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备课资料
阅读:2939  
标签:备课资料
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巴金《随想录》
巴金自1978年底在香港《大公报》开辟《随想录》专栏,从1978

      年12月1 日写下第一篇《谈〈望乡〉》到1986年8 月20日写完最后

      一篇即第一百五十篇《怀念胡风》(陆续以每三十篇编为一集,共出

      五集,依次为《随想录》第一集、《探索集》、《真话集》、《病中

      集》和《无题集》)8 ,其间历时八年。写完这部全长四十二万字的

      散文巨著,对于年届八旬的巴金来说,不仅意味着工作的艰辛,它还

      更是一次老人对自己心灵的无情拷问,是一次伴随着内心巨大冲突而

      逐渐深入的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

      巴金写《随想录》的出发点非常明确,就是要对“文化大革命”

      作出个人的反省,正如他在后来所写的《随想录》合订本新记中说的:

      “拿起笔来,尽管我接触各种题目,议论各样事情,我的思想却始终

      在一个圈子里打转,那就是所谓十年浩劫的‘文革’. ……住了十载

      ‘牛棚’,我就有责任揭穿那一场釜心动魄的大骗局,不让子孙后代

      再遭灾受难。”他在《随想录》中真实地记录了文革给他和他的家人

      及朋友带来的身心摧残(如那几篇非常感人的著名篇章《怀念萧珊》、

      《怀念老舍同志》等),揭示出“文革”的恶性威力和影响并未随着

      它的结束而消失(如《“毒草病”》等),他以噩梦中与鬼怪搏斗的

      场赴不断向自己加以警醒,或者反复呼吁“建立一个‘文革’博物馆”

      (《“文革”博物馆》),来为世人留下这一民族灾难的见证。事实

      上整整一部《随想录》也正可以看作是巴金用纸和笔建立的一座个人

      的“文革”博物馆。

      《随想录》的独特与深入之处,是其中对文革的反省从一开始就

      与巴金向内心追问的“忏悔意识”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像很多文革的

      受害者那样,简单地把一切责任都推给了“四人帮”,因而认为粉碎

      “四人帮”就解决了所有问题。巴金的反省则是包容了对历史和未来

      的更大的忧虑。这一反省在《随想录》中并不是一下子就完成了的,

      而是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最初是在《一颗桃核的喜剧》中,

      巴金这样责问自己:“我常常这样想:我们不能单怪林彪,单怪‘四

      人帮’,我们也得责备自己!我们自己‘吃’那一套封建货色,林彪

      和‘四人帮’贩卖它们才会生意兴隆。不然,怎么随便一纸‘勒令’

