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2244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呐喊》自序教案(网友来稿)
执教人:宜城市实验中学 鲁发福

      教学目标

      1、了解和把握“序言”这种文体;

      2、了解和概括鲁迅先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

      3、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和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

      4、学习鲁迅严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和概括鲁迅先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

      教学难点

      捕捉贯穿在文中的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

      1、研读教学法;

      2、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序言”文体;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概括鲁迅先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

      教学程序

      一、导入

      导入1:

      同学们在初中学过鲁迅先生的哪些小说作品?——《故乡》、《社戏》、《孔乙己》……

      这些小说都出自于哪部小说集?——《呐喊》

      对,《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共收14篇短篇小说。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为这个集子写的“序”——《〈呐喊〉自序》。

      导入2:

      〈〈自题小像〉〉

      鲁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题写在自己照片上的一首小诗。意思是,虽然祖国一片黑暗,但我不能不爱它;虽然我的赤诚不被理解,但我还是要把一腔热血献给中华民族。是啊,忧国忧民,救国救民的思想是鲁迅一生的追求,无论是在苦闷彷徨时,还是在战斗呐喊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呐喊〉自序〉〉。

      二、序言和自序

      何谓“序言”?何谓“自序”?请同学们读“单元提示”。

      ——“作者写的序叫自序,一般说明自己写书的宗旨和经过。”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朗读课文。(或自由朗读或听录音磁带)

      (二)、交流感知成果。

      1、 既然“自序”一般多说明写书的宗旨和经过,那么鲁迅写《呐喊》的宗旨是什么呢? “呐喊”是大声呼喊助威的意思,看来,鲁迅先生也是在给人助威的,那么他是在给谁助威呢?请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2、 他是在给这些猛士呐喊助威,那么,这些猛士又是什么人呢?鲁迅先生又说,他的呐喊只是“聊以慰藉”、“使他们不惮于前驱”,为什么猛士“前驱”还会害怕?他们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前驱的?

      ——介绍时代背景并简释:

      A、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走向崩溃,屡受列强的侵略而无力抵抗。但是几千年封建传统思想的惯性,使中国社会各阶层不能正视现实,不能接受西方现代文明的优势地位,不愿从思想、文化等精神方面反省中国。

      B、中国漫长的封建统治,使国民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抑和毒害,造成民众的愚昧、麻木和冷漠。

      C、中国近代的改革,一直都是不彻底的,这使许多先驱者感到失望甚至绝望,于是沉沦下去,有些人逃避现实,在辉煌的古代盛世寻求安慰,有些人沉湎于声色犬马中麻醉自己,甚至走向了反动。虽然变革总是受到挫折,但是还有许多人在奋斗。越来越多的人像鲁迅一样,认识到思想救国才是根治中国现状的良药。他们纷纷从西方现代思想中寻找药方。于是出现了“新文化运动”。写作《呐喊》这一时期,正值“五四”新文化运动高峰,经历了对中国长期深刻观察和思考的鲁迅,“多取材于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3、猛士们为什么会是“寂寞”的呢?鲁迅先生的“寂寞”又是什么意思?“寂寞”这个词在文中出现好多次,把它们找出来。


展开全文阅读
      ——(1)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 (2)这是怎样的悲哀啊,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3)这寂寞又一天一天长大的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 (4)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驱除的,因为这与我太痛苦。 (5)后来也亲历或旁观过几样更寂寞更悲哀的事,都为我所不愿追怀。 (6)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传染给也如我那年轻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 也就是他所感到的(“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啊,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由此可见,先生的寂寞正是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毫无反应的悲哀。国民之麻木由此可知!

      四、了解、概括鲁迅先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

      在第一段中,作者说他年青时曾经做过许多梦,显然,这“梦”不是我们常说的一般意义上的“梦”,而是指作者的理想和追求。为什么把理想和追求说成是梦呢?因为这些理想和追求都未能实现,回想起来如同梦幻泡影一般。那么,他有哪些理想和追求呢?——让我们来通过梳理全文帮助先生找到他的那些“梦”,看看先生经历了怎样的生活和什么样的思想发展过程!

      (一)、了解下列问题:

      1、第2、3段写什么?他的第一个梦想是什么?

      ——第2段写“在绍兴,侍亲疾”,第3段写“在南京,学新知”。此时,他看透世态炎凉,想走异路,产生了第一个梦想“洋务救国”。

      2、第4段写什么?他的第二个梦想是什么?他“弃洋学医”为的是什么?

      ——第4段写“在仙台,攻医学”。他“弃洋学医”为的是“救治像我父亲似的……”,即救民救国,可见他的第二个梦想是“医学救国”。

      3、从4、5段中可知,他的第三个梦想是什么?他“弃医从文”为的是什么?从6-10段可知,他开始“从文”失败后感觉怎样?

      ——这两段写“在东京,搞文艺”。他“弃医从文”为的是“改变他们的精神”,可见他的第三个梦想是“文艺救国”。“从文”失败后,他悲哀寂寞,深刻反思。

      4、第11段写什么?

