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1330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高松年与方鸿渐(苏教版高二选修)
 高松年与方鸿渐

江苏省淮州中学 韩维加

教学目的:

一、了解钱锺书先生及其小说《围城》

二、分析高松年与方鸿渐等人物形象

三、学习对比手法

四、体会《围城》的讽刺艺术

教学重点:学习对比手法

教学重点: 体会《围城》的讽刺艺术

教学设想:

     由于节选的文本都只是一些不长的片段,这一个板块教学不必花很多时间,重点在于了解“众生之相”的各不相同。 

       可以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或分组阅读,概括四个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分析小说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理解不同的小说风格,然后组织交流和讨论,也可以直接进行人物的比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讨论,对人物作适当的拓展介绍,以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帮助学生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并激发学生课后阅读作品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围城》简介

《围城》并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的主题和象征是多层次的。

  《围城》的象征源自书中人物对话中引用的外国成语,“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又说像“被围困的城堡fortresse assiégée,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但如果仅仅局限于婚姻来谈“围城”困境,显然不是钱锺书的本意。“围城”困境是贯穿于人生各个层次的。后来方鸿渐又重提此事,并评论道:“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这就是点题之笔。钱锺书在全书安排了许多变奏,使得“围城”的象征意义超越婚姻层次,而形成多声部的共鸣。

  《围城》从“围城”这个比喻开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类的“围城”困境:不断的追求和对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随之而来的不满足和厌烦,两者之间的矛盾和转换,其间交织着的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执著与动摇——这一切构成的人生万事。“围城”困境告诉我们人生追求的结果很可能是虚妄的,这看起来好像很有点悲观,但骨子里却是个严肃的追求,热忱深埋在冷静之下,一如钱锺书本人的一生。他揭穿了追求终极理想、终极目的的虚妄,这就有可能使追求的过程不再仅仅成为一种手段,而使它本身的重要意义得以被认识和承认,使我们明白追求与希望的无止境而义无反顾,不再堕入虚无。 

  但钱锺书并不是要简单地演绎这个比喻,他还要下一转语,不时地消除“围城”的象征。钱锺书的夫人杨绛曾经说,如果让方鸿渐与理想中的爱人唐晓芙结婚,然后两人再积爱成怨,以至分手,才真正符合“围城”的字面原义;钱锺书在《谈艺录》中批评王国维对《红楼梦》的误读时,也说过类似的话。方鸿渐想进入唐晓芙的围城却始终不得其门;苏文纨曾经以为已经进入了方鸿渐的围城,其实进入却等于是在外面,而当她与曹元朗结婚并过上真正的市侩生活时——那种生活在钱锺书看来是绝对应该逃离的,她却安之若素;她曾经似乎已经进入了文化的围城,但她只有在成为发国难财的官倒时,才真正找到了自己安身立命之处,你用枪逼着她也不愿意出来的。方鸿渐并不想进入孙柔嘉的生活,可是他糊里糊涂地就进去了;结婚后,他也有想冲出来的冲动,但他是个被动的人,不敢行动,也不会行动。从表面上看,方鸿渐去三闾大学的经历与“围城”的比喻是最相吻合的,但实际上,方鸿渐之无法在三闾大学如鱼得水,是因为他还有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分子操守,或者说最基本的做人的操守。高松年、李梅亭、汪处厚,这些人在那里舍得出来么?

二、文本研习

1.人物形象探讨——方鸿渐  高松年

方鸿渐,无疑是旧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代表。他懦弱、虚荣、爱面子,又有一定的正义感,良知未泯,一直在欺骗与反欺骗的境遇中苦苦挣扎。

方鸿渐不是纯然意义上的好人,但也坏得不够彻底。他对人情世故全然不通: 对李梅亭,顾尔谦的厌恶摆在脸上;对高校长的不满不加掩饰;对韩学愈的学籍出言试探;对汪处厚曲意逢迎却没能恰到好处;对刘东方的一着险棋算是胜了,一场作媒风波也闹得鸡飞蛋打。他学不会如何在别人倾轧自己的情况下保持镇定,他学不来韩学愈的厚颜无耻,因此只能当副教授;他也学不来顾尔谦那副“狗望着主人”的姿态。总之,方鸿渐就是那种无恶意的好人--不令人十分讨厌却一无用处。 

