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4102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赤壁赋(苏教版高一必修)
 一、教学目的: 

1 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 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3 熟读并背诵课文。 

二、 教学重难点: 

1 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2 语言运用的妙处。 

三、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

2、题解

A、关于苏轼

“三苏 ” 苏询 苏轼  苏辙  

“苏黄” 苏轼  黄庭坚  

“苏辛” 苏轼  辛弃疾 

“唐宋八大家”韩愈 柳宗元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欧阳修 曾巩 

“苏黄米蔡” 苏轼 黄庭坚 米芾 蔡襄 

此外,苏轼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作者的复杂思想: 

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 

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 

道: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心调和

B、苏轼文章的特点

变幻无穷,叙事、写景、抒情、说理浑然一体,想像力丰富,哲理深邃,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

C、关于“赋”

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赋篇》,到汉代形成特定的体制,“赋”着力于铺陈事物,较多地掺用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如杜牧《阿房宫赋》

3、赏析

⑴ 朗诵

   正音,着重体会景与情及内在联系

⑵ 学习第一段

  这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幽美境界,为全文定下悠扬和谐的音调。

  ⒈划出写景的句字,形成一个整体画面

                  清风徐来                        白露                  遗世独立

                                                           乐

  游(赤壁)                          月出                         

                水波不兴                        水光                  羽化登仙

              画意                          诗情

⒉景物特点

   澄清、幽美

⑵ 学习第二段

   这段描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萧声,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⒈ 作者的好心情是怎样发生变化的? 

   乐:饮酒乐甚,扣舷而歌。  

悲:客的萧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⒈ 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结合作者的处境,体验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品        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  


展开全文阅读
 2.背诵课文 

 3.体会文章景、情、理交融的特点,通过主客问答手法所表现的旷达的情怀。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全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和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洞箫吹奏的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文章重点便新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全文有诗情,有画意,有哲理,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

2、学习第三段

⑴本段主要写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

  本段写客的问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甚悲伤

⑵客是如何阐发当是的情怀的?

触景伤情,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一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生命短暂,有志而无为者,羡长江永恒,哀叹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

3、学习第四段

⑴本段主要写什么?

本段感情变为喜悦,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⑵作者如何阐述?

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一眨眼就要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存的,应该轻物质重精神,执着于自己不朽的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⑶苏子听任自然的观点,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是否可取?(学生讨论)

4、学习第五段

⑴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

⑵呼应开头,“舟中”呼应“泛舟”,“东方之既白”呼应“舟出东山”

⑶此时已不是开头那种单纯的山水之乐了,“笑”说明什么?

是分外欣慰和轻松,苏轼通过自我调节达到了精神上的满足。

第三课时

1、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举酒属客  

2山川相繆 

3冯虚御风 

二、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下江陵 

②、歌窈窕之章: 

③、顺流而东也: 

④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2、形容词作名词 

击空明兮溯流光 

3、名词作状语 

东望武昌 

4、名词的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 

5、使动用法 

舞幽壑之潜蛟 

6、渺沧海之一粟 

三、文言句式(从文中找出并翻译) 

1判断句 

故一世之雄也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2、倒装句: 

(1)宾语前置:  

而今安在哉?  

何为其然也?  

而又何羡乎  

(2)介宾结构后置(状语后置句):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3)介宾结构后置(状语后置句): 

寄蜉蝣于天地,  

相与枕藉乎舟中  

托遗响于悲风。  

(4)定语后置:凌万顷之茫然  

(5)主谓倒装句:渺渺兮予怀 

(6)省略句:举酒属客 (省略主语) 

(7)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四、虚词“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根据所在句子的语气可分为:表疑问语气、反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乎:吗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根据句意可翻译为“在、对、比、对于等。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乎:于)  

(三)用在句中的表停顿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赤壁赋(苏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创新源于批判(人教版)
下一篇:《安塞腰鼓》学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课程名称:高中议论文快速构思(40分钟写满800字)
课程形式:12节课,14个word文档打包下载
是否收费:收费
有需要的,请添加尹老师微信13958889955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