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4095  
标签:教学论文 七年级教学论文
传统语文教学的优点及启示(人教版七年级)
 摘  要

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面对生活的巨变我们的教育也在进行轰轰烈烈的改革。对于改革,我认为应把“继承”和“创新”,“传统”和“现代”相结合。“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改革”是促进语文教学优质的方式和途径,而“传统”是我们几千年文明的精华,虽然它也有其封建和守旧的成分,但它的优势是不容我们置疑的。所以,我们要做好对传统语文教学优秀传统的继承,充分吸收“传统”的养分,把握好传统语文教学的优点及对我们今天语文教学改革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传统语文教学;优点; 启示;继承

Abstract

 

The 21st century today, our life changes with each new day, our education is changing also on the gigantic reform, facing the life great changing. Regarding the reform, I thought that “inherit” and “the innovation”, “the tradition” and “the modern age” should unifies. “Suitable” is the best. “The reform” is the way that promotes the language teaching high quality, but “the tradition” is our several millenniums civilizations’ essence, although it has its’ feudalism and the conservative ingredient yet, but its superiority is does not allow us to doubt. Therefore, we must complete to traditional language teaching outstanding tradition inheriting, absorption “tradition” the nutrient fully , grasps the merit of the traditional language teaching and the language educational reform enlightenment function to us today.

Key words: Traditional language teaching; Merit; Enlightenment; Inherits

 

传统语文教学的优点及启示

面对一轮又一轮的语文教学改革,一套又一套的修订了再修订的教材,我们不禁眼花缭乱。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生活变化的同时并不代表我们的教育就必须大改大变。“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在这里我不是否定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改革”是促进语文教学优质的方式和途径。我只是呼吁我们在改革的同时不要忽略“承旧”以“创新”。在改革之风盛行之时,我们更应冷静地思考、观察,我们需要怎样的革新?要革掉什么?又要继承和保留什么?华夏文明五千年,这五千年的文明又怎么可能会没有结晶的沉淀,怎么可能会没有在历史长河烁烁发光的精华?

 E•希尔斯(美国社会学家)说:“传统不应仅仅被当作障碍或不可避免的状况,抛弃传统应该看成是新事物的一种代价,保留传统则应算作是新事物的一种收益……传统应该被看成具有价值生活的必要构成部分”。每次成功的改革必是建立在继承了其优秀传统基础上的。我们的传统语文教学在诸次改革下已伤元气,在这里让我们一起回顾几点传统语文教学的优点及对我们今后语文教学的启示,以便让我们的教改能有一个正确的方向。

一、什么是传统语文教学

 对于“传统语文教学”的概念的解释有许多种说法。我比较同意田本娜的说法,将传统语文教学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自孔子——19世纪末,文言文教学的理论和方法,这个时期称之为“旧传统语文教学”;一是自“五四”以来白话文教学的理论和方法,这一时期称之为“新传统语文教学” [1]。

 但我们这里的所论述的“传统语文教学”主要是指自孔子——19世纪末的“旧传统语文教学”。

 

 

二、传统语文教学的优点

五千年优秀传统,浩瀚中华的文明积淀又如何才能清算得清楚,要历数传统之精华是一项重大而长期的任务。在这里我仅根据前人及自己的认识总结以下几点:

(一)文道统一的教学模式

 传统语文教学是采用文道统一,文以载道的方式进行教学的。喻“道”于“文”,“文”以载“道”,互不偏废。让学生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学习一些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天文地理的基本知识。传统语文教学的这一优点与其学科的模糊性有关,传统语文教学是文史哲不分家的一门科目。我不认为这是其缺点,反而认为正是这一特点在这一时期的语文教学才能更好发挥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和基础性。语文教学本身就肩负着启迪人心,开化民智的任务,赋道于文更有利于我国优秀的人文智慧的传播和继承。

 再看我们今天的语文教育,教材编著简单地不能再简,生怕多一些哲理性的思考和历史性知识就让语文课丧失其学科独立性。在这一方面我们的当代语文教学丧失其先天的优势。在新课改眼花缭乱的名词面前,我们的语文教学丧失了传统的本真,失去了它作为一本基础学科的一个大优势。看看中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取的那几篇少得可怜的《孔子》、《孟子》的篇目,我不禁替语文教育心痛,它所遗失的、放弃的正是我们最应该继承和发扬的。虽然传统的人文教育有其封建性和守旧性,但我们可以通过教导的方式转变这一劣势,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来弱化这部分不好的影响。“瑕不掩瑜”,我们不能因为有几分与今天的社会不合调的音符而否定其本身的价值。古韵有古趣。“文”与“道”相统一,既有利于“文”的学习,又有利于“道”的传播。当“道”深入人心,人心皆有“道”时,我们是不是就离古时“门不闭户”的和谐社会不远了?


