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1253  
标签:教学论文
试论在实施启发式教学过程中的几个误区
     

河南省襄城县教师进修学校 李秀枝  

  "启发式教学"历史悠久,生命力旺盛。"启发" 一词最早源于《论语。述而》篇。孔子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十一世纪,朱喜又将孔子的"愤悱"原理解释为"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意思是学生不到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想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百年来,正是由于许许多多的教师用"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原则来指导自已的教学实践,才使我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但是,还有一些教师对"启发式教学"的精髓理解不透,把握不准,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错误的认识和做法,常常陷入的有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之一:"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

  把"启发式教学"看成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从"式"而来,认为既然是"式",那就一定是一种具体的方式,方法。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启发式是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因为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是由一套固定的教学格式或若干个具体的教学环节来体现的,启发式教学并没有固定的教学格式和环节,在上课伊始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是启发,在课堂结束时留给学生一些悬念和问题让学其实践或讨论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也是启发,它可以由一问一答,一讲一练的形式来实现,也可以通过教师的生动讲解,使学生产生联想和留下深刻的印象来实现。如一位教师在讲《失街亭》一课时,先让学生预习课文后附录中的史料,当学生明确了"诸葛亮初出祁山时,节节胜利,威震魏国"时,教师提出了问题;"正当诸葛亮即将大获全胜的时候,却发生了失街亭的严重事件,结果反胜为败。这是为什么?"学生争相回答:"马谡自以为是,自高自大,不听诸葛亮的话,把大营扎在山顶上……"教师紧接着问:"平生谨慎、善于用人的诸葛亮为什么把把守重要关口的大任交给了马谡这样的人呢?"此时,学生回答不出,教师说:"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的学习课文,寻找答案。这位教师设计的这种一层深入一层的两个问题,紧紧地扣住了学生的心弦,产生了心理上的悬念,使学生带着这个悬念十分有趣地去学习课文,进行思考。还有一位语文教师讲完《药》这篇课文时,是这样启发学生的:"《药》究竟说明了什么?中国的古老名称中,有一个叫做华夏的,文章的两家主人,一个姓华,一个姓夏。华夏本来就是指中国,象征着本是一家,现在却成了两家。而且,华家人吃了夏家人的血。这又说明了什么?"通过教师这种启发性的语言,学生饶有兴趣地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最后,得出了一致结论:"虽然都是中国人,但和华夏时代的人不同了,因为中国人当是有觉悟的革命者和愚昧的落后者之分,"这样的启发,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启发式教学的真正涵义,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融会贯通,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问答法、发现法、自学法、演示法、观察法)来进行课堂教学,只要行之有效,体现启发、诱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能力,就是启发式教学。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把启发式教学的思想贯穿于教和学完整过程的始终。

  误区之二:“问答法”就是“启发式”

  “问答法”或“谈话法”、“提问法”是当今的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它最早源于古希腊苏格拉底对教师作用的一个比喻,他将教师比作产婆,意即产婆虽然自已不生孩子,却可以帮助他人生产出新的生命。他认为,教师的职业就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获得知识。他所谓的产婆术,即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正反两方面的问题,不断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澄清对事物的理解,得出正确的答案。他创造的"产婆术",直到今天仍被中西方教育界推崇备至。但是,有的教师错误地认为,启发式教学无非就是在课堂上多问几个"为什么",所以一上课就连珠炮似地向学生问个不停:"是不是呀?""对不对呀?""好不好呀?"等等。一些研究资料表明,国内一些中小学生平均每堂课的有效回答只占6 5 % ,这说明课堂教学中尚有一半提问是无效的。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没有疑问,就不会思考,就没有收获,就没有智力的发展,能力的培养,也就没有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善于巧设机关的问答,往往有柳暗花明之功,点石成金之效。简单而肤浅的是或非的一问一答,是毫无启发性实质意义的教学方式,无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请比较下面两个案例:

  [ 案例一] :《狐狸和乌鸦》一课的课堂教学(片断)

  师:乌鸦的羽毛漂不漂亮呀?

  生:不漂亮。

  师:叫的声音好不好听?

  生:不好听。

   师:狐狸狡不狡猾呀?

  生:狡猾。

  显然,这样的设计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更难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

  [ 案例二] :师:“我们大概听说过乌鸦反哺的故事吧?小乌鸦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它们小的时侯,大乌鸦非常爱它们,找到好东西从不舍得自已吃掉。有一天它飞出去,找到了一片肉,就叼了回来,落在窝边的树枝上,心里甭提多高兴啦,你们为它的孩子这下一定可以大饱口福了吧?没有哇!它的孩子根本没有吃到肉——它把肉喂了树下住着的那只狐狸啦!乌鸦为什么把肉给了狐狸呢?”待到学生基本熟悉了课文情节以后教师继续问道:“狐狸两次问好,乌鸦都没上当,为什么第三次就中了计呢?”教者这样趣问,学生的定向探究反射始终而活跃,易于清晰揭露注意对象的意义和作用。因此,我们说这课堂就是启发式。而"案例一"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不用动脑便可答出,无助于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这堂就不是启发式教学。

