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872  
标签:教学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体验的深入策略——要重视语文教学的体验特质(网友来稿)
湖北省安陆市王义贞镇中学 刘春华

      何谓体验?《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亲身经历。”《教育大词典》注释说:“体验就是亲身经历;就是联系自身的体味。”可见,体验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强调学生个体感知和体悟。

      积极的体验,能够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鲜活的形象,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同时容易对学生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学习者只有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投入,有内在的动力支持,才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有益的情感体验。可以说,没有体验,生命就不会感动,灵魂就不会震撼。

      那么作为新课程的直接实践者,我们教师应该如何去理解体验,实践体验,从而使课堂中的体验性学习能更好地促进语文教学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

      一、点醒强化,让体验与思考结合。

      每篇课文都有其值得玩味与琢磨的闪亮点,我们称其为“重点”或“难点”,如果仅仅让学生品味感受一下,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这些重点难点处加以点醒强化,引导学生将浅表的体验深化,将学生肤浅的感性认识与理性的思考结合起来。例如:

      《老王》一文的结尾写道:“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的人的愧怍。”作者为什么会感到愧怍?学生大多会说,作者非常同情老王,觉得对老王关爱得很不够,为自己无力给他更多帮助而愧怍,为无力改变老王的困苦的处境而愧怍。

      可我觉得这样的体验还很不够,这样的认识还嫌浅薄。我们能不能这样去点拨学生:作者是什么时候才觉着愧怍的呢?(在老王送香油鸡蛋之后,在得知老王死亡后,而且是“渐渐明白”的)

      那么在这前后,“我”对老王的态度和情感有什么不同?(先是关心,同情;后来不仅是关心同情,而是愧怍了。)

      为什么要“愧”,只有觉得自己做得不对才会有愧。我们可以结合课文来理解:这个不幸的老王,是值得尊敬的,他那么质朴善良,不求回报。可是在老王生前,作者没有充分理解他,也没有被充分感动。你看老王,在那里“直僵僵地”“站着等”,支撑着在等,可是没有被请进去坐一坐,没有给口水喝,更没有语言交流。他等着,希望得到什么?他希望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得到作为“人”的关顾、交流。作者直到后来渐渐明白过来,感到十分“愧怍”。“愧怍”什么呢?作为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的、善良的老王不仅同情,关心得不够,还表现在没有理解他高贵的品性,没有理解他真正渴望的是精神上的交流啊。

      杨绛在文章里隐藏着一条思路的转折:同情、关爱、宽容不幸者,是俯视的姿态;而最后“愧怍”却变成仰视姿态。杨绛身在困境中,面对比自己更不幸的老王,她没有为自己感到庆幸,而是感到愧怍。这种无辜负疚的心理背后,其实是人类最崇高的理性美德,包含着悲天悯人的情怀,自我“愧怍”是做人良知。这是作品感人的根本所在。(以上分析来自《语文学习》,有删改与补充)

      在文章关键处、重点处,可以用点拨或讲解来强化。那么在学生容易忽略处,就要注意用点醒来激疑,引导学生深入。

      重庆特级教师陈跃老师在教学《雷雨》时,其中有一段舞台说明“侍萍接过支票,把它撕了”,陈老师觉着这个“撕”字值得玩味,而学生容易忽略,于是就问:“侍萍撕掉了什么?”学生一开始不假思索地认为,“撕掉的是支票”,这种自我解读显然是肤浅的,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侍萍把三十年来对周朴园尚存的一丝真情撕毁了,她把资本家金钱万能的信条撕毁了;她撕出了自己的尊严,撕出了自己的骨气……”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很好地理解了这一舞台说明,而且通过教师的点醒,分析,大家的讨论,深入把握了人物性格,领会了文章主旨,可谓一石三鸟。(例子来自阮班莲老师的《新课程理念下语文阅读课该怎样上》见《语文教学通讯》2005.12.)想想看,如果没有教师在学生容易忽略处的点醒,是难以达到这样的佳境的。这样看来,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容易忽略的,或认为无关紧要的地方质疑,然后合理引导,是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

