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426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友之道》教案
李建辉

      教学目的 1 疏通课文,积累有关的文言文基础知识(练习二)

      2准确理解课文涉及的交友之道,评析其中“恭”“敬”“兄弟”等概念(练习一)

      3 继续训练文言文断句和翻译的能力(练习三 练习四)

      第一课时(2007年3月19日 星期一)

      内容课堂预习,尝试完成练习二练习三,收集学生预习中的质疑点。

      步骤

      一 导入,由口头作文引入到“友情”的话题上来

      二 学生疏通课文,教师巡视,逐段展示原文与译文

      三完成练习二,先让学生在课本上翻译习题中的例句,然后重点提示,并展示如下:

      思考·探究二 文言文基础知识

      1 翻译下列各句,然后判断其句式

      ① 焉知来者不如今也?

      翻译:怎么知道后来的人不如现在的人呢?(疑问)

      ②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翻译: 普天下的人都是兄弟。(判断句)

      ③ 异乎吾所闻。

      翻译:和我听说的不一样。(倒装句)

      ④ 人皆有兄弟,我独忘

      翻译:人家都有兄弟,只要我没有。(省略句)

      ⑤ 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

      翻译:办丧事不能不努力,不被酒所困扰。(被动)

      2 辨别下列各句中虚词的用法

      (1)者

      仁者,其言也讱。

      翻译:仁义的人,他说话很谨慎。

      能使枉者直。

      翻译:能够使邪恶的人变得正直。

      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

      翻译:那求名声的,表面追求仁义行为上却总违背。

      富而好礼者也。

      翻译:是富贵而喜好礼仪的人。

      士卒亡者过半矣。

      翻译:逃跑的士卒超过了一半。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

      翻译:君子所重视的道义有三个方面

      (2)则

      君子不重,则不威。

      翻译:君子如果不庄重严肃,那么就不能树立威信

      子行三军,则谁与?

      翻译:您如果统帅三军,那么和谁在一起共事呢 。

      然则师愈与?

      翻译:既然这样,那么谁能与子张比呢?

      今则无。

      翻译:现在却没有了。

      德则不兢,寻盟何为?

      翻译:仁德如果不能坚持到底,那么结盟又有什么用呢?

      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翻译:如果没有固定不变的产业,就没有固定不变的心。

      四,在作业本上完成练习三,学生快速(4分钟)完成后,教师提示并展示如下:

      思考·探究三 把《颜渊 五》 翻译成现代汉语。

      [原文]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译文]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的规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

      五公布学生质疑的点,表扬提出问题的同学,并把这些质疑点让学生课后思考

      课后归纳整理学生质疑点如下:

      1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一句分号前后两个分句是什么关系?(刘宝生)

      2 “人皆有兄弟,我独亡”中“亡”字应该怎样读?(葛璎萍)

      2 我交友都讲究不要歧视,为什么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林惠花)


展开全文阅读
      3 按照课本解释三种“损友”就是“逢迎谄媚、阿谀奉承、花言巧语”似乎三者没有区别,为什么要分别用“便辟”“善柔”“便佞”来称之呢?(谢敏敏等)

      4 “乐节礼乐”译成“以有节制的礼乐为快乐”或“以礼乐调节自己为喜好”,那句更准?(江滢)

      5 子夏与子张两人是什么关系?(黄裕鑫等)

      第二课时(2007年3月20日 星期二)

      内容 理解课文涉及的交友之道,评析其中“恭”“敬”“兄弟”等概念(练习一)

      步骤

      一 导入由口头作文引入到“交友”的话题,然后再由此说的“交流”,鼓励大胆质疑

      展示上节课学生的质疑点

      二 围绕着上节学生的质疑,逐点讨论,并适当延伸

      1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一句分号前后两个分句是什么关系?(刘宝生)

      (明确:按照我的理解,此句中第一逗号应该点在“君子”之后,那么分号前后的关系就是递进关系。前一个说一般的行为举止,后一分句说特殊的行为;整个句子可以理解为“君子行为如果不庄重办事不严肃认真,那么不但不能树立威信,而且学习的知识也不能巩固”。不过按照并列关系也可以,只是觉得前后两个分句连接就似乎不那么自然。)

      2 “人皆有兄弟,我独亡”中“亡”字应该怎样读?(葛璎萍)

      (明确:这个字应该读“wú”通“无”。对于文言文中字音,我以为只有那些有区别意义的才有记住的必要。比如“乐节礼乐”,前一个“乐”是快乐的“乐”lè,后一个是音乐的“乐”yuè,读音应该区别开来;而像在“知者乐山,仁者乐水”中的“乐”有人说古音要读“yáo”,而意思不变,这就没有必要去记了,即便确实是有这样的古音,也不该我们一般人去记。)

      3 我交友都讲究不要歧视,为什么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林惠花)

