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1279
标签:
教学论文
散文阅读三要
江苏省兴化中学 陆明泉
文学作品的阅读,特别是散文的阅读,是高考语文的重要部分之一,也是学生最感头疼与最没感觉的题目之一。在指导学生解题的过程中,我发现如果抓住三个方面,散文阅读理解题基本就可迎刃而解了。
一、要理清思路
现代文阅读要求通盘考虑,整体思考。散文尤其如此,因为散文的特点便是“散”,若不注意整体阅读,或许很难把握住那“不散”的神,即文章的中心或主题。理清了文章思路,也便理清了文章内容,理清了内容之间的联系,进而也便容易概括出文章的中心。
2007年全国卷Ⅰ《总想为你唱支歌》,先总写“走一趟大西北,就像走在一块失去平衡的地块上。这是一个怎样倾斜了的世界啊!”再写三幅画面。第一幅:“一株在狂虐风暴中被击倒的左公柳”并没有就此而死亡,“残留在地下的根系顽强地负起了生命的全部使命。茂密的枝叶在倒下的躯体上依然生长得非常美丽,每一片叶子在阳光映照下好像一串串晶莹发光的绿宝石。”第二幅:一个农人“裸露的脸和手是黑的而且皱着”,他“转动的眼珠是迟缓的却是渴望的”,“他们知道属于自己的只有一个:要想活下去,只有向命运抗争”。第三幅:“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 “因缺水而死亡了”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弯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在此基础上,文章第三层次写作者的感慨:“在戈壁大漠中赶路,满目皆是巨大的悲壮。走一趟大西北,人会坚强几分;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第四层次写“我”在大西北曾拣回一枚戈壁石,“从此我们再没分离”,“多少夜我与它默默对视,静谧中总听见一个声音在呼喊我。那声音苍凉而低沉,那声音遥远而神秘,那声音从不可知的地方飘来,又消散在不可知的地方。每每从沉思中醒来,心湖里便又涨潮似地涌动一层情思”。最后将大西北与南方进行对比,寄予希望抒发感情:“那里有可以让鸟儿展翅翱翔的天空,那里有可以让生命茁壮生成的绿洲。是的,会有那么一天,大西北会像海市蜃楼一样美丽,到那时,倾斜了的世界会重新平衡。”“大西北并不苍白并不无奈的黄土地呵,总想为你唱支歌。”
理清了文章思路,后面几个问题就都容易解答了。如第14题:文中刻画的“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由上面思路的梳理,发现这两个形象是先后出现的,不难看出二者的共同点是:不畏困难,敢于向命运抗争。再如第15题:解释“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通过梳理思路,知道这句话是描写三幅画面之后作者的感慨,而三幅画面有个共同点,那就是虽然大西北环境恶劣,但那里的人和植物都顽强地生存着,即使死去也不肯倒下,由此可得出这句话的含义为:大西北环境的恶劣与生命的顽强会让人经受历练而变得坚强。
又如第17题: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在理清了文章前一部分的思路,明确了大西北的人和物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之后,该题答案不难得出:“以戈壁石来代表大西北将自己与大西北的感情浓缩于对一块戈壁石的感情上,以小见大,深化主旨。”
二、要重组信息
完成现代文阅读题的最基本的原则是从文中筛选信息,而不能脱离文本想当然。但是,由于答题信息的分散、文本表达与答题语言的差异以及作者的表达方式等因素,我们还必须对所筛选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而不能简单直接地照抄原文。
如关于林敬钧的《祈求》有这样一条题目:作者不是“第一次见到鹰”,却“第一次为鹰震撼”,原因是什么?
