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2333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苏教版高一必修)
 一、导入:  

                                           雨夜(北宋•张咏)  

                              帘幕萧萧竹院深,客怀孤寂伴灯吟。  

                              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无端:没来由,没道理)  

      这首诗的题目是“雨夜”,下雨的晚上。作者对这雨是什么态度?(不喜欢,讨厌。)为什么?张咏讨厌雨因为雨一声一声唤起了他无限的思乡之愁!可今天有一位作家似乎很喜欢这雨,还要我们也“听听那冷雨”。这原因又在哪里呢?且让我们走进他的文章,听听他的雨声,听听他的心声。

二 文章分析

 1、课文哪些小节是描写听雨的?作者都在哪些地方听雨?  

      学生回答:5——10是听雨 

     蒋捷的词里面听(5节)            在王禹偁的竹楼听(6节)  

     在大陆的屋瓦下听(7节)          在日式的古屋里听(9-10节) 

 2、作者借听雨表达了什么感情?          思乡之愁 

 3、找出文中的依据,蕴涵这种乡思乡愁感情的句子。  

     第5节——“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二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  

     第6节——“尤其是铿铿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  

     第10节——“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 

4、第一部分研讨:写雨季引起“他”对祖国故土浓郁的牵挂和坚定的信念。 

⑴第一自然段里有一句话点明了全文的思路,请找出这句话。 

——雨里风里,走入霏霏更令人想入非非(板书) 

⑵“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那里来的。” 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黑白片的味道”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是“从安东尼奥那里来的”? 

——比喻,通感(感觉变味觉)。 

▲补充: 钱钟书《谈艺录》中论述“通感”: 

    在日常经验中,视觉、听觉、嗅觉等往往可以打通或交通。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转移到声响上面,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无分彼此。在视觉里仿佛有听觉的感受,在听觉里仿佛有嗅觉的感受,这就是通感。 

作用:赋无形于有形,生动可感  激发想象。 

例子: 

目光锐利   (视——触)     耳朵太长   (听——视) 笑声很甜   (听——味)   

   声音响亮   (听——视)     味道很浓   (味——视)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塘月色》) 

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明湖居听书》)  

“黑白片的味道”比喻单调乏味。作者写此文时,正是大陆的文革后期(1974),安东尼奥当时拍了一部反映当时中国现实的纪录片,调子很灰暗。可见作者由此表达了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担忧。 

⑶第二三自然段里,从哪几句话可看出作者对祖国的一片深情?其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二十五年,┅┅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比喻,拟人,移就。 

 ⑷“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有两种。一是因久离祖国而产生的强烈牵挂,二是因文化大革命引起的困惑。 

⑸“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指什么?  

——“形象”,指中国的形象;“向心力”指中华民族的向心力,表达了作者在担忧和困惑后对祖国的坚定信念。 

⑹为什么作者通过“汉字”坚定了对祖国的信念? 

——因为“汉字”是世界上最独特最丰富的语言(从“雨”及“雨”部可看出),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和向心力的集中体现。只要这种语言不断绝,中国就永远挺立。历史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小结)本文开篇,作者便将在凄风冷雨中产生的印象融人了对历史与现实的喟叹:“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人非非。”这语言简赅,新鲜,把现实与想象和谐地化为一体,成了全文的主线。作者不沉溺于历史的“杏花春雨”,也不轻信来自官邸或酒肆的传言。他思索、辨析:“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作者通过对“雨”的联想,通过对中国历史与现实的思考,表达了对祖国的思念、担忧和信念。


展开全文阅读
三 背景介绍

余光中先生于2002年在山东大学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大家把它读一下:(投影) 

  我一直有一个说法:一个中国人,如果他一直墨守传统的话,那他就是一个孝子;如果说他一直向西方取经而不回来,那他就变成了一个浪子。孝子当然不会发扬光大,而浪子则一去不回头。往往是回头的浪子才能成气候,因为他能够融贯中外,吸收外来的营养,又能保留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那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这主要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就让我们共同来走近他。(投影余光中照片,师介绍人生经历)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中国。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自己“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他说:“写来写去,文体纵有变化,有一样是不变的,那便是我对中文的赤忱热爱。如果中华文化是一个大圆,宏美的中文正是其半径,但愿我能将它伸展得更长。” 

