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13079
标签:
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蜡烛、台阶、阿长与《山海经》、背影、老王、信客、中国石拱桥(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学设计精华)
蜡烛教学设计
课文分析:
这篇文章用悲怆的笔调,深情地叙述了二战时期,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自己珍藏了45年的结婚蜡烛点燃在一位苏朕士兵坟头上的故事,表现出一位母亲对烈士的深情厚谊,反映出反法西斯居民用血肉凝结的情谊。学习这篇课文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入手:①整体感知故事内容,理解主题;②理解分析人物形象,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③揣摩语言、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
目标设计:
1、初步掌握课文描写人物细节的方法,并理解通过行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精神与品质的写法。
2、提高阅读质量和速度,在快速阅读的过程中,把握本文叙述的线索。
3、体会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以及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人物行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精神与品质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几处细节描写,从中感受人性之美。
过程设计:
一、导入:
我们刚学过《亲爱的爸爸妈妈》写的是南斯拉夫人民在面对纳粹屠刀时的英勇无畏及他们对生命的无比热爱。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同样是写一位南斯拉夫老妇人的。1944年苏联红军进行战略反攻,分别从南北两侧驱逐法西斯德军。西蒙诺夫作为一个随军记者,在战地采访中收集到了这个感人的故事。
二、整体阅读,感知形象。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然后思考: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谁?(南斯拉夫老妇人)这位老妇人在文中做了哪些事情?
明确:老妇人。老妇人吃力地掩埋一位红军战士,并把自己珍藏45年的结婚蜡烛点在战士的坟头。
2、让我们来借助课文分析一下老妇人的行为有哪些感动我们的地方。
引导: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为什么在老妇人出场后文章隔几行就写炮火?)
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能不能找到体现这一点的句子?)
三是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从哪里看出来?)
四是拿出了自己珍藏45年
的结婚蜡烛。
3、老妇人是南斯拉夫人,她为什么要对牺牲的苏联红军奉献出自己母亲般的爱?
明确:她饱受德国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对侵略者怀有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帮助他们解放的苏联红军充满了敬意。年轻的生命为了正义的事业牺牲在她们的国土上,她无比沉痛,她也为他们献出自己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4、如果从本文所表现的主题来看,本文还可以取哪些题目?
示例:战斗的友谊、跨越国界的母爱、不灭的烛光等。
三、细腻品味,体会情感。
1、第2自然中,“只有一棵树还没倒下,好像有一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单留着一人高的下半截。”这句话写出了什么?有没有什么象征意义?
明确:这句话写的是敌人炮击后方场上的情景,反映了战斗的残酷激烈。这棵树象征着南斯拉夫人民坚强的战斗精神。
2、第10自然段中,作者交待老妇人住处的变更有没有什么用意?
明确:房屋的变更是敌人的侵略造成的,借此写出了她对战争的憎恨。
3、第14自然段中,“可是附近一带,不用说人,连一个活东西都没有,甚至陪伴她在地窑里过了四天的那一只猫也被刚才炸起来的砖石碎片砸死了。”这句环境描写暗示了什么?
明确:既写出了老人的孤苦伶仃,也反映出战争给南斯拉夫人民带来灾难之深重。
4、第17自然段中,体会“轻轻”“交叉地”两词的表达作用。
明确:“轻轻”可以看出对战士牺牲的痛心和疼爱;“交叉地”是使英雄保持英雄的姿态,体现出对烈士的敬重。
5、第28自然段中,为什么要特别补写蜡烛的来历?
明确:补充交待中说明了这支蜡烛的珍贵,从而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6、第29自然段中,对老妇人的描写中,为什么又提到了围巾的“黑颜色”?能不能换为“红围巾”呢?
明确: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7、第43自然段中,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南斯拉夫母亲”和“苏联青年”这
两个国别写出来有什么意义?
明确:情同母子的这份爱是跨越国界的,体现了战斗的友谊,同时说明正义的事业会让各国人民团结在一起。
8、第44自然段中,这个蜡烛的火焰真的不会熄灭吗?那么不灭到底是什么?
明确:“不会熄灭”的是红军战士的精神之光,是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的友谊之光。
四、拓展延伸。
1、设问:请从文中找出老妇人的语言描写。(学生找不出,因为没有)
师进而引导,这位老妇人的丰富的内心活动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的。引入事例,见课文第41自然段。齐读。这个段落中,“老妇人也没有说话”,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呢?她心里是怎么想的?“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她为什么鞠躬,她的心里是怎么想的?
2、请同学们根据这一段所描写的内容,把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写出来,写一篇小作文。
五、总结全课。
立足点:从老妇人的国籍谈起,到她的艰难的行为所体现的人类正义良知的精神之光,进而延伸到两国人民的战斗友谊,和跨越国界的爱。
六、教学反思。
略
台阶
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 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展开全文阅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朱自清的《背影》导入本文内容。
二、介绍作者及文体:
作者简介:李森祥(1956一 ):衢州人。1975年入伍,曾在嘉兴军分区某部工作,少校。1991年调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任专业作家。1986年《烟雨楼》杂志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近年来发表小说颇多。 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小学老师》被《小说月报》等选载,获1991年《小说月报》第四届百花奖、1990—1992浙江省优秀文学奖。
本文是一篇小说。开端:父亲觉得自己家的台阶低,要造高台阶的新屋。
发展:父亲开始了漫长的准备。
高潮: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
结局:新屋落成了,父亲人也老了,身体也跨了。
三、整体感知课文: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渴望受人尊重。
2、父亲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的捡,一角钱一角钱的攒,终于盖起了新屋。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
父亲坐在新台阶上感到十分不自在,他衰老了,累垮了。
4、故事的叙述线索是什么?(台阶)“文眼”是什么?(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四、 分析父亲形象: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下面我们思考讨论一下,父亲这一形象是怎样塑造出来的。
(1)、从中国传统的建筑物的文化底蕴角度看:
传统文化认为:一、三、五、七、九是级别的象征,而一级是最低级别的象征,九级是最高级别的象征。所以民间百姓的门槛一般是三个台阶以图吉利而且也是地位级别的写照。再如“紫禁城”的建筑物有9999幢,标志着最高皇权的象征。再如云南大学的台阶有97个,这表明是云南省的最高学府。
从这我们可看出:父亲为什么把我家的台阶从三级升到九级的目的就不言而喻了。 (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
(2)、从人类需要层次论的角度分析: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需要层次有五个: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台阶高,主人的地位就相应的高”。这篇小说着眼于台阶,写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地位的要求,也就是说对尊重的需要。父亲为了赢得尊重,耗尽了他的毕生精力,奋斗了一生。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父亲是怎样的人呢?
