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4512
标签:
教学论文
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与指导方法
贾平凹说:"读书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所以决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烦嚣尘世而不悲、不畏、不俗、不谄。”这段话把读书的好处淋漓尽致的表达了出来:读书不仅能培养人的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还可以开阔人的视野,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提高自身修养。然而目前国民阅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在阅读方面存在更大的问题。这个问题通过下面的几个材料可以看出来:
材料一:下边是一份对中学生课外阅读三类书籍情况的抽样调查统计:休闲类占52%,名著占12%,作文类占36%。
材料二:随着音像制品的迅速普及,“读图”已经逐渐成为未成年人获取知识的重要形式。有关媒体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用影视、漫画来代替名著。不少孩子对图像产生依赖心理,逐渐降低乃至失去了对文字阅读的兴趣。对图像的过量摄入,导致了语言表达能力的大幅下降。不少青少年反映说:“很多时候,心里明明知道怎么说,但就是说不出来。”
材料三: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儿童研究专家舒华教授公布:很多孩子的学习问题是由阅读问题引起的,很多智力正常的孩子存在不同程度的阅读困难,严重的已经发展成阅读障碍,阅读困难不仅会使孩子的语文学习产生困难,也会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
由此可见,青少年的阅读问题是目前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最大的难题,也是最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且,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农村学生假期多,但是能提高他们其他方面素质能力的途径却很少。而且随着机械化的推广,现在的农村学生也不用到田地里帮大人们干农活了,所以,大多数农村学生的假期时间用在了看电视上,却很少用在阅读上。要解决这个难题,让青少年们喜欢读书,读好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音像制品带来的负面影响,青少年阅读还存在以下几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一 青少年尤其是初中生正处于年龄小,分辨是非能力较弱,而模仿能力极强的阶段。近几年在文学刊物方面,适合儿童的读物是少之又少,而充斥着暴力与色情的刊物却到处可见。这为他们选择好书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二 学业的繁重使他们不能抽出太多的时间去仔细欣赏名著,他们的阅读仅限于看故事情节,看热闹。
三 大部头的名著写作年代距离他们较远,“历史是依时间流程演变者的,文化也是在不同的时代里积累,发展起来的,带有鲜明的时代性”。阅读时还必须注意时代环境反映出来的文化意义。而孩子们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还未达到那么高的水平,对历史背景的不了解限制了他们对作品的理解。
因此,如何克服以上困难,扩大孩子们的阅读面,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巨大挑战。在几年的教学工作中,我在学习各种教学理论的同时也大胆的加入了自己的想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即“五步阅读法”::
一:培养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引起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就等于是让他们入了门,如何引起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呢?初中阶段的学生刚从小学过渡过来,虽有了自理自立的意识,觉得自己是小大人了,其实在心理上还很幼稚,他们的心灵是纯真的、善良的,喜欢美好的故事。所以我在语文课上开辟了“课前五分钟活动”。利用上课前五分钟的时间给孩子们读一些关于爱的文章。这些文章有写对父母的爱的,也有写师生之爱,同窗之爱的……比如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写给我未来孩子的一封信》,《父母的能与不能》……这些文章偏重于记事,故事性强,能引起他们强烈的阅读兴趣,并从中受到教育启发。以后我又逐渐找一些内容深一些,篇幅长一些,语言更含蓄一些的文章来读,他们仍然听得津津有味,并且到处找一些这样的文章自己看。
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有了阅读的兴趣,对初中生来说是件好事情,但是十三四岁的孩子好奇心强,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弱,一些不适合众学生阅读的充斥着暴力和淫秽的书籍,也在引诱着他们。因此怎样引导他们远离坏书,做到开卷有益,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我在班中开展了“好书推荐活动”,即谁看到一本好书就及时地告诉同学们。学校每次放长假我都推荐给他们一两本好书,以便在假期中阅读。另外,在讲课过程中,介绍作家作品时我有意识的讲了一些他们代表作中的故事情节,并简要地作了一些分析,以引起他们读书的兴趣。比如讲鲁迅的《风筝》,我给同学们补充了《社戏》中作者体验到的看戏过程的欢乐,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作者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这些都暗示了“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所以再看文中我的懊悔自责,学生们就很容易明白是“我”扼杀了弟弟的天性。这样学生既对文章的主题有了很好的理解,又对鲁迅的其他作品有了阅读的兴趣。讲都德的《最后一课》,我联系了老舍《四世同堂》中祁瑞宣在北平被日军占领后给学生上第一堂课的情景。而且还告诉学生老舍的《骆驼祥子》是八年级的必读书目。