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1442  
标签: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苏教版《论语》《孟子》教案:专题七:天下国家


      课 题:《政者,正也》

      教学目的:1、研读文本,疏通字词句,熟知课文内容。

      2、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3、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重点:1、研读文本,疏通字词句,熟知课文内容。

      2、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教学难点:1、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2、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教 法:读析、质疑、合作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孔子和孟子都身处乱世,但都没有仅仅追求个人的幸福。他们认为任何人都必须并且只能在社会生活中完成他自身的价值,这种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以人为中心的人文关怀,值得我们永远去学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专题——天下国家

      2、板书课题:天下国家——政者,正也

      二、初读感知

      1、识记:

      共同“拱” 佾( ) 阙( )如 错同“措” 圃( ) 稼( )穑( ) 襁( )褓( )

      2、整体感知:为政以德,正人先正己,以身作则。

      三、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难,以备讨论交流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1)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2)北辰:北极星。

      (3)所:处所,位置。

      (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5)以:连接词,与“而”同。

      (6)劝:勉励。这里是自勉努力的意思。

      (7)临:对待。

      (8)孝慈:一说当政者自己孝慈;一说当政者引导老百姓孝慈。此处采用后者。

      (9)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10) 可忍:可以忍心。一说可以容忍。

      (11) 用情:情,情实。以真心实情来对待。

      (12) 无为而治:国家的统治者不必有所作为便可以治理国家了。

      (13))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

      (14) 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

      (15)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16) )盍彻乎:盍,何不。彻,西周奴隶主国家的一种田税制度。旧注曰:“什一而税谓之彻。”

      (17)俎豆:俎,音zǔ。俎豆是古代盛食物的器皿,被用作祭祀时的礼器。

      (18)衅钟:古代一种祭祀仪式。新钟铸成后,杀牲取血,涂在钟的缝隙处。

      3、由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1)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

      (2) 本章内容还是在谈如何从政的问题。

      (3)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

      (4) 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应当具备三个起码条件:食、兵、信。但这三者当中,信是最重要的。

      (5)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动,使当时的等级名分受到破坏,弑君父之事屡有发生,孔子认为这是国家动乱的主要原因。

      (6)孔子政治思想中,对为官者要求十分严格,正人先正己。

      (7) 这一章同样是孔子谈论为官从政之道。他仍然阐释的是为政者要正人先正己的道理。


展开全文阅读
      (8)孔子反对杀人,主张“德政”。在上位的人只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会犯上作乱。

      (9) “正名”是孔子“礼”的思想的组成部分。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有“名正”才可以做到“言顺”,接下来的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10)孔子的教育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劳动者。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相对的合理性。

      (11)正人先正己的重要作用。

      (12)孔子也赞赏无为而治并以舜为例加以说明,这表明,主张积极进取的儒家十分留恋三代的法度礼治,但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并不一定要求统治者无为而治。

      (13)天下国家的根本在于自身。

      (14)身不行道则道不行。

      四、练习巩固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

      2、做好文言文五项内容的相关总结

      3、你对孔子“政者,正也”的主张有什么看法,试加以阐述。

      五、积累与应用

      1、记诵名句

      ⑴是可忍(3),孰不可忍也!”

      ⑵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⑶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

      ⑷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6),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⑸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合作探究

      你怎样看待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等级思想?

      六、教后感悟

      专题七:天下国家

      课 题:《仁政》 时间:2007、8、30

      教学目的:1、研读文本,疏通字词句,熟知课文内容。

      2、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3、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重点:1、研读文本,疏通字词句,熟知课文内容。

      2、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教学难点:1、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2、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教 法:读析、质疑、合作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政者,正也”,这其中包含哪些闪光的思想?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下一节课内容。

      2、板书课题:天下国家——仁政

      二、初读感知

      1、识记:

      道( ) 陈同“阵” 胡龁( ) 衅( )钟 觳( )觫( )褊( )小 忖( )度 枝同“肢” 刑同“型” 采同“彩” 便嬖( ) 盖同“盍” 反同“返” 愬同“诉” 惛( ) 罔同“网” 豚( ) 彘( ) 庠( )序 无同“毋” 索绹( )盻盻( )( )然 钧同“均”