      ——写“在北京, 抄古碑”, 苦闷沉默,思索追寻。

      5、12-21段写与金心异的对话,作者为什么“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

      ——这里写“在北京, 应索稿 ”。他又开始拿起战斗的笔,是因为他又看到了中国的希望,所以要作文呐喊 。

      6、从鲁迅的三个梦想中,可以看出贯穿在全文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条线索是什么?你从中受到什么教益?

      ——从作者的生活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年青时有三个梦想,一个是通过学洋务来救国,即洋务救国梦;二个是通过学医来拯救像他父亲一样的病人,并在战争时去当军医,即医学救国梦;第三是想通过文艺来唤醒麻木的国民,即文艺救国梦。从作者的梦想中我们可以看出,一直贯穿在作者梦想中的是他那一颗救国救民的热心。作者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我们应当很好地体会,认真学习。

      (二)、概括鲁迅先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

      在绍兴 在南京 在仙台

       在东京 在北京

       在北京

      侍亲疾 求新知 攻医学 搞文艺 抄古碑 应索稿

      看透世态, 想走异路。 选择学医,

      救民报国。 领悟要著,

      弃医从文。 悲哀寂寞,

      深刻反省。 苦闷沉默,思索追寻。 看到希望,作文呐喊。

      

      洋 务 救 国 梦 医学救国梦 文 艺 救 国 梦

      五、练习——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和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

      2、学习鲁迅严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教学程序

      一、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和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

      (一)、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即为什么要写〈〈呐喊〉〉?

      1、讨论第19-21自然段:

      ○1、具体说明“铁屋子”、“熟睡的人们”、“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各比喻什么?

      ——明确:“铁屋子”比喻辛亥革命后依旧黑暗的旧中国;“熟睡的人们”比喻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精神麻木的国民;“大嚷起来,惊起较为清醒的几个人”比喻用宣传的力量使较为明白的一些人认识处境的险恶。

      ○2、两人的观点有何不同?

      ——鲁迅:铁屋子万难破毁,即使大嚷起来惊起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也无济于事。金心异:既然有人起来,就有可能破毁。从中我们可以了解鲁迅最初的社会观,把黑暗的旧社会估计得过于强大,对社会认识很深刻,但同时也体现了他思想的弱点:对群众力量估计不足。

      ○3、争论的结果怎样?

      ——鲁迅否定了自己最初的看法,寂寞中的作者看到了希望,于是振笔呐喊。

      2、归纳写〈〈呐喊〉〉的缘由:

      作者重新开始治文学,并非仅因钱玄同的请求,更多的倒是在圆他年轻时的救民报国的梦想。这正回应了他在文章开头提到的年轻时候做过许多梦,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由来。可见,先前的思想发展是形成《呐喊》的深厚的思想基础,而金心异的来访则是写作《呐喊》的直接契机。 金心异的来访使作者看到了希望。我们可以结合《故乡》里最后几句话来理解这种“希望”。(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二)、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

      1、讨论第22段

      “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一句,“不能已于言”的“已”是停止的意思,“本以为”一词结合下文解释,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原来是并不急于要呐喊,现在要呐喊战斗。这个句子的基本意思,即:呐喊几声,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展开余文
      “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但”前面的次要内容舍弃,保留其后的句意重点。接着依据句意的主次提取信息,“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是举例材料,可以去掉,这样这句话的要点是什么,就十分清楚了。

      2、归纳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

      (1)、是为慰藉战友,使之不惮于前驱呐喊助威;

      (2)、是为唤醒精神麻木的国人而发出的战斗的呼喊。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清楚地知道了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原因。而围绕着《呐喊》的由来,作者也讲述了他的思想发展过程,那就是从年轻时的好梦到悲哀的寂寞,然后是奋起的呐喊。从作者好梦、寂寞、呐喊的经历中,我们不难发现,他的忧国忧民思想一直都没有变,用作者在《自题小像》中的一句话可以鲜明地概括作者的思想:“我以我血荐轩辕。”

      二、总结全文

      这两节课,我们通过概括鲁迅先生的生活经历,抓住文中的重要语句,筛选信息,揣摩语言,重点分析了作者写作〈〈呐喊〉〉小说的缘由和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原因,在分析中我们又清楚地看到了鲁迅先生的思想发展历程和先生严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这是我们当代青年应该认真学习的。

      三、作业(任选一题)

      1.由鲁迅回忆自己的梦的产生、对梦的执著,你能不能谈谈你的梦,有什么梦?怎样形成的?如何为梦的实现而奋斗?请以“我的梦”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2.分析作者的寂寞,以“闪光的‘寂寞’”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附幻灯片内容提示:

      1、标题、作者;

      2、教学目标;

      3、导入语;

      4、序言和自序;

      5、了解概括作者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中的:

      ○1、六个问题探讨;

      ○2、归纳图表;

      6、写作〈〈呐喊〉〉的缘由;

      7、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

      8、总结全文;

      9、作业。

      作者邮箱: lu.fafu@163.com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呐喊》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名人传》序教案(网友来稿)
下一篇:《胡同文化》教案(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