展开全文阅读
(二)简明高效的教学方法

 看着今天语文课堂五花八门的教学手段,我不禁想这是我们传授知识的课堂教学,还是活动课?当多媒体教学成为一种时尚,当我们不再吸着粉笔灰给学生们上课时,我感谢现代科技的便捷。可是,当“便捷”过了它的适用度,当它越了“辅助教学”的位,当它成为评估优质教学的一项指标,试问这样的教学是否偏离了轨道?是为了哗众取宠的热闹还是为了逃避授业的艰巨?

当我们以“多种方式”从事语文课堂教学时,我们要想一想:这节课合适么?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当改革成为潮流时,我们是否应当反思?自五四起“一元论”便充斥着这个渐渐变变地嚣喧的社会,新课改一轮接着一轮不停地改。试问这几轮下来改出什么成果来没有呢?说什么要改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试问学生为主体的结果是什么?是语文基础的薄弱化,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的弱化,是国民道德素质的滑坡,是语文课成为摆设,是语文课成为一门单纯的工具课程。

 1.基础坚实的蒙学教育

 传统的语文教学有效地利用了青少年时期大脑发育的特点。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当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传统语文教育在蒙学教育的初期要求学生集中识字,通过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蒙学书本,集中学习汉字。识字是基础,只有打好了这个基础才能在读书和作文时搏众长。而且《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都是很好的启蒙教材,其中涵盖了人性、自然、社会科学、学习方法、励志思想等多方面内容,这样有助于让人在最初的学习中便很好的认识生活,启迪人性。有些批评之声说这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可试论现代的“满堂问”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又能学到了多少?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重视如今语文教学质量的滑坡。到底哪种方式更适合我们的语文教学,仍待进一步确凿。

 2.“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说:“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2]。这句话很好地概括出了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

熟读、精思、博览、多作,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读”要读得“熟”,不单要如此还要做到“精思”。何为“精思”?朱熹读书的“三到”,即“口到”、“眼到”、“心到” [3],如此才能做到“精”。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如此看“精思”在我们的阅读过程中是很必要的。“熟读”只是一种读书要达到的熟读程度,“精思”则是更深一步的加工过程。只有我们做到“精思”了,我们才能在读的过程中有所收获,有所成长,才能将已读之文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精思”是一个过程,是不断领悟的过程,是伴随着“读”的过程反复进行的。“熟读”伴随着“精思”,不断地反复,不断地深化。

 当然我们传统语文教学的这一过程核心是围绕中国古代的经典性作品开展的。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经典性著作或者说是读本主要指《五经》,即《诗》、《书》、《易》、《礼》、《春秋》等。《五经》作为阅读经典沿用千年,沿用了千年的经典在今年却没有得到其应有的重视,21世纪的今天当代语文教育下的我们又有几个诵读过《五经》,就说学习中文的我们又有几个在闲暇时重拾了经典?做为我们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我们不应将其放逐!

 唐彪说:“凡读文贪多者必不能深造,能深造者必不贪多,此理当深悟也”。这里的告诫与“博览”并不冲突,只是告诫我们在读“精”之后再“博览”。自古,人不都是学了《四书》、《五经》,个个满腹经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要注意处理好“精”与“博”二者之间的关系。“精”是基础,有了坚固的基础,我们才能更好的发展。“博览”是我们“读”之所趋。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孙诛也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有我们“熟读”了,“精思”了,“博览”了,才能更好地写作,这样前面的一切就都成了我们写作的准备。

 好多人都误以为传统语文教学让学生背诵,是死记硬背,是扼杀他们的天性,可到这里我们应该有所认识。传统语文教学的“背”是为了吸收、借鉴更优秀的成份来内化,美化自己的修养和文笔。或许在学生最初年少时不能对其学习背诵的文章有所领悟,但随着年龄增长悟性也会增长,那时便会猛然醒悟。可若等他们能领悟时再学再背,恐怕为时晚矣!一是,那时再开始背,开始学和从小便开始积累,从容积上便能看出差别。第二,记忆力在儿时最好,等再大一些,便失去了这一先机。所以我说我们的传统语文教学很好的利用了人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这一特性。

 我们接着说“多作”,不要以为到了“作”了就结束了,无需再下苦功了!“作”也是个过程,反复的过程。唐彪就说:“文章不能一做便佳,须频改之方入妙耳,此意学人必不可不知也” [4]。这就要求我们“多作”、“多改”,“作”的过程中便包涵了“多改”这一层意味,要不有怎能称之为“作”?自古就流传下了许多文人墨客在修改所作之文的故事,像贾岛的“僧敲月下门”和“僧推月下门”;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等故事都看出了先人在这一方面所下之努力,这也就无怪乎人家的作品可流传千古了。

有人说,到了当代我们的文坛上已无大家,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在急生声讨传统语文教学的诸多不是时,我们也应该思考一下其中如何了!