非常要强的农民,有志气、不甘落后、有长远目标、有愚公移山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3)、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角度看:
课文中写到父亲为了建造一幢有台阶的房屋,他的确一点一滴的积累,一分一文积攒,起早贪黑,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七个月种田,四个月砍柴,半个月捡卵石,剩下半月过年、编草鞋。360天安排得非常紧凑。所以,我们可以知道:父亲具有华夏炎黄子孙的优良传统——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拼命硬干、勤俭持家的美德。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的品质(因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思考:哪些情节最能表现父亲的形象?父亲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立下造屋目标,并为之付出长期艰辛的劳动——勤劳、顽强
建成新屋后的喜悦、局促、不自在——淳朴、善良、谦卑
建成新屋累垮身体,不服老——倔强
归纳: 他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有志气,不甘人后,希望受到别人尊重。
他是一个有着长远生活目标的人,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他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
他是一个谦卑的人,有着中国农民所共有的谦卑的特点,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五、研读赏析:
1、“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一处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作心理描写?
小说用第一人称写,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动作、表情表现思想(以形写神),
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家羡慕。
2、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那么多笔墨?
这篇小说题为“台阶”,先在老屋的台阶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
1)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时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2)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
3)写“我”在台阶上跳上跳下,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子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低。写父亲在台阶的坐姿,又说明台阶低。
4)写父亲的脚板,写出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穷困。
3、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
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4、为什么“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六、疑难问题解答:
1、 第五段中:父亲为何一年洗一次脚?为何洗了脚后觉得轻飘飘的,像踩在棉花上似的?
A、节约、俭朴;B、父亲经常在水凼洗而仅有一次在家里洗的缘故;C、父亲一辈子从未享受他人服侍而内心感到不安的缘故。
2、 第13段最后一句说明了什么?
神态描写——父亲专注别人的高台阶,他羡慕、向往,谋划如何加快准备,争取早日造好台阶,也让人羡慕的神态。
3、 第21段中为什么说父亲露出尴尬的笑?
联系上下文,说明父亲具有谦卑、不骄的传统的民族风格。
4、 第26段中为什么父亲总觉得不对劲?
A、父亲一辈子处于地位低下,突然地位变高了而感觉不对劲,说明他的谦卑。B、台低的阴影一时难以消除。
展开余文
5、 第29段中为什么说父亲若有所失的模样?
父亲干了一辈子,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就是生命,劳动是创造;劳动有了收获,才体现自己的价值。一日不干活,就失去了一切。所以说“若有所失”
6、 第30段的含义?
神态描写——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父亲已老了,同时表达了我对父亲劳碌终生而感到悲伤,进一步为全文笼罩上一层凄凉、忧伤之情。
七、总结存储:
主旨:本文叙述了父亲建造高台阶的过程,表现了父亲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坚忍不拔,不知疲倦的精神,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和怜悯。台阶暗寓或象征了中国一般农民人生奋斗的过程。
八、比较《背影》和《台阶》在立意和选材上的异同之处。
同:都是表现父亲的文章,都是抓住生活中的细节,以小见大。
异:《背影》抓住“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突出了父亲的背影,突出了父爱,给人深刻的印象,让人强烈地感受父爱。
《台阶》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建房这个一般性的题材有了则重点,有了特色,突出了父亲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小结:这两篇文章所写之事,都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但是,作者却能够挖掘出深邃的内涵来。所以,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要留心身边发生的事情,体会其意蕴,从中受到教益。
九、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诘问、惶急、疏懒、渴慕、深不可测、情有可原”等词语。
2.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描写的作用和方法。
3.整体把握课文,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
能力目标:1.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把握蕴含的思想感情。
2.理解本文围绕人物特点合理安排材料的特点。
3.学习本文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写法。
德育目标: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双重眼光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教学方法:1.复述法。在这篇回忆性散文里,鲁迅追忆了儿时的保姆阿长,抒发了真挚的怀念之情。文章篇幅较长,围绕阿长记叙了几件事,学生自读,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复述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2.讨论探究法。文题把阿长和《山海经》连在一起,她与它有何关系呢?学生快速阅读,提出疑难,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教师启发、点拨,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引导学生理清写作思路,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初一时学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其中为百草园增添神秘情趣的美女蛇的故事,大家还记得吗?这位长妈妈是鲁迅家里的一个女工,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她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鲁迅的作品中几次提到她,甚至还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叫《阿长与〈山海经〉》,大家有兴趣来读读吗?
设计(二)(从不识字的女工阿长与《山海经》有何关系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阿长与〈山海经〉》一文,“阿长”这个人物曾经在哪篇文章中出现过呢?(学生回答:《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给鲁迅讲美女蛇的故事。《山海经》则是我国古代的地理著作,书中保留了一些流传广泛的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作者把阿长与《山海经》连在一起,她与它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阅读课文去探个究竟。(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本文节选自《朝花夕拾》。《朝花夕拾》:鲁迅散文集。在《莽原》上发表时题作《旧事重提》,编集出版时改用现名。共收入1926年创作的回忆性散文10篇。这本散文集以一个侧面表现了鲁迅所处时代的社会风貌。
《朝花夕拾》各篇以记人为主者有三,即《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藤野先生》记师恩,《范爱农》记友情,《阿长与〈山海经〉》则记作者儿时的保姆。
三、诵读感知,理清思路
1.学生自读课文,可就词语含义、段落大意、内容质疑、分析评价等内容圈点批注。
根据语境,解释加点的字词。
(1)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
(2)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3)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4)我想我又不真做小长毛,不去攻城,也不放炮,更不怕炮炸,我惧惮她什么呢?
