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阅读:449  
标签:教师随笔
西川:大诗歌大期待
东方早报

      凭借令人折服的诗歌造诣和在国内外的巨大影响力,西川这个名字几乎成了当代中国诗歌最为耀眼的代名词之一。近些年来,他更努力突破诗歌的界限,尝试更多文体甚至其他艺术形式的创作。固守着同时变化着的西川,始终保持着自身姿态的掷地有声,这种声音如同他自己在一篇谈论东欧诗歌的文章中所说,是一种把它摔在地上

      它都会跳起来咬你的声音。

      作为本报“文化中国年度人物大奖”评选活动的顾问,西川对此次评选专门设立了诗歌奖给予了肯定和赞扬。他表示,在中国当下,大众对诗歌的兴趣减退的表征之一即是倾向于把诗歌简单地划入文学的大范畴。但事实上,以一个内行人的视角来看,诗歌仍然处于写作创作最尖端的位置。

      在二十余年的诗歌创作生涯中,西川以其令人惊异的创造力和对高贵而独特的诗歌理念的坚守,保持着极高的诗歌创作水准。同时,他拒绝自我重复,以陡峭的写作转变为表征,1990年代以来的西川为诗歌界带来的惊愕、刺激,以及对新的写作、阅读范式的思考,成了当下中国诗歌的重要议题,甚至于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他塑造了我们时代的诗歌气质。除了诗歌创作,西川长期从事的诗文译介和诗歌理论建设也都有很高的成就。近些年来,他更是努力突破诗歌的界限,尝试更多文体甚至其他艺术形式的创作,并且深涉于国内外文化交流事业,把自己的精神能量放置于更为宏阔的场域之内,这可以说是他长期以来诗歌理念的放大和延续。

      作为“上海智造·文化中国”年度人物大奖的顾问团成员之一,西川对此奖项抱有很大的期待。在他看来,“文化中国”年度人物大奖从顾问团成员的设置到奖项的设定都极大地体现了主办方在发掘创造力方面的努力。对于在年度写作大奖之外另外专设年度诗歌大奖的做法,西川从一个诗歌专业人士的视角给予了很大的肯定。他认为,在中国当下,大众对诗歌的兴趣减退的表征之一即是倾向于把诗歌简单地划入文学的大范畴。但事实上,以一个内行人的视角来看,诗歌仍然处于写作创作最尖端的位置,虽然自身不断从其他艺术门类中汲取营养和启发,诗歌对其他艺术的反馈性滋养也一直在很深远的意义上发生着。这种描述同样适用当下的中国。

      西川指出,和普通大众的印象相反,近年来中国在诗歌领域取得的发展和成就是不可低估的,以一项单独的诗歌奖项提示大众注意这种成就十分有益。对西川来说,“文化中国”年度诗歌大奖的另一引人注目之处,是奖项的候选人都是年纪较轻、尚未在主流的文化建立普遍声望的诗歌写作新人。作为这一奖项的提名推荐人之一,西川说自己被明确地要求提名新人。这和以往绝大多数主要针对已经在圈内圈外建立起声誉的诗人的奖项有着明显的差异。考虑到在当下中国诗歌写作难以建立知名度的实际情况,“文化中国”奖对新人的倾斜,无疑有利于新人的发展。特别是报纸媒体有着迥异于诗歌圈内部的受众群体,“文化中国”年度诗歌大奖必定会推动年轻的诗歌写作者的创造力为更多的人所知晓。西川对于年度诗歌大奖的四个候选人都表示了称赞,指出他们的诗歌创造力为当代中国诗歌带来了一些新的兴奋。比如在谈到宇向时,西川称赞了她在表达以及对表达的控制上所呈现出的天赋。他指出宇向的诗歌背后透露着现代艺术的气息,和时代保持着恰如其分的通气性,又尚未被时代所抹平。

      西川与他的诗

      西川的诗歌生涯在1981年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英语专业后开始。在北大五四文学社,西川参与并塑造了那一时段北大的诗歌生活。在此期间,他结识了海子和骆一禾,三人被称为北大“三剑客”。1985年毕业后,西川工作于新华社下属的《环球》杂志。1988年与友人创办推重“知识分子写作”概念的小诗刊《倾向》,1991年任民刊《现代汉诗》的编委。

      1993年,西川由新华社调入中央美院从事教学工作至今。始自1992年在各种刊物上陆续刊出的长诗《致敬》构成了其诗歌写作的重大转折。1995年,由西川编辑整理、纪念自杀诗人海子的《海子的诗》出版。1997年,诗集《虚构的家谱》、《西川诗选》(后更名《西川的诗》)、《大意如此》,散文集《让蒙面人说话》先后得到出版。2001年,散文集《水渍》出版。2004年,译作《博尔赫斯八十忆旧》、《米沃什词典》出版。2006年初,反映了其《致敬》以来的写作成果的诗文录《深浅》出版。

      《西川的诗》和《深浅》基本代表了西川以1990年代前后为分野的诗歌创作转变。《西川的诗》主要以短诗为主,表现为讲求纯净和节奏的“高韬抒情”和超验气质,语调上沉郁而高贵,在诗歌意涵上则往往显得简明而犀利。诗集中的诸多诗篇,如《体验》、《起风》、《在哈尔盖仰望星空》已经是西川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深浅》则很好地反映了西川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因好友身亡等重大“事变”和其对时代气象转变的敏锐捕捉而做出的富有勇气的变化。以《致敬》、《厄运》和《鹰的话语》等体积庞大的作品为代表,西川的诗歌表达转向了对混杂、异质和偏离式主题的偏爱,和“非诗”成分的加强。诗歌一改早期清丽整饬的体式感观,呈现为一种蓬松而参差的“冒犯”感。

      在变化的同时,贯穿西川诗歌创作的根本理念却始终如一。正是这些未曾改变的东西构成了西川诗歌魅力的重要内核:“圣经”式的自我威严、超越经验与“哲思”的诗歌书写策略、广阔的气质、对于知性的强调以及不设前提的价值担当……近几年来,西川更多地参加了一些泛诗歌的文化活动。此外,他还曾成功地出演贾樟柯电影《站台》、曾与音乐家郭文景合作将长诗《远游》谱写成交响乐、曾与实验戏剧导演孟京辉合作了戏剧《镜花水月》。将这些行为解读为西川对超越新诗既有理解模式的“大诗歌”的尝试应该毫不为过。

      
标签:教师随笔 西川:大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西川《诗歌炼金术》摘录
下一篇:西川《在哈尔盖仰望星空》写作背景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