三、传统语文教学对今天的启示

看“传统”对我们今天的启示并不是要我们生搬硬套老一套的模式。何为“传统”?对“传统”的继承,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不要将“传统”与“过时”绑在一起。“传统”是流传至今的,我们无法割舍,无法丢弃的东西。“传统”流传于过去,存在于现在,将发展于未来。

(一)重拾经典: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对于传统语文教学“经典”的重拾,用来弥补今天语文教学的失本,这是一种必然。传统语文教学中“经典”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修养,而且在学生人格建设,道德形成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什么我们的传统语文教学有这样的“经典”,而今天的语文教学没有呢?

 我们今天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已严重弱化,对于学生人格和道德意义的健全已起不到很大的作用。为了保持语文学科所谓“独立性”和“不泯灭学生天性”的称谓,我们的语文学科迷失了……对于扼杀学生天性这一说法我一直不解,今天的教学施行多元化教学,教师只是授业对于一些观念的接受与否,并不存在强迫性。既然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已经有了“民主性”,那就请重拾其“历史性”吧!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把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

(二)传统与现代结合:回归教师主体地位与启发学生学习兴趣相结合

 在上面说的关于扼杀学生天性这一方面,其实很大一部分是说扼杀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可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呢?原因就是没有学习的动机,学习动机的形成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对于最开始的动机形成,学习兴趣占主要。说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天性,那试问若是学生主动要求学习、主动学习呢?

 传统语文教学的课堂模式在我们印象中就是“枯燥的”背诵,“强迫式”地学习。那我们可以改变这一现象,我们可以让学生发挥其主动性。这问题其实早就被前人发现,并且在新课改中,针对这一问题也做了要求。现在的课堂真就活跃了,是由学生做主的活跃,是丧失原则的活跃。试问当作为授业者的老师丧失了课堂主体地位时,单就学生的主动性进行教学,学生们能学到多少。靠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这只能是我们的教育家的美好理想。我并不是否认存在这样的学生,而是这样的学生数量太少,远远占不了主流。这样进行的语文教学活动真就只能让语文课成为活动课了,们的语文素质能不整体下滑么?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绝不能动摇,这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则,最起码现在及未来几十年不应该变。我们发现了问题可以改,可是一定要注意改革的适度性,过犹不及啊!

(三)重视教师的模范作用

 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教师大都学富五车,最起码也都熟读了《四书》、《五经》,可看来我们今天的教师队伍,良莠不齐。这良莠不齐不光表现在知识储备上,也表现在道德素质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试问这导路人都不知路在何方,那让我们的学生要随向哪里啊?我们的学生那么纯真,在道德缺失的老师的教导下,他们又当如何向阳成长啊?而且近几年个别教师迫害学生的案件屡见不鲜。


展开余文
这几年我们教师队伍素质的良莠不齐已慢慢成为一种现象。这一现象最明显体现在这一批年轻老师身上。本着对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视,对教师这一神圣职业的尊重,我呼吁加强师范教育的扎实性,提高教师资格考试的难度。宁缺毋滥,不要因为缺人而降低了门槛,管理者解决了人力资源紧张,可有些学生可能因此而荒废一生!学生是祖国的下一代,他们正处于生长期,我们的培植关系着他们的成长状况,关系着祖国的未来,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各环节的通力合作,不要因为一时的耽误而荒废了,有句农谚说:“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不要因为我们一时的失误而迷失了祖国的未来。

综上,我们的语文教育并不是单纯的工具性教育,在我们的改革路上我们不应该丢失的,我们要一个一个拾回来,虽然工作艰辛,但我们要有成功的信心。对于传统语文教育精华的梳理还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

注释

 [1]田本娜:《传统语文教学的继承和发展》,《天津大学学报》,2004年,第1页。

[2]朱 熹:《朱子读书法》,《青海师专学报》,1996年7月,第27页。

[3]朱 熹:《训学斋规》,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21页。

[4]唐 彪:《读书作文谱》,上海,古籍出版社,卷五,第87页。

 

参考文献

[1]宋润莲:《传统语文教育对当代语文教学改革的启示》,《绥化师专学报》,2001年3月。

[2]陈乐东:《传统,规律蕴藏其中》,《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4 月。

[3]陈  俊:《对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再认识》,《青海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

[4]田本娜:《传统语文教学的继承和发展》,《天津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5]章师亚:《不为时尚放弃永恒》,《小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9期。

[6]王慧芳:《几种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优化运用》,《青海教育》,2006年12月。

[7]白玉波:《儒家美学思想对我国当代语文教育的启示》,《宁夏教育》,2005年第3期。

[8]李守红:《庄子的教育目标对语文教育的启示》,《甘肃教育》,2005年第6期。

[9]杨伟蓉:《孔子语文教育思想及启示》,《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7月。

[10]潘庆云:《中国传统语文教育人文精神初探》,《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8月。

[11]黄  铮:《<学记>的教学原则及对当今语文教育的启示》,《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1月。

[12]李红霞:《传统语文教育之再评价》,《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标签:教学论文 七年级教学论文 传统语文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 (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下一篇:为你打开一扇门(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