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1310  
标签:教学论文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渗透(人教版)
 【摘要】在整个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始终是一个重要环节,而注重情感体验,又是《语文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为此,想要提高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语文教师就应当在阅读教学中构筑平等参与的舞台,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并且创设激情互动的空间,让课堂成为学生施展个性的乐园;还要把握真情实感的契机,让学生的心灵贴近现实生活;同时做好情境延伸的助手,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走向成熟。

【关键词】阅读教学;情感教育;平等参与;激情互动;真情实感;情境延伸

在整个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始终是一个重要环节,然而其在当前的处境却非常尴尬,这在农村中学表现尤为突出。课堂波澜不惊、死气沉沉,学生无精打采、恹恹欲睡,传统教学占主流,素质教育、创新教学举步维艰,大多学生厌学语文已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在教学方面至少有三种现象:1、学生启而不发,教师脚疼医脚;2、主导代替主体,喧兵夺主;3、以练代读,买椟还珠,舍本求末。长此以往,学生缺乏语文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低下,教师唉苦叹气、怨天尤人。

导致上述如此困境的原因何在?我们又应该如何构建新课程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呢?我认为我们的语文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情感对教学的作用问题,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这一要求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1。我们只有先“通情”,才可望“达理”。试想,没有了感性因素,哪来丰富多彩的人性表现,哪还有情感和形象,阅读教学的任务怎么能够完成?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又怎能培养?丧失了这些,想要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岂不成了空中楼阁?

有鉴于此,我想根据本人教学实践,从以下四个立面去交汇和互促。

一、构筑平等参与的舞台,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材是情感和思想的载体。所以,语文课很注重感性和理性的训练,要求有学生情感的真正参与,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这首先需要一个轻松、民主、和谐、诚信的课堂氛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只有在真诚、理解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敢于并勇于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从而热情地汲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人格。”2。

一方面,你要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平等参与者。语文课只是你和学生平等交流的地方,交流对语言对文学对文化的品味和赏析,交流彼此的思想感情,就像和同事、朋友交流一样的自然。同时,学生也能分享你的一切,包括你的经验、知识、快乐、痛苦,甚至尴尬。教师一旦拥有了这种意识,也就拥有了轻松、自由的心态。而学生也从老师的言行举止中感受到了老师对他们的尊重,从而唤回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另一方面,你要成为学生学习之路上“把机会留给学生,把困难留给自己”的陪伴者。惟有如此,才会让学生真正感觉到这是一位真心为他们着想的贴心的老师,是学习之路上不可或缺的明灯。而我们很多老师却常常是好心办坏事,恨不得把自己所知道的都教给学生,又生怕学生掌握不好,重复一遍又一遍,结果换来的却只是一片叹苦声。这能怪学生吗?正是由于你的“好心”,剥夺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学习的权利,切断了学生本可以自主探索的道路,人为地拉开了学生和语文课的距离。

二、创设激情互动的空间,让课堂成为学生施展个性的乐园。

阅读中,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3,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不断加深理解和体验,就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美的乐趣。这有两种尝试:

1、课前激情感染——设法引“舌”初动

阅读教学进行前,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教师风格、学生自身特点和整体素质情况,精心设计课前激情背景,选择能引起大多数(甚至全部)师生共鸣的题材来提炼、加工、完善、甚至改造才能“录用”。要精选背景方案:或热情洋溢的气氛;或欢快流畅的情感;或毛骨悚然的恐怖;或触目惊心的灾祸;或情意绵绵的话别;或含情脉脉的恋曲------只要能达到所设想的师生情感全部投入的效果,无一不可采用。让学生感知背景后似有话堵在喉结里,涌到舌尖上,欲说为快的欲望。如果教师稍加点拨,就可引“舌”初动。例如,在阅读《恐龙无处不在》一文时,为揭示“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个论点,教师在设计导语时,就可设计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为例,指出:一个气象学家却解决了地质学界在历史上悬而未决的问题,这说明什么?学生在听完故事后讨论问题,自然激发了学习兴趣和探索的意识,这时,学生就会有很多想说、想问的话,在师生讨论中,教师合理引导,就可达到激情的效果,引起学生急切要了解课文的目的,此谓引“舌”初动。

