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杂文参考
》
备课资料
阅读:1330
标签:
备课资料
心灵深处的挽歌——用交流分析理论分析福克纳《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推荐
作者:刘玉浩
关键字:交流分析;生活态度;功能差异
《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A Rose for Emily)是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发表于1930年,从发表年月来看,是福克纳第一篇以杰弗生(福克纳不少作品是以其家乡密西西比州的奥克斯福和邻近地区为背景的,他给它们分别取名为杰弗生和约克纳帕塔法县)为背景的短篇小说,是他最出名的短篇小说,也是其第一个在全国性杂志上发表的故事。小说从发表以来就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争论从未中断过。
有人认为这部小说是美国南方哥特式小说(哥特式小说是一种以恐怖和神秘为基调、多发生在荒郊古堡的小说样式)的一大杰作,这个恐怖故事被看成是采用南方哥特式耸人听闻手法的小说,是福克纳荒诞作品的代表作。有人认为它反映了南方贵族的没落与美国内战后南方社会的变迁。有人认为它有力地表现了不同价值观念的冲突,衰亡的旧秩序同新秩序之间的矛盾。还有人认为更应该重视乡土人情观念在故事中的作用,如美国的福克纳研究专家斯通贝克教授。其实以上各种说法,代表了研究者不同的视角,或许是小说所要表现的一个方面,但不是全部,小说意义的不确定性给人们提供了更广阔的阅读空间、更多种的思维可能,或许也正是小说的魅力之所在。
本文试图以交流分析理论为基础,从另外的视角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爱米丽小姐悲剧形成的心理原因。
一、爱米丽小姐三种状态分析——“父母”的缺乏
交流分析理论是一种以精神分析为基础的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这种理论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父母”、“成人”、“儿童”三种状态交互存在,“父母”是外在事件的记录(教导概念),“成人”是透过探索和试验而记录的资料(思考概念),“儿童”是内在事件的启示(感觉概念)。根据这种理论,人和人之间可能有四种生活态度,一是“我不好—你好”,为人类婴儿早期的感觉,“不好”源于孩子对自己的感觉,由于体格弱小深感无助和卑微,“好”的感觉来自轻抚,没有爱抚婴儿无法生存;二是“我不好—你不好”,孩子学会走路后,被轻抚的机会完全消失,在被遗弃和痛苦的感觉中形成你我都“不好”;三是“我好—你不好”,“不好”源于遭受到本来认为好的父母的长久虐待,“好”的感觉源于自我的轻抚;四是“我好—你好”,区别于以上三种,基于思考、信念和行动,是人类想要达到的一种理想生存状态。前三种生活状态基于感觉,来自孩子和大人间存在的不公平状态,在3岁以前已经形成了,此后每个人固定于三者之一。
既然三种状态在每个人身上都会交互存在,那么在《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主要人物爱米丽小姐身上是如何体现的呢?这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三种状态分析是交流分析理论的基础,而交流应该包括刺激和反应两个方向。交流分析的创始人库恩认为,社交的基本单位为“交流”(transaction),以这种方式表示个体的存在。在小说《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的第一段中,我们注意到“好奇心”这个词汇,表明对于镇上居民和女主人之间存在着交流的困难,使她不为所知,成为一个离群索居、待人冷若冰霜、行为怪异的人。而且小说的大部分叙述是在复数的“我们”同个体之间进行的,也说明了交流的难以进行。
语言是交流的主要线索,我们可以通过寻找小说中爱米丽小姐语言的线索,发现何者——“父母”、“成人”、“儿童”——会产生刺激和反应,并进而证明属于三者中的哪一种。
在这部近7000字的小说中,共分为5个部分,60个自然段,直接描写爱米丽小姐语言的地方并不很多,只有两处。这两处都是小说中的关键之笔,承载着丰富的内容。
第一处是爱米丽小姐和镇参议员们的交锋,出现在小说的第一部分,一共六句话,以爱米丽小姐的胜利“她就这样把他们‘连人带马’地打败了”○1而告终,将现在的和过去的冲突以及人物内在的性格展示的一览无余,让人叹为观止。这时可以推断爱米丽小姐已经六十多岁了,(“正如三十年前为了那股气味的事战胜了他们的父辈一样。”○2而三十年前爱米丽小姐购买毒药时已三十来岁了。)这种冲突体现着她和现实的不可避免的紧张关系。这个过程延续得很短,用的大多是成人的语言,“成人”考虑事实,体现着力量,而不单纯是价值判断。下面的对话非常有力量,基本上是属于成人的。
“我在杰斐逊无税可纳。沙多里斯上校早就向我交代过了。或许你们有谁可以去查一查镇政府档案,就可以把事情弄清楚。”
“不错,我收到过一份通知”
“也许他自封为司法长官……可是我在杰斐逊无税可交。”
“你们去找沙多里斯上校。我在杰斐逊无税可交。”
“你们去找沙多里斯上校,我在杰斐逊无税可纳。托比!”