(5)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
教师明确:(1)客气。(2)害怕着急。(3)神秘不可揣摩。能够理解的。(4)害怕。(5)渴望羡慕。
师生共同探究疑难文句:(1)“谋死我那隐鼠”是怎么回事?在《狗?猫?鼠》一文中,说到隐鼠:“这类小鼠大抵在地上走动,只有拇指那么大,也不很畏惧人,我们那里叫它‘隐鼠’,与专住在屋上的伟大者是两种。”有一回,隐鼠“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踢死了”。幼时的鲁迅以为阿长是故意“谋死”隐鼠的。
(2)橘子为什么称“福橘”? 福建产的橘子,故称“福橘”,为取吉祥,江浙民间有在大年初一早晨吃“福橘”的习俗。
(3)“伟大的神力”是什么意思? 神力,神奇之力。课文两处说“伟大的神力”,都是儿时的感觉,鲁迅现在这样写,前一处有调侃的意味,后一处则有称颂的意味。
(4)“仁厚黑暗的地母”是什么? 地母就是地神。中国有“天神至尊,地神多福”的说法。地神是黑暗而又仁厚的,阿长埋在地下,鲁迅祈祷地神赐福于她,让她的灵魂得以永安。
(5)“郝懿行疏”是什么意思? 郝懿行是清代的经学家。“疏”是“分条说明的文字”。
(6)文中远房叔祖的太太晒衣服时为什么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 这里的“死尸”是“不中用”的意思,是骂珠兰的枝条连一根竹竿都经不起。
2.速读课文,列出阅读提纲,概括复述要点。
思考: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
明确: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吃福橘、人死了要说“去掉了”等;她给“我”讲长毛的故事,为“我”买《山海经》。重点是写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
复述要点提示: 称呼的来历 长妈妈的一些坏毛病(切切察察、睡相不好等) 长妈妈的一些令人厌烦的规矩(吃福橘等) 买回《山海经》。
3.以小组为单位推举代表进行复述课文竞赛,师生评议。
思考: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的故事;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阿长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我”对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4.学生通读全文,找出文中表达鲁迅对长妈妈感情的句子和最感动自己的地方。
抓关键语句,体会感情的变化流动。如:(1)“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2)“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3)“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4)“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5)“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6)“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教师小结: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写她“憎恶”“讨厌”阿长,后半部分写因有让大炮放不出来的“伟大的神力”和买回“我”渴慕的《山海经》而敬她,抒发出一种深沉的怀念之情。在充满贬义色彩的文字后面,含有同情与怀念,有形诸文字和隐在叙事之中双重色彩。鲁迅是以儿时的心态回忆阿长的,又是以写作时的眼光去观照自己的儿时和阿长的。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
思考:题目如果写成《长妈妈与〈山海经〉》,这样不是更能表达敬意吗?
学生回答,教师归结:不同的称呼,标志着不同的身份、品味。文章前一部分所写的人物行状,多用抑笔,又是“不大佩服她”,又是“讨厌”,又是“不耐烦”,又是“麻烦”,倘用“妈妈”称呼,名实不符,用“阿长”名副其实。所以,文题其实标示文章的一半是抑笔。再则,将阿长与《山海经》连接,又是一个看似矛盾的联系,一个文盲妇女与一本古典名著怎样联系起来了呢,有什么联系,令人好奇。再则,题目用的是46岁写作时的口气,宜用“阿长”称呼,而“阿”字又有亲昵的意味。
四、课堂小结:从整体说来,本文诙谐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庄重。“切切察察”的神态,睡相的描写,吃福橘时的紧张心情,“长毛”的故事,读后令人捧腹开怀,忍俊不禁。可是,当长妈妈为“我”买回《山海经》后,作者的感情变得深沉庄重,深切怀念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这种色彩的变化,使得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表达得更加真实感人。
五、课堂练习:口头作文: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请学生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讲述他的一、二件事,看看谁讲得真实、生动、传神。
展开余文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精读全文,分析阿长这个艺术形象,重点研读买《山海经》一节。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在完成题目的同时,更多的通过短文的阅读感悟“爱”的主题,陶冶情操。
二、研读课文1~17语段
1.分组朗读1~17语段
思考:文中描写的一些关于长妈妈的故事表现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从课文1~5段的描写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长妈妈“生得黄胖而矮”;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到母亲那儿告“我”的状;夏天睡觉喜欢在床中间摆“大”字,挤得“我”无法翻身。这些描写真切生动,作者采用戏谑的口吻来描写,显得很风趣,刻画出长妈妈饶舌多事而又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
课文6~17语段“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的描写如元旦长妈妈塞给“我”福橘的往事,寄托着她善良真诚的愿望;诸如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等的烦琐规矩中对“我”的关心爱护;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使人看到她的无知、淳朴。
三、重点研读买《山海经》一节,即18~28语段
1.听读课文录音。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各组长组织讨论,并作好本组讨论的笔记。
(1)买《山海经》一事的起因是什么?(用一句话概括)
(2)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么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3)当阿长说:“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映?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4)“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5)“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2.指名各组代表回答以上问题,教师明确问题的关键。
第(1)问:“我”渴慕着绘图《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
第(2)问:“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既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慕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第(3)问: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的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激动,也因此对她“发生新的敬意了”。
第(4)问: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所以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第(5)问: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惊,让“我”产生感激和“新的敬意”。
3.齐读最后两段。思考:结尾两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正是深切怀念的真实写照。
4.请学生说说长妈妈是怎样的一个人?
指名学生归结,教师明确:
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5.学生批注文中描写阿长的语句,并分析这些描写有什么特色?
教师提示:
描写,是对事物作具体的刻画和描绘。鲁迅生动逼真地描写阿长,如“切切察察”的样子,摆成“大”字的睡相,“元旦的古怪仪式”,讲“长毛”的故事,买回《山海经》,是运用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师生共同揣摩文中的出色描写,示例:
(1)写“切切察察”的样子,一写说话的声音,一写说话时的习惯性动作,绘形绘声。
(2)阿长的睡相是静态描写,好在传神的“大”字的比喻。
(2)“元旦的古怪仪式”写阿长的叮嘱,很有特点:“郑重”。特别传神的是第二天清早始而惶急继而欢喜的情景。
(4)买回《山海经》仅一句话,一个场面,却有震憾人心的力量,主要靠前面铺垫蓄势,后面称颂烘托。
总之,鲁迅的描写之所以出色,功夫在于选择、提炼,或者写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外貌,或者写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动作,或者写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语言。
四、课堂小结
本文按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刻画出一个真实、生动、鲜活的普通劳动妇女——长妈妈的形象。她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有许多繁文缛节,但为人诚恳、热情,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这些都是令作者心灵震憾的原因,文中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怀念之情。其词恳切,其情真切,十分感人。加强诵读,在诵读中加深体会。
五、课堂练习
(投影)下面哪些句子是表现长妈妈的性格特点的?在该句后打“√”
(1)她生得黄胖而矮。( )
(2)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着什么事。( )
(3)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母亲去了。( )
(4)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 )
(5)我也知道这意思是要她多给我一些空席。她不开口。( )
参考答案:其中(2)(3)(4)句表现性格特点。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藉、簌、逛、踌躇、橘、蹒跚”等。
2•感受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情。
3•学习本文平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原因。
教学器材:准备两张桌子。
课前预习
基本要求:
1•默读、朗读课文。
2•查字词典,为有关字词注音释义。
3•画出文中疑难词句。
4•文中最能感动你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会感动你呢?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起欣赏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大家课前或者以前都曾经阅读过这一名篇,对之一定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感受,比如感情上的被打动,思想上的被影响,写法上的受教益。今天我们进一步地研究探讨,当会有更多更深的不同层面的收获。
二、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 ,字佩弦。祖籍浙江绍兴,主要作品有《朱自清散文集》。我们熟知的作品有《匆匆》、《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三、生字词检查。
狼藉 簌簌
橘
逛
踌躇
蹒跚 颓唐
琐屑 举箸
三、老师范读或录音范读,或者请一同学朗读课文, 其他同学思考:课文中令你最为感动的是什么?
