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1622  
标签:教学论文
论创新教育及其特点


摘要         创新教育的提出,是现代社会的要求,是弘扬人的创新本性的需要,是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创新教育具有特异性、全面性、探究性、开放性、民主性、超越性等特点。 

关键词      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性人才      在世纪之交,作为素质教育重要内容的创新教育,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创新教育之所以如此引人注目,首先在于它是现代社会的要求。现代社会最大的特点就是发展加速、知识爆炸、技术革命层出不穷,生产、经济、军事、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革命,其根本都源于知识创新。马克思指出,   “现代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①,由于不断革新技术,革新产品,革新劳动力的组合,不断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资本的重组,以求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使发展、变革日益加速。加之,国际政治、军事、科学、教育力量的卷人,推波助澜,使竞争愈来愈广泛和激烈。在这个靠竞争求生存求发展的过程中,创新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了一个国家与民族生死攸关之事,成了继续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所以,推行创新教育是迎接新时代挑战的需要。 

     其二是当代弘扬人的创新本性的需要。创新是人类的最高本性。德国人类学家兰德曼说,如果人有某种不可改变的东西的话,那么这个东西就是人的创新本性 o 。德国哲学家卡西尔也把创新作为“我们人类世界与自然界的天然分界线”的“标示”③。人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善于通过生活、活动、实践获取经验与知识发展自己,进行创新。人作为活动的、实践的存在物,永远是一种未完成的存在物,它不会停留在某种已经变成的东西上,不会满足于某种已经获得的规定性。人』总是通过自己的实践再生产、再创造自己的新的存在状况,诚如马克思所说,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④。 

     人生来就好奇、好探究,亚里土多德早就说过:“求知是人类的本性”⑤。这种原始的冲动,在社会环境与教育影响下,逐渐发展成为人的自觉能动性,升华为创新或创造的能力。然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的创新能力的大小有着巨大的差异,而且对创新重视与需求的自觉程度亦根本不同。在今天,人的创造性在生产、经济、科技、社会生活变革等各个领域所起的作用空前增强,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国家富强的不可等闲视之的重要力量。人们已深深意识到,当代各国之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实质上又是创造力的竞争。因此,提高人的主体性,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成了时代对人的根本要求。弘扬人的创造本性也转化为现代人个性发展的自觉要求,因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成为人的个性发展、主体性弘扬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是个人价值的重要体现。 

     其三是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 1999 年 6 月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认真总结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经验,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强调素质教育应以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合乎逻辑地要求进行创新教育。 

     那么,什么是创新教育,它具有些什么特点呢? 

    一、关于创新与创新教育的涵义   

     什么是创新教育,这是较难定义的概念,因为创新、创造这些词汇很难界定。“创”者,前人未做过的,开始做、首次做的,它常常强调的是开创、首创。所以创造、创新,严格来说都是开创性的,二者没有什么根本区别。从人的活动分析,创造或创新具有首创性、目的性、条件性 3 个基本特征。无疑,创新是一种有目的、有要求的自觉行为,可以对其特征与要求作出描述,以便进行创新时有所遵循,因而给创新教育下个描述性的定义是可能的。所谓创新教育,是指依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对人的要求,有目的地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育。简言之,创新教育是旨在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教育。 

     创新性人才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等 3 个方面的素质,因而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创新教育也应包括相应的 3 个方面的内容。 

     创新精神,主要包括有好奇心、探究兴趣、求知欲,对新异事物的敏感,对真知的执著追求,对发现、发明、革新、开拓、进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这是一个人创新的灵魂与动力。 

     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造思维能力,创造想象能力,创造性的计划、组织与实施某种活动的能力,这是创新的本质力量之所在。 

     创新人格,主要包括创新责任感、使命感、事业心、执著的爱、顽强的意志、毅力,能经受挫折、失败的良好心态,以及坚韧顽强的性格,这是坚持创新、作出成果的根本保障。 

    二、现阶段的创新教育不同于历史上创造教育的新特点 

     创造教育自本世纪初提出,迄今近百年,大致经历了 3 个阶段⑥ : :   第一阶段(本世纪初到 40 年代末),主要针对传统教育无视儿童的权利与尊严,抹煞儿童个性特点,忽视儿童的志趣爱好和专长等弊端,提出了注重发展儿童个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思想,其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杜威和我国的陶行知。 

     第二阶段( 50 年代至 70 年代), 50 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发表了关于创造性的著名演讲,将创造力纳入了科学研究领域,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1957 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引起了美国社会各界的震动,于是创造教育在美国悄然兴起。日本也在 60 年代开始了创造教育研究,我国台湾地区亦有创造教育的实验活动。 


