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4060  
标签: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语文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懒惰的智慧(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12、懒惰的智慧

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西区 吴兆辉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对人类进步的看法,学习打破常规的思维习惯、培养创新意识。 

2、学习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3、把握本文的结构的新颖别致是本文的重点,通过课文的整体感知予以突破。 

4、辩证地看待“懒惰”为本文的难点,以课外延伸为主要方式予以引导,以讨论、分析为突破点。 

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外国作品,并且讲述的人们比较感兴趣的事情,文中的事列生动有趣,很能切合学生的实际,因此在教学中容易和学生的感情达成共鸣,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是本文在提出论点的方式上与前几篇文章有所不同,这给学生在理解会造成一定的难度。在学习中让学生品味一下文章的风格、语言的表达、中记论点的确定有什么独特之处,它与中国的议论有何不同。

教学理念

1、倡导自主、合作、研讨的学习方式。

2、让学生明确议论文的论点的提出的位置,论点、论据、论证三者之间的关系,怎样概括本文的论点。了解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了解论据的类型和对论据的要求,

3、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在生活中自己有那些懒惰中蕴涵智慧的事例。

教学思路与辅助手段

 本课可按两种思路设计教学。其一,以整体感知,学习论证方法。

教学实施

教学方案设计之一(2课时)

导入建议

1、讲解《笑林广记》中的故事导入对“懒惰”一文的争论。

2、由对懒汉该表扬还是批评进行讨论导入课文。

 

互动流程

一、导入新课 

   本文是一篇外国作品,从中品味一下文章的风格、语言的表达、中心论点的确定有什么独特之处,它与中国的议论有何不同。 

二、检查预习

说明:让学生默读课文,初步领悟课文的内容、学习字词知识。 

⒈注音并解释字词。 

滥(lan)用 摞(luo) 疲惫(bei) 循规蹈矩(ju) 

⒉理解课文中“懒惰”的意义(结合问题阅读课文) 

三、内容研读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教师:通过预习我们对文章已有大致的了解。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

学生:(浏览课文,勾画,交流)

学生:课文可分为两个部分。

教师:谁来说说,你是如何划分的?

学生:第一部分(1-5段)。

学生:第二部分(6、7段)。

教师:两部分在论点的提出上有何特点?

学生:第一部分(1-5段):提出论点“懒惰激励了发明”,并侧重论证没有懒汉勤劳的人面对的恐怕是单调乏味的劳作。

学生:第二部分(6、7段):提出论点“懒惰促进了人类进步”,指出应重视懒惰的智慧。

教师:既然文章两部分各有一个论点,那么整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应该怎样归纳呢?

学生:应将两部分的论点综合起来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学生: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懒惰激励了发明,懒惰促进了人类进步”。

教师:这就是本文中心论点的确定的独特之处,将两个论点综合起来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因此在学习中就应该细细的体会。

2、重点语段赏析

教师:既然文章两部分各有一个论点,我们就先学习第一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了论点“懒惰激励了发明”,它又是分几个层次来论述的呢?

学生:为了论证“懒惰激励了发明”这一观点,它又是分两个层次来论述的。

学生:第一层(1-3段)以社会普遍现象作论据进行论证。

学生:第二层(4、5段)用个别典型事例作论据进行论证。

教师:你们说得对,它就是分这两个层次来论述的,这两个层次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第一个层次讲“社会普遍现象”,第二个层次讲“个别事例”。

教师:全班齐读第一层,看看作者以社会普遍现象作论据进行论证时,举了几个事例?

学生:(浏览课文,勾画,交流)

学生:首先举家务劳动中的例子(反面)。

教师:长辈们对懒汉的一贯态度是什么?

学生:长辈们说起过懒汉,仿佛懒惰很不体面。

学生:这说明人们对于懒惰的人和事一向是不耻的。

教师:作者对于人们的惯性思维认同吗?从那些语句可以体现出来?

学生:作者对于人们的惯性思维不认同。从“实际上,没有我们这些懒汉,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没有我们这些懒汉,既使勤劳的人,一生中也会充满单调乏味的劳作。”中可以体现出来。

教师: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学生:这句话说明懒汉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使人在劳动中充满趣味。它肯定了懒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教师:为了说明懒汉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使人在劳动中充满趣味,作者举了一个怎样的具体事例?

学生:举了“晚饭后,一个小姑娘帮妈妈收拾餐具。她小心翼翼,把碗碟摞得高高的。这时妈妈就会冷言冷语地责备说:‘真是懒汉干活儿!’”的例子来说明。

教师: 小姑娘被妈妈冷言冷语地责备以后,其结果会怎样呢?