      就能使人家破人亡呢?”接着,他又说起了令他一生都为之困扰的一

      件事,这就是他小时候在父亲的衙门里看到犯人挨了打还要向知县老

      爷谢恩的情景,这个儿时印象最早曾出现在他的第一部小说《灭亡》

      中,此时它再次浮现出来,成为贯穿《随想录》全书的总体意象。在

      以下篇章里,巴金不断反省自己的文革经历与奴隶意识的联系,他发

      现在文革初期他也曾像奴隶似的心甘情愿地低头认罪,主动改造思想,

      而在《十年一梦》中,他痛苦地喊出了这样的自谴:“奴隶,过去我

      总以为自己同这个字眼毫不相干,可是我明明做了十年的奴隶!……

      我就是‘奴在心者’,而且是死心塌地的精神奴隶。这个发现使我十

      分难过!我的心在挣扎,我感觉到奴隶哲学像铁链似地紧紧捆住我全

      身,我不是我自己。”由这一痛苦的自白使《随想录》中的反省进一

      步深化下去,巴金以巨大的勇气来重新认识自己所走过的人生道路,

      于是在《怀念非英兄》中又有了一次这样的自我发现:“只有在反胡

      风和反右运动中,我写过这类不负责任的表态文章,说是划清界限,

      难道不就是‘下井投石’?”接下来的《怀念胡风》是他最后的也是

      最动感情的一篇随想,文中他详细剖析了自己在反胡风运动中为了明

      哲保身而不惜任意上纲写表态文章时的痛苦心情,此时的忏悔之情给

      他造成的内心伤痛已经无以排解,而使他感到恶心、耻辱。很显然,


展开全文阅读
      巴金在这里所忏悔的,已不仅是奴隶意识。

      所谓奴隶意识还是以相信自己有罪为前提,

      把自救的希望寄托于救世主,本质上是一

      种愚昧的表现。但巴金对他在50年代的一

      些行为的反思,则是挖掘到一个更深的思

      想层次上了:即在专制主义统治下,他是

      为了保全自己而被迫牺牲正义和朋友,这

      就在事实上为专制主义作了帮凶,而在这

      行为的背后,他原是明白是非的,所以他

      的良心也要为此而受到煎熬,结果就在愈

      加绝望的生存环境和身心交困的巨大痛苦

      中,他最终一点点地丧失了清醒的意志,

      放弃了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思想

      的自觉和能力,也根本违背了自己曾经奉

      作为生命的自由精神和人文理想;这也正

      是他何以会在文革中变成精神奴隶的心理

      基础。

      这不禁令人想到巴金在《“激流”三部曲》中塑造的“觉新性格”:

      一种在环境的压力下主动放弃个性和自我意识的不断妥协的性格。这

      原本是巴金站在“五四”崇尚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的立场上加以鞭挞

      的内容,他曾经是一个以“五四”精神为人生探索起点的现代知识分

      子,但经过了一场钙劫之后,才发现在自己身上也有着可怕的“觉新

      性格”,这是令他真正痛心疾首的事情。由此从《随想录》第七篇

      《“遵命文学”》中对自己在1965年参与批判柯灵的剧本《不夜城》

      的反省,到最后关于反胡风运动的忏悔,巴金艰难地完成了漫长的由

      浅及深的自我发现与清算。它的意义应该不仅在于巴金个人的反思,

      因为他所揭示的自己的心路历程,十分典型地反映出了现代中国知识

      分子一般所经历过的文化心态。特别是在50年代以后,整整一代知

      识分子悲剧的成因中,无疑是包含着他们逐步地在环境压力之下放弃

      了对专制主义的批判和对“五四”精神传统的捍卫,这一放弃行为及

      随之而来的不断妥协、屈服于强势压力,最终在一代人的精神世界里

      打上了“觉新性格”的可耻的烙印。

      当巴金以割裂伤口的勇气揭示出这一切潜隐在个人和民族灾难之

      下的深在内容时,他其实也完成了对自己和对整个知识分子群体背叛

      “五四”精神的批判。而《随想录》真正给人以力量和鼓舞的所在,

      便是它由作为知识分子的忏悔而重新提出了知识分子应该坚守的良知

      和责任,重新倡导了对“五四”精神的回归。比如巴金起初通过谈论

      创作自由的问题,反反复复地证明独立思想对于作家的重要性(如

      《“遵命文学”》、《“长官意志”》、《文学的作用》、《要不要

      制订“文艺法”》等篇),在后来几篇以“探索”为题的随想中,则

      明确地提出没有“独立思考”、“探索精神”的人跟机器人一样没有

      真正的生命力,而只有坚持“独立思考”的人才有资格享受自己的人

      生,通过表明对当时“伤痕文学”的支持态度,他还多次直接提到了

      作家的社会责任问题,对新一代作家的批判精神给以褒扬。从《随想

      录》的写作过程中,也可以看出巴金对于“五四”现实战斗精神的逐

      步觉醒,他引用了赵丹的遗言:“对我,已经没什么可怕的了。”

      (《“没什么可怕的了”》)这种重新被点燃的勇气使他对各种现实

      社会问题保持着警醒和批判的态度,对存留在当代社会形态中的封建

      意识则加以毫不留情的揭露,尽管在心理上经过了义无反顾和心有余

      悸的交替消长,但最终他战胜了几十年不幸遭遇留在他心头的恐惧,

      在最后的几篇随想,如《官气》、《“文革”博物馆》、《二十年前》、

      《老化》、《怀念胡风》中,火山爆发式的社会激情又重新从他的笔

      端喷射出来,老人真正敞开了心胸,义无反顾,大声疾呼,以尖锐的

      社会性抨击完成了“五四”人格的再塑造。可以说,这部“遗嘱”一

      般沉重深刻的“忏悔录”,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找回了久已失落的社

      会良知,也以个人的流血的灵魂诉说确立了知识分子的当代精神传统,

      这就是自觉继承“五四”新文化传统,自觉地成为现实社会的清醒的

      批判者,用现代文化来战胜社会上各种丑恶、落后和黑暗的事物。

      
标签:备课资料 痛定思痛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复苏:曙光、班主任、哥德巴赫猜想
下一篇:一场生命的邂逅——谈牛汉的《华南虎》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