2、教学中情感调动——送“惑”上门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4。一篇新的文章放在学生面前,教师们最常用的阅读指导方法常常是依据教材推敲文章的选材。这些方法固然能抓住语文的教学要领,但是,教学中,往往不是形成“一言堂”就是学生所动甚微,课堂上平淡散乱,不能够激活学生潜藏的内部动力,我们常说:“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让学生做“乐知者”,教师就要营造亮点,送“惑”上门。例如:教师在研讨《死海不死》一文的亮点时一般会产生两个观点:(1)亮点确定为死海的现状;(2)亮点确定为死海的未来。多数人的观点认为应确定为(2),这是因为学生要探求死海的未来,必然会研究它的现状,自然需要主动地自学课文,从而引发学生探索,从中发现所惑,并预示死海的未来,这是符合学生好奇心和喜欢幻想的心理特点的。


展开全文阅读
当然一篇文章,它的亮点很多,教师只要抓住课文的特点、挖掘和发挥各方面的智慧,引导学生发现亮点,挖掘亮点,营造亮点,进行创造性的教学,让学生学时有所“惑”,学中能解“惑”,学后有余“惑”,做到既挖掘到教材的内涵,又激荡学生的内部动力,就能使学生有新悟、有提高。

三、把握真情实感的契机,让学生的心灵贴近现实生活。

与其它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有自身的特点。它的涉及面之广,内容之多,是其他学科无法与之相比的。语文课本的编写者经过精心策划、筛选、编排,浓缩了上下几千年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时文精品、科学小品等文质兼美的文章于课本之中,涉及到文学、科学、历史、自然、军事等等方方面面的知识。这些文章,或喜,或怒,或乐,或悲;或语言犀利,或平实厚重,或流畅自然,或庄重典雅,或多或少带有一些感情色彩。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做到:

1、根据课文素材,把握感情基调

教师在教学前,应当先熟悉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确定用什么样的感情和学生一起走进课文,要准确地再现课文的情感基调,唤起学生的情感。如上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课,我们就可以主要扣住“父子亲情”,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发现父爱,体会这一人间至情,并结合自身体验从而引起共鸣;又如上《羚羊木雕》一课,如果首先从感受作者的感情倾向入手,体会“我”和万芳之间的友谊的真挚深厚和童心的纯洁美好,作为父母和长辈,不能粗暴地伤害他们的心灵,要知道,孩子的心灵比任何贵重的东西更加贵重。应该可以披文入情,很快形成有效的多层次的“情感场”。教学效果就会明显比精讲好。就是一些说明文,也饱含着作者的感情,如《苏州园林》,写出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和影响,洋溢着叶圣陶先生对苏州园林的怀念和赞美之情。这些带着明显感情色彩的文章,在课本中为数不少,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品味。

2、融入文本之中,要有感情投入

新课改理念要求我们摒弃“填压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打破教师一统天下,一讲到底,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把语文教学的过程变成师生和作者作品交流的过程,变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使语文课堂开放而充满生机与活力。

要做到这点,教师就要依据语文的“人文性”特点,带着感情,融入课文之中,了解作者,理解课文,引导学生与作者同喜同怒同悲同乐,让学生真正能够身临其境,和课文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如《斑羚飞渡》一课,写了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当你看到斑羚被狩猎队所追杀,“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时,你能不为人类(狩猎队)的不光彩行为感到惭愧吗?你能不为斑羚的命运担忧吗?当你看到老斑羚用自己的死亡做“桥墩”,为年轻斑羚架起生命的桥梁的时候,你能不为斑羚在危难中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受到强烈震撼吗?这么好的课文,这么动人的场景,作为语文教师,不能把课上得生动活泼,不能吸引学生,引起他们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兴趣,没别的原因,只能说明教师自身没情趣、没品位、没水平;如果是这样,教师就应当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给自己“充电”,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培养自身的感悟能力,在赏析课文中产生激情,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用心去体会,从而实现情感教学目标。