学生:用不着经过几番训诫,这孩子就会养成滥用力气的习惯:即每次少拿一点碗,多往返几趟,把力气花在不必要的往返上面。结果,她长大了,总是忙碌的一副倦容。

教师:结果,等她长大了,就会总是忙碌的一副倦容的情形是由谁造成的呢?

学生:是把懒惰想象为邪恶的家庭主妇造成的。

教师:文章中的小姑娘长大了会变成邪恶的家庭主妇吗? 

学生:会,也会是忙碌的一副倦容。因为她也会要求其他的人这样 去做。

教师:本自然段事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学生: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展开全文阅读
教师:这是从正面还是反面来论证的?

学生;是从反面来论证懒汉会思考,会推动社会的进步。

(板书:举家务劳动中的例子(反面))

教师:第一自然段举家务劳动中的例子,第二自然段又举了一个什么例子?

学生:第二自然段举职业劳动中的例子。

教师:第二自然段举的例子与第一自然段举的例子有何不同?

学生:第一自然段是从反面举例,而第二自然段是从正反面举例。

教师:从论证方法上讲这属于正反对比论证。请从文中勾画出来。

学生:(浏览课文,勾画,交流)

学生:作者从反面上讲当只需走一两步时,他们却不在乎走上十步。他们宁愿循规蹈矩,落个疲惫不堪,也不肯运用心智去偷懒取巧。

教师:正是因为勤劳的人不肯运用心智去偷懒取巧,所以大多数勤劳的人都比懒惰的人容易衰老。

教师:从正面作者又举了一个怎样的例子?

学生:作者从正面举了懒惰的饭店服务员往往是最令人满意,最优秀的。

教师:具体体现在那些方面?

学生:体现在他总是一次就把餐具都送到餐桌上,他讨厌多走半步路。

教师:他们是真正的偷懒吗?

学生:不是,他们这样做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少做许多无用功。所以他们是最令人满意,最优秀的。

教师:那些勤快的人会怎么做呢?

学生:只有那些勤快的伙计才端上咖啡而不带方糖和勺子,他们不在乎多往返几趟,每趟只拿来一样东西。

教师:这样做,客人满意吗?

学生:不满意?

教师: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学生:因为当咖啡送到客人面前的时候,“结果咖啡已经凉了。”

(板书  举职业劳动中的例子(正反面))

教师:“人类的一切进步想必都出自懒汉们想少走几步路的良苦用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它是本段的中心句,概括了本段的含义。是本段的分论点。

教师:为了论证这个分论点,作者举了几个例子?

学生:作者举了四个例子,分别是发明了水桶、铺设管道、发明水泵和水车、掏空树干做成船。

教师:作者举这几个例子有何意义?

学生:说明懒汉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在文章中是怎样具体叙述的?

学生:“发明了水桶”是这样叙述的我们的远祖住在条件恶劣的山洞里,每次想喝水,都要走到溪水旁边才行。于是他们发明了最初的水桶,用水桶可以把足够一天饮用的水一次提回家去。

教师:由于他们想偷懒,想把一天饮用的水一次提回家去,所以发明了水桶,。但是如果他们懒得连提水桶也不愿意时,他们会怎样呢?

学生:他们会修建管道,水可以顺着管道从溪边一直流进他们的屋子里。

教师:但是当遇到翻山越岭时,他们有想出了什么办法?

学生:他们便发明了发明水泵和水车。

教师:船又是怎样发明出来的呢?

学生:当我们的某个祖先想到湖对岸去,又不愿意沿着湖边绕过去,第一条船就诞生了,它是把一段树干掏空以后做成的。

(板书  举社会发展中的例子(正面))

教师:第一层以社会普遍现象作论据进行论证,这三个例子可以交换顺序吗?

学生:不可以 ,因为他们是按照由家务劳动到职业劳动再到社会发展的顺序排列的,是按照有小到达的顺序排列的。

教师:第一层是以社会普遍现象作论据进行论证。第二层则是用个别典型事例作论据进行论证,这一层又举了那些事例呢?

学生:举了少年波特发明阀门(阀门发明)和 吉尔布莱思的动机研究 (动机研究)两个事例。

(板书  阀门发明  动机研究)

教师:汉弗莱•波特发明阀门纯粹是由于他自己“偷懒”的缘故造成的。文章中是怎样具体描述的呢?

