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高考范文
阅读:607  
标签:高考范文
高考作文答问(二)


曹 阳

1.怎样摆好“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的关系?

答:新的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个等级,其中“发展等级”是新事物,大家十分关心.有些老师和同学问:怎样进行作文训练才能达到“发展等级”的要求呢?如果不注意“发展等级”训练,似乎自己“跟不上趟儿”,也对不起那些有可能拿“发展等级”分(10分)的学生;而如果大抓特抓“发展等级”训练,回头看看自己的学生,似乎连“基础等级”的分都得分率不高,何谈拿”发展等级”的分呢?

   对这一问题,我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也请教了一些专家学者,弄清了一个问题:只有脚踏实地,才能一跃而起.那些考场发挥很好的学生,都是平时写作基础很好的学生.同样,要想在考场上超水平发挥,也只有老老实实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才能达到. “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是既有区别又相统一的,统一就统一在 “只有脚踏实地,才能一跃而起”这句话上.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最切合实际的还是打好基础,所以训练重点还是要针对大多数,还是要保证大多数学生高考作文达到“符合题意”“符合文体要求”“内容充实”“思想健康”“中心明确”“结构完整”“语言通顺”这些基本要求.我在北京大学高考阅卷点担任作文组的组长,我当时就强烈感到: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在低层次问题上少丢一些分,那么作文的整体成绩就会大大提高.很多考生的作文大丢其分并不是丢在高等级要求上,而是丢在低等级要求上,丢在诸如“内容不充实”“中心不明确”等基本项上.如果我们的训练只是使极少数考生得到了“发展等级”分,而大多数考生不但与“发展等级”分无缘,而且连“基础等级” 分都得分率不高,那么,我们的训练就是失败的,起码是得不偿失的,同时会大大影响一个学校或一个地区的整体成绩.有一年高考阅卷时,我在北京大学《阅卷纵横》上发表了一篇《高考作文8个易丢分点》的文章,后来很多报刊都转载了.写的是我当时颇为痛心疾首的问题:如果我们的老师,在考生走进考场之前,就某些基本意识多叮嘱自己的学生几句,就能有效提高作文成绩.当然,有些老师叮嘱到了并且反复叮嘱了,考生一紧张就给忘了.但我们现在说的就是要强化基本能力基本意识的训练,把这一点给它砸实.如果我们认为问题不大了,放松了“基础等级”各项训练,那么我们就又要写《高考作文8个易丢分点》这样的总结教训的文章了.

    我这样说,岂不是不太重视“发展等级”训练吗?不是不重视,我是很注意研究怎样训

练才能有效提高“发展等级”各项指标的.但我研究的结果,发现两个问题:一个是“发展

等级”中的很多要求,正是我们平时作文训练时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例如“揭示问题产生的

原因”“细节生动,形象丰满”等等.这些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实际上就是“基础等级”中

“内容充实”这项要求的具体化,或是说在“基础等级”上的自然“一跃”而已.抓好基本

训练,就能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把“发展等级”促上去.当然,也有一些“发展等级”

中的要求的确很高,如能够“透过现象深入本质”“预感事物发展的趋势和结果”等等.但这

些要求的达到,是合力作用的结果,并不是仅仅靠我们短期内作文训练所能解决的.我们的

近期作文训练最能有效解决的,还是“基础等级”中的各项要求.在达到“基础等级”中各项

要求的基础上,才会在较大面积上发生“飞跃”.这有点像“压板(跷跷板)”的道理:想让一

边抬高,可以去压低另一边,相反相成,相辅相成.

     在抓好“基础等级”训练的前提下,我们也要抓好学生“发展等级”能力训练。这里先理清一个认识:抓基础,促发展.避免一窝蜂地去追“发展等级”,否则,可能事与愿违,反而给考生平添许多心理压力.

2.什么是“意境深远”?怎样做到“意境深远”?

答:我们不能用评价专家学者的作品的标准来评价高考作文。我们所说的“意境深远”,包含以下几个要素:1、有情境。2、典型性。3、有情感。当我们的眼睛接触到文字时,由文字传达的抽象信息便在我们的脑海里化作了具体形象,这种具体形象的产生是作品和读者互动的结果。但从评价文章的角度来说,越能给读者带来丰富的想象的作品,也就是越能使读者感受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景、形象和人物的情感的作品就越有意境,这就是“意境深远”的含义。在要求学生努力达到“意境深远”的问题上,一定要注意学生的习作不等于文艺创作,要考虑高考考场气氛给人的心理压力这样两个因素,不能做脱离考生实际的过高要求。

3.怎样理解“发展等级”里的“有文采”?