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回答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文中“父亲”对儿子的无私。
②文中儿子对父亲的理解。
四、请同学们找找课文中写到“我”的几次流泪?
(四 次)
进一步思考:课文中对于“我”面对父亲的“背影”,“泪很快地流下来”写得很详细,那么,“我”流泪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一般来说,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
①对父亲的感激:父亲不顾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为“我”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
②对父亲的理解:父亲不放心茶房,亲往为“我”送行,干叮咛万嘱咐,不厌其烦,表现出中老年人的“迂”,这都是对儿子的怜爱之情,不是他人所能比的;
③对父亲艰难生活的同情:买橘子时的瞒跚艰难,一下子引发“我”的联想,家庭生活的重压何时才能解除,父亲的这种艰难还得延续支撑;
④对父亲未来生活的忧虑:父亲渐显老态,但还得继续生存挣扎以维持自己及其家人的生计,今后他又怎样生活,从身体到心理的逐渐变化,做儿子的又能帮助多少呢?
⑤对自己误解乃至责怪父亲的深深忏悔:对父亲特殊时刻所表现出的照顾关心,不仅不领情,反而有所埋怨和嫌弃,但当为自己艰难买橘的过程特别是“背影”映现,自己终于内疚、愧悔,无声的谴责,借助有形的“泪水”表现了出来。
(以上答案视学生具体情况解答)
五、简单小结课文,再读课文,感受文中的父子情深。
第二课时
一、继续第一课时中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并加以小结。
二、引导学生继续探讨课文内容:
文章除描写了自己见父亲买橘的“背影”而落泪的情景外,还描述了自己另外两次“落泪”的情形。这两次落泪尤其是最后一次是由于什么原因?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加以总结。
第一次流泪是在交代家境衰败的情况下,见着父亲,面对家破人亡的景象,“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这次掉泪表现出触境伤情的悲哀。这一次掉泪,引出父亲的在文中为数不多的重要话语:“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略。”
父亲的这几句话表达了丰富的感情。这里有父亲对儿子的体贴和劝慰,也流露了父亲在逆境中的淡淡的哀愁,同时,也可以看出父亲内心深处不甘受命运摆布、不怨天尤人的自我宽解、自求振作的复杂心情。
后一次的流泪是在读到父亲来信中的那种感伤之词时,出现了“晶莹的泪光”。这是在离开父亲两年多的“现在”。两年前车站离别时的情景还如在目前,“背影”的触动和震撼使自己在生活工作之外,更多了对日渐苍老的父亲的挂念,这种挂念且与日俱增;而忽然之间读及父亲的来信,父亲言语平淡中流露出的无奈和凄惶,让作者从无形联想及当年车站月台上“背影”的有形,于是,思绪万端,无以为报、无力回天、无可奈何等情感涌上心头,所以流泪也就无法避免了。
三、简单小结:这样说来,通过父亲的“背影”来勾连情节,贯穿本文始终的情感可以分析为两个方面:
(1)父亲对儿子的万般体贴关爱;
(2)儿子对父亲的真切理解和真诚感激。
那么,对于这样的文章,我们能不能这样进行概括?(真情真感真文 )
四、我们所读的这篇文章曾经使很多人读之落下感动的泪水,并且在第一阶段读之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在此,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原因,这样真切感人、催人泪下的情感到底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在这儿,请同学们先来观看一场同学们的表演。
人物:请一和父亲的身形相似的学生来进行表演。
道具:两张桌子。一张为铁道,一张为月台。
表演:让一个学生先坐在桌子上,慢慢探身下去,再走几步,缓缓爬上月台。
要求:请同学们仔细观看,然后找出文中这一情节的语句。自己加以朗读,仔细体会。
再请一朗读较好的同学有表情朗读这一段内容,另一同学再表演一遍,其他同学仔细感受。
就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情景,自由进行讨论,发表你的看法:你有什么感受?
3.在同学有所感有所言之后,提出以下问题:①这段描写有没有什么华美的语句?②有没有用什么特别的技巧、方法?③你觉得理解困难吗?④你觉得描写困难吗?⑤如果在你的生活中也出现这样的情形和过程,你能描写出来吗?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教师进行总结这篇文章为什么能使人感动的原因。
①朴实无华的语言
②客观写实的白描
③细致入微的细节
④事情的真实
⑤观察的仔细
⑥情感的真挚
再读课文,体会本文在写法上的一些特点。
小结:学了这篇课文之后,我们知道:好文章并不一定需要华丽的语言,只要你平常善于观察,善于体会,就一定会写出好文章来。学了这篇课文后,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表现生活中的真情的作文。比如:父爱、母爱、友谊等等。
《台阶》优质课竞赛教学设计
教研课题:语文深度探究
学习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快速把握课文内容,感悟文章精彩之处。个性化阅读,读出文本思想,读出自己的思想。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联系生活,敢于发表自己见解和认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关注农民的命运,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深入认识自己的父亲、理解父亲。
学习重点:感悟文章精彩之处。
学习难点:个性化阅读,读出自己的思想。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和研究性学习。
教学设想:本文较长又是自读课文,要跳出课文整体把握其主题思想,不能面面俱到。便也要有所侧重,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向课外延伸,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趣引发
二、我当导演、走进文本
你现在是电影导演,要把这篇小说拍成电曩,你最想拍的是哪一处情节?请说明理由。
三、质疑问难,展示自己
1、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家的台阶低”?
2、读10-20段,概括父亲为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做了哪些准备?
3、读27自然段,为什么新台阶砌好了,父亲反而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
四、我的阅读,读出自己
我的阅读就是个性化阅读,就是不但读出文本的思想,还读出你的思想,以知识激活知识,以情感感化情感,以心灵去振奋心灵,以生命激扬生命,在读中去感悟、去体验、去拓展、去生成,读出你自己!
文中写道:回来后,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样?结尾又写道:怎么了呢?父亲老了。为什么新台阶造好了,父亲却若有所失,衰老得又如此之快呢?
大胆质疑教参,用高尔泰的话与原文碰撞,引发学生思考,深入研究。
五、心灵回音,走出文本
直面心灵,畅所欲言,QQ连线:父亲,我想对你说......