解答该题首先要找出答题区位筛选出答题信息。该题的答题区位应是文章的前三段:
我曾经在长城上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画家画鹰。在北方特有的那种干燥湛蓝的天空下,苍劲古朴的长城默默地蜿蜒于群山之上。画家在一块白布上泼墨挥毫。长城上的风扬起老人的白发,鼓动每一个人的衣襟。他展开那面墨汁未干的鹰旗。雄鹰起伏振翅,直欲破空而上。
阳光普照群山,也照在猎猎作响的鹰旗上。一瞬间,我忽然感觉到一种热血冲破冰层的眩晕,一种沉淀压抑已久的力量猛烈爆发:天空、阳光、长城、老人、长风、鹰。
那不是我第一次见到鹰,却是第一次为鹰震撼。
但有少数同学由第四段筛选出“它是天地间飞翔的精灵,高傲、敏锐、凶猛、无畏,永不留恋巢穴的温暖与安乐”,这就筛选错了,因为第四段是作者“后来”的所见所感。大多数同学能找准信息:“雄鹰起伏振翅,直欲破空而上”“我忽然感觉到一种热血冲破冰层的眩晕,一种沉淀压抑已久的力量猛烈爆发:天空、阳光、长城、老人、长风、鹰”。但也出现了不少就以此为答案的现象。我们考察第二处信息点发现,这句话并非我们通常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而是具有较强的文学性的,所谓“热血冲破冰层”就是“热血沸腾”之意,所谓“沉淀压抑已久的力量猛烈爆发”是指具有强烈、振奋、豪迈的气势,而冒号及其后的几个并列的名词则交代了“我”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的原因,或是交代了这种感觉之所以会产生的背景。这样理解了之后,该题答案可重新组织如下:在天空、阳光、长城、老人、长风、雄鹰等壮阔背景下,鹰旗中的雄鹰起伏振翅,直欲破空而上,传达着一种振奋豪迈的气势,让人浮想联翩,热血沸腾。
三、要读懂主题
散文的写作或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或由此及彼、以小见大,因而我们在阅读散文时就不能就事论事,更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要深入领会,借助联想想象,读懂主题。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敏锐地捕捉一些关键语句,进而帮助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如2007年全国卷Ⅰ《总想为你唱支歌》第14题后半部分:作者描写(“左公柳”和“民勤人”)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对该题的解答,若紧紧抓住“左公柳”不放,大谈特谈“顽强的生命力”等,就属于就事论事,应明白左公柳在此处绝非仅指左公柳本身,而是作为大西北具有典型意义的物象出现的,另外还应明白,作者写左公柳也绝非仅是为写左公柳,而是借柳写大西北,写大西北的人。于是该题答案可归纳为:突出大西北环境的恶劣和人的顽强意志。
展开全文阅读
再如关于林敬钧的《祈求》还有这样一条题目:文中“苍老的鹰”性格上有哪些特点?作者借它表达了什么情感?前一问很好回答,如不甘屈辱、渴望飞翔、暴烈凶猛、渴望自由、宁死不屈等皆可。而后一问有同学简单答成:表现了作者对鹰的赞美之情,或答成:表达了作者祈求人们爱护动物的感情。第一种回答,“赞美之情”固然是有的,但答成“赞美鹰”则属于典型的就事论事。第二种回答,由“鹰”想到了其他“动物”,这显然比前一种回答前进了一步,但仍局限在“鹰”这一描写对象的同类上,可进一步联想到人;另外“爱护”的感情固然是有的,因为作者对那个用香蕉扔鹰的小孩是持斥责态度的,但更表现了作者对用铁链锁住老鹰使其无法高飞的行为的怨愤以及对那只老鹰尊严受到冒犯却无法还击的厄运的同情。除此之外,文章还写到了另一只年轻的鹰,它虽然是人工孵化的,缺乏鹰的情感,对苍老的鹰的遭遇很“冷漠”,但作者认为它一定对“祖先血脉相承的东西”还有着渴求,“虽然它一生未曾飞翔”。再抓住最后一段:“我知道鹰的灵魂在天上。我祈求世上善良的人们,给鹰一颗高飞的心,让高飞的灵魂永不沉沦”,我们不难理解文章的主题,作者对鹰的赞美其实是对那种志在高远的奋飞精神的礼赞,作者对束缚老鹰伤害老鹰的行为的谴责其实是对束缚自由摧残英才的行为的愤慨。这才是作者借苍老的鹰所要表达的情感。
(发表于《新语文学习》2008年7-8期,有删改)
标签:
教学论文
散文阅读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抓好起承转合提升散文品位
下一篇:
记叙文写作三境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