“把这些先生们请出去。”
第二段对话出现在小说的第三部分,这时的爱米丽小姐只有三十来岁,在福克纳眼中,这是一个危险的年龄,福克纳非常注重小说中人物的年龄,他本人对于年龄有深刻的论述“在二十岁到四十岁这段期间,干事的劲头格外大,也格外具有危险性,可是人却还没有开始懂事。由于环境和种种压力的缘故,这股干劲被推入了罪恶的渠道,因此虽已身强力壮,却仍无道德观念。”○3这次对话也是六句,十分简短,而且多有重复,非常耐人寻味,揭示了人物的全部性格。这个时候爱米丽小姐对爱情已经绝望,这种谈话不是用互补的方式进行的,不是沿着平行的方式,而是交叉式的,没有原因,直奔主题。
展开全文阅读
“我要买点毒药。”(“我要”是儿童的线索)
“我要买点毒药。”(“我要”是儿童的线索)
“我要你们店里最有效的毒药,种类我不管。”(“我不管”也是儿童的线索)
“砒霜”。
“砒霜灵不灵?”(把问题分离出来,理智进行寻问是成人的线索)
“我要的是砒霜。”(“我要”是儿童的线索)
从以上两组对话中可以看出,六十多岁的爱米丽小姐和三十岁左右的爱米丽小姐一样,都不能很好地把握住“父母”,她更多地停留在“成人”和“儿童”的状态,其中“儿童”还要多一些,这种状态使她对刺激能自动地产生反应。这种反应使我们想到了弗洛伊德,在福克纳的作品中,很多人认为有弗洛伊德的影子。而对于弗洛伊德,福克纳说“我却始终没看过他的书”○4。看来这种影响是潜在的,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在弗氏的理论中,俄狄浦斯期的防御机制以压抑为主,体现在爱米丽小姐身上正好相反。“‘成人’力量的首次表现也在于压抑——压抑自动性的‘父母’和‘儿童’的反应,等候‘成人’作适当的反应。”○5在遭受了一段背叛的感情后,由于她不具备“成人的力量”(她的“成人的力量”是在六十岁以后获得的),因而没有理智地压抑自己,又加之排斥父母使她不顾一切地维护自己,她最终疯狂起来,采取了非常的行动,杀死了那个背叛她的人。
二、爱米丽小姐的生活态度——“我好—你不好”
1、“我好—你不好”态度的产生。
态度决定一切,行为取决于态度,爱米丽小姐的行为同她的生活态度是有关的。在四种生活态度中,我们最应感兴趣的是第三种,它和本文联系最密切,是一种带有犯罪倾向的态度,也是其中最令人深思的。
交流分析理论认为第三种生活态度产生于小的时候是否受到过“长久虐待”,在爱米丽小姐身上虽然没有直接证据去推究(小说中对爱米丽小姐的父母用笔极少,只有她的父亲略见一瞥),但其父亲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长久以来,我们把这家人一直看作一幅画中的人物:身段苗条、穿着白衣的爱米丽小姐立在背后,她父亲叉开双脚的侧影在前面,背对爱米丽,手执一根马鞭,一扇向后开的前门恰好嵌住了他们俩的身影。” ○6这段描写很重要,说明爱米丽小姐一直生活在她父亲的阴影里不能自拔,而“叉开双脚”和“手执一根马鞭”使我们可以清楚地想象到她的父亲是一个非常专制、脾气暴燥的男人,其专制的程度表现为“我们还记得她父亲赶走了所有的青年男子”○7。对爱米丽小姐的影响更是致命的,“她父亲的性格三番五次地使她那作为女性的一生平添波折,而这种性格仿佛大恶毒,太狂暴,还不肯消失似的”。○8到了小说的最后,作者对主人公的父亲还忘不了加上意味深长的一笔“停尸架上方悬挂着她父亲的炭笔画像,一脸深刻沉思的表情”。○9表明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爱米丽小姐的终了。
爱米丽小姐从小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在专横固执的父亲面前,她得不到轻抚,相反地被断绝了一切获得幸福的机会,产生“你不好”的态度是理所当然的。于是就如小说中叙述的那样,当父亲死去时爱米丽小姐拒绝承认父亲的死亡,也拒绝人们埋葬她,她在父亲的专横中敏感而顽强地活着,固执己见的父亲使她精神上已一无所有,于是“只好像人们常常所做的一样,死死拖住抢走了她的一切的那个人。”○10