  把“问答法”、“谈话法”、“提问法”看成是“启发式”,主要是来自“满堂灌”,因为满堂灌是注入式,“问答式”自然就是“启发式”了。这种不加分析地将“问答法”或“谈话法”看成是“启发式”,是对“启发式教学”的曲解。


展开全文阅读
  误区之三:“讲授法”不是“启发式”

  “讲授法”就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而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从古到今,讲解都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最基本形式。2 5 0 0 年前的孔子的私学里,或是2 3 0 0 年前柏拉图的学园中,教师多采用讲解进行教学。即使在教学改革深入开展的今天,讲解仍是教学中最普遍的教学形式。因为知识的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智能的培养都离不开教师的讲解。课文中某些不易读懂的词句、重点、难点、难以理解,含义较深的地方,通过教师生动的讲解,就会变复杂为浅显,变深奥为通俗,使学生能够接受、理解。

  运用“讲授法”不等于“注入式”、“满堂灌”。“注入式”、“满堂灌”是把学生当做接受知识的容器,不注意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强制学生死记硬背。启发式则与之相反。只要讲解生动有趣、形象、逼真、透彻入理,做到“ 声声入耳、句句连心”,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较为全面的知识,并能把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发展智力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的“讲解法”就是“启发式”。不是“注入式”。例如,鲁迅先生讲《美国的阶级性》,并没有用什么大道理来加以论述,只是举出男人讨媳妇这个通俗浅显的话题,他说,男人到了一定的年龄总要讨媳妇的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美,大概是共同的要求。怎样才算美呢?文人笔下的美人是“杏脸柳腰”,“弱不禁风”,但农民决不讨这样的媳妇,因为她不能耕田,不会劳动,只能挂到墙上当画看。劳动人民要讨“腰臂圆壮,脸色红润”,能干活的姑娘,所以,“贾府里的焦大是不爱林妹妹的”!鲁迅先生把这样抽象的理论问题,用通俗的比喻,就生动形象地阐述清楚了。我们能说这样的讲授是“注入式”吗?当然,也有一些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听课没有积极性,这种仅凭纪律约束来使学生勉强接受的讲授无疑就是“注入式”。

  误区之四:“放手让学生提问”就是“启发式”

  有些教师说:“启发式”不就是要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动脑多问吗?那好,上课了,我就放手发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这种看法和做法,其实离启发式相去甚远。诚然,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这是启发式思想的体现,但是,人的思维常常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问题可以推动人们去进行积极的思惟,“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正是这个道理。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提问并不错,关键在于学生的提问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处围绕教学的目的提出问题,而不是漫无边际地提出问题,当学生提出游离于课文以外的问题时,教师要巧妙地引导,适当地调节,使学生的思路始终围绕课文不偏向。有位教师教《草船借箭》一课时,他先让学生读一遍课文,之后说:“你们谁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提出来”,于是学生纷纷提问:“周瑜让鲁肃去取箭,为什么还“饮洒取乐”?一点也不害怕?课文讲“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既然周瑜已经疑惑,为什么还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诸葛亮向鲁肃借船时,为什么不直接告诉鲁肃是去错箭?曹操怎么知道上当了”?……这样,学生七嘴八舌提出了二十多个问题,由于有些问题可笑,引起哄笑,课堂纪律松弛,教师组织纪律也占去不少时间。应当说这是一节失败的课。

  另一位老师在教《草船借箭》这一节课时,第一步通过预习,要求学生把课文读通顺。第二步,逐段理解内容,把课文读懂。第三步,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在借箭的过程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请读二、三段,重点读第三段,然后提出你不懂的问题。

  生:(读后)诸葛亮让鲁肃准备了什么?为什么不让周瑜知道?诸葛亮为什么断定曹操在这样的天气里只会放箭,不会轻易出兵?

  生:诸葛亮为什么选择第三天四更去借箭?

  生:诸葛亮为什么两次下令调转船头?

  生:课文为什么以《草船借箭》为题?

  ………………

  师:你们提出了不少问题,说明你们在阅读课文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这些问题正是课文不好理解的地方。

  教师就学生提出的问题逐个给于解答。教师不但给学生创造了发现问题的机会,时间安排得也比较合理,学生质疑也质在了关键处,问在了点子上,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中,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很明显,这一节课是比较成功的一节课,因为这节课,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因些,课堂上放手让学生提问并不等于就是启发式教学,我们鼓励学生质疑,也不是让无止境地提问题,而是要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比如,“多问几个为什么?”“反过来呢?”等等,长此以往,让学生养成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

  总之,在实施“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启发式”教学的实质,用“启发式”教学的思想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陷入各种各样的误区。

  2001年4月10日 

 

    

标签:教学论文 试论在实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谈两种作文修改方法
下一篇:对语文教学程式化的反思--年轻的语文教师对业务的寻思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