在生活中去认识你的父亲,去关怀和爱戴自己的父亲,今晚回去给父亲斟杯酒,饭后给父亲沏杯茶,捶捶背;如果是住宿生,给父亲打个电话,问候自己的父亲。
台阶
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 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朱自清的《背影》导入本文内容。
二、介绍作者及文体:
作者简介:李森祥(1956一 ):衢州人。1975年入伍,曾在嘉兴军分区某部工作,少校。1991年调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任专业作家。1986年《烟雨楼》杂志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近年来发表小说颇多。 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小学老师》被《小说月报》等选载,获1991年《小说月报》第四届百花奖、1990—1992浙江省优秀文学奖。
本文是一篇小说。开端:父亲觉得自己家的台阶低,要造高台阶的新屋。
发展:父亲开始了漫长的准备。
高潮: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
结局:新屋落成了,父亲人也老了,身体也跨了。
三、整体感知课文: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渴望受人尊重。
2、父亲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的捡,一角钱一角钱的攒,终于盖起了新屋。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
父亲坐在新台阶上感到十分不自在,他衰老了,累垮了。
4、故事的叙述线索是什么?(台阶)“文眼”是什么?(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四、 分析父亲形象: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下面我们思考讨论一下,父亲这一形象是怎样塑造出来的。
(1)、从中国传统的建筑物的文化底蕴角度看:
传统文化认为:一、三、五、七、九是级别的象征,而一级是最低级别的象征,九级是最高级别的象征。所以民间百姓的门槛一般是三个台阶以图吉利而且也是地位级别的写照。再如“紫禁城”的建筑物有9999幢,标志着最高皇权的象征。再如云南大学的台阶有97个,这表明是云南省的最高学府。
从这我们可看出:父亲为什么把我家的台阶从三级升到九级的目的就不言而喻了。 (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
(2)、从人类需要层次论的角度分析: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需要层次有五个: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台阶高,主人的地位就相应的高”。这篇小说着眼于台阶,写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地位的要求,也就是说对尊重的需要。父亲为了赢得尊重,耗尽了他的毕生精力,奋斗了一生。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父亲是怎样的人呢?
非常要强的农民,有志气、不甘落后、有长远目标、有愚公移山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3)、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角度看:
课文中写到父亲为了建造一幢有台阶的房屋,他的确一点一滴的积累,一分一文积攒,起早贪黑,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七个月种田,四个月砍柴,半个月捡卵石,剩下半月过年、编草鞋。360天安排得非常紧凑。所以,我们可以知道:父亲具有华夏炎黄子孙的优良传统——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拼命硬干、勤俭持家的美德。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的品质(因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思考:哪些情节最能表现父亲的形象?父亲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立下造屋目标,并为之付出长期艰辛的劳动——勤劳、顽强
建成新屋后的喜悦、局促、不自在——淳朴、善良、谦卑
建成新屋累垮身体,不服老——倔强
归纳: 他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有志气,不甘人后,希望受到别人尊重。
他是一个有着长远生活目标的人,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他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
他是一个谦卑的人,有着中国农民所共有的谦卑的特点,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五、研读赏析:
1、“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一处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作心理描写?
小说用第一人称写,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动作、表情表现思想(以形写神),
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家羡慕。
2、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那么多笔墨?
这篇小说题为“台阶”,先在老屋的台阶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
1)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时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2)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
3)写“我”在台阶上跳上跳下,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子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低。写父亲在台阶的坐姿,又说明台阶低。
4)写父亲的脚板,写出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穷困。
3、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
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4、为什么“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六、疑难问题解答:
1、 第五段中:父亲为何一年洗一次脚?为何洗了脚后觉得轻飘飘的,像踩在棉花上似的?
A、节约、俭朴;B、父亲经常在水凼洗而仅有一次在家里洗的缘故;C、父亲一辈子从未享受他人服侍而内心感到不安的缘故。
2、 第13段最后一句说明了什么?
神态描写——父亲专注别人的高台阶,他羡慕、向往,谋划如何加快准备,争取早日造好台阶,也让人羡慕的神态。
3、 第21段中为什么说父亲露出尴尬的笑?
联系上下文,说明父亲具有谦卑、不骄的传统的民族风格。
4、 第26段中为什么父亲总觉得不对劲?
A、父亲一辈子处于地位低下,突然地位变高了而感觉不对劲,说明他的谦卑。B、台低的阴影一时难以消除。
5、 第29段中为什么说父亲若有所失的模样?
父亲干了一辈子,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就是生命,劳动是创造;劳动有了收获,才体现自己的价值。一日不干活,就失去了一切。所以说“若有所失”
6、 第30段的含义?
神态描写——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父亲已老了,同时表达了我对父亲劳碌终生而感到悲伤,进一步为全文笼罩上一层凄凉、忧伤之情。
七、总结存储:
主旨:本文叙述了父亲建造高台阶的过程,表现了父亲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坚忍不拔,不知疲倦的精神,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和怜悯。台阶暗寓或象征了中国一般农民人生奋斗的过程。
八、比较《背影》和《台阶》在立意和选材上的异同之处。
同:都是表现父亲的文章,都是抓住生活中的细节,以小见大。
异:《背影》抓住“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突出了父亲的背影,突出了父爱,给人深刻的印象,让人强烈地感受父爱。
《台阶》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建房这个一般性的题材有了则重点,有了特色,突出了父亲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小结:这两篇文章所写之事,都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但是,作者却能够挖掘出深邃的内涵来。所以,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要留心身边发生的事情,体会其意蕴,从中受到教益。
九、布置作业:
○课型:教读课
○教学目标:理解老王的“苦”与“善”;学习本文把琐碎的材料组织成一个整体的写法;理解本文语言风趣含蓄、简练风趣的特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导入:在我们周围有一些人,他们生活艰难,不被人重视,却有金子一般的心,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家、文学翻译家杨绛的《老王》这篇文章,探究这个问题。
○学生齐读课文后,找出生字词,师生一起解决。
○引导学生整体感悟课文,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并让学生领悟到在与人交往中首先要付出爱:
在这篇课文中,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的善良表现在哪里?老王的善良又表现在哪里?对课文结尾的最后一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归纳:
这篇课文写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断。老王一辈子很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眼睛又不好,他的一生凄凉艰难。
但是老王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他需要钱,可是他做生意从不多收一分钱,而且非常讲感情,讲仁义,常愿意尽义务,或者少收钱。
作品写到“文化大革命”,那是荒唐的动乱的年代。学术权威被认作“反动学术权威”,被造反派打翻在地,踩在脚下。但是,任何邪风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俩。他认准他们是好人,知恩必报,临死也要去谢谢好心人。作者笔下的老王虽然穷苦卑微,但是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他一本做人的道德良心,,是极其纯朴的好人。 作者的善良有许多表现: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卜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作者的善良还表现在关心老王生活,三轮改成平板三轮,生意不好做,作者关切地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作者的女儿也像她一样善良,知道老王有夜盲症,送给他大瓶鱼肝油。
老王的善良也有许多表现:“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老王的善良更表现在,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结尾一句话,应该这样理解: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
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
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第二课时
○引导学生讨论研究问题
1.为什么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么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从文章看,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在作者那里,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有平等意识,才会平等对话,才会感觉人家上门来“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
再是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了大瓶鱼肝油。他们总是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让他挣点钱。老王收钱常常客气,他们总是照原价付。平板三轮不敢坐了,还是关心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总之,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心,才能这么关心人,爱护人。
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子僵直,样子非常怕人,作者心里只有同情和悲酸。老王死了好几年了,作者每每想起来还感觉有愧于这个不幸者,总觉得在他生前,对他关爱不够。所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正是公民道德建设所提倡的。
2.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材料琐碎,但是经过作者的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作者是怎样组织的?