答:“文采”一词既指文学才华,又指语言运用得好。新颁《考试说明》里的

“有文采”要求,是指对语言运用的高层次要求。张志公先生说:“语言是一种丰富多彩、变化无穷的东西,人借助语言所表达的思想也是多种多样的。要把语言掌握得十分纯熟,十分准确,不经过艰苦的学习是办不到的。运用语言首先得运用得对,进一步还得运用得好。”“运用语言运用得好不好,情形就复杂得多了。怎么叫对,有些固定的标准;怎么叫好,那可没有止境。说一般的原则,运用得好的语言,首先必须准确,必须对。不准,不对,无论如何也谈不上好;准了,对了,就绝不至于怎么坏。再进一步,语言得鲜明、生动。意思不错,也合规矩,可就是说得疙里疙瘩的,别别扭扭的,拖泥带水的,那还不好;要爽朗,要干净。对了,爽朗了,干净了,还要求生动。干干巴巴的话,有气无力的话,都是不好的。要有骨头有肉,要有优美的风趣,要有力量。”

以上所引张志公老先生的话,说明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有文采”是指“运用得好”。另一个是运用得好得语言是准确 、鲜明、生动的语言。

通过什么途径做到语言运用“准确、鲜明、生动”呢?我认为,应该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注意锤炼词语,使词语精炼、丰富。2、注意选用句式,使句式灵活多样。3、注意运用修辞,使语言更具形象性。


展开全文阅读
我们在评价学生的语言是否具有文采的时候,要注意不要把“发展等级”的评价标准与我们平时语言训练的重点混为一谈。要记住张志公先生的话:“‘辞达而已矣’,这应当是我们的基本要求。‘辞达’并不容易,马虎不得。真正做到‘辞达’,那跟‘言之有文’即使不能等同,也是相差几希了。”

要抓好“文采”与“辞达”的关系表达,是高考作文考查的主项。语言,又是“表达”的主项。语言有文采,确实可以大大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展示作者的写作才华。但文采不等于矫揉造作,它是作者文化底蕴的外现,是长期语言锤炼的结果。文采不等于堆砌辞藻,一味追求堆砌辞藻式的“文采”,不但不给人美感,还会以辞害意。高考作文的语言,首先要“辞达”。张志公先生说:“辞达是最基本的要求,有文采则是在辞达的基础上的进一步要求。”“运用得好的语言,首先必须准确,必须对。不准,不对,无论如何也谈不上好。”从99高考阅卷情况来看,不少考生在表达上的失分主要失在病句较多上,如果连话都说不通顺,那是根本谈不上文采的。如果大幅度消灭病句,就能明显提高作文成绩。好的语言是训练而来的,所以我们应在训练语言上多下功夫,尤其在训练语言的规范、简明、连贯、得体上多下功夫。对高三学生来说,可以从两方面有效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第一、采用自改和互改的方式修改习作。第二、诵读范文,揣摩语言,潜移默化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甚至语言风格。从高考赋分趋势看,在某些方面有突出长处的考生作文会获较大幅度的提分或加分,语言就自然而然摆在了突出的位置上,抓语言训练,决非“远水解不了近渴”,而是最易见成效的训练点之一,所以,切实抓好语言训练,应是高考作文训练的主要任务之一。

4.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是什么?

答:继续坚持出“开放型”作文题目,为考生发挥创造性提供广阔天地。

①写作范围的开放——话题作文。

②写作文体的开放——淡化文体(但不能淡化文体意识)。

③写作要求的开放——降低审题难度(但有一定的的限制)。

高考作文命题人员在命题时是怎么想的,当然是我们高三语文教师所特别关注的,更是

我们高三学生所特别想知道的。其实,高考作文命题人员在命题时是怎么想的这个问题并不神秘,因为虽然不同的命题人员在不同的命题时间间会有不同的具体想法,却不是随意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虽然命题可以千变万化,但有若干原则是必须遵循的。据参预高考命

题的人员讲,以下几点就是这样的原则:

第一.“积极的。”

