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阅读:436
标签:
教师随笔
阅读里尔克
我在自贡教书的时候,狂热迷恋现代诗歌的书店老板问我,你知道里尔克吗?我说我不知道,他轻蔑地说,里尔克你都不知道,你太无知了!当时不觉得,现在想起来,我确实是很无知!
后来我又看到茨维塔耶娃在给里尔克的信中对他说,超越歌德意味着超越一个大师,而超越你意味着超越诗歌。我当时觉得这样的说法太夸张,且不说歌德是怎样的一个诗歌巨匠,而且从古以来,世界各地的伟大诗人太多了。中国古代就有很多诗人的诗让我赞叹不已,目瞪口呆,摇头晃脑地吟诵,我真的很难判断他们的高下,那么一个里尔克又怎么能压倒这些人呢?所以我当时觉得茨维塔耶娃未免过甚其词,有吹捧之嫌!
遭遇里尔克大约已经是到九八年的时候了,当时中国文学出版社出了三本桂冠诗集,分别是穆旦,里尔克和瓦雷里的诗歌集子,三本我都买了,当时最让我喜欢的是穆旦的诗歌。每当周末,我在单身宿舍楼的同事有的回家,有的到男(女)朋友那儿去了的时候,楼上就常常只剩下我一个人。那个学校建于三十年代抗战的时候,是天津南开中学在那儿建的分校,我住那栋楼就是当时留下来的木板楼,我住在顶楼,雨大了的时候屋顶还要渗水下来,而且房间中部的地板也已经向下塌了,大量的老鼠肆无忌惮的在楼道里奔跑出没。
这时我就把门一关,一个人呆在屋子里,高声的朗诵诗歌,完全沉醉其中。我在大学的时候特别迷恋古诗,但这个时候的我已经告别古典,完全转到现代派文学上了。这时最切中我内心的是穆旦的诗。而里尔克的我只注意到两首:一首是《秋日》;
谁,此时没有房屋,就不必建筑,
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就醒着,读着,写着长信,
在林荫道上来回不安的,游荡。
这就是写的我啊,无比的孤独,没有家园感,常常是一个人深夜不眠,经常在午夜一,两点钟的时候在无人的冷清的街道或者校内的林荫道上或者足球场内游荡,孤魂野鬼一般,迷迷茫茫,漫无目的,心境悲凉,不知道去向何方?跨越时间,空间,种族语言的阻隔,我与一个诗人相遇,他有与我一样的夜晚的孤独和忧伤。
还有就是《豹》,作为一首咏物诗,把一个自由而野性的灵魂受到拘禁之后的压抑和爆发前的紧张以及松弛写得纤毫毕现,完全把握住了对象的本质,在我看来这是里尔克纯粹技巧的炫示。对事物的观察把捉以及语言功力能够达到这种地步,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我想我这个时候并没有认真阅读里尔克,否则就不会居然忽略了《沉重时刻》。
我后来离开学校到了广州,这时我的所有书都没有带在身边,而要再买到里尔克以及穆旦的诗歌全集已经不可能了。我就只好在灵石岛诗歌文库里边看,我没有把这些诗歌打出来,而是背下来,让它们随时潜伏在我的潜意识里,与我的心灵合为一体。
我有时候睡不着觉,或者半夜在梦中醒来,这时的夜晚寂然无声,我睁着眼茫然地凝视着模糊的天花板,这时《沉重时刻》中的诗句就会不停地在我脑子里回响,我知道这就是最触及我的存在的诗歌,一种无法言说的悲凉与无助,恐惧与战栗的感觉就弥漫在我的内心。而夜晚的阗寂使白天几乎听不见的时针走动的声音显得分外地响——“哒,哒,哒……”,每一声都仿佛在敲击着我的内心,这时我心头默默吟诵的就是陈敬容翻译的这首《催眠》。
我愿坐在谁身边,
唱一支歌来催眠.
我愿轻轻哼唱着摇你入睡,
守护你沉入又走出梦寐.
我愿是房屋里唯一的人,
懂得什么叫夜凉如水.
我愿向里里外外四下里倾听,
向你,向世界,向森林-
时钟敲响着召唤每一个人,
人们直看进时间的底蕴.
下边走过一位陌生人,
惊起奇怪的犬吠数声.
随后是一片寂静.
我睁大双眼对你凝睇:
他们轻轻扶着你让你离去,
正当有什么骚动在黑暗里.
好象很少有人特别提到这首诗,但对于我来说却似乎有特别的感觉,不仅是一连四个“我愿”的重复让我感觉到一种内心的柔软和莫名的温馨,沉潜着一种强烈而又内敛的诗情,而且有一种时光流逝而又亘古如斯的感觉。在我的眼里,这首诗并不逊色于《沉重时刻》和《秋日》。
另外还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让我惊怵的就是《村子里立着最后一幢屋》的最后一句“离开村子的人将长久漂泊,也许,还有许多人会死在中途。”这一句谶语般的诗句了,我觉得它仿佛预示了我们这些丧失家园而被迫走上无尽漂泊的漫漫长途的浪子的命运。
实际上理性强于感性的我并不特别痴迷诗歌,尤其现代诗歌中的大多数都不能触动我的内心,而翻译过来的外国诗歌尤其难于背诵,不是有人说诗歌不可翻译吗?不是说所谓诗就是在翻译中丧失掉的东西吗?但是即使翻译过来的里尔克的诗,这五首我依然能够背诵,而且觉得中国的现代诗人没有一个达到了这样的高度,我们要感谢冯至和陈敬容出色的翻译,读汉译已是如此,我不知道读德语原文会是什么感觉,会不会是比读《春江花月夜》的感觉还让我惊愕?
最后要说的是从没有写过诗的我远没有能力找到最恰当的语言来表达我阅读里尔克的感觉,最真实的感觉永远留在我的心里,没有人能够分享!
标签:
教师随笔
阅读里尔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读里尔克《给青年诗人的信》
下一篇:
孤独里尔克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