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691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粤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底片》(粤教版高一必修)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解读诗中深刻的哲理性和思辨性。
二、教学重难点:目标2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以现实中的底片导入,或者提问学生一些有关底片的问题。
二、解题:
1、作者:希姆博尔斯卡,生于1925年,波兰女诗人。199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我们为什么活着》《一百种乐趣》《各种情况》《大数字》和《结束和开始》等。
2、写作风格:以1956年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揭露了法西斯战争的残暴和罪行,热情歌颂了祖国波兰的复兴和建设。
后期:诗歌主题大多涉及人的生存环境和人与历史的关系,人在历史上和自然环境中的位置等重要问题。《底片》属于后期作品。
三、朗读感知:
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诗中是如何描写“底片”的?
四、分析诗歌:
1、作者对底片的影像做了准确的描述,指出了底片中的景物,有哪些景物?
明确:她写到了天空、乌云、太阳、樱桃树、花和底片上的人。其中天空、乌云、太阳是底片的背景颜色(黑色)
2、那么,描写这些景物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对比,把底片与底片所反映的真实的事物进行了哪几方面的对比?
(1)第一:黑白色的对比。真实的世界是五颜六色的,反映到底片中却只有黑白两种颜色,这就产生了一种奇妙的感觉,既显得真实又不真实,模糊了真实与虚假的界线。(真实与虚假)
(2)第二:左右位置的互换。底片从正面和反面看,它所反映的影像是一样的,但是左右刚好相反,而看底片的人很难分清哪一面是正确的,这样就把内心的感觉与真实的世界融为一体了。(感觉与世界)
(3)活人与鬼魂的对比。真实的世界中,生动的人到了底片中,感觉就像鬼魂一样,作者此时进入了心灵的自我沉思。(问候与沉思)
3、既然“不能期望他的回答”,为什么还有问候与提问?
明确:对着底片,“我”感悟到底片上的像鬼魂一样的影像实际上就是活人的另一种存在形式,正是这种与自我相关的感悟引发了“我”对“鬼魂”的问候和提问,其实这都可看作是自己和自己的对话,自言自语是不需要回答的。
五、小结:
本诗采用白描和独白的方式,通过对比,模糊了真实与虚假的界线,将内心感觉与真实世界融为一体,因而有了提问和问候,这也可以看作是作者自己向自己的问候与提问。心灵的自我沉思借底片这一独特的客体找到了一种表达方式。
六、艺术特色:
这首诗借助“底片”表达出内心对世界的疑问和感受。
1、以小见大。这首诗从生活中常见的底片写起,引发人们深深的思考,富有哲理性和思辨性,令人回味无穷。
2、在表现方法上,本诗采用了白描、独白的方式。
七、作业:本诗的语言明白如话却含义深奥,令人回味无穷。《山民》也有这个特点,请予比较,加深对此类诗歌的理解。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粤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底片》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滕王阁序教案(鲁人版高一必修)
下一篇:
我一无所求(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课程名称:
高中议论文快速构思(40分钟写满800字)
课程形式:12节课,14个word文档打包下载
是否收费:收费
有需要的,请添加尹老师微信13958889955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