高松年老于世故,阴险狡诈。 “一般人撒谎,嘴跟眼睛不能合作,嘴尽管雄纠纠地胡说、眼睛懦怯不敢平视对方,而高松年则不同;他知道运用西洋人相传的智慧,假使你的眼光能与狮子或老虎的眼光相接,彼此怒目对视,那野兽给你催眠了不敢扑你……”果然,对方给他“三百瓦特的眼光射得不安,觉得这封信没收到是自己的过失”。

2.写法探讨

(1)对比手法:

 小说在对比描写中表现了两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高松年自食其言,又不肯承担责任,撒谎说他先已给方鸿渐写信讲明白了这件事情。相对单纯的方鸿渐,对于自己没有接到的这封“信”,除了睁大眼睛之外,别无话讲,只得自责“自己真是神经过敏”,可见其不是一个苛求别人的人,他既替朋友着想,又把高松年想得太好,和撒了谎却气壮如牛的高松年比,他显得涉世不深,对人心难测料想也还不够。两个人物,一个老奸巨猾,一个老实无用,两相对照,性格鲜明。

(2)讽刺艺术

《围城》具有高明的讽刺艺术。

《围城》中钱钟书先生是冷眼旁观,忽而冷嘲,忽而热讽,出尽了那些庸俗知识分子的洋相。读《围城》,必然是一次轻松舒适的经历,小说对人物稍纵即逝的细微心理变化的把握,对人情世态的精确入微的描写,均堪称独到。他的讲述,处处流露出俏皮、诡异、聪明的评论者本色,而幽默之中又可让人体会到潜藏于后的悲剧意味。比如:“高松年直跳起来,假惊异的表情做得惟妙惟肖,比方鸿渐的真惊惶自然得多。他没演话剧,是话剧的不幸而是演员的大幸。”


展开全文阅读
(3)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情描写

小说通过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情描写,有力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穿插于其中的一些议论也恰到好处,对表现人物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而通过神情、动作写人物心理的的特点尤其鲜明。

三、拓展练习

分析阿Q和堂•吉诃德异同

阿Q和堂•吉诃德不同点有: (1) 生活的社会背景不同。堂•吉诃德是17世纪初的西班牙乡绅,阿Q是20世纪的中国农民。(2) 生活经历和身份不同。一个是一无所有靠打短工为生的农民,一个是实践骑士精神、扶弱济贫的“游侠”。(3) 思想观念不同。阿Q具有浓厚的封建意识,堂•吉诃德沉湎于骑士文化。(4) 性格特征的不同。阿Q的主要特征是麻木不觉悟,堂•吉诃德的主要特征是脱离现实,耽于幻想,并且痛恨暴虐,反对压迫,见义勇为。前者至死都没有觉悟,后者最后终于知道自己是受了骑士小说的毒害。(5) 在堂•吉诃德身上体现出人类最普遍、最美好、最崇高的思想感情,在阿Q身上则表现出人的许多丑陋的劣根性。

阿Q和堂•吉诃德相同、相似之处

阿Q和堂•吉诃德相同、相似之处有: (1) 精神胜利法。阿Q被别人打,无力还手,就说是儿子打老子;头上长疮,被人嘲笑,就说别人还不配。堂•吉诃德被风车打倒,就说打仗的胜败没有常数,认为是憎恨他的法师把巨人变成风车来剥夺他的胜利。(2) 都是生活中被欺侮,被愚弄,被嘲笑的弱者,但内心深处又都渴望成为强者。阿Q之所以蔑视王胡、小D,就是认为自己高他们一等。堂•吉诃德则希望自己是“空前绝后,当世无双”的模范骑士。他们美好的愿望都在现实面前化成了泡影,在伤痛之余都是求助于“精神胜利法”。(3) 相接近的遭遇。都是在一连串喜剧情节中,深藏着悲剧因素。两个人的性格特征都反映了人的许多共同特点。 

四、作业:课外阅读《围城》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高松年与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苏教版高二选修)
下一篇:大战风车的堂•吉诃德(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