学生:先讲一百多年前的汉弗莱•波特,被人家雇来坐在一台讨厌的蒸汽发动机旁边,每当操纵杆敲下来,就把废蒸汽放出来。他是个懒汉,觉得这活儿太累人,于是在机器上装了几条铁丝和螺栓,这样,阀门就可以靠这些东西自动开关了。

教师:他这样做的本意是什么?

学生:他这样就可以脱身走掉,去玩个痛快。

教师:正是因为他的偷懒的想法、做法,不但自己可以去玩个痛快,而且发动机的功率立刻提高了一倍。他就这样懒洋洋地发现了经复式发动机活塞的原理。作者由此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懒惰激励了发明。

教师:为了论证这个观点,作者又举了一个什么例子?

学生:举了吉尔布莱思研究证明最优秀的工人都是懒汉(动机研究)。

教师:他是怎样做的呢?

:学生:他常常把各行各业优秀工人的劳动动作拍成影片,判断一种工作最少可以用几个动作完成。他发现,最优秀的工人毫无例外地全是懒汉,人们可以向这些人学习的东西最多。

教师:人们可以向这些人学习的东西最多。那具体到学什么呢?

学生:学他们懒得连一个多余动作都不肯做。因为他知道勤快一些的工人的效率要低得多,因为他不在乎把力气花在多余的动作上,而懒得连一个多余动作都不肯做的人肯定有他这样懒的理由。

教师:怎样理解“一个称职的领导人也同样懒惰;凡是能吩咐别人为他干的事,他绝不亲躬。”者句话的含义?

学生:这句话由普通人的懒惰到领导的懒惰,充分说明了懒惰中孕育智慧,懒惰激励了发明。

教师:第一部分作者列举了社会普遍现象和个别典型事例,摆出大量的事实,并以对比论证,充分证明论点: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

教师:你还能举出“懒惰激励了发明”的其他事例吗? 

学生:比如街上那么多的高楼大厦,二、三十层甚至四、五十层的,这样高的大楼你天天"勤奋"的爬几趟吧,不累断你的腿才怪呢!于是就有"懒惰"的人发明了电梯,只要一按按钮,几十层楼一眨眼就到了,上上下下多方便呀!那些只讲"勤"的人,他们宁愿天天多爬楼梯,电梯是永远发明不出来了。

学生:比如家用电器的遥控、电脑的中央处理器,比如汽车、火车、飞机以及机器人,你说,这不都是懒惰的智慧吗?!

学生:还有傻瓜照相机、不粘胶贴纸、带轮子的箱包、点钞机、一次物品、快餐市场、银行卡……

    教师:第一部分两层之间有何关系?

学生:第一层谈的是社会的普遍现象,第二层讲的是个别的典型事例,这两层之间是一般到特殊的关系。更好地论证了“懒惰激励了发明”这一观点。

教师:“懒惰激励了发明”主要是从行为上讲的,那有没有精神上的懒惰呢?

学生:懒惰不仅存在于人的行动中,也存在于人的精神中。

教师;精神的懒惰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何作用?

学生:精神的懒惰也同样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教师:文中是如何来证明这一个观点的呢?

学生:文中举了两个例子。一是举万有引力的例子,二是举数学规则的例子。

教师:“许多重要的规则和定理都是懒汉想出来的。”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它是这一段的总括句,是对后面两个例子的概括。与后面两个例子是总分关系。

教师:文中是如何具体论述万有引力的例子的?

学生:先讲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人们准是懒汉。因为他们探究各种互不相关的现象的根源,他们讨厌这种吃苦受累的事情。他们想在脑力劳动上寻找捷径,因而才会动脑去研究,去发现。

教师:为了减少生活里遇上的复杂的局面,将会碰到的令人精疲力尽的麻烦,这些懒汉们建立“2+2=4”的规则,这些规则建立的初衷是什么?

学生:初衷是要确定苹果从枝头落到地上究竟花了多少的时间,猫从离地一英里的汽球上掉在地上用多久的时间,想通过一定的规则来解决,因而懒汉们便建立了这样一个规则。


展开余文
(板书   举万有引力的例子  举数学规则的例子)

教师: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学生:最后一段再次冲重申懒汉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强调人们应该认真看待这些懒汉,因为这些懒汉身上寄托着人类的希望。 

  教师:本部分以具体事例论证论点:懒惰促进进步。

3、小结本文

教师:本文主要运用了那些论证方法?