    面对悠远而丰满的中华文化,传统文化血脉浸润的诗人正跨越着空间的乡愁,又沉浸在时间与文化的乡愁中。对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对中华民族及其博大悠久的历史文化,作者几十年来都保有强烈而深沉的尊敬仰慕。 

    “乡愁是根深蒂固的人之常情,但不完全由地理造成。一个人多年后回到故乡,仍然可能乡愁不断,因为他所熟悉的故乡已经改变了。我当年离开内地: 

      掉头一去是风吹乌发, 

      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这乃此生最大伤痛。幸好那时我已21岁,故土的回忆,文化的濡染已经深长,所以日后的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唐魂魄。” 

     “那无穷无尽的故国, 

      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大陆, 

      壮士登高叫她九州, 

      英雄落难叫她江湖。  

      还有那上面正走着的, 

      那下面早歇着的, 

      所有龙族。 

      还有几千年来还没有演完的历史, 

      和用了几千年似乎要不够用了的文化。……” 

    从1949年到1974年,几十年间,作者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文化血脉相连。他的作品,无论散文、诗歌,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剪不断的,跨越时空而来的,无尽的乡愁。

其实,我们对余光中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就学过他的一首诗——《乡愁》,现在还能背下来么?(引导学生背一下,同时投放课件)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在这首诗中,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表达了哪些具体的情感呢? 

  小时候 邮票 母亲 亲情 

  长大后 船票 新娘 爱情 

  后来呵 坟墓 母亲 亲情 

而现在 海峡 大陆 乡土情、爱国之情

乡愁四韵  

•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         •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现在我们或许能够更加明确地解决余光中要听的这冷雨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了吧?我们用“这冷冷的雨声里有……”句子来形容。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来确定你们小组里能想到的最优美、最贴切的语言来形容。  

 小结:这冷冷的雨声里有余光中从孩童走到中年甚至白发苍苍的人生岁月。  

       这冷冷的雨声里有余光中遥望故乡母亲永远不灭的乡愁。  

        这冷冷的雨声里有余光中身上涓涓流淌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血液。  

       这冷冷的雨声里有余光中见证古文明渐渐消散的无尽怅惘。  

四  拓展延伸

1、接下来就由我们同学前后桌四人一小组,来个小组活动。活动项目如下: 

确定一段你们最喜欢的写雨的段落; 声情并茂地自由朗诵; 

 将解读化为优美的文字,小组间交流补充;  确定一个朗诵课文的代表和一个朗诵你们的体会的代表

2, 余光中用一场冷雨向我们展示了他内心凄凉而缠绵的思乡之情。他满怀的愁绪可曾勾起你的一丝感伤呢?其实,人人心中都有冷雨,比如说,“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李煜心中的冷雨,表达了深切的亡国之恨;“十年生死两茫茫”是苏轼心中的冷雨,表达了他对妻子深深的悼念之情;而“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辛弃疾心中的冷雨,抒发的是他心中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那么,你心中的冷雨又是什么呢?请大家仔细聆听一下自己内心的冷雨,然后做一下口头交流。 


展开余文
   可拓展思路:乡土情、爱国情 亲情、爱情、友情 

        学习、工作、人际交往 个人情绪(自卑等) 外在感受(文章、音乐、社会风气、道德水平等) 

   教师小结:这样的情跟景结合就带来了意境美,情感美了,境界自然就高了,正所谓境随意高,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学艺术以情感人。本文运用物象罗列的散点铺排手法,立体交构起朦朦的愁云,蒙蒙雨幕,从淋淋漓漓的台北春雨到大陆江南的杏花春雨,从美国的丹佛到台湾基隆港,从米芾父子的山水画到王禹偁的“听雨竹屋”……全由一条雨网编织,全凭千伞万伞装点。全文纵横交错,思乡之情融贯其中,熔铸成一个典雅细腻、极富诗情画意的境界,充分体现了散文的形散神聚的特点。那么我们这篇文章的“神”——主旨应该如何来概括呢?哪位同学来试? …… 

  给出范文: 

