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8398  
标签: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化石吟》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②理清结构,展开联想和想像,理解本诗内容。

③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像,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教法、学法分析

《化石吟》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的好教材, 教学这首诗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二是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知识的兴趣,进而意识到保护环境,保护珍稀动植物的重要性。因而在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想去说,要把语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结合起来,既学习了语文,又了解了自然知识。教学中将采用“朗读法”和“联想想象法”,通过反复朗读,感受其中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也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爱文学、爱科学的热情。

教学设计 

一. 导入 

1. ”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在地球的历史上,真的如此吗?如果真的这样,何以为证呢?(----化石)。是的,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板书: 《化石吟》张锋

2. 解题  学生交流有关化石的知识。

化石就是远古时代某种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由于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变迁,最终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 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了解生物的进化,二是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美、赞颂”的意思。 

3.出示学习目标(课前标示在小黑板上) 

二. 朗读感知

1.掌握以下字词:骸(  )骨 裹(  )藏  葱茏(   ) 猛(  )犸(   )         

引颈(   )长吼   乌有、 幽雅、 海枯石烂、 日转星移

2、朗读    

这首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易于诵读。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方法:范读—标节奏—个别读—评价—齐读

(1). 范读诗歌,体会诗歌的特点。 

    学法指导: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有节奏,要读出节奏韵律美(节拍、韵脚字)。反复吟诵感悟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点字词需要用心体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的情感。请听老师范读。 

(2).指导朗读:出示已经划分好节奏小黑板,以第一节为例,强调一个词语或关系密切的字与字之间不能停顿,如: 

       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 

       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 

       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 

       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 

给全诗标节奏(设计意图:落实朗读的节奏,初步体会文章的节奏韵律美 。) 

(3)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指名2个学生分节朗读、评价 

(4).齐读课文,读出韵律美。

3、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诵读,思考下列问题 

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②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③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大意如何概括? 

交流明确。 

①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②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③诗歌分为三层:  .          

      (1-2)通过发问引发联想                     总 

  (3-6)具体抒写化石讲述的内容               分 

  (7)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总 

    科学的神奇     人类的伟大 

或者: 发问想象——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小结并板书

4、再次指导朗读,为进一步理解文章做铺垫。 

三、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1、各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一遍。要求读好诗的节奏、重音、语气和语调,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2、第一、二节连续用了六个问号,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使用了排比的修辞,通过连续的六个问句,增强语势,富有强烈的节奏感,也表现出作者对科学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连续不断地问句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也打开了作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3、诗的最后一节和第二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诗歌把化石称为“你”有什么好处?


展开全文阅读
讨论并归纳:这道题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美以及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这两节的后两句也互相照应。可以说,第7节是对第2节的回答。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 首尾圆和。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一人称,感觉亲切。

4、合作探究,沉睡了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研读3—6节,学生互相提问题,讨论问题组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

b、怎样理解“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明确:造物主即是上帝,否定造物主的存在就是否定上帝的存在,也就是说否定世间万物是由上帝所造的观点。平凡的真理指的是达尔文在《物种起源》所说的生物是由低级向高级,低等向高等进化而来的观点。) 

c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d、“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说明化石是地球历史的见证,这样设喻,生动形象,将抽象的事理具体化。)

e、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题目,每组讨论一个题,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作补充说明)。第⑤题每组都要讨论。发言时可以展开小组竞赛,比比哪个小组思考的最深刻,最有启迪意义。  

 边交流问题,边结合课文内容揣摩朗读课文的语气和语调。例如,第六小节作者赞美的感情达到高潮,应该用充满感情的、高昂的语气和语调朗读。可指名学生有感情的、个性化朗读。

5、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遍朗读要读出赞美的语气和充沛的感情。

四、质疑释疑: 

研读文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或有哪些疑问?教师与学生可以相互质疑,形成参与式讨论。 

五、拓展延伸  

①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注意将语文知识和自然知识结合。如:“沉睡千年的石头说了话”能说些什么呢?除此之外,还能想象些什么? 

②同学们知道恐龙、猛犸的故事吗?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参看课本上的图片。)给大家讲讲吧。(随即补充有关资料与图片) 

     恐龙是远古爬行动物的一种,原来的意思是“恐怖的蜥蜴”。因为初期发现和记述的这些爬行动物个体比较大,看上去有点“恐怖”。其实,现在知道,恐龙有大有小,有的长达数十米,有的不到一米。有肉食的,有食植物的。生活在陆地上或沼泽附近,也有在空中飞的翼龙。两千多年前,它们曾是地球上高傲的主人。它们生存了上亿年之久,足迹遍及世界各角落,又突然间全部消亡,留下无数令人伤感的化石和让人猜测的迷团。 

    猛犸又称古象,作为大象的祖先,它们体形比象大,嘴里伸出的獠牙比当代象要长得多,看上去,给人青面獠牙的感觉,而不像现在的大象那样温驯。 

    1901年,人们发掘出一具完整的猛犸化石。猛犸头骨有损伤,肌肉中有明显的充血,嘴里还有没来得及咽下去的青草。科学家推测:在远古的某个秋日,一头猛犸漫步在河岸边,不时用长鼻子将青草卷进嘴里。突然,河岸边的土层发生坍塌,这头猛犸毫无防备地陷了进去,但它奋力挣扎总算站起来的时候,又有大批的岩块砸在它的背上……它就这样遭遇灭顶之灾,陷入深渊中,最终窒息而亡。 