实际上在爱米丽小姐身上所体现的“我好”,是一种自我轻抚,是自己舔自己的伤口,因为这种轻抚已经从父亲身上得不到了。从小说的叙述中我们应该看到,爱米丽小姐尽管有些乖僻、高傲,不大与人交往,但她始终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女人,小说中提到她除了一段不满意的爱情外,所做的唯一的工作就是开授瓷器彩绘课,这在小说中曾两次提到,我们不应忽视这一点。瓷器彩绘有悠久的历史,在中国最早可追溯到六千年前的半坡彩陶,在美国也是相当普及的一种工艺品。瓷器彩绘是一种寄托和象征,表达了爱米丽小姐抗争现在的努力和对过去时间的留恋,实质上是一种心灵上的自我轻抚。这段经历占据了她生命的大约十分之一,“她四十左右的那段约有六七年的时间”○11,这种努力最终无济于事,她的瓷器彩绘课在“最后一个学生离开后,前门关上了,而且永远关上了”。○12于是她失去了和现实的最后一点联系。“她就这样度过了一代又一代——高贵,宁静,无法逃避,无法接近,怪僻乖张”。○13
2、“我好—你不好”态度的表现。
“我好,你不好”的生活态度,使爱米丽小姐对发生过的事,无法客观地判断自己应负的责任,总认为一切都是别人的错、都是别人造成的,她是无辜者,总是对的和接近于完善的,总是坚定地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如在小说开始不久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她父亲在世时,镇长沙多里斯上校曾“编造了一大套无中生有的话,说是爱米丽的父亲曾经贷款给镇政府”○14,因此镇政府作为一笔交易,愿意豁免她一切应纳的税款,期限从她父亲去世之日开始,一直到她去世为止。然而“等到思想更为开明的第二代人当了镇长和参议员时”○15,他们对这一安排表示不满,便通过了一项要她纳税的决定。当他们把这一决定告诉她本人并要她照办的时候,她表示她在镇上无税可纳,并叫他们去找沙多里斯上校,而事实上沙多里斯上校已死去将近十年了。她认为交税对她是无理的要求,对于镇政府所发纳税通知,她毫不理会。她可以单枪匹马地打败一群人。而如果有人背叛了她,她也毫不手软地采取行动。在她公开购买毒药的时候,当药剂师说,“如果你要的是这种毒药。不过,法律规定你得说明作什么用途。○16”她对这种规定毫不理会、不屑一顾,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蔑视。小说中写道,爱米丽小姐,“只是瞪着他,头向后仰了仰,以便双眼好正视他的双眼”○17她的这种努力取得了成功。
有研究者认为爱米丽小姐是在现代文明的扫荡下即将消逝的美国南方淑女的典范,她“执拗不驯”地抵抗着现代文明的侵袭,她的心理时间并没有随着真正的时间进入“现在”,而是仍然生活在“过去”,这个寓意体现着福克纳的本意即原始性为真理的本体。其实这种“抵抗”和对时间的拒绝可以理解为一种“你不好”,以认为“我好”的“过去”去抵抗“不好”的“现在”。这种象征是成功的,福克纳“每一部作品都披着一层象征性的伪装,显现了由于生理的生命力量同非生命的机械力量发生冲突后产生的愤怒与烦恼。”○18从这个角度理解整篇小说,生命力量是第一位的,生活态度作为生命力量的外化形式,它决定一切。由于“生理的生命力量同非生命的机械力量发生冲突”使北方背叛了南方,“我好,你不好”和生活态度使南方淑女杀死了北方佬,爱米丽小姐身上有力地保存了这些内容。
当然,作者对这个注定要消失的人物表达了力所能及的惋惜和最后的关注,在小说的最后一部分中,“全镇的人都跑来看看覆盖着鲜花的爱米丽小姐的尸体”○19,向他们曾经为之自豪的传统告别。这个“鲜花”是镇上的人盖上去的还是作者加上去的,十分耐人寻味。还有“老年男子呢——有些人还穿上了刷得很干净的南方同盟军制服”○20,这个细节的描写,表达了对失去传统的反应和无耐。
三、爱米丽小姐爱情悲剧的心理原因
展开余文
1、功能差异
我们为何不同?爱米丽小姐为何与众不同,这是一个很难让人回答的问题。交流分析理论认为,“我们在两方面互相有差异,一是‘父母’、‘成人’和‘儿童’的内容,起源于各自独特的经验,二是‘父母’、‘成人’和‘儿童’的功能。”○21功能的差异主要有两种:混淆和排斥。“成人”和“儿童”的混淆会产生偏见,而排斥是基于压力的存在。
混淆和排斥在爱米丽小姐身上无处不在,爱米丽小姐的压力基于“非生命的机械力量”,因此她排斥一切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她对它们存在偏见“只有爱米丽小姐的屋子岿然独存,四周簇拥着棉花车和汽油泵。房子虽已破败,却还是执拗不驯,装模作样,真是丑中之丑。○22”“全镇实行免费邮递制度之后,只有爱米丽小姐一人拒绝在她门口钉上金属门牌号,附设一个邮件箱。○23”她仍固执地生活在过去。