  也许每个人都会在某个阳光灿烂的午后,小心地晾晒自己收藏已久的心事,可是记忆还是会被这样的冷雨淋湿淋透。阴冷的天,细细飘洒的雨,远处朦胧的景物,这一切的一切都那么陌生又那么熟悉,往事又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以为自己真的变坚强,所有悲伤和泪水,都成为过眼云烟,可是在这样的阴雨中,丝丝缕缕的回忆连缀起来,一切再次跳跃到眼前。 

  冷雨,漫天的飘着落着。 

  踏入冰冷的世界,接受冷雨的洗礼。雨滴落在脸上,却似打在心上――真实而凛冽。 

  道路清冷,天色微茫,一切仿佛都笼罩在一片晦色的梦里。眼前的景致是何其熟悉,似乎心中思念的那个人依然会出现在街口,大笑着和你一起在雨中奔跑。 

  这样的下午,总会想从这相似的场景里串起一些共同的思念,可是任你的目光怎样搜寻,却再也无法发现记忆中那个温馨的容颜。城市就这样湿湿的,粘粘的,冷冷的,象是挥之不去的忧郁。 

  雨下得这么长久,可是,我却清楚地知道,不会有期待,这只是临近冬天时的一场冷雨,所以,更象是一种告别――一如当年的分别。 

  姐姐――你在那边还好吗? 

  这段文字通过冷雨的描摹,表达了什么情感呢? 

  明确:表达了对已故姐姐的思念之情。

3,[知识拓展] 

      师:好!通过朗读课文,让我们的语感得到了训练,下面再让我们聪明的大脑动起来吧;让我们灵巧的双手动起来,一起来做一做“思维体操”,测试一下你的语言功底吧。请根据下列文字,做仿句练习。 

      海是水的一部字典:浪花是部首,涛声是音序,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生1:山是大地的一部乐曲:山谷是序曲,山峰是高潮,树林、花鸟是山的音符。 

    生2:大地是宇宙的一部剧本:草儿是场景,鸟儿是旁自,人类是大地的主角。 

    生3:春是大自然的小女儿:红花是笑脸,绿水是眼睛,蓝天、白云是春的衣裳。 

    生4:天空是宇宙的花园:雨水是青草,云朵是鲜花,星星、月亮是天空的明灯。 

    生5:春天是大自然的一本画册:飞禽走兽是造型,秀美山川是线条,红花绿树是春天的色彩。 

    生6:森林是地球的衣服:乔木是外套,灌木是外衣,朵朵小花是森林的纽扣。 

    生7:青春是人生的一首歌:成功是词,拼搏是曲,永不懈怠是青春的主旋律。 

    师:刚才同学们的思维很开阔,值得表扬!下面的句子写到了对一个等式的理解,请根据画线上的内容进行仿写(每句不超过20个字)。    . 

    例:“人+人+人=众”,看到这个公式我不禁想起众人拾柴火焰高。 

    生8:“口+口+口一品”,看到这个公式我不禁想起茶要一口一口地品,日子要一天一天地过。 

    生9:“水+水+水一淼”,看到这个公式我不禁想起江河不择细流,方显源远流长。 

    生lO:“木+木+木一森”,看到这个公式我不禁想起一双方便筷,我们吃掉了多少座翠绿的山岭! 

    师:优秀的山水诗大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征。所谓“诗中有画”,就是用画笔把山水风物中精深微妙的蕴含点染出来。你能阅读或背诵一些山水诗么? 

    生ll:    《登鹳鹊楼 》《 望庐山瀑布》《 渭城曲》《望岳》《题破山寺后禅院》 《秋夕》《早发白帝城》

   五、总结  

     “乡愁渐生灯影外,客情多在雨声中”,张咏在《雨夜》里怕听雨声,因为那揪心的乡愁;余光中要听听那冷雨,也是因为乡愁。但余光中的乡愁不仅仅有一个漂泊游子“同乡会”式的乡愁,更有一个读书人特有的文化乡愁。一花一世界,一雨蕴情怀,这世上的点点滴滴都有无限的风景,就需要我们“慢慢走,欣赏啊”!

六 文中涉及的诗歌: 

李清照《声声慢》 

元好问《[双调]小圣乐 骤雨打新荷》 

蒋捷《虞美人 • 听雨》

姜夔《点绛唇  燕雁无心》

王维 《终南山》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诗经》——“安意如式意读情解”之课例(粤教版高一必修)
下一篇: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苏教版高一)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