我想,所谓“积极的”,就我们中学而言,恐怕指的是以下几个意思:

① 励考生表达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而不引导考生发牢骚或表达其他一些

不利于自身素质全面提高的思想感情。

② 今后中学作文教学能起正确的导向作用,有利于中学进行素质教育。

③ 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思维素质和表达素质,特别要鼓励学生积极进行

创造性思维活动。

  第二.“有意义的”

我想,所谓“有意义的”,就我们中学而言,有以下几个意思:

① 对性强,有利于解决具体的思想问题或社会问题。

② 较大的发挥空间,体现出较好的区分度,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使各种不同

水平的考生最大限度地展现自己的写作才能。

第三.“贴近生活的”

 “贴近生活”,主要有以下两个意思:

① 题有现实意义,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避免空谈漫议。

② 题有调动作用,是考生关心的,迫切希望解决的,以此激发考生的表达欲,调动

考生的写作积极性。

第四.“猜不着的”

这一条很有意思。为什么要有这一条呢?看来是专门对付那些喜欢猜题的、押宝的,让

他们占不着便宜,避免宿构和套写,以此保证选拔的效度。这一条对我们有很强的警示作用:不要盲目“跟风”,不要心存侥幸,要扎扎实实练好写作基本功。

第五.“有话说的”

这一条很简单,跟第二条有紧密联系,命题所选话题应是考生熟悉的,人人有话可说,以此保证考试的公平性。

最后,还得借用高考命题人员的话:高考作文训练,最重要的是打好基础,以不变应万变。这才是最好的法宝。

5、考前需不需要构思几篇文章?

答:这个问题几乎可以说是不是问题的问题。我们在高考前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写作也在其中。这个准备有长期的,也有临近考试的,都是自然而又平常的。那么为什么考前构思几篇文章要那么羞羞答答的呢?似乎考前构思好几篇文章,就有“宿构”的嫌疑,就是有投机取巧的动机,这实在是一种对人不近情理的指责或过于苛刻的自责。如果反过来问,我们在临近高考的时候,能否停止包括构思训练在内的作文训练呢?显然不能,因为古人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道理大家都懂得。写作也是一样,讲究笔耕不辍,可以说越写越熟练,越不写越手生。体育比赛讲究“热身赛”,我们在进行高考写作前,也要“热热手”。但是,为什么会产生“宿构”的非议和“投机取巧”的自责呢?恐怕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来自社会,在反对“宿构套写”的声浪中把正常的考前训练也反对掉了;另一个来自自身,担心考前给学生出的作文题会给学生留下太深的印象,好像就是自己给学生“押的宝”,“押”准了还好说,“押”不准就有误人子弟的担待。其实,大多数教师是不赞成“押宝”的,所以他们的本心不过是考前拾遗补缺,强化训练而已,不料和押题扯到了一起,甚至和“宿构套写”挂上了钩,所以,他们也搞不清考前要不要给学生进行“构思几篇文章”的训练了。其实,有经验的教师会告诉即将走进考场的学生,构思几篇文章,不是为了在考试时照搬,也不是为了改头换面仿写,而是整个作文训练的一部分。当然,这时的训练会有特定的目的,但这个目的绝不是为了“照抄”,而是为了“强化重点,拾遗补缺”。

有没有考试作文正好用上考前所准备的作文的情况呢?当然有。这正好说明教师指导到位,学生复习到位,这是天大的好事情,所谓的“占了便宜”,就是“理所当然”的了,不能算作“照抄”,因为“抄的是自己的”,表现出自己有这份才能,和高考的目的和作用是一致的。与“生拉硬拽的宿构”甚至包括“套写或仿写”没有任何关系,因为考场作文和自己平时准备的作文“和榫”,这正是准备充足和理解正确的表现,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同样是一种阅读功夫和写作功夫的表现。

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对学生进行考前构思训练,事实证明,有备而来与打无准备之仗,结果是大不相同的。

6、考前为什么突然觉得不会写作文了?

