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1302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论钩——联接论点和论据的桥梁(人教版高一必修)
[训练要点]
掌握论钩——论据之后的分析方法
[训练点拨]
纵观同学们的议论文,普遍存在一个公共病:论据列举之后不会分析。所以,同学们大量的议论文都是属于“观点+例子”的油水隔离式,而不能成为“观点+例子+分析”这种水乳交融式。
我们不能小看论据之后的几句分析,它至关重要。因为同样一个论据可以用来说明不同的论点,而它的针对性要靠分析来限制。若论据列举之后不加分析,那么它与论点的关系往往就比较模糊,甚至脱节。
那么,论据之后的那些分析的话应称作什么呢?我想打个比方,如果把论点比作火车头,论据是车厢,那么这些分析的话实际是起着联结论点和论据的作用,相当于火车头与车厢之间的钩,就姑且叫它论钩吧。
论钩是怎样组成的呢?请看吴晗的《谈骨气》一文:
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论据:穷人不食嗟来之食。
论钩: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
(论据的简括)(联系词)(论点的要素)
不难看出,论钩的实质是指明论据对论点所起的作用。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对论据的浓缩,有时还可用“这”“此”来表示;第二部分联系词起连接作用;第三部分是论点或论点的要素。
简括之:论钩=“论据的简括”或“这”+联系词+论点或论点的要素
论钩的三部分位置可以变化。
常见的论钩有以下几种:
1、直接钩:直接点明论据和论点的关系。
方式:“这(”论据)+“表现”或“说明”+论点或论点的要素
例:上面所举的《谈骨气》。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
2、反问钩:用反问来强调论据和论点的关系。
方式:“这”+“岂不是说明”或“不是表现”+论点或论点的要素吗
例:论点:研究任何学问,欲求造诣深邃者,也不可有有几分呆气。
论据:牛顿思考问题时,将手表当成鸡蛋放入锅中煮。
论钩:这不是呆气的表现吗?
以上两种论钩适用于意义比较明显,内容比较简单的事实论据,后者更为有力。
3、假设钩:退一步说,假设在另一种情况下,就不会有这种结果,从反面证明这个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方式:假如、如果不具备论点要素1+那么就不会有论点要素2
例:论点:这无论怎么说都是一场大悲剧。李自成自然是一位悲剧的主人,而从李岩方面来看,悲剧意义尤其深刻。
论据:李自成未曾采纳李岩谏言的一段史料。
论钩:假若初进北京时,李自成听了李岩的话,使士卒不要懈怠了军纪,对吴三桂等及早采取了笼络政策,清人断不至于那样快的便入了关。又假若李岩收复河南之议得到实现,以李岩的深得人心必能独当一面,把农民解放的战斗转化为搞清的战争……个人悲剧扩大而成为民族的悲剧,这意义不能说是不深刻的。
这种论钩适宜内容较复杂的事实论据,能使论据与论点的关系被揭示得更充分。
4、析因钩:分析论据中哪些要素属于论点中的原因,哪些属于论点中的结果。
方式:这(论据)+因为论据符合论点要素1+所以产生论点要素2
例:论点:接近一个好人能使一个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一个人变坏。
论据:太原市有张氏兄妹均被判刑。
论钩:这是因为大的结交了坏人,所以不但影响了自己,也影响了自己的妹妹,一同走上了犯罪道路,危害之大,不可不察。
此钩类似前一种,不同在于前者是假设的情况,后者是就已经发生的情况进行分析。同样适宜对事实论据的分析。
5、喻理钩:当论据是用来比喻时,点明喻体与议论的本体的关系。
方式:(1)议论的本体皆是喻体之类。(2)将喻体加引号来运用。
例1:论点: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论据:守株待兔
论钩: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
例2:论点:把我们的身体变得小些,但是变得更加扎实些,我们就会变成无敌的了。
论据:孙行者变小虫战胜铁扇公主;小老虎战胜黔之驴。
论钩:我们八路军新四军是孙行者和小老虎,是很有办法对付日本妖精或日本驴子的。
例3:论点:由于一点点小小的疏忽,漏掉了一个因素,以致一着之差,全盘失误。
论据: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论钩:思想上的“金堤”,也可以溃于对某一顸因素疏忽所造成的“蚁穴”。
这种论钩着重找出两个互不相关的事物的相似点进行融合。
6、点睛钩:抓住论据的关键词加以强调,提示其与论点关键词在内涵上的一致性。