3、借助情境渲染,再现真情实感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刺激是人的情感产生的客观基础和直接动因5。情感活动的这一规律告诉我们,在阅读教学活动中,也应当重视以“境”育情,其要旨是教师首先要进入“角色”,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然后匠心独运地创设与教材情感相符合的情境,使学生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触景生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师生就在此情此境中进行着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

如情境教学法的创始人、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在教《小白花》这篇课文时,就创设了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总理的情境,她一边让学生听课文录音,一边揭示学生观察当时拍摄的照片上的花山、人海、人群肃立、泣然无声的情境;再借助音乐,把学生带入了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气氛中,引起学生想象中的情境、感情上的反响和共鸣,使学生感动得潸然泪下6。再如《口技》是一篇生动有趣的古文,文中描述四口之家深夜睡眠时所发生的情形。教师可用不同声调模拟情状,也可选班中善于口技表演者配合,再利用课本中的图片,让学生感受文中描述的生动场面。

四、做好情境延伸的助手,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走向成熟。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训练是最基本的方式,课内阅读是准备,课外阅读才应是结果。要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必须扩展语文课堂教学的知识空间,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实现课内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而要做到这一点,精心安排课外情境延伸,做好“授”后服务非常必要。

要做好“授”后服务,一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的内容,做到有的放矢;二要正确引导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三要及时掌握课外阅读情况,适时组织好课外阅读的评价活动。教师只有及时掌握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不失时机地鼓励、引导、发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才能成为课内阅读的延续,新教材的编排为教师提供了课外活动的设计方案。语文教师可在教学中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情况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诸如定期交流学习笔记、座谈学习体会、开展阅读竞赛、举行丰富多彩的语文阅读大比武活动等等,都可使学生课内情感在课外得到延伸。学生在阅读中不断体验出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生活,并联系感受着自己生活的同时,阅读出新意,激发出灵感,直至产生付诸笔端的冲动,在知识海洋的熏陶中不断走向成熟。

当然,在阅读教学中激活课堂效果,启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情感因素绝不仅限于如上四种。这就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尝试,寻找到实现教学相长的最佳结合点,真正体现大语文教学的人文个性。

总之,我们应当明确:在阅读教学中,既要重视认知目标,也要重视情感目标。现行的语文教材大多情文并茂,语文教师不能只是不苟言笑、不动声色地读书念教案,进行知识的填充、“发售”,而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师都能多一分真诚,少一分威严;我们的语文课堂都能多一分真我,少一分做作;我们的教学内容都能多一分真实,少一分空泛。那么,我们的学生还会无动于衷吗?我们的语文课离学生还会远吗?

注释:

1转引自方智范、徐国英、朱长华、罗昆霞:《语文课程标准解读•“阅读”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1),第60页。

2转引自周秀燕:《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让语文课更具亲和力》,中学语文杂志社,2003(3),第42页。

3转引自张冬玲:《教学论文(案例)汇编•新课程理念下阅读教学初探》,福建省龙岩市文化与出版局,2005.12(2),第61页。

4转引自张秀娟:《教学论文(案例)汇编•转变学习方式  提高语文素养》,福建省龙岩市文化与出版局,2005.12(2),第44页。

56见叶一舵主编:《心理学教程•情感的活动规律及其培育方法》,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8(1),第171页。

参考文献:

1戴永寿主编:《语文教学的原理与艺术•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海峡文艺出版社,1996.8(1)。

2方智范、徐国英、朱长华、罗昆霞著:《语文课程标准解读•“阅读”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1)。

3梁廉玉、胡晓莺主编:《教育学•教师和学生》,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4(1)。

4魏书生著:《魏书生文选•感染熏陶,潜移默化》(第一卷),漓江出版社,1995.12(1)。

5李镇西著:《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语文民主教育”漫谈》,中学语文杂志社,2004(6)。

 
标签:教学论文 浅谈阅读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存在的三大问题(人教版)
下一篇:“神州七号”作文素材一材多用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