答:很多优秀的学生考前都会有这样的感觉:自己什么都不会了,老师教自己的一些必须记得清清楚楚的东西也记不起来了。如果考前产生这样的感觉,不要惊慌,更不要自责,要告诉自己“这是正常的应激反应”。这样的反应,是高度紧张状况下对自己实际力量估计上的错觉。不要相信它,也不要太在乎它,只要一投入到情景中,就会正常发挥如故。语文学科有其自身特点,它在系统性上和明晰性上都不可和数学物理同日而语。语文这个概念包括的范围非常宽,有人说它“等同于生活”。这样说虽然并不严谨,但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语文涉及的领域非常宽泛这样一个特点。学语文是无法在短期内突击进步的,它要靠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考试时,要相信自己“功到自然成”,而不要去回忆自己究竟掌握了那些“知识点”,否则,只会徒劳无功。

作文能力一旦养成,不是随随便便就丧失的。一旦具有了某种程度的写作能力,就不会轻易丧失掉这种能力,除非自己长期不求进步,才会日益淡化这种能力。一个人的思维习惯和特点,他的生活积累和语言风格,都不是可以一下子根本改变的。所以,要相信自己,不要自己吓唬自己,不要受考场紧张情绪甚至某些应激反应的影响,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

7、高考语文应该用多少时间写作文?


展开余文
有些教师这样说:一分钟取一分。这种说法大概是一种机械运算的结论:高考语文总分是150分,考试时间是两个半小时,正好也是150分钟。其实从实际上的时间分配看,绝大多数考生在时间的分配上,很难达到给作文60分钟(作文的分数是60分)。我们并不强求考生给作文60分钟的时间,从考卷的题量上说和历届考生的时间分配上说,我们仅仅要求考生给作文的时间不要少于40分钟,这是底线。从最近几年的有关调查看,大多数考生能够分配给作文的时间也就是40分钟左右。有的考生不知不觉中,分给写作的时间往往没能达到这个底线,这对写好考场作文是十分不利的。首先从认识上说,作文几乎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不能不重视。再从心理状态说,给作文的时间少了,情急之中很难静下心来好好构思谋篇,很难进入很好的创作状态。再从科学的计算看,高考作文字数要求一般不少于700字,而且要字体工整,字迹清晰,决不是可以写龙飞凤舞的草书来急就的。所以,要给审题、构思和成篇以充足的时间,少于40分钟是难以取得好成绩的。

有的考生连这40分钟都保证不了,这就是问题了。时间从哪里来?只能从合理分配中来。什么是合理分配呢?就是前面分值少的题目不要分配给它过多的时间,会就是会,不会也不要苦苦地想,赶紧望下做,不要造成前松后紧的局面。从作文的分值比重看,作文应该是得分的大项,要保证它应该占的时间量,不要在不自觉中被前面的题目冲挤掉了时间。如果时间确实不够了,也要放弃单项小题,不要挤占作文时间,这才是明智的选择。

8、写高考作文时在卷面上要注意什么?

高考作文是对考生素质的全方位考查,阅卷教师通过高考试卷对考生的综合素质进

行多方面的审视,这其中就包括考生作文卷面是否整洁,字迹是否清晰,字体是否工整等

等。有的考生只注意自己文章的内容,而不注意文章的外在形式,往往因此丢分。

1999年高考作文分项给分时,我作过一个统计:找一些内容较好而在卷面上被扣分的作文,再找一些虽然内容不如上面那些作文好,但卷面整洁没有被扣分的作文,两相比较,我吃惊的发现两类作文的得分情况居然差不多,甚至可以说在同一分数线上。这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现象,它告诉我们,高考作文得分,绝不仅仅是由文章的内容决定的,而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其中卷面质量就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00年高考作文评卷标准虽然发生了变化,不再像1999年那样分项分等打分,但是与以往相同的是,阅卷教师就考生作文的综合情况打分,既要看内容,也要看形式,如果一篇作文的内容很好,而字迹不清,字体歪七扭八,甚至在卷面上涂涂改改,那么这篇作文很难进入“一类”。

从阅卷方面说,阅卷时两个阅卷员一组,共同负责给一篇作文打分。虽然阅卷教师尽心尽力,但是由于时间和任务量的压力,绝没有时间对一篇字迹不清、歪七扭八的作文进行仔仔细细的辨认,阅卷教师读不顺就认为你写不顺, 所以,高考作文卷面质量绝不是个小问题,在这一点上,是极有可能“四两拨千斤”的。

正因为高考作文的卷面质量非常重要,所以有经验的指导教师会在平时写作训练中对学生作文的字体和字迹有一定的要求,会反复叮嘱参加高考的学生不要忽视卷面质量。当然,所谓字迹清楚,是指让阅卷教师很容易就能辨认出写的是什么字,所谓字体工整,也是指横平竖直,决不是指“字写得很帅”,决不是书法比赛,决不要“龙飞凤舞”。在平时训练中,可以作一作时间统计:写什么样的字体,写多少字,用多长时间,这样才能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9. 话题作文有哪些特点?