方式:论据的关键词就是论点关键词的意思。
例:论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论据:毛主席的话:“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分析,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趔的尺度。”“趔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论钩:这里说的“只有”、“才是”就是说,标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
这种论钩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抓住了论据的核心,使其意义更明显,适用于道理论据的阐述。
7、嵌入钩:将论点关键词嵌入论据中加以强调。
方式:论据要素+论点要素+论据要素
例:论点:要有入迷精神,才能发挥思考的威力。
论据:牛顿忙于计算月球轨道,把请朋友吃饭的事抛到九霄云外。
论钩:他入迷到了这种废寝忘的地步。
这种论钩将论据和论点彻底融为一体,连联系词都不要了,它适用于事实论据的阐述。
8、扩展钩:把论据意义扩展开去。
方式:由此可见+包含论点或论点要素的排比句
例:论点:思考是发明创造的决定性因素。
论据:瓦特通过思考而发明蒸汽机,毕升通过思考而发明活字印刷术。
论钩: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思考是人灯向科学进军的先导,是探索大自然秘密侦察兵,是创造发明之花的阳光雨露,是攀登科学顶峰的阶梯。
展开全文阅读
这种论钩文辞优美,很有气势,将论据的意义阐述得酣畅淋漓,适用几个论据后综述。
论钩当然不止上述这些,客观存在有待于不断充实完善。
总之,一个好的论钩应是能体现论据和论点的结合点,是论据抽象化和论点具体化的统一体。
上述几种论钩要使用时并非截然分开,常常混合使用。
[训练题目]
1、论据:陈景润为了攻克“哥德巴赫猜想”这道数学难题,演算用了六麻袋的草稿纸。
论点1:只争朝夕,奋力拼搏,才能实现远大理想。
论钩:那六麻袋稿纸,张张留下了争分夺秒的拼搏印记,张张都是驶向理想彼岸的风帆。
论点2:勤奋出成果。
论钩:可以说,他采到的数学“明珠”是他演算六麻袋稿纸流下的汗水凝成的,或者说是勤奋根上结出的甘果。
论点3:专心致志,才能成功。
论钩:那麻袋稿纸,每张都有是专心致志一丝不苟的产物,都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证明。
论点4:只有不畏困难,坚持不懈,才能不断前进。
论钩:这六麻袋稿纸不正是他在挫折探索中不屈不挠前进的纪录吗?
论点5:科学需要有献身精神。
论钩:这六麻袋稿纸张张凝聚着他的满腔热血,页页闪耀着他为数学献身的光芒。
2、论据:巴甫洛夫说:“不管人家对你们的评价多么高,你们总是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是个毫无知识的人。”
论点:在成绩面前要谦虚谨慎。
点睛钩:这里所说的敢干在别人赞扬声中承认自己“毫无知识”,实质就职提倡一种把成绩当作零,当作新起点的谦虚谨慎的态度。
扩展钩:谦虚谨慎是防止骄傲自满的清醒剂,是避免在人生道路摔跤的法宝,是产生前进动力的加油站。
3、论据:镜子能如实地昭出一个人脸上有没有污点。
论点:我们需要批评,才能发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喻理钩:批评正是一面帮助我们了现缺点和错误的镜子。
4、论据:孟母三迁
论点:良好的环境有利于人才的成长。
反问钩:孟母三迁不正是为孟子的成才创造良好的环境吗?
论点:人才的成长,主要靠本身的主观努力。
假设钩:假如孟子是一个不思上进的顽童,即使孟母四迁五迁,迁进孔府,孟子也不见得就能成才。
5、论据:爱因斯坦初到美国时,有个司机经常载他到各处去作“相对论”的学术报告。每次爱因斯坦在台上作演讲时,这个司机就坐在台下旁听。有一天,爱因斯坦又要去作报告了,司机问他内容是不是与上次相同,爱因斯坦说是,司机便说:“爱因斯坦先生,你怎么老是作这个报告,说实话,你好报告的内容我都说得出来了。”爱因斯坦笑着说:“那好哇,今天就请你作这个报告吧。”司机竟大大咧咧地走上讲台,冒充爱因斯坦讲起“相对论”来。这里的人都不认识爱因斯坦,因此都静静地听。司机呢,记性不错,讲得滔滔不绝。讲完以后,有个学者提了个问题,司机起初一愣,随即看了台下微笑的爱因斯坦,便镇定下来,说:“这个问题太简单了,连我的司机都会回答。”于是就把“司机”请到了台上。
论点(1):随机应变是摆脱困境的好办法。
假设与反问钩:假如司机不能随机应变,岂不是要出洋相了吗?
论点(2):名气往往能迷惑不明真相的人。
析因与反问钩:一个普通司机为什么能在神圣的讲坛作“相对论”的学术报告?不就是因为台下听众不认识他,而他又顶着爱因斯坦这位伟大科学家的名气吗?
