中怀疑、质问、批判,彰显学生的阅读个性。

肖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都得到两种思想。”这让我想到,如果语文老师之间经常进行课堂主持客串,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有的老师婉约温柔,语言清新如诗,是上现代诗的一把好手;有的激情飞扬,大气恢宏,上古文是洋洋洒洒;有的语言幽默,极富智慧,对小说的处理得心应手;有的歌声婉转,正好上一上歌剧,还有的对课件制作高人一筹等……人力资源的综合调配,使语文教师成为杂家有了可能性,课堂教学的客串给学生带来的是不同风格的享受,不同成功的喜悦,学生在与不同老师的合作学习中,会有不同层次的高峰体验。


展开余文
二是把握教材文本精髓,把课程教学资源开放。新教材固然文质兼美,每个汉字都蕴涵着祖先的灵性与智慧,每篇文章都足以带领我们穿越时空与人类文明对话。但课本只是一个特殊媒介、只是学习语文的例子。我们要善于抓住教材提供的课内延伸至课外的契机,善于挖掘教材的生活因素,为学生开辟更广阔的语文学习渠道。去年我们上《回延安》这课给我启发很大,这是一篇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书写的现代诗,我们在引领了学生熟悉了内容的基础上,介绍了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的特点,欣赏了陕北民歌《兰花花》,又用信天游的调子仿《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旋律来演唱《回延安》,同学们在唱的过程中,了解了信天游音域宽广,高亢奔放,粗犷热情演唱风格。另外教吕叔湘的《偃旗息鼓》一课,我们可以大胆开展“抓特务”活动,让学生搜集报刊杂志上一些误用、乱用词语的语言现象,然后探究其成因和解决途径。实际上,这几年学生的字词基础知识令人堪忧,我曾有意检查学生对已学过已考过的一些词语的听写,能过关的少之又少,即使优秀的学生也不能完全过关。我想这也是通病,在这儿不再赘述 。

说到课程教学资源的开放,有一次,我奇怪的发现,我的学生居然不能唱一首完整的歌,小小年纪,都不知激情到哪去了,于是我准备搞一个“歌声伴我成长”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把全班分八个组,按男女生搭配,好中差搭配,体现全员参与的原则,要求学生用两周的时间学唱一首自己喜欢的歌,为自己队取一个诗意的名字,并拟写一句参赛口号。回忆自己与歌有关的故事,准备在班上交流,为自己所在组选的歌写串词,并对所选歌选一个角度作点评,每组推选一至两名学生参加个人演唱展示。说实话,他们的表现让我意外,没想到他们中有那么多能唱会唱唱得也很拽的小歌手,而且写的串词也非常抒情,我就在想,我们是不是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太少了。

语文综合性活动,其实不管活动如何精彩,我以为成功之处一定要看是否有语文味,那是本色,是语文课正本清源的问题。在课改实验中有些课听着不错,很有新课改精神,但却上得不像语文课。其实无论新课改怎样改,怎样变,语文课的特点不能弱化,语文味不能被淡化。不让学生去品味语言,不让学生去朗读,不去培养学生的语感,只是去探讨一些问题,把语文上成音乐课、政治课,地理课,手工课,这都是不对的。不关注语言,不关注人文色彩,也是失之偏颇的。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一日三省其身:今天学生读了吗?品味语言了吗?学生动笔写了吗?学生展示了他的语言功底吗?还有——老师,你这在这些方面下水了吗?

课程教学资源的开放让语文教学突破教室这块方寸之地,走向图书馆,走向网络世界,走向生活,促使学生主动与大师对话、与社会生活对话。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始终认为,作为一名新型的语文教师,不但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更要具备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一名农村语文教师,走在新课程的山路上,更不能在爱与痛的边缘彷徨,而应该放开手脚,昂首阔步,快马加鞭走进农村语文教学的阳光地带!

                                                二OO五年二月

 
标签:教学论文 九年级教学论文 行走在爱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心灵互通师生和谐共同成长————谈谈我是如何和学生共同撰写“班级日记”的(九年级)
下一篇: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现状及问题初探(人教版九年级)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