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831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庐山的云雾
7   庐山的云雾

      教学要求

      (1)认识课文后的12个生字及8个二类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部分词语,学习“秀”, “幻” “增”,“添”这四个生字。

      (2)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认识总分段结构,感情朗读第1小节,背诵第1小节。

      教学重点与难点:

      感情朗读第一小节,背诵第一小节,学会课文后的生字词,理解部分的词语。

      体会遗词造句的优美,体会庐山云雾的奇幻,神秘。

      教学准备:录相、录音、词卡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你们听说过庐山吗?它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地处江西九江市,有避暑山庄之美称,说起庐山 ,不由得使我想起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诗《望庐山瀑布》(师背)知道它赞美什么?其实,庐山最有特色的是它的云雾,庐山的去雾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七课,板书:庐山 的去雾(读题)

      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感受庐山的风景、激情

      [播放录相] [导语]你们看,这就是庐山![放课文录音]学生边看过听。

      结束提问:庐山 给你留下了什么印 象?[学生自由发言]

      三、预习课文

      要求:(1)读准课文后生字字音以及由生了组成的词语。

      (2)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四、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词情况

      A、通过预习,B、你学到了哪些新的字词?(生答师出示)

      C、你利用什么方法,D、理解了哪些词语?

      (2)检查朗读情况

      四小节由四个同学朗读。要求:其余同学认真听,注意有没有添字、漏字、读破句,并作记号。

      (3)学生齐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4)你知道了什么?

      (5)读后提问,(6)并相应板书:景色秀丽      千姿百态     瞬息万(7)变

      五、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过渡语:庐山的景色是这样的美丽,我们如何把看到的描写出来呢?我们试说第一处风景。

      出示风景一(1)你看到了什么?

      (2)教师简单的描述一下,提问:如果不看图只听老师的描述,你觉得庐山 的风景美吗?

      (3)默读课文第一小节,学习课文是如何描述的

      要求:划出文章的中心句,想想第一句与后几句是什么关系?

      检查默读情况:

      A、这一小节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是什么关系?

      B、课文中哪些词儿你不C、理解?(生提出问题,D、集体解答)

      E、图文对照,F、哪几句话描写了图上的景物,G、找出来,H、读读,I、你们喜欢这风景吗?请一同J、学试读出喜欢的语气。

      K、指L、导朗读。(方法:生读,M、生评,N、不O、当处师范读,P、听录音读。培养语感)

      庐山内“山谷、高峰、瀑布、溪流、云雾”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师范读,让生感受语气的变化)

      Q、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那么多的雾,R、我们在山上漫步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找出描写自己游玩时感觉的句子读读。

      师引读,庐山的云雾那么多,在山上游……

      提问:你真的能摸到云雾吗?从哪个词儿中可以看出?

      从哪个词儿中可以看出雾多?

      师引背:漫步山道……

      D、句式比较:漫步山道,感觉真是舒服极了。

      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          

      提问:哪句句式好?为什么?

      描写出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E、播放腾云驾雾片断。体会飘飘欲仙的感觉。

      S、实时指T、导朗读,U、读出飘飘欲仙之感。方法:看录相、听录音、找感觉,V、学一学。


展开全文阅读
      W、试背:方法:引读、引背、试背相结合。

      X、请一同Y、学用优美动听的语言把我们今天学的内容介绍给在座的每一个同Z、学听听。

      五、复习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第七课庐山的云雾,了解到庐山 景色秀丽、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通过自己的努力,我们还学到了几个新的词语。(出示词语朗读)

      六、作业:

      1、描红

      2、田格出示:秀、增、幻、添,3、四字观察其在田格中的间架结构。并抄写。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庐山的云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考验
下一篇: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与创造思维的培养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