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杂文参考
》
作品赏析
阅读:4343
标签:
作品赏析
一首忧愤的歌——辛笛《风景》诗鉴赏
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
一节接着一节社会问题
比邻而居的是茅屋和田野间的坟
生活距离终点这样近
夏天的土地绿得丰饶自然
兵士的新装黄得旧褪凄惨
惯爱想一路来行过的地方
说不出生疏
却是一般的黯淡瘦的耕牛和更瘦的人
都是病,不是风景。
辛笛——《风景》
落千丈 辛笛原名王馨迪,1912年生于天津,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1936年赴英国留学,在爱丁堡大学研究英国文学,是九叶派的长者,早在三十年代就写过优秀的印象派诗篇,经过四十年代的风浪,他的诗风显露出了较大的转变,写出了一些更坚实的作品。
《风景》这首诗系诗人于1948年夏日在沪杭道中所作,很显然,写的是旅途观。看到诗题“风景”,读者的第一联想应是明媚的湖水,雄奇的山川,壮观的瀑布,碧绿的草坪之类,而诗中写到的却是旧中国凄惨衰败的景象,诗题与诗的内容构成强烈的反差,反讽之意颇为显豁。
开篇写“列车”,可能是诗人因乘坐列车而引发的灵感,而诗人写的既不是自己乘坐的列车,也不是沿途看到的列车,而是“社会问题”。在这里,“列车”与“社会问题”构成暗喻,使得原本比较抽象的有了很强的质感,列车的庞大与沉重,“一节接着一节”,更可见社会问题连续不断,无休无止,甚至盘根错节,无处不在。这样的社会,还像一个社会吗?这样的国家还成其为国家吗?原来,“一节接着一节社会问题”的列车,不是行驶在中国的大地上,而是“轧在中国的肋骨上”,呵,可怕!“列车”,何其沉重,“肋骨”,何其脆弱,我们仿佛听到了“中国”“肋骨”的碎裂声,仿佛看到了“中国”的心脏支离破碎、鲜血淋漓。
这样的开篇,起得极为突兀,震撼人心。 “比邻而居的是茅屋和田野间的坟/生活距离终点这样近”。“茅屋”和“坟”当是诗人沿途所见,后一句是由所见引发的感慨和忧愤。读到“坟”我们便会很自然地想到鲁迅小说《药。中有关描写:“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层层叠叠”毕竟是坟场,现在却是与人“比邻而居”了,“生活”的“茅屋”距离“终点”的“坟”竟然是这样近,这是在慨叹人生短促吗?显然不是。联系上文的“社会问题”可知,这两句诗的语言具有巨大的张力,给人非常宽广的联想空间。一望无际的原野上,茅屋与坟错杂其间,哪里是生活的场所,哪里是亡魂的地盘,似乎没有明确的分野。“生”的“茅屋”何其虚弱,“死”的“坟”咄咄逼人,“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啾啾”,“乾坤含疮痍”,“路有冻死骨”,这是一个死气沉沉的世界,这是一个生不如死的世界。 与这个阴惨的世界形成鲜明的对照,“夏天的土地绿得丰饶自然”。“绿”是生命的颜色,也是生命的象征,“丰饶”,是生命的凭借,是人们幸福生活的物质保障,然而,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却更映衬出人类社会的病入膏肓,万绿丛中,极为刺眼的是“兵士的新装”。这“兵士的新装黄得旧褪凄惨”,代表大自然的“绿”和代表人类的 “黄”构成强烈的对比,一个兴盛,“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个枯败,“无可奈何花落去”。“兵士的新装”是写实,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我们更多地会想到杜甫的诗句:“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国破山河在”、“烽火连三月”等等;“黄得旧褪凄惨”则是实中有虚,既写出了兵士们烦躁焦灼、惶惑恐惧、倦怠灰暗的心理状态,当然,也就是暗示了这样的军队必然覆没的历史命运。这趟全是“社会问题”的“列车”,看来已经接近它的终点了。 “惯爱想一路来行过的地方/说不出生疏却是一般的黯淡”。一路行过的地方,是诗人日思夜想的家园,是诗人“说不出生疏”的家园,是应该用一切美好的字眼加以赞美的家园,现在,却是“一般的黯淡”,不见生机,不见希望,只见病弱不堪的“瘦的耕牛和更瘦的人”,哀鸿遍野,生灵涂炭。对于这样的家园,闻一多先生曾经“迸着血泪”,大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与闻一多先生“迸着血泪”的呼喊相比,辛笛的诗含蓄、冷峻,充满反讽的艺术力量,“都是……不是……”的句式,又陡然增强了这种反讽的力度。 “瘦”是全诗的中心意象,开篇的“肋骨”便暗含着一个“瘦”字,“生活距离终点这样近”,应是病弱枯瘦的缘故,“兵士的新装”“旧褪凄惨”,当与骨瘦如柴相关,耕牛“瘦”,人“更瘦”,“瘦”字贯穿全诗,最后归结到一个“病”字,贯注在字里行间的,是苦难,是破败,是不堪重荷,是气息奄奄,是挣扎的泪水,是遍地的血泊……诗人善于把抽象的观念,炽烈的情绪熔铸成新颖的意象,虚与实的相互渗透,对比手法的娴熟运用,增强了诗的厚度和弹性。谁不会感受到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呢?谁不会触摸到人对黑暗社会的愤怒呢?反讽的艺术魅力也许就在这里。
后记:当我打完最后一个字时,心里也莫名地沉重起来,看多了风花雪月的诗歌散文,读了太多关于爱情和自我的所谓新诗,还有多少诗人的眼睛在关注生命关注社会光亮背后的东西呢?艺术能够打动人心的不在于形式的整饬和辞藻的华丽,而是在于能够挑动读者内心深处的弦。辛笛的这首诗虽然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了,今天读来却仍然令我异常的难过和悲愤,我离那个年代很远,但是诗中折射出来的某种情感,在今天来看仍有现实意义,仍然能够找到与之共鸣的感情点。也许是我自己有着诸多的不得意,故而有着更多的感慨吧,生活和终点的距离本来就是在一步步缩小,或许不定哪天就已然到了终点了。
标签:
作品赏析
一首忧愤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琵琶行(人教版高一必修)
下一篇:
传记文体知识(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