告诉他们老舍的小说语言通俗易懂,适合中学生阅读,还为同学们简单的分析了钱默吟、冠晓何、大赤包等几个人物形象……学生们立刻找来作品自己读起来,不懂的地方还主动来问我。有一篇关于美国教育的报道说:美国的语文课不以讲解为主,而是常常有意识的布置一些活动让学生完成。通过语文活动,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此外,五花八门的教学内容和名目繁多的作业任务也兼顾到学生得兴趣、爱好与理想,并常以自主活动的方式进行。为了解决自己热衷的问题,学生要做很多的工作。如到图书馆搜集资料,到社会上做调查,写出报告等等。由于这些活动是学生自己选择的,所以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也带给学生由衷的快乐。我觉得这种教学方式不错,于是也应用到课外阅读指导上来。每推荐一本好书时就让学生自己查资料了解历史背景,并且让他们自己试着把小说中的精彩片断改编成小话剧。这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动脑的习惯,也一改过去老师上课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可谓一举多得。
展开全文阅读
三 : 多背诵,多抄写。
学生喜欢某作品,肯定是作品说出了他想说而又不能恰当表达出来的感受,引起了他心中的共鸣。所以应当让他们把自己不能言的话抄下来并背诵。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名人,哪一个不是学富五车,饱读诗书,才出口成章的。新大纲也提出了重视积累的要求,而且规定了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没有背诵就没有积累,没有积累也就没有语文素养的提高。所以不仅名篇要背,好的文章、精彩片断都应该鼓励学生背诵。洪镇涛先生提出了“吞下去”的原则:青少年时期如果能背诵下来较大数量的诗文精品,那么成年之后,提笔为文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到辞意畅达,文从字顺。而且这里还有一个记忆最佳期的问题。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结果表明:儿童的记忆力和理解力于年龄增长的关系是呈相反状态的。明末清初的学者陆世仪说得更透彻:“凡人有记性,有悟性,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十五以后,知识即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故人凡有所当读书,皆当自十五以前使之熟读”。这些研究表明从四五岁到十四五岁,这是小学到初中阶段,也是一个人记忆储存的最佳期。在这段时期,我们应大力提倡死记硬背。囫囵吞枣也罢,生吞活剥也好,只要吞下去就行。吞的多了,慢慢反刍消化,文化底蕴也就深厚了,这才是学生今后发展的前提。因此,我给学生规定了每天必做的两件事:每天抄写一点自己喜欢的文章,每天背诵一百字的片断。三年下来,学生积累了很多的词汇,下笔也言之有物了。
四:多写读后感,多交流。
文学欣赏具有创造性和再创造性的特点。读者读作品读到的是文字,把文字转换成形象就是创造活动。因为它是作者预先所创造的,所以读者欣赏作家的产物,可以看作再创造。初中阶段的文学欣赏,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强调创造性,这不光是文学欣赏的规律的体现,也是新教学大纲的要求。新语文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中说“要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对课文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问”。所以引导学生对课文本身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或倡导学生由课文生发开去,引发对历史、当代社会周围认识的评议,或提示学生进行文学创作的尝试都是必要的。因此,学生每读完一部小说或一篇很好的文章,应鼓励他们多写读后感。读后感可长可短、内容不限,言论自由。教师经过一段时间后把学生的读书笔记及读后感收上来看一看,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另一方面可以了解读书对他们的心理健康起到了什么作用,并对他们的读后感给于简单的评价和指导。这种无声的交流有时比面对面的交流要好得多。如八年级下册第三四单元都是关于自然环境的文章,结合现在的环境污染问题让学生找来有关的阅读材料并写出自己的感想,这样不仅有助于教学,还使学生有了环保意识。还可定期组织读书交流会,交流会上学生可以把名著带入课堂,引经据典、各抒己见,交流独到的感受。让学生在唇枪舌剑的冲突中、思想的碰撞中相互交流探讨中完善和发展自己。
五:定期“反省”,关注时尚。
所谓“反省”就是让学生把看过的书或文章或读后感“束之高阁”,一段时间后再拿出来重新温习一遍。思考一下,当时对文章或事物发表的意见或见解是否正确,原来没有读懂的地方经过一段时间的琢磨或阅历是否能读懂,这样更有助于阅读。现在的孩子,思想更活跃,老师与他们有年龄上的差距,应当尽量走近孩子的世界,通过他们对时尚的关注,适当的与他们探讨,不仅学生受到教育,老师也可以受到很好教育。
课外阅读实际上是语文学习中的辅助性阅读,这种阅读并不是短时间内突击能够完成的,是长期的自觉的行为。对于自己喜欢的名著不是一两个学期能够完成的,有时甚至要用我们的一生去反复品味。这种阅读行为和过程,特别适合于培养学生的研究素质,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的社会中健康的生存和发展。巴金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他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因此,我们应该从文学宝库中撷取能够使青少年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的那些作品,用这些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滋养青少年,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他们铸造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标签:
教学论文
中学生课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羚羊木雕》学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下一篇:
《孙权劝学》教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