引导学生先列提纲,再探究为什么这样安排。
指导与明确:作者是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的。开头四段先写老王的三点基本情况。这三点是按逻辑顺序安排的。一是职业,这是老王的谋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这是老王谋生的困难,三是居住条件,这是前两点的结果,收入少,当然生活苦。下面三段,按时间顺序,回忆老王的工作与为人,两个片断写他为人好,一个片断写“文革”时期,他的生计越来越艰难。最后一个片断,是老王离世前一天的事情,最能见出老王心地善良。
作者是以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的。坐老王的三轮,一路说说闲话,作者平易近人,老王也肯把身世相告。写老王眼疾,说到女儿给他大瓶鱼肝油,可见一家人对老王很照顾。老王对钱家也好,在服务费上双方总是非常客气。三轮改平板三轮,没法坐了,作者还是很关心老王,对老王有好处,所以老王总觉得欠了一笔人情,在生命最后的日子也要表示感谢。以彼此交往为线索,全文一脉相承,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3.比较下边每组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①在表达上的好处。
①他送伪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②他送的冰比前一个三轮车工人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①句“前任”一词简练之至,大词小用,又很风趣。
①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②我笑着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①句“强笑”一词,不但准确,而且含蓄,透露自己见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
①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②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站立在门口。
①句说“镶嵌在门框里”,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
○布置作业:(选作一题)
1. 试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这一部分。
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人物思想感情。以老王为第一人称,就要描写老王的心理活动,要在领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像。
2.在你的周围有像老王这样的人吗?他有什么样的特点? 在周记本里记下来。
老王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内容,感悟爱的博大。
2、理清思路,体会描写的作用,感受语言风格。
3、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陶冶美的情操。 ‘
教学重点:
1、全面把握课文,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预习:布置学生预习字词,熟读课文,搜集作家杨绛的有关资料。
思考:想想自己生活周围有哪些不幸者,你是怎样对待的?
教学内容:
《老王》写的是作者与车夫老王交往的故事。老王一辈子很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他的眼睛又不好,生活更是凄凉艰难。但是他心好,老实厚道,关心人。作者笔下的老王虽然穷苦卑微,但是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是极其淳朴的好人。作者在文章里含蓄地提出了要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学习时,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17岁的男孩在投海自杀时,被一位在伊豆山温泉旅行的老太太救起。男孩是个美国黑人与日本人的混血儿,愤世嫉俗,穷途末路。老太太对男孩说:“你可知道你生来要为这个世界做一些除你之外没人办到的事吗?”男孩冷笑着说:“我会相信这一套?”老太太不慌不忙说:“跟我来,我让你自己瞧。”老太太把男孩带回自己家,让他在菜园里打杂。虽然生活清苦,但她对男孩爱护备至。让他培植一些生长迅速的红萝卜,10天后萝卜发芽生叶,男孩得意地吹着口哨,红萝卜熟了,老太太把萝卜腌得可口,给男孩吃。后来男孩用竹子自制了一支横笛,自吹自娱,老太太听了称赞说:“除了你没有人给我吹过笛子。孩子,真好听。”男孩似乎渐渐有了生气,老太太就把他送到高中读书。在高中读书的4年,男孩继续在菜园里种菜,高中毕业,男孩白天做工,晚上上夜大学习深造,毕业后在盲人学校任教。盲学生常对男孩说:“你吹笛子,能使我知道很多东西的形状和颜色,简直像看到了一样。”男孩从学生们的脸上看到了感激的光辉。他对老太太说:“现在,我已相信,真有别人不能只有我才能做的妙事了。”这以后,男孩利用假期自撰笛曲,继续吹奏给他的盲学生听。老太太以自己的爱心让不幸的男孩知道活着的快乐——也就是知道有人爱护自己的快乐,也使自己的晚年生活富有意义。
你曾用自己的爱心感动过别人吗?哪怕是一个深情的微笑,一句亲切的问候,一次 “希望工程”的小小的捐助——现在,你的周围有没有生活艰难的不幸者?你是怎样对待的?让我们一起学习新课文《老王》,感受普通人相互关爱的情感,想想我们每个人应该怎样做。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二、感知内容。
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
学生朗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教师出示问题组:
1、文章写了老王哪几个生活片段?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2、作者一家是怎样关心老王的?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篇文章叙述的事情较多,作者是怎样组织的?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4、学生边读边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
在把握课文内容,概括老王是怎样一个人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既注意老王“善”的一面,还要注意老王“苦”的一面。为提出“应该怎样关心不幸者”的问题埋下伏笔。
三、精读研究
教师导学: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个人由于境遇不同,就有幸运与不幸的差别,甚至差别很大。一个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现在,社会要求我们每个人有人道主义精神,要关心别人、尊重别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作者一家就是对不幸者老王怀有一颗爱心,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人。
学生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教师出示问题组:
1、为什么作者一家能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那么关心、爱护?要有怎样的精神才能2、做到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3、怎样理解文章结尾的最后一句话?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明确:主要是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
四、揣摩语句。
教师引导:
本文的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但静中有动,意味深长,有很强的表现力。请同学们找出有表现力的语句,深入领会。
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五、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问题组:
1、你的生活周围有哪些不幸者,你是怎样对待的?
2、当你不幸时,你得到过别人的关爱吗?