长期生活在过去是危险的,这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尤其对社会,是也就变成了缺乏良知的人。“如果孩子的亲生父母非常残暴,或过度纵容孩子,就会发展出这种情形,这是病态行为的典型原因”○24。这加之于爱米丽最大的影响可能就是,促使她在在小的时候放弃第一种生活态度——“我不好——你好”而进入“我好——你不好”,她认为父亲是不好的,进而认为别人也不好,将自己和外界十分完整地分离出来,虽然爱情使她暂时走出来,但最终她还是又走了回去。
最后,爱米丽小姐发展成为受“儿童”混淆而排斥“父母”的“成人”。“证明一个人是否有‘父母’的方法是,看他有无羞耻、悔恨、窘迫、或罪恶的感觉。○25”罪恶感对爱米丽小姐来说是不存在的,她在心理上排斥双亲,成为没有“父母”的人。最坏的可能是变成杀人凶手,实际上爱米丽小姐已经变成杀人凶手,并干出了耸人听闻的傻事。我们知道的是,她终于丢掉了痛苦的父母,但也抛弃父母中少许的好处。在整个过程中,她没有适当的应该或不应该,文化规范或所谓的良知。她的成人能够估计后果,但她唯一关心的是自己,很少考虑别人。既然她未被真爱,就不懂如何爱人,于是她在挣扎中杀死了她所爱的人,并被这种挣扎持续了一生。
2、生活态度
“我好——你不好”的生活态度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维护生命的决定。爱米丽小姐从小已经体验到了生存的残酷,从前发生过的,以后还会发生,因此她拒绝放弃生命。爱米丽小姐正是坚决地执行了这一点,她对迟来的爱情是执着的。爱米丽小姐的爱情是在其父亲死后不经意中到来的,父亲的死使她失去了精神依靠,一个名叫荷默•伯隆的建筑公司的黑人工头的出现,使这个原本将要死去的心灵重新看到了希望,这个快乐健壮的北方男人代表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给爱米丽小姐阴郁的南方贵族生活带来了新鲜的空气。爱情的力量使爱米丽小姐走出闺房,开始认真而频繁地出现在人们面前,“以后每逢礼拜天下午他们乘着漂亮的轻便马车驰过:爱米丽小姐昂着头。○26”面对众人的指责 “格里尔生家的人绝对不会真的看中一个北方佬,一个拿日工资的人。” ○27,爱米丽小姐仍旧我行我素地高傲地生活,不顾及任何人的目光,顶住所有的压力,“订购了一套银质男人盥洗用具,每件上面刻着‘荷•伯’○28”。
然而爱米丽小姐爱情的赌注是押错了,那个“荷默歪戴着帽子,嘴里叼着雪茄烟。○29”给人的感觉是华而不实的登徒子,是一个难以让人托付终身的人。但爱米丽小姐对来之不易的感情是认真的,她把与荷默•伯隆的爱情看作生命不会坠入深渊的最后一道绳索,因此当这个绳索想要轻易离开时“荷默•伯隆离开本城——街道铺路工程已经竣工好一阵子了○30”,她高傲的自尊心不容许自己被抛弃,她有力维护了自己的生命,迅速地终结了背叛者,她毒死了这个一度给她生命以光芒的北方男人,在他还在拥抱她的时候,用野蛮的手段和比较原始的方式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同时把自己牢牢地留在了过去。
注释:
○1○2○6○7○8○9○10○11○12○13○14○15○16○17○19○20○22○23○26○27○28○29○30威廉•福克纳《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杨岂深译,《世界文学》编部编,《福克纳中短篇小说选》,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第99-112页。
○3○4王宁主编,《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谈创作》,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第189页。
○5○21○24○25托马斯•哈里斯,《你好我也好》,洪志美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第63-127页。
○18罗伯特•斯比勒《美国文学的循环》,汤潮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第247页。
标签:
备课资料
心灵深处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威廉·福克纳《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读后感
下一篇:
赏析《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