      我们是应该珍视学生个性化的体验,但学生的体验因为受其人生阅历、知识底蕴的限制,还显得很不够,是需要教师指引的。如果我们像以上实例一样,在关键处加以强化,在容易忽略的地方点醒,引导学生将体验与思考结合,这样体验自然就深刻了。在感觉、情感、理性的多重作用之下,使教学内容在学生脑海里的烙印,像树上刻的字,日子越长,印记越深,并随时可以帮助学生激活类似信息。

      二、比较迁移,让体验与联想结合。

      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头脑中已经储存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经验,阅读时,我们可以激活学生头脑中的相似经验,引导学生联想,在具体的感知的基础上获得情感体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首先,我想借用秦训刚老师的例子来说说。秦老师在《校本教研培训:人文性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一文中举了这样一个事例:《岳阳楼记》中的“衔远山,吞长江”原本是炼字的经典。可在课堂上教师往往只重视学生得到“‘衔’‘吞’二字写出了洞庭湖浩渺无际的壮观景象”之类的结论性的话,结论不错,但远远不够。就“衔”字“吞”字而论,我们可以这样唤起学生体验:譬喻思考这两个字拟人手法,将此处的“山”“江”与人比较,体会一下,你口里“衔”一方糖果、一只橄榄,闲雅淡静;再大一点的东西,你就难以持久,比如说一支雪糕。可是洞庭湖它闲静地“衔”着什么呢?是“山”,而且是无形有势、令人想象到无限大的“远山”。“远山”在洞庭湖中不过“一方”“一只”而已。长江从雪山走来,浩浩荡荡,奔腾不息,可洞庭湖它——“吞”,就像我们吞一口水,一口饭,那么简单。“衔远山,吞长江”,多大多难的事,它却那么从容。你想象那洞庭湖,是多么壮观,多么不可思议。


展开全文阅读
      如果我们像这样用比较的方法,多层面地引导学生进入一个体验情境中,感觉、情感、理性融汇一处,那么教学内容就会在学生脑海里的烙上不可磨灭的印记,这样的体验,就是让学生在比较联想中,深化体验,加深认识,,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学生文学欣赏水平。

      除了对比外,还有类比。再看这个例子,在学习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一文,在研读课文环节,我问:同学们,你们听过自己的心跳吗?你们有过“单单属于我的”生命律动的生活实例吗?

      学生1:有时我跑步时心跳得特别厉害,扑通、扑通,跳得可欢了。(点评:这是生命欢畅、激越的旋律。)

      学生2:有一次,我看到医生给生病的妈妈看病,他把手指轻轻地放在妈妈的手腕上,静静地,凝神地端坐着。我非常奇怪,后来问妈妈才知道是把脉,脉搏的跳动与心跳是一致的。我也学着给自己把脉一次,很轻微平缓。(点评:这是生命宁静、平和的音符;就像百合花静静地开放。)

      学生3: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命。我们要认真地对待它,让它有意义,不能糟蹋了、浪费了。

      师述:对!我们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度过生命中的每一天。

      如果只是读读相关段落,学生只能知道杏林子听过自己心跳而已。而通过学生讲述自己与课文相关的生活情境,不仅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加深了对“生命”的感悟:“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命。我们要认真地对待它,让它有意义,不能糟蹋了、浪费了。”这样的认识就深入多了。因为,它唤起的是学生藏匿内心的情感认识,是学生自己对生命的价值取向。

      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课程,我们强调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悟,弘扬个性化的体验。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设法让体验与学生个体联系起来,让学生常常结合自身经验来体验课文情境,“设身处地”地体验,往往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活泼愉悦地参入其中,产生情感共鸣,使教学达到和谐共振的美好境界。

      三、写作内化,让体验与创新结合。

      就是说,通过创意写作,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促进体验的深入。语文教学向来强调读写结合,课文学完后,大都有个环节是仿写(仿说)或续写等。这种体验性的写作,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看,是十分有效的。