3、你怎样看待在与人交往时首先要付出爱的问题?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明确:人人要关怀不幸者,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
六、作业
展开想像,试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的部分。(要突出老王的心理描写)
信客
教学目标:
①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思想内容。
②揣摩典雅而又精辟的语言。
③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教学重点:
①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
②揣摩典雅而又精辟的语言。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预习:
①识记字词,扫除阅读障碍:
克扣 接济 唏嘘(xīxū) 稀罕 噩(è)耗 呵斥 诘(jié)问 焦灼
伎俩(jì liǎng) 颠沛 吊唁(yàn) 文绉绉(zhōu zhōu) 长途跋涉
穷愁潦倒 风尘苦旅 鸡零狗碎 低眉顺眼 连声诺(nuò)诺 生死祸福
猝(cù)然 昏厥(jué) 满脸戚容
②阅读课文,疏通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各有各的行业规范。诚信不仅应该是职业道德的基础,更应该是为人处事的根本。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余秋雨的散文《信客》,看看我们应从主人公身上学习哪些优秀品格。
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二、整体感知
①速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教师指导学生快速阅读的方法,通过自主阅读(必要时进行合作探究),理清行文线索,把握文章结构。教师可板书或投影,以提高阅读效率。
明确:信客:从业缘起、信客生涯、转行之后。
②编写提要,把握主要内容。
要求简明扼要,语言平实。概括主要情节,减删细节。
提示:
a.从业缘起
老信客自感失去了信誉,做不下去了,找到落魄返乡的青年。这个青年为老信客的诚心所动,终于接受了这份差事。
b.信客生涯
新老信客叙谈从业之苦。(总领)
工作极其繁忙,除收发信、物,捎带口信,还须听凭顾主絮叨;遇有噩耗,自然承当发泄幽怨的出气筒;传递遗物,难免遭受无端的猜疑;代人读写书信,每与人同生悲切;揭穿顾主败行,惨遭打骂诬陷……
道路凶险,加之腿脚有病,信客终于无奈卸却差事。
c.转业之后
人们终于想到他的好处,在生活上接济他。打过他的人,幡然醒悟,在乡里设了代办处,并向他道歉。信客以代人写书信为生,后来当了小学教师,进而升为校长。
信客死后,葬在老信客的墓旁,前来吊唁的人很多。
③依据情节,归纳信客品格。
采用小组讨论、课堂发言的方式,要求在概括品质的同时,找出相应的事例。
提示:任劳任怨 诚信无私 待人宽容 通达事理
三、研读与赏析
教师导学:
本文叙写了苦行的信客行当,赞扬了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文章在结构安排、主题表现和语言表达上都很有特色,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让学生把他们最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供大家共同探讨。教师集中、整理最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讨论题:
①在结构上,作者是怎样安排信客和老信客的材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怎样理解作者对老信客的态度?老信客对表现主题起什么作用?
③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你对哪些词语和句子最感兴趣?找出来,读一读,议一议,记一记。
提示:
①文章的明线主要叙写了信客的从业生涯,交代老信客的命运是一条暗线。这样写既突出了重点,又表现了老信客对信客的深远影响。
②作者对老信客的态度是赞赏和同情的(包括老信客因失信而自残)。本文的主题,是通过信客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表现出来的。老信客的行为同样从不同侧面起着表现主题的作用。
③本文的语言典雅而又精辟。
许多典雅精练的词语值得我们学习,如“破烂灰暗”“风尘苦旅”“感叹唏嘘”“劲厉的山风”“满脸戚容”“猝然昏厥”“无穷的幽怨和紧迫的告急”“破碎和焦灼心”“满纸幽怨”……
精辟的句子如,“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形象地表现了身居穷乡僻壤的农民对外界事物的关注。“都市里的升降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表现信客是联系城乡的纽带。等等。
四、体验与反思
引导学生深入讨论,接受道德品行教育。
①作者为什么要为信客树碑立传?
②随着社会的发展,信客这种职业早已消失,但诚信永远是做人之本,请结合现实生活和自己的经历,谈谈你对诚信的理解。
五、作业
①写成“研讨与练习”。
②以“诚信”为题,写一篇500字的文章。
信客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信客风雨漂泊的一生,能够概括信客的高贵品质。
2使学生能够比较这篇文章与《台阶》,《背影》塑造人物方法的不同。
3体味本篇优美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了解信客风雨漂泊的一生,概括信客的高贵品质。
教学步骤:一:导入
“信”是由“人”和“言”组成,人言为信。信的原本意思是言语真实,后发展为讲信用,在后来发展为信物,送信的人。在我国古代,一直存在送信人,被称为信差,信使,信客。这一职业到20世纪初还没有消失。作者的故乡余姚离上海很近,很多人到上海谋生,因此,信客在这一地区还很活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余秋雨的散文《信客》,看看信客是如何生活的。
二:作者简介:
余秋雨,1946年生,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主要作品有《戏剧理论史稿》、《艺术创造工程》,文学作品有《文化苦旅》、《霜冷长河》、《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秋雨散文》等,其中《文化苦旅》获得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台湾联合包读书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这是他在研究写作之余的散文佳作。《山居笔记》多或少获海外花文文学最高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第一名。
三:研读课文
第一部分:老信客因为一条红绸,被人糟蹋了名誉,找到了年轻人当第二代信客。(做信客的缘起)
1第一、二自然段交代了信客的基本情况,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说:他做信客还有一个理由,那么,这个理由是什么呢?
明确:老信客因为一条红绸,被人糟蹋了名誉,找到了年轻人,年轻的信客在老信客的感动下,做了信客。
2那么,在对老信客的叙述中,我们能够知道信客这一职业有何特点呢?
明确:诚信无私,生活贫困,终年跋涉,非常辛苦。
3老信客以他崇高的责任感来物色新信客,他以他的经验给新信客做详细的介绍,而以他的教训,对新信客谆谆教诲:做信客要诚信无私,洁身自好(学生找,下同)。这样,可以使新信客迅速成长为可信赖的信客。
老信客一失足成千古恨,他寄希望于新信客,新信客带着老信客的希望上路了。
第二部分:信客工作任劳任怨,善良厚道,但他有时还要受到无端的呵斥与猜疑。
1信客带着老信客的叮咛与嘱托走上了征程,那么,信客又是怎样作信客的呢?
明确;做本职工作——收发信、物。
做分外工作――充当死者的代理人。
2信客匆匆的脚步,带来了远方亲人的音讯。信客不畏路途艰辛凶险,吃不饱,睡不好,疾病缠身。如果说,这是肉体上的摧残,这还可以忍受,那么,他还要忍受精神上的苦痛,这精神的苦痛是什么呢?
明确:受人怀疑,遭人诘问。
但信客并没有发脾气,而是连连赔罪,任由别人怀疑诘问,这反映出信客任劳任怨,但他还干这档子事,他尽了乡邻间的情谊,说明他有情有义。
第三部分:信客遭人诬陷,不在做了。但人们仍想念他请他代办邮政业务。
1信客遭人怀疑诘问就已非常痛苦,但有些事对他来说,无疑是在流血的伤疤上撒了一把盐。那么,这是什么事呢?
明确:遭人诬陷,被送如警察局。
但他并没有把这件事公布于众,他要保存他老乡的面子,说明他宽容,
从这件事中,信客深刻的体会到了做信客的凶险,他不干了。
2到此为止,信客结束了他的职业生涯,他在做信客时,作者着重叙述了两件事,是什么呢?
