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352  
标签:教学论文
一枝一叶总关情(人教版必修)
   文课中的插图看似可有可无,但若是我们在教学时处处留意,并灵活地加以运用,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就对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插图在教学中的运用谈谈拙见。

一.运用插图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愿说,多说,会说,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习惯,教材中的插图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例如在教《黄河颂》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欣赏彩图,让他们用一些形容词来描述一下这两副图上的黄河,于是一时间从他们口中流出了许多词语:气势恢弘,汹涌澎湃,一泻万里,绵延万里,似一条绸缎,像一面镜子……然后,再让大家借着这飞扬的思绪,充满激情地朗诵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来描写黄河的,哪些词是大家说到的,哪些词是大家没有用到的.这样就从导入过渡到对课文的学习。利用插图,由学生自由的说代替老师的说的导入方法同样可用在《华南虎》,《马》等课文。

二.运用插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面是笔者教授《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的一个片段:

 师:刚才大家已经朗读了课文,而且通过讨论初步感知了内容,知道这是一场朋友间的聚会,是一次心灵的交融,思想的碰撞,那么同学们能够对照插图让这些朋友对号入座吗?

 (小组讨论五分钟)

生1:按顺时针方向数,第一个是伊万。屠格涅夫,因为课文中写到“仰坐”在沙发上,而且通过插图我们能看到他“古高卢斗士似的大胡须”。

师:观察非常仔细,而且能够用文字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很好。

生2:第二个应该是都德。从图上可以看出他“浓密卷发从头上一直披到肩上,与卷曲的胡须连成一片”。

生3: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们这一小组认为第三个才是都德,因为文中写到“也许是由于近视,他的眼光有时很模糊”,而且只有第三个才戴了眼镜。

师:看来出现了分歧,那么究竟谁是都德,还需要大家仔细阅读原文。

生4:虽然都德近视,但不一定就戴眼镜,况且左拉的眼睛也近视。我们认为第二个是都德,第三个是左拉,理由有两个:1 都德是卷发,胡须也是卷曲的;左拉是短发,而且脑门发达;2 从动作来看:都德举止活跃,手势生动;左拉“很少说话,总是歪坐着。“

师:即能够找出相同点,又能够发现不同点,看来你有一双“火眼金睛”。了不起。

生5:第五个应该是主人——福楼拜,因为他对人很热情,课文中写到“从这个人面前一步跨到那个人面前,带动得他的衣裤鼓起来,像一条渔船上的风帆。”

师:那剩下的一位应该是谁呢?

生6:应该是作者,只有作者和他们时常在一起,才能够观察得如此仔细,将他们刻画得如此栩栩如生。

以前上这课时,笔者是给出表格让学生填空,这只不过是将课文中的文字转化为表格中的文字,远没有给插图贴标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再比如上〈狼〉这课时,我让大家先找出与插图内容相关的语句-----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然后让大家在课后给课文配上插图,组成一幅连环画。这样将课文转化为图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记忆。

三.运用插图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让学生从插图 中发现问题不失为一种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好方法。

    《木兰诗》的教学过程中,有学生提出,插图对应的诗句是“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些句子体现了木兰的女儿情态——思念父母,可插图体现的却是木兰的飒爽英姿,没有体现出木兰的不舍,反倒是马儿不愿离开,有点喧宾夺主。于是大家纷纷想办法,有的提出让木兰骑在马背上,然后回头留恋地张望;有的提出让木兰静静地坐在黄河岸边,抬头仰望明月,来突出她的思念之情……

    在上《斑羚飞渡》时,学生又提出了一个问题,他们认为插图配得不好,如果将图中的左右内容,即斑羚群和镰刀头羊互换,这样,崖上只剩下头羊,更能够突出头羊的奉献,牺牲精神。

    当然,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课文插图的处理,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方法。只要我们明白“一枝一叶总关情”,我们就会让插图在教学环节中绽放它的风采。

 
标签:教学论文 一枝一叶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论语》(苏教版必修)
下一篇:展示华夏文化魅力(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