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4180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三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三教学设计
正确使用常见修辞——比喻、拟人(苏教版高三必修)
教学目标:
⒈明确考纲要求,掌握比喻和比拟这两种修辞格及其区别。
⒉熟悉这两种修辞的考查题型,积累解题技巧
教学重点:
同目标2
教学步骤
一、用检测题检测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并进行基础梳理
(课前发下基础知识表,学生先自学)
(一)比喻句
1、以下是比喻句的是 (D)
A、他长得很像他哥哥。
B、他刚才好像出去了。
C、每当看到这条红领中,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节。
D、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了起来,蹙缩得像一个核桃。
2、、下列各句中比喻用得不恰当的一句是 ( B)
A.他提着两个包,气喘吁吁地走着,像踩在棉花上深一脚、浅
一脚。
B.小战士斜挎着冲锋枪,在崎岖的山路上猛冲,脚步像踩在棉
花上般的轻快。
C.一群仙女,踩在棉花似的云朵上,随着隐隐的仙乐,冉冉地
向远方飘去。
D.她突然瞥见路中央盘着一条大蛇,蛇头昂起,张着大口,她顿
时感到两脚像踩在棉花上似的。
总结1、构成比喻句具备的条件:
A、两个事物必须有相似性
B、本体和喻体不属于同一性质的事物
(二)比喻和比拟的区别
3、下面不是比拟手法的句子是 ( C )
A.烟囱发出呜呜的声响,犹如在黑夜中哽咽。
B.被暴风雨压弯了的花草儿伸着懒腰,宛如刚从睡梦中苏醒。
C.远处林舍闪闪发亮,犹如姑娘送出的秋波,使人心潮激荡。
D.偎依在花瓣、绿叶上的水珠,金光闪闪,如同珍珠闪烁着光华。
总结2:比喻和比拟的区别:
比喻句中喻体一定会出现
比拟句中拟体不会出现
如:
1、村口的古树像一个老人样迎接着远方的游子
2、古树迎接着远方的游子。
二、与这两种修辞有关的高考题型
(一)、在语言运用中的考查:
(2007宁夏海南卷)依照文中开头一句话的句式,在横线定与两个句子。要求所写句子都运用比拟的修辞方法,并与开头的一句话构成排比句式,使文段语意完整。
没有大海的粗犷豪放,可以有小溪的轻盈从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活向每一个人敞开胸怀,我们总能在那里找到自己的色彩,自己的价值。
总结3:如何做好有关修辞的语言运用题
(包括仿写、扩展句子、选用句子)
审清题意,明确要求
弄清内容上的立意格调
明确是什么修辞上
句式结构字数要做到形似
(答案):没有太阳的热烈奔放,可以有月亮的温馨宽容;
没有大鹏的豪迈威武,可以有小鸟的温柔可爱。
(二)、这两种修辞在诗歌鉴赏中的应用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相看两不厌”中的“两”指哪两者?
两者指诗人自己和敬亭山
(2)此诗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拟人手法。表达了诗人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
总结4:如何做好诗文中的修辞方法题:
第一步:指出运用了何种修辞
第二步:结合诗文讲怎么用了这种手法
第三步:这种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三)、在现代文阅读中的考查
(2007年•福建卷)
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我看到了母亲,为了不让我们在冬天里挨冻,她拾起一节节枯枝,犹如把那些破碎的日子一一点缀,然后,把温暖交到我们手上柴垛越码越高,母亲却越来越矮。我看到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母亲在灶炕里点燃的红色的昏暗的火焰,成了那些夜里我们唯一可以依靠的肩膀,唯一可以握住的暖暖的手。
请指出文中画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比喻。这个比喻把母亲耗尽生命为孩子创造幸福的形象生动化了;展现了母亲一生的辛劳,强调她为了孩子费尽心血,表达作者对母亲常常的感激。
总结5、如何做好修辞在现代文中的题
答题步骤:
第一步:是什么修辞
第二步:这修辞表达了什么内容
第三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三、反馈练习:
1、根据下面提示,仿写句子。(2004年)
山对海说:你博大辽远,深邃宽容,是值得我尊敬的老师。
海对山说:
(参考答案):
你秀峰挺拔,正直无私,是值得我信赖的朋友。
你灵秀奇美,端庄典雅,是值得我赞颂的导师。
你高大挺拔,沉着冷静,是值得我学习的朋友。
你高大威武,坚硬强壮,是值得我学习的对象。
你巍峨高大,清秀迷人,是值得我崇拜的偶像。
你坚定绵延,挺拔坚毅,是值得我学习的长者。
你高大壮美,孕含丰富,是值得我尊敬的导师。
展开全文阅读
你高大无比,坚强威严,是值得我尊敬的长辈。
你高大挺拔,深奥神秘,是值得我学习的书本。
你高大起伏,沉寂包容,是值得我敬重的老师。
2、读下面这首诗,请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分析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
达效果
(答):这两句写故乡水的“万里送行”,是拟人手法。表达了诗人初次出峡的喜悦之情与离开生活已久的故乡的缱绻之情,又与题目“送别”照应。“仍怜”,语气极轻柔婉转,而分量厚重。
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回答问题
三只小羊跟在它们的母亲身边,那种稚声稚气的咩咩声至为动人,它们的母亲对它们的呼叫几乎充耳不闻。它需要抓紧时间摄取更多的养料,以便生成奶水来饲喂它们。它知道这些撒娇声,这嗲声嗲气的求告呼喊没有多少要紧。三个孩子没有使母亲注意它们,最后就自觉无聊地在一块儿戏耍起来像赌气似的,离母亲尽可能远一点,用有些笨拙的、粗粗的、像木棍一样的前腿去踢踏绿草;或者是瞅准一个踽踽前行的小虫,用毛烘烘的嘴巴去触碰,打一个不为人知的小喷嚏……这样的把戏玩了一会儿重又无趣起来它们就一块向着远方奔跑,一蹿一蹿的,那是学着大羊们奔跑的样子。它们一口气跑到了河边。最后它们返回,从几只大羊的空隙中站直起来——它们想起了母亲,立刻惊惶失措地呼叫起来。它们的母亲也在寻找孩子——它们一抬头发现孩子们不见了。母亲的叫声比小羊的叫声要粗重有力多了。这遥遥相对的呼应此起彼伏,渐渐惊动了群羊。所有的羊都昂头发出了叫声,帮一个母亲或三个孩子。后来它们三个重新回到母亲身边,羊群才又开始寻找食物。
这一段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什么内容?
