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1533  
标签:教学论文
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存在的三大问题(人教版)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进入课堂已成必然趋势。毋容质疑,这种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能有效的增大课堂知识容量,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强烈欲望。但是,笔者在听课中发现,许多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时还存在着以下三大问题:

问题一: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忽略师生平等对话,造成师生“感情冷漠”。

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教学的双边活动由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课堂上出现了教师指挥课件运作、学生死盯屏幕的现象。课堂由原来的被教师主宰,变成现在的完全被多媒体课件控制。究其原因是教师太看重课件的作用。上课时,教师把指令输送到多媒体,然后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画面进行思考、学习,然后教师又通过多媒体画面来提供答案。这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发挥语文人文特点,忽略了教师生动的演示作用和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其实,教学不应该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师生互动的双向配合;教师也不应该只是多媒体的一个操纵者,而应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调控者。 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是人情味很浓的人文化的教学,师生间的关系应是一种和谐的人性关系,而这个冷若冰霜的电脑往往会割裂师生间的感情纽带,进行多媒体教学变成了进行多媒体演示。没有了奔泻的激情、思辩的火花、迸发的灵感,岂不悲哉?

问题二:以视听代替朗读,忽略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淡化了文本意识。

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象、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极大兴趣。于是很多教师便在这一方面大做文章,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象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但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读书声越来越小,甚至一堂课没有任何形式的读。其实很多课文,特别是经典散文,需要我们慢慢去咀嚼、品味。语言的朦胧、模糊美如果用具体、生动的画面去代替,会破坏作者给我们创设的美妙意境,脱离了语言的品味,其实也就脱离了文本。这种脱离文本载体的学习,不可能取得多好的效果。

问题三:课件的程序化左右了课堂,答案的单一性禁锢了学生思维。

课件的程序化左右了课堂。由于多媒体教学课件是由教师事先设计的,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甚至问题的设计都早已安排好。上课时,教师只是按照准备好的流程机械地操作鼠标,完成各个教学步骤,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朝着课件指示的思路走下去,不敢越雷池一步。教师的主导变成了课件的主宰,课堂成了课件演示的载体。

答案的单一性禁锢了学生思维。由于教师事前已经把答案输入计算机,教师为了求得“最佳”答案,让学生的回答尽可能与自己一致,就会想方设法把学生往既定的思路引导,其结果把应该是活泼丰富、学生主体的课堂变成“唯师独尊”的一言堂。容易造成想象能力的缺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妹妹”,电脑毕竟是机器,学生们也是在不自觉中被动地接受教师们早已经设计好的某些东西,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也完全被局限。学生难以打开思维(事实也是不准打开思维),只能仰着脖子看画面,竖起耳朵听答案,时间一长,什么思考、创新都没有了,这种定向式、模式化的教学,严重束缚着学生思维的发展。

针对目前使用多媒体的现状,如何有效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寻求它和传统教学手段的最佳结合点,扬长避短,真正发挥其优势,笔者认为应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 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明确定位:教学中教师是主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起着引导、启迪思路的作用,而不应该是侃侃而谈、串讲式的一言堂。课堂上应注重师生双向互动配合。教师应适时激疑,恰当点拨解惑。做好师生平等交流对话的调控者,而不应该受控于多媒体课件,成为多媒体的操纵者。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的是否充分,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因此,课堂上,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要有鲜明的学生观。课件上问题的设计一定要有份量,切忌平淡无味的问题罗列。因为教师的引导主要是通过问题体现的。一般来说,对问题不应设定某一固定答案,要给学生留够充分的思考、讨论、表达见解的时间,让学生得出答案。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比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可设计以下问题: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情感品味)?围绕这一问题不同学生有不同见解,大致有如下观点:1、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流露出对私塾教育的不满;2、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的读书生活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也有对封建教育制度的不满;3、通过对两处生活的回忆,表现了作者对儿时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三种答案都有一定道理,孰是孰非,教师就应灵活引导,而不应将“飞来的答案”呈现于屏幕上,给学生一个定论,阻塞学生思维、抑制主体性发挥。

二、听、看与读、写的关系

语文课上,老师为了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到课文内容,选取许多图形图像制作课件,但是他们忽略了一个问题:语文不是因图像而形象,老师要做的是让学生在阅读理解语言文字中感受到文章的思想情感以及带来的美的愉悦,也就是说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生动形象的描述激发自身的形象思维——想象,在大脑中呈现出相关的具体图景。这个图景可以因人而异。老师用现成的图形图像给学生以形象直观感受的动机是正确的,但是也要注意到这样做的同时也以自己或别人的想象取代他人,忽视了个体差异,制约甚至剥夺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因此在制作语文课件时,图形图像资料的应用要遵循只取所需、适可而止的原则,不要过于注重课件外观的精美而添加图形图像,这样可以避免喧宾夺主。对于学生比较陌生或缺少相关生活画面但又与课文理解密切相关的内容,可以在课件中加以呈现。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利用语言文字描述想象和再现有关图景。例如在诗歌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和体会诗歌的意境,可以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感受到的生动画面,并把它们画下来,在用实物投影仪等设备展示出来。这样,既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感受,又保护了他们的想象力,还使他们得到美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老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图解课文描述的人和实物,而是借助图形图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把语言文字还原成生活图景,并加以感受或表达,其终极目标是用图形图像唤醒语言文字的感受,进而创造新的生活图景,丰富情感体验。所以学生的自主阅读必不可少,而阅读离不开文本,“读”又是学生对文本感知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三读”必不可少。泛读整体感知课文大意,跳读揣摩写作重点,精读品味精美语句。在读中悟情、融情于读;在读中悟理,提升审美情趣。教师的范读也能对学生起到很好的陶冶作用。因此,应尽量让学生多读,读出感情,读出味道,自然对文本也就有所悟。何需教师花费时间去讲个不休。


展开全文阅读
三、文本内容与相关知识的关系

语文教材内容选材广泛,天文地理、历史风情都有涉及,学生的知识面显然不足以覆盖这些。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势必要补充相关资料,创设相关情境。特别是一些说明文和具有深远历史背景的文章。为了创设情境或介绍相关知识,语文老师在教学这些课文时,往往会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素材,介绍说明对象,介绍有关历史背景,加深学生对它的认识和了解。这里就要注意把握尺度,因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而非让学生掌握课文的说明对象。没有正确处理好边缘知识和语文知识的关系,表现在制作课件的内容上就体现为:语文学科知识弱化,其他学科知识突出。例如,有老师制作《苏州园林》的多媒体课件,收入了大量的园林图片,意在使学生对园林艺术有一个较为直观的了解,却忽略了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筛选信息。展示大量的园林图片会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把学习任务的重点转移。

若能在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中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处理好以上几种关系,就会更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完美结合,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

 
标签:教学论文 运用多媒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回答
下一篇: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渗透(人教版)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