      例如,学习《珍珠鸟》一文,在品味语言后,我曾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师:品味了本文优美的语言,让我们来一点小小的创意写作吧。课文14段,老师一直都非常喜欢,总觉得作家在此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至真至纯的画面,让人怦然心动。老师一直想为这幅画拟个标题,却苦于找不到恰当的语言。今天,我请大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为这幅画拟个题目,并说出理由。(出示人鸟相亲图)

      生1:温馨。人与动物互爱着,和谐的像绿树红花,人应该亲近自然,更应关爱自然中的花鸟虫鱼,人与自然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让人感觉十分温馨。

      生2:情趣。"我"亲近小鸟,关爱小鸟,给小鸟以爱心,小鸟才让单调枯燥的书斋生活变得灵动生气,也给"我"平淡的生活增添了不少欢愉和"情趣"。

      生3:无声的爱。这是一幅无声的画面,但浓浓爱意流泻其间,不需要过多的语言只需用心静静感悟,可以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生4:幸福瞬间。因为鸟儿对人充满信任时,人与鸟产生了共鸣,是瞬间也是作者心中的永恒,因为幸福之情油然而生,其实人与鸟可以这样,人与人更应如此。

      生5:一只肩膀的温暖。一只肩膀的温暖能改变鸟儿怕人的天性,显然这种温暖它渗透了鸟儿的内心世界,只要人们能给动物们一只肩膀的温暖,那世上就没有怕人鸟了。

      还有的标题也不错:①温暖②和谐③情意融融④人鸟相依 ⑤开阔的心灵⑥肩膀上的爱⑦情意绵绵 ⑧爱与幸福 ⑩爱的港湾

      在创意说话或创意写作中,学生不仅将课堂上习得的语言加以巩固,而且情感得到了进一步张扬。这种写作或说话,因为有素材,有情感体验在先,因而也会成为较为轻松的写作方式。

      又如,学习《钱塘湖春行》品味最后两句时,为了让学生领会“余味绕梁”“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意味。我设计了想象补白的环节,收到了较好效果。

      师述:诗人最喜爱的是湖东的白沙堤。那白沙堤的景色如何呢?

      (明确:除点明是在“绿杨阴里”外,未作任何说明。)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补写出白沙堤美丽的景色吧;假如说,我们面前有一张大的画布,在画布上,画上高大的绿杨,树下是平坦修长的堤岸。你还会在画布上添上什么?

      学生1:有湖水,水中有鱼虾,有嬉戏的鸭子。

      学生2:有花草。绿草如茵,像铺了层绿地毯;花儿闪闪,散在绿草丛中。

      学生3:还有花树。杏花开了,散缀枝头;桃花也开了,红艳艳的,灿烂一片。

      学生4:还有人。有骑马的诗人,白衣飘飘,一边捋着胡须,一边吟诗;好朋友也来了,他们席地而坐,饮酒赏景,谈诗论文,吟诗作画……好不快活。

      通过想象补白,将西湖白沙堤之美具体化了,学生的体验不就深刻了吗?到底多美,你想到她多美她就多美,给人留下无穷的遐想的空间!学生也就顺理成章地掌握了写作的技巧。

      语文课堂强调体验性学习,深化学生的体验与感悟,不仅是学习知识的需要,更是唤醒学生藏匿内心的美好情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注意巧加点醒,恰当比较,妙用联想和想象,让体验与思维结合,体验与联想结合,体验与写作结合,就会使学生的体验学习深入下去,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自主地感悟文本内容及其蕴含的情感价值与审美价值,才能自主地发现和挖掘自我潜能,才能完善自我人格,以期实现体验与创新的完美结合。

      2008-8-1

      作者邮箱: liuchunhua-003

      
标签:教学论文 浅谈语文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理想》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下一篇:《石缝间的生命》教学实录(语文版九年级必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