论点(3):假的东西虽然能得逞一时,但经不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析因钩:为什么司机迦一个问题都回答不了?因为他是冒充的“爱因斯坦”,并没有具备爱因斯坦的智慧和才能,所以经不起学者的提问。
论点(4):对知识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还在知其所以然。
析因与嵌入钩:司机之所以回答不了学者的提问,是因为他对“相对论”只是“知其然”,充当了爱因斯坦的录音机而已,实际并不知“相对论”的“所以然”。
议论文段与段之间的衔接
[训练要点]
掌握议论文段与段之间衔接的方法
[训练点拨]
议论文段与段之间的衔接关系到结构是否严谨的问题。
且看一位考生写的两段文字:
小姑娘认为玫瑰花有刺,所以玫瑰园是个坏地方。这位小姑娘是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有人觉得这是个笑话。
有的人看到改革开放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就全盘否定改革开放,认为改革开放搞糟了,搞错了。他们被枝节的问题遮住了双眼,看不到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看不到主流是好的,这些人不是犯了类似小姑娘那样的毛病吗?
这两段文字,如果单从每段本身看,应该说,语句还是基本通顺的。但是,若把两段连起来读,便可发觉两段之间缺乏必要的过渡和连接,这种过渡和连接就叫段的衔接。
假若我们在这两段之间添上一句“其实,在现实中却不乏其例”,语气就立刻连贯了。可见,段的衔接是很重要的。
好的议论文,段与段之间的衔接大体上有下列几种情况:
一、论点与论据之间的衔接
1、当上段是论点,下段是古今中外的事实论据时,可用“古今中外许多事实都证明了这一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等过渡语来衔接。如果下段的事实论据涉及面并没有那第广,那么只要用“让我举些事实来说明”衔接就可以了。
2、当上段是论据,下段是由这个依据引出的论点时,它们之间可用“由此可见”、“”这个事例启示我们“来衔接。
二、论据与论据之间的衔接
1、当上段是古代的事实论据,下段是现实的事实论据时,它们之间常用的过渡语是“古代如此,现实也不例外”、“其实,现实也不乏其例”、‘现实何尝不是如此“等等。
2、当上段是反面论据,下段也是反面论据时,它们之间常用的过渡语是“无独有偶”等,需要说明的是,“无独有偶”这词含贬义,所以正面论据之间是这宜采用的。
3、当上段是正面论据,下段是反面论据时,它们之间可用“然而……却不是这样“、”但是,无庸讳言,与此相反的现象有确存在”来衔接。
4、当上段是小的事实论据,下段是大的事实论据时,可用“推面广之……也是如此”来衔接。
5、如果上段是以别人的事实为依据,下段是以自己的经画为论据,那么它们之间可用“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来衔接。
三、论述与论述之间的衔接
1、若上段论述的是原因,下段论述的是结果;或上一段论述的是结果,下一段论述这的是原因,那么,前者可用“其结果是”,后者可用“其原因何在”的过渡语来衔接。
2、若下一段论述比上一段论述的意思更进一层,两段之间可用“还应着重指出”、“再进一步说”、“更值得注意的是”来衔接。
3、若上段论述的是一般问题,那么前者可用“具体说来”,“个别来看”,后者可用“一般说来”、“总的看来”之类的词语来衔接。
4、上一段是总述,下一段是分述,那么常用“分述如下”、“有如下几个方面”来衔接。
5、假若几段论述属并列关系,机时可用“首先”、“其次”、“再次”来衔接。
6、假如下一段信纸述的间思是对上一段论述的意思的补充,常用的过渡语是“还有”、“还要加以说明的是”等等。
7、假如上一段论述一个问题,下一段转入另一个问题,段与段之间可用设问来过渡。
综上所述,衔接段落的过渡语的特点是必须承上启下,所以我们在运用时务必要因文面异,瞻前顾后,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训练题目]
在下面这篇文章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衔接语:
兼听而不盲从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不同的人对待错误有不同一态度。古希腊画家亚尔曾把自己的画摆在大街上听取意见,对的就当场改正。一个鞋匠批评他的鞋画得不对,他立即改正了。这个鞋匠又批评画上的其他部分,他忍不住说道:“你还是只批评你的鞋子好了。”
(1)
对待批评意见应当做到兼听而不盲从。
人们当然不希望自己犯错误,这正如一个人希望自己永远不犯病一样。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犯错误是难免的。犯了错误不要紧,要紧的是如何对待错误,听取意见,从而改正错误。
(2)
(3) ,应该做到“兼听”。我们要以像亚尔一样,敢于暴露自己,多方听取意见。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错误,并及时改正它。孟子说:“人告之以过则喜。“只有多方听取意见,才能发现自己的缺点、错误,进而分析其原因,听取改正的方法,以防再犯类似的错误,真正做到”吃一堑,长一智“,使自己在不断修正过程中趋向完善。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论钩——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议论文语言的锤炼(人教版高一必修)
下一篇:
作文指导——材料与题目的对接(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