      (明确:孔子在这里说的“不如己者”是从人的道德修养水平方面去考量的,而不是人的身份财富。)

      延伸追问: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的交友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明确:就是他反复强调的“仁义道德”,而不是富贵,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文化素质精神境界。)

      4 按照课本解释三种“损友”就是“逢迎谄媚、阿谀奉承、花言巧语”似乎三者没有区别,为什么要分别用“便辟”“善柔”“便佞”来称之呢?(谢敏敏等)

      (明确:这些翻译确实不够明确,没有注意与上文对应,还有“辟”“便”等关键字没有正面解释。事实这三种损友是有区别的,“便辟”是与益友中的“直”对应的,直,就是正直的人,那么这个“便辟”就是引诱自己走邪路的人,“便”在此读pián,取“安逸”之义,辟,通“僻”,不正之义,连起来理解就是“用好处引诱自己走不正之道”;“善柔”与益友中的“谅”对应,谅,就是诚实的人,或者说就是那种实话实说的人,而“善柔”就是口蜜腹剑的人;“便佞”与益友中的“多闻”对应,多闻是指知识渊博的人,“便佞”就是口惠而实不至的人,这里的“便”也读pián,与“佞”都是指能说会道,可是这种人只会耍嘴皮子,不能干实事,甚至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延伸追问:孔子交友的三条标准是什么?

      (明确:三条标准是,为人是否正直;进言是否诚实,办事是否扎实;或者表述为是否正直,诚实与否,有无真才实学。)

      5“乐节礼乐”译成“以有节制的礼乐为快乐”或“以礼乐调节自己为喜好”,那句更准?(江滢)

      (明确:像课本上那样,译成“以有节制的礼乐为快乐”更好,因为第一这更符合孔子“中庸”的思想,他说 “过犹不及”,当“有节制”才对;第二,从句子结构上看这样和上下句式更接近。)

      6 子夏与子张两人是什么关系?(黄裕鑫等)

      (明确:他们是同学关系。)

      延伸追问:他们两个交友的原则有什么不同,又与他们的老师孔子的有何异同?

      (明确:子夏的交友原则在此文中表达是不明确的,他说的“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是典型的空话,什么是“可”什么是“不可”谁弄得明白,不过从交友考察对象上,他与孔子一样,都是看重对方的,而子张却把要求自己作为重点,认为自己道德修养境界才是交友的最高原则,这在内容上又与孔子相同,都把仁义道德作为原则,不同的是孔子有个“如己”的条件,而子张却没有,在这点上,他似乎比老师还更宽容,境界更高。)

      三,结合练习一,归结课文内容,讨论展示如下:

      思考·探究一 学习课文,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 孔子的交友之道有道理吗?请说说他给你的启发。

      答:孔子的交友有原则和标准,一个基本原则就算要有道德修养(仁义),三个标准:是否正直,坦诚与否,有无知识。如果把这些标准原则抽象出来,自然是有道理。我们交友要以精神满足为基本原则,不应该以物质功利为目的,还有要诚恳,做诤友。值得指出的是,友情固然是一种精神,我们以友情为重,但是这种精神的呈现还必须有表现的物质形式做载体,既不能一这个载体的物质价值来衡量情谊的轻重,有不能“虚无主义”地以为,反正我心里有对方就行,吝啬得连句问候语都没有。

      2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根据这个句子辨析“恭”与“敬”的异同,并说说怎样理解“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答:“恭敬”都是恭谨有礼、不怠慢,彬彬有礼。不同在于“恭”侧重内心,多指做事严肃认真,“敬”侧重外在表现,多指与人交往的谦恭态度。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是子夏劝慰司马牛的话,按照原文本义来理解,就是子夏希望司马牛别为失去兄弟难过,认为只要自己注意个人的道德修养,就能结识到许多“志同道合”的兄弟。可是这句后来被广泛地引用,更多地表达着中国人的一种交友的理想,也演绎出了中国传统社会中不少桃园结义的故事。对此,我是这样理解的,我们这种宗法式社会因为缺乏结合力,只能靠血缘维系人的关系,可是在现实社会里,弑君杀兄每每成了争权夺利的基本形式,所以,这样故事恰恰是生活在稀缺兄弟之情的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状况,我以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思考,一方面,我们传统社会不屑“利益”,还企图克制人的利己性,从来也没有思考过怎样划定各自的利益边界;另一方面,我们又高唱着“仁义”道德之歌,企图用这样“德”来治理社会,却不注重法律制度的建设,因此,许多“伪君子”应运而生社会诚信大量流失,让人生活在“孤独”中,不敢“与陌生人说话”,使人们交往的成本成倍加大,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发展。今天当我们理直气壮追求个人幸福的时候,更应该对这种文化遗产进行清理,批判地吸收。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友之道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交友之道》教材教法
下一篇:歌词二首《毕业歌》《友谊地久天长》教案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