 ③.学生也可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做口头介绍。 

④根据你所知道的或能设计出的科学技术,谈谈让灭绝的物种重生的方法。

六、小结课文

1、内容:你学了这首诗后,有何感想?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作者以诗的形式,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亿万年前那令人神往的让人惊叹的生物世界。诗人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说话的化石。文章开篇就以问句的形式引起读者的兴趣,让人产生一种神秘感;进而将读者引入对远古生物世界的探密中,具体抒写了遐思的内容。最后回答问题,呼应开头,首尾圆合浑然一体。总之,本诗通过对化石的赞颂,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科学的奇妙和人类的伟大。学习这首诗,让我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的同时,还让我们增长了生物科学知识。.  

2、写作特色: 

①用诗的语言诗的情感表现科学内容,节奏明快 

②用第二人称、拟人的手法,将化石当可说话的人来写,显得自然亲切 

③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展示有关化石的知识 

④最后一节回应开头,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 

3、学法指导 

好诗阅读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深。 

重点词句细品味,联想想象悟中心。 

七、.延伸作业: 

参观或查阅资料后,写一点感想,题目可定为《远古的遐思——读(观)XX有感》

检测反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骸( )骨 腐( )朽 躯( )壳 裹( )藏 潜( )行 葱茏( )     

2.解释词语

①腐朽:②化为乌有:③潜行:④海枯石烂:⑤葱茏:⑥叹服:

3.给下列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     生之灵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  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4、【课内阅读】

 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描绘出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

 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枯,石烂,日转,星移…… 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重现的远古林木多么葱茏、幽雅,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术师,卓越的雕刻家!

1).所选这几节紧承诗的第二节中的哪一句展开?

2).第一节中“造物主的存在”是什么样的理论?“平凡的真理”是什么意思? 所选部分第二节是什么意思? 

4).皱纹和化石有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写皱纹? 

5).从选文看,诗句发展到第几节时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   ”是诗人由衷的赞叹。 

6).诗中称化石为“你”有什么好处?(3分)

5、【拓展阅读】 《煤的对话》艾青

你住在哪里? 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   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

你的年纪──   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    比岩石的更大

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沉默的?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 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

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死?不,不,我还活着──请给我以火,请给我以火!


展开余文
 1.诗歌的二、四节表明了什么?最后一节有什么深刻含义?

 2.这首诗与《化石吟》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共同点?两首诗都赋予了无生命的东西以生命,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方法?使用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3.这首诗写于1937年中华民族正处于危机存亡的关头,联系时代背景说说作者对煤的赞美主要目的是什么?

【题例分析】一

 诗的第一节、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何好处?

 解析:本题意在让学生体会诗歌前后照应的结构美的特点。

 生(讨论后回答):诗的1—2节以一连串的问句开篇,引发读者的想像。连续不断的问句表现出富有孩子气的浓厚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一下子打开了读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最后一节,“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照应“请向我──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第七节是对第二节的回应。这样整首诗开合自如,首尾圆合,显得结构严谨。

【题例分析】二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引出下文。()

②“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化石中隐藏了古生物的信息。()

③“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运用拟人的手法,说明人类对化石有很深的了解。()

 师生互动:这几个判断题考察的是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1)句中的两个问句不是设问,因为设问是自问自答,而这两个问句只问而没有答,所以是×。(2)句中,把生命历程的痕迹比作条条皱纹,把化石比拟为人的脸。所以是√。(3)句中运用拟人的手法是对的,但是并没有说明人类对化石有很深的了解,而是说明人们刚刚挖掘出化石,开始了解他,所以是×。

【自我检测】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1.háifǔqūguǒcángqián2.①物质由于长时期的风吹雨打或微生物的侵害而破坏。②变得虚幻,不存在。③在水面以下行动或秘密行走。④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碎,形容经历很长的时间。⑤青翠茂盛。⑥称赞而且佩服。3.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

 【课内片段】1.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2.科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得出了生物进化的科学观点,所谓上帝创造万物的说法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意思接近即可3.古代生物虽已死亡,其肉体经过亿万年早就化为乌有,但它们作为曾经有过的生命之躯的证据是实实在在的。4.人脸上的皱纹就是生命历程的写真,化石是生物进化的写真。5.四;令人叹服的大自然6.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显得自然亲切。

  【拓展阅读】一:1.表明煤形成的历史悠久最后一节写煤对死的认识和希望。煤认为只要有火,它就能燃烧,燃烧就是它的生命,这表现了煤不甘埋没、自强不息的精神。2.都使用了第二人称拟人化能使文章自然亲切,生动感人,易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3.借赞美煤来歌颂中华民族不甘屈辱、自强不息的精神。

 
标签: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化石吟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第一次真好(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