      2、整体感知:富而后教,这是实行仁政的根本途径。

      三、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难,以备讨论交流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1)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2)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3)季氏富于周公:季氏比周朝的公侯还要富有。

      (4)聚敛:积聚和收集钱财,即搜刮。

      (5)益:增加。

      (6)盍彻乎:盍,何不。彻,西周奴隶主国家的一种田税制度。旧注曰:“什一而税谓之彻。”

      (7)陈:同“阵”,军队作战时,布列的阵势。

      (8)俎豆:俎,音zǔ。俎豆是古代盛食物的器皿,被用作祭祀时的礼器。

      ⑼彻者,彻也:彻,通也。是说这种税制在周是天下通行的税制。

      ⑽助者,藉也:藉,借也。意思是借助民力来耕种公田。

      ⑾龙子:古代贤人。⑿粪:扫除。

      ⒀觳觫(hú sù):因恐惧而发抖的样子。⒁说:同“悦”。

      3、由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15)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16) 孔子的学生冉求帮助季氏积敛钱财,搜刮人民,所以孔子很生气,表示不承认冉求是自己的学生,而且让其他学生打着鼓去声讨冉求。

      (17)这一章反映了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富民”思想。

      (18) 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

      (19)善人施行“德治”,但并不排除刑罚的必要手段。

      (20)孔子主张训练百姓,否则便是抛弃了他们。

      (21) 从总体上讲,孔子反对用战争的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当然在具体问题上也有例外。


展开余文
      (22)强调“仁”的重要性。

      (23) 孟子向齐宣王阐明怎样以仁德统一天下的道理。

      (24)孟子告诉滕文公怎样治理国家的道理。

      四、练习巩固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

      2、做好文言文五项内容的相关总结

      3、你对孔子“先富后教”的主张有什么看法,大家不妨讨论讨论。

      五、积累与应用

      1、记诵名句

      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⑵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⑶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⑷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⑸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⑺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⑻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⑼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2、合作探究

      孔子主张对人民要“富之”,孟子主张使人民有“恒产”,请归纳一下孔子和孟子关于国计民生的主张。 师生活动

      课后感悟:

      《论语》《孟子》选读教案

      专题七:天下国家

      课 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教学目的:1、研读文本,疏通字词句,熟知课文内容。

      2、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3、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重点:1、研读文本,疏通字词句,熟知课文内容。

      2、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教学难点:1、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2、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教 法:读析、质疑、合作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导语: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仁政”,请问实行“仁政”的根本途径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下一节课内容。

      2、板书课题:天下国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二、初读感知

      1、识记:

      比( ) 反同“返” 弑( )君 粢( )盛

      2、整体感知:孟子阐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道理。

      三、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难,以备讨论交流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1)汤放桀:桀,夏朝最后一个君主,暴虐无道。传说商汤灭夏后,把桀流放到南巢(据传在今安徽省巢县一带)。

      ⑵武王伐纣:纣,商朝最后一个君主,昏乱残暴。周武王起兵讨伐,灭掉商朝,纣自焚而死。

      (3)传:传记

      (4)委:抛弃

      (5)域:界限,限定。

      (6)成:盛,肥美。

      (7)粢盛:祭品,指盛在祭器里的黍稷。

      3、由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25)王顾左右而言他。

      (26) 独夫民贼当杀。

      (2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8)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四、练习巩固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

      2、做好文言文五项内容的相关总结

      3、你对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认识有什么看法,试加以阐述。

      五、积累与应用

      1、记诵名句

      ⑴王顾左右而言他。

      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⑷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合作探究

      你怎样看待孟子提出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论断,希望大家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生活动

      课后感悟:
标签: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苏教版《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苏教版《论语》《孟子》教案:专题五:学问之道
下一篇:苏教版《论语》《孟子》教案:专题七:天下国家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