答案:
运用拟人的手法。
细腻、生动地描写了三只小羊的咩叫、嬉戏和心理特征,赋予了小羊以人的情感,形象地表现了羊群的和谐和温情。
四、课后作业
完成《新坐标》相关练习
常见修辞的基础知识(一)
(一)比喻: 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与道理来说明或描述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与道理
1、明喻:(用“像”、“如” 等比喻词)
例:语言无味,像个瘪三(本体“像”喻体。)
2、暗喻:(用“是”、“等于”、“成”等比喻词)
例:北京的隆冬干燥寒冷,沙粒和雪珠刮在脸上,等于火星迸上样,灼辣辣地痛。(本
体“等于”喻体。
3、借喻:(本体不山现,只出现喻体)
例: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厚障壁”喻心理、地位、社会的隔阂,本体不出现于字面。)
4、博喻:(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连用二个比喻形容荷花的美。)
(二)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1、借形象特征代替人或事物。
例:花白胡子正坐在墙角吸旱烟。(“花白胡子”代老人。)
2、借具体事物代替抽象事物。
例: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以具体的“骨头” 代抽象的思想本质与性格特点。)
3、以部分代全体。
例:不拿群众一针线。(“一针一线”代所有的财物。)
4、以器物代人物。
例:雨来见十几把雪亮的刺刀从前门进来。(以“刺刀”代鬼子。)
5、以专名代通名。
例:要按劳取酬,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平均主义。)
(三)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或把人当作物来描
1、拟人.(赋予物以人的感情、动作、状态和语言)
例: 山上漫起好大的云雾,又浓又湿,悄悄地挤进门缝来。吴古昌风趣地对棉苗说:“你休息,我不休息。”
2、拟物:(把人当作仆人来写;或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
例: 牛皮不要吹得太大,尾巴不要翘起来。(把人当作物来写。)
把黑龙潭的水牵过来。(把甲市物当作乙事物来写。)
(四)夸张 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故意作扩人或缩小的描述。夸张常借用比喻的形式表现。
1、扩大夸张
例: “清朝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2、缩小夸张
例:他父亲是个庄稼人,劳累了一辈子,只有鞋底大一小块地,在大山坡上,上粪时粪桶都放不稳。
(五)、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内容关或相反的一对短语或句子。
1、正对(内容相关或相近)
例: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列(内容相反)
例: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意思相因相承)
例: 少壮不努力,老人徒伤悲
(六)排比 :三个或二个以上结构相同、意思相关,语气
一致的短语或句子连接在一起。
1、短语排比
例: 苏州刺绣以色彩鲜艳、图案清晰、针法细致、形态逼真而驰名中外。
2、句子排比
例:那影片纯粹是用声音绘制的,声音绘制色彩,声音绘制
形象,声音绘制感情。
(七)设问 :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来表达内容。
例: 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八)反问 :为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意思。
(用肯定表否定,用否定表肯定。)
例1: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用肯定表否定)
例2: 凭着崇高的思想,豪迈的气概,乐观的志趣,克服困
难不也是一种享受吗?(用否定表肯定)
基础知识(二)
——————几种易混修辞格的区分
1.明喻、暗喻、借喻的区别
(1)明喻:本体、喻体、喻词都出现的句子。
如:叶子初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接。
如: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注意暗喻的变体,)
如:这里是花的海洋: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
展开余文
(3)借喻:本体不出现,直接把喻体说成本体,中间不用喻词。
如:我们要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布,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
2.比拟和比喻的区别:
(1)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写本体,重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在“喻”。
(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 一般不出现;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山现。
如: 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拟人)
从喷泉里喷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流山来的都是血。(比喻)
3.借喻和借代的异同:
相同点:它们都是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不同点:
(1)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其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替代作用,但总是代中有喻。
(2)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利本体有某种关系;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
(3)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如:
“鲁迅在文章里主张打落水狗。”“落水狗”可变成“挨了打的敌人像落水狗”,故此句为借喻,“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眉”借代“头”不能说:“眉像头”,故此句的辞格为借代。
4.对比与对偶的区别:
(1)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2)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
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3)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属于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5.对偶与排比的区别;
(1)对称性与平列式,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以上语言单位。对偶中必须对称。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
(2)词语的重字与避重有别。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揭示语,使排比互相衔接,给人们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不重字。,
(3)对偶以要求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对偶)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排比)
基础知识(三)
八种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明确八种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是判断其运用正误、优劣的前提)
⑴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繁为简洁。
⑵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形象栩栩如生,语言生动形象。
⑶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⑷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丰富联想,以创造意境。
⑸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⑹排比:叙事透辟,条分缕析;结构紧凑,文意贯通;语气强劲,抒情强烈。
⑺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⑻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三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三教学设计
正确使用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实验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四)
下一篇:
《祝福》漫笔(二篇)(人教版必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