学生: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教师:本文以一系列的事实说明一个常为习惯思维忽视的什么道理?

学生:本文以一系列的事实说明一个常为习惯思维忽视的道理:讨厌吃苦受累的“懒惰”情绪,激励了发明,想在脑力劳动中寻找捷径的“懒汉”,促进了人类进步。

  教师:按照通常的理解,“懒惰”是指“不爱劳动,不爱工作”,学习了全文之后,你认为课文中的“懒惰”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本文为懒汉们正名,作者以幽默的笔触抨击传统思维的观念,“懒惰”的含义可以理解为①讨厌吃苦受累,想在脑力寻找捷径;②勤于动脑,懒于动手;③不满现状,不断创新;④智搏而非拼搏;⑤聪明的“懒”办法。等等

教学小结

可以从两个方面总结,一是文章的内容方面,理解作者以幽默的笔触抨击传统思维的观念,准确理解懒惰与智慧之间的关系,二是从议论文的论证方式进行小结,明确议论文中多种论证方法的综合使用。

教学方案设计之二(2课时)

说明:“方案二”抓住论证方式来设计教学。一是抓住文中在各段内部分别使用的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二是理解第一、二部分之间的分论点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来进行教学的 。但这一教学方案必须在学生能很好的掌握了论点的提出及其位置的基础之上来进行对中心论点的理解和把握。如果此方案运用得当,则更能提升议论文的教学。

参考学案

学习方法建议

本文语言叫幽默诙谐,从语言的学习入手,把握本文的结构的新颖别致,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辩证地看待“懒惰”的深刻含义,通过课外的延伸更透彻的理解,“懒”从某种角度来说,既能成为一种创造的动力,也能提高生产的效率。。

探究性学习建议

  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以及逆向思维的的能力。

教学测评

一、基础知识测评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滥(  )用 摞(   ) 疲惫(  ) 循(  )规蹈矩(   )  阀(  )门  亲躬(  )

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小心(   )(   )   循规(   )(   )  疲惫不(   )  亲(   )  (   )径

训(   )   (   )   (   )用心     懒(   )

二 、阅读理解测评

阅读下列文章,看看它与课文的那一自然段所讲的内容有共同之处。

懒惰的智慧

杨枫

长期以来,人们一说起懒惰就深恶痛绝。其实,“懒”从某种角度来说,既能成为一种创造的动力,也能提高生产的效率。 

犹太人汉弗特就是推崇这种“懒惰”哲学的人。他在加拿大渥太华开设了一家豪华宾馆,处事甚为“懒惰”,凡是能吩咐别人为他干的事,他绝不亲躬。宾馆业务虽然繁忙,他却整天悠闲自在。年终时,他让宾馆分别评选出10名最勤快和10名最“懒惰”的员工。汉弗特叫人把10名“懒惰”的员工叫到他的办公室。这些员工心里七上八下,心想老板肯定会要我们滚蛋。可是他们万万没想到,一进门,汉弗特就说道:“恭喜各位被评为本宾馆最优秀的员工。”他们被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看着他们一个个目瞪口呆的表情,汉弗特招呼他们坐下后,笑着慢慢解释道:“据我观察,你们的‘懒’突出表现在总是一次就把餐具送到餐桌上,习惯于一次就把客人的房间收拾干净,一次就把工作干完,讨厌多走半步路,讨厌做第二次。因而在别人眼里你们整天闲着,在偷懒。但依我看,最优秀的员工全无例外的都是‘懒汉’,因为他们‘懒’得连一个多余的动作都懒得去做。而勤快员工的‘勤’,大多表现在他们整天忙忙碌碌,不在乎把力气花在多余的动作上,做一件事不在乎往来多少趟,花多少时间,这样能有效率吗?” 

人正是懒得推磨,才发明了风车;懒得走路,才发明了汽车;巧于懒惰的人,身上常常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2005年1月版《智慧》)

教学反思

1、学生能否真正理解“懒惰”在文中的深刻含义。

2、对本文中心论点的提出位置能否很好的领悟。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测评滥(  )用 摞(   ) 疲惫(  ) 循(  )规蹈矩(   )  阀(  )门  亲躬(  )

1.  làn  luó   bèi   xÚn   jÙ  fá   gōng 

2、翼翼   蹈矩    堪   躬   捷   诫     良苦  惰

二 、阅读理解测评

与文章的第五自然段所讲的内容相同。

 
标签: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语文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懒惰的智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试看文学作品中关于钱的描写(人教版)
下一篇:10谈语言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