答: 话题型作文试题有三个主要特点:第一,题目只提供写作内容围绕的核心,而不以标题形式提供具体明确的主旨。第二,只提供写作范围,而且范围相当宽泛,要求所写内容与话题相关即可,不要求先归纳试题所供材料的中心意思然后紧扣这一中心意思做文章。第三,话题作文一般要求自拟文题,一般来说非话题作文不要求自拟文题或不能另立文题。

在以上三个主要特点中,最主要的是“范围宽泛”这个特点,由于“范围宽泛”,给写

作者提供了更广泛的发挥空间,有利于写作者表现个性特征,有利于选拔人才。可以说,以

话题作文作为高考作文主要题型之一,是高考作文命题成熟的表现。

10.写好话题作文应注意写什么?

答:要想写好话题作文,首先要善于“化大为小”。话题作文的写作范围那么宽泛,如果仅

把话题当作一个僵死的的概念,看为“铁板一块,不可分割”的整体,笼而统之去做文章,

势必内容空泛、文意散漫。所以,写好话题作文的第一个本事是“目无全牛”,善于在一个

大的、宽泛的范围内,“择其一点,不及其余”,也就是只写“大范围”中的“某一方面”,给

自己提供了一个充分发挥、具体表现的好舞台,这样才能在800字左右的篇幅内写出立意鲜

明集中、内容具体充实好文章。注意:不求“面面俱到”,只求“一针见血”。拿2000年高考

作文来说,要把“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样一个大范围“化而小之”,变为一个具体的小范围

,例如可以写“生活态度”方面的,也可以写“辨明是非”方面的,“意识转变”“思维方式”

“教育改革”“道德修养”“人物评价”“历史反思”“职业选择”“个性发展”等等方面的都可

以写,这样,“化大为小”,“化空为实”,文章才能“出彩”,才能出现题材多样、迭彩纷呈的

好局面。再拿下面一个话题作文为例:请以“压力”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作文。要善于“以问领写”:“什么可以构成压力?”“有没有压力?”“压力来自何方?”

“压力带来什么?”“怎样对待压力?”等等,然后自己回答这些问题,从这些回答中选择一

二来写文章,达到“化大为小”的目的。可以写压力来自过重负担,也可以写压力来自责任

感;可以写压力的从无到有,也可以写压力的从有到无;可以写压力来自外界,也可以写压

力来自自身;可以写在重压下喘不过气来,也可以写变压力为动力;可以写要善于自我减

压,也可以写“把压力放在肩上,不要放在心上”等等。要选择其中一个来写,不要贪多,

否则会造成东拉西扯,空谈漫议。

提醒注意:善于“化大为小”,还要善于“以小见大”,从小的方面表现深刻的主题。

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小的方面”的时候,注意所选方面的“现实性、针对性、典型性”。

写好话题作文的第二个本事是“独辟蹊径,表现个性”。《考试说明》“发展等级”要求考生作文“有个性特征”,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增强“选择意识”。首先要善于选择自己熟悉的、想说的(有话可说的),有一定拓展空间的写作内容去写。要善于选择新的切入点,也就是从新的方面认识事物、表现事物。拿2000年高考话题作文来说,可以从“认识世界的多样性”“看到事物的两面性”“讲究包容性”“承认差异性”“尊重并发展个性”“增强批判性” “鼓励创新性” “反对僵死性”“提倡灵活性” 等多种角度做文章,不要简单地停留在原话题的“丰富多彩”上原地转磨盘,更不要简单地仅仅用一些事例去佐证原话题的正确性。注意:只要和“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相关,就都符合话题作文写作的要求,不要错把“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当作一成不变的命题。当然,“有个性特征”还表现在文章的构思上和表达上,但最主要的是“独具慧眼”,在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角度上做到独辟蹊径,表现出文章的新颖性和作者的创造性。

标签:高考范文 高考作文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高考作文要“感情真挚”,如何评定?
下一篇:浅谈“醉翁”之意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