明确:(1)当代理人(2)受诬陷
但是,信客并没有何怨言,表明信客仁义热心,任劳任怨,宽以待人,善良厚道。
最后,信客不干了,人们的通信成了问题,人们也就想起他的伟大。对信客来说,社会总体上还是有良知的,他生活一直很好。
第四部分:人们推举信客当教师,他工作出色,还当校长,赢得了人们的敬爱与怀念。
1他为什么能当老师、校长呢?
明确:上过私塾,有文化;奔波一辈子,阅历丰富;代人写信,增长知识。
2为什么吊唁的人很多?
明确:他的工作得到了乡亲们的承认,人们怀念他。
3为什么他要求葬在老信客的墓旁?
明确:他通过多年的奔波、体会,他了解这一职业,热爱这一职业,因而,他同情老信客,敬重老信客,感激老信客。
总结:
1三篇文章在塑造人物方面及语言特色的差别:提示:根据文体,写作重点、作家风格等方面答题。
2写墓志名:可概括信客的一生,概括他的职业,他的品质,只要突出一方面即可。也可面面俱到,写一篇文章。
中国石拱桥
教学目标:
1.说明事物的特点,具体把握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2.学习以代表性事物说明事物特征的写作方法。
3.初步了解本文说明顺序。
教学方法:筛读、讨论、实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拱”字切入。
(1)展示桥的图片,让学生感受桥,并做出判断。
(2)出示两种文段,让学生在比较中感知说明文体。
二、整体感知:
给课文题目加上定语(教师在已经写好的板书“中国石拱桥”前加上“……”,成为“……的中国石拱桥”)。
(并解决学生阅读课文中疑难问题。)
三、研讨课文
(1)作者在说明中国石拱桥特征的时候,为什么举赵州桥、卢沟桥这两个例子呢?一个不是更简炼吗?
(2)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具体分析,勾画圈点,看看赵州桥、卢沟桥是不是体现了中国石拱桥这些特征了。
(3)结合课文,观看幻灯片,赵州桥和卢沟桥各自还有什么特点吗?
(4)结合课文内容和插图,画出赵州桥示意图,标上相应的数据。
(5)假如你是导游,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和插图设计一段话,向游客介绍赵州桥。
四、总结
五、课后作业
我们生活在江南水乡,桥梁无处不在,请你介绍一座熟悉的桥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一篇小说明文。
中国石拱桥
教学目标
①查字典,看注释,掌握重点词语,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②理清本文说明顺序,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③体味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几种说明方法。
④让学生了解赵州桥和卢沟桥是石拱桥的杰作,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了解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理清本文说明顺序,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学习几种说明方法,体味准确、生动的语言。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预习:
茅以升是我国近代桥梁工程学的奠基人,著名的桥梁专家。课前布置学生去查阅有关茅以升的资料,了解他一生对人民的伟大贡献及其著作,以开阔视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生活中,你见过不少桥,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座桥?你能抓住它的特点介绍给大家吗?若要清楚地说出其特征,就要学会如何“说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专门进行“说明”的文章。
二、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教师正音。
三、学生交流所查资料,明确:茅以升(1896——1989),我国近代桥梁工程学的奠基人,著名的桥梁学专家。1921年获美国加里基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33年主持设计并领导建造了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五十年代又参加设计了规模更大的武汉长江大桥。1989年被美国科学院授予外籍院士称号。晚年,他编写了《中国桥梁史》。1989年11月12日在北京逝世。他为中国的桥梁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四、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标上段落序号,并在听读中思考下列问题:
a.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是什么?是在文章的哪几个段落中介绍的?
b.文章为什么只重点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
c.试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学生听读后分小组讨论明确:
a.2—3段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b.因为这两座桥是我国千万座石拱桥中杰出的代表之作,又具备石拱桥的共同特点,而且又各有各的特色。所以举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很具代表性。
c.文章先概括说明石拱桥的外形、结构和功用;然后指出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点;接着以赵州桥、卢沟桥为例,分别说明它们的独特构造和高度的艺术水平;最后又综述我国桥梁事业,尤其是石拱桥的新发展。
五、重点研读。
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赵州桥的?
b.赵州桥的特点是什么?
c.根据课文内容和插图,画出赵州桥的示意图,并标上相应的数据。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的意见,然后全班交流明确:
a.按照地理位置、修建时间、结构特征的顺序来介绍赵州桥。先总述,后分述。
b.赵州桥的特点是:全桥只一个拱,长37.4米,桥洞像一张弓。大拱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大拱有28道拱圈拼成。全桥结构匀称。其最大的特点是:大拱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是创造性的设计。
c.示意图略。(可在大屏幕上显示)
⑥学生齐读课文4、5自然段,再体会赵州桥的结构特点。
六、教师小结
说明事物一定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只有抓住事物的特征,才能把事物说明白了。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
二、学生齐读课文6~8段后,总结出卢沟桥的特征。明确:卢沟桥由11个半圆形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为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路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是一座联拱石桥。
三、全班讨论明确:赵州桥只有一个石拱,为独拱;卢沟桥有11个石拱,为联拱。两例并举,起互相对照和补充作用。
四、学生细读课文思考:课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两座桥的特点的?有什么作用?
学生交流,然后小组推出一人全班交流,明确:
a.列数据:“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通过确凿的数据,准确地说明了桥的规模,突出了赵州桥“雄伟”的特点。
b.打比方:“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形象地说明了石拱桥形式上的基本特征。
c.引用:“创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突出了赵州桥构造的奇特;“初月出云,长虹饮涧”是引用又是打比方,形象准确地说明了其形式优美的特点。
d.摹状貌:“有的……有的……有的……”描绘了狮子的生动姿态,显示出卢沟桥的艺术特色。
五、全班齐读最后两段,思考回答:中国石拱桥为什么能有这么光辉的成就呢?它的发展又是怎样的呢?
讨论明确:主要原因是有了勤劳智慧的人民,才能生发出合乎科学原理的设计,开采出丰富多彩的各种石料,并且在施工中施展具有巧妙绝伦的技术。他们必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六、教师读第3段,读时故意漏掉“大约”“可能”“最”“几乎”,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学生齐读4、5段,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密、生动有文采的特点。
七、教师小结
我国的石拱桥古代就有辉煌的成就,现代的桥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大屏幕展示“长虹大桥”“双曲拱桥”以及近年来最新建筑的拱桥图片)
八、拓展延伸
学生畅谈本地区最新建筑的各种桥,以感受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九、布置作业
选一座自己熟悉的桥,查找有关资料,借鉴课文的写法,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说明文。
标签:
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蜡烛、台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日出、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北师大八年级)
下一篇:
老山界(苏教版八年级)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