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434
标签:
教学论文
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人教版)
近几年,我听了不少优质课、观摩课,发现有许多同志运用了分组讨论这种课堂教学活动,但是,在使用这种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有大部分同志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讨论问题的内容选取不当,教学中提问学生的方式欠妥,提问时机把握不成熟,讨论时间过短或过长,讨论后师生互动不合理等。这样的课堂,其实是失败的。它不能给听课者真实的感觉,我总觉得这是师生一起演了一出戏,让听课的老师看。我认为,分组讨论运用的好,确实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能提高学生分析、辨别问题的能力,能在各方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我对分组讨论这种教学方式,也做了一些尝试,尽量克服掉以上发现的问题,让它在教学中充分发挥积极的作用。
端正的教学态度加上适当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使用各种教学手段,首先要克服的是名利观念。我们不能只为了自己的需要而设计课堂,分组讨论也一样。有的同志使用它,就是为了让听课的同志或领导对自己的课堂有一个好的评价,所以他们只是在上示范课或观摩课时才使用,做个样子给大家看,平时上课就随随便便。这是一种对学生极不负责的态度,也是对老师职业的践踏。我在使用这种教学手段时,平常上课就针对每课的具体内容,设计好课堂分组讨论的问题,然后选择适当时机布置下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运用适宜的时间讨论后,作好师生之间的互动,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我在导读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时,就是这样做的。我首先确定讨论问题。众所周知,这篇小说的思想内涵深,写作手法多样,语言功底十分深厚。这么多的内容,如果一一分析下来,效果只能是老师很累,学生疲惫。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选取了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这一话题,设计了这样的讨论内容:作者刻画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时用了几种手法?你从中读到了什么?课堂上,我在范读本文精彩语段后(范读时尤其注意作者对孔乙己的动作,语言及外貌描写,充分把握好这些内容的语气、语调的变化),开始让学生分组讨论。讨论过程中,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用了大约20分钟的时间。等同学们慢慢平息下来后,我开始和学生一起探讨这个问题的答案。提问时我不指名,而是让各组推选代表,分组自由发言,引导大家得出公认的“答案”。求得了答案并不是讨论的结束,在此基础上,我又连续提出问题让大家思考,让学生对本文的主题有更深的了解。我又提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后,我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他这样的人物形象是怎样造成的吗?”再让大家讨论,分析,一步步得出造成孔乙己这种形象及他悲惨下场的社会原因--封建(科举)制度。
这样的分组讨论,我在导读课中经常使用,它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受学生的欢迎。希望这朵课堂教学活动的奇葩,能更多的盛开在各种教学活动之中,能更积极的为祖国的教育事业作出它应有的贡献!
标签:
教学论文
分组讨论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的作文教学新探(人教版)
下一篇:
赤壁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