展开全文阅读
     第三阶段(从 80 年代至今),创造教育渐渐由关注少数儿童的英才教育向面向全体儿童的普及教育转变。如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的终结报告强调要培养具有“宽广的胸怀,强健的体魄,丰富的创造力;自由、自律和公共的精神;面向世界的日本人”。在我国, 1985 年 5 月 27 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也将具有“创造精神”列为我国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基本规格之一。 1999 年 1 月 13 日颁布的《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了更为明确的目标,即提高全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 1999 年 6 月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其主题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江泽民同志在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从名词上讲,创新与创造基本是同义的,但我国现阶段的创新教育更具时代特征,与第一、第二阶段的创造教育相比有 3 个方面的不同:一是目的不同。以往的创造教育主要是针对传统教育压抑儿童个性、主动性、创造性而提出的,属于教育改革的问题;现阶段的创新教育则不限于教育改革的范畴。除此之外,还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把创新教育纳入国家创新体系中,把培养创新性人才作为关乎民族、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兴衰存亡的大事来抓。二是内容不同。以往的创造教育重视创造技能的训练;现阶段的创新教育则强调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相联系,注重全面开发人的潜能,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三是任务不同。以往的创造教育往往是面向少数英才、天才学生实施的;现阶段的创新教育则是面向全体学生,与提高民族素质相结合,它的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创造力。 

3 创新教育的主要特性      ①特异性。首先表现在学生的创新与人类总体创新包括专家学者的创新相比,有共同的一面,亦有其不同的一面。共同的一面是探新、改革,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而不是模仿、照搬、套用。但学生与专家创新不同,尤其是一般中小学生的创新,从社会或科学发展的角度看并不算真正的发明或发现。他们的创新只是相对于自己原有的水平而言,或相对于同学群体的水平而言,确有新的开拓与前进,提出了个人独到的见解,有独特的做法、解法;其目的主要不是为了追求发明发现什么人类尚未发明发现的东西,而是为了培养创新精神、能力和人格。其次,特异性还表现在不同学段、年级的学生以及不同的学生个体都有其特点,不可机械划一,强求一律,以免扼杀个性,扼杀学生个体的创造性。 

     ②全面性。创新教育要求引导学生掌握全面的、百科全书式的基础知识,开发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使学生在智、德、美、体、劳等方面发展,这是学生赖以创新的基础与源泉。要尽可能地使学生知识面宽广,以博取胜,不宜失之太窄;应当鼓励学生对学科有所偏爱和擅长,也要使他们懂得不能偏废,造成某些知识领域的空白;在发展上,不可偏重认知,忽视兴趣、情感与意志等非智力品质的培养;在认知上,又不可只重思维,忽视观察、记忆、想象等能力的培养;在思维上,也不可只重以逻辑思维为基础的福合思维,或偏重以形象思维为基础的发散思维。创新不能只靠某一二种素质,或某个方面的素质,它要求开发人的各方面潜能,需要运用人的整体素质,将一个人的全部经验、智慧、能力、情感和意志以最佳方式组合起来,用于解决问题,才能真正有所前进、超越和创新。全面性并非强求面面俱优,人人一样,而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他们个性全面而自由地得到发展。 

     ③探究性。创新教育离不开对问题的探究。应当看到,在教学或教育活动中,如果没有对问题的探究,就不可能有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不可能有学生的独立思考与相互之间思维的激烈碰撞而进发出智慧的火花,学生的思维和能力也就得不到真正的磨炼与提高。总之一句话,没有探究就不可能有创造性的学习与应用。故探究乃是进行创新教育关键的一环。 

应当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提出独到的见解、设想与独特的做法,完成富有个人特色的创造性作业,并注重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扩充个人的知识视野,而且形成探究的兴趣、创新性思考和学习的能力以及人格和习惯。 

     ④开放性。创新教育不是狭隘的、自我封闭自我孤立的活动,不应当局限于课堂上、束缚在教材的规范中、限制于教师的指导与布置的圈子内。只有这样才能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集思广益,重组经验,发挥出创造的潜能。若按传统做法自我封闭、自我孤立,充其量只能按教师的要求掌握书本知识,哪能有什么学生个人在学习与实践中的创新呢?为了创新,教育活动应注重生动活泼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联系当代世界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实际。一方面要吸收有关的新信息、新知识,使教育内容反映学科的最新发展状况,并不断地使之充实与更新;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运用知识于实际,去说明、理解或解决各种具体问题,使学生从中获得丰富而实用的新知。学生学习上的开放,对创新更为关键,应当引导和鼓励学生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根据自己的兴趣与可能,通过课外阅读、参与课外活动来扩充知识,扩大视野,经受各种锻炼。 

     ⑤民主性。创新要求有民主的环境与氛围。学生感到宽松、融洽、愉快、自由、坦然,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与强制,才能自由与自主地思考、探究,提出理论的假设,无顾忌地发表见解,大胆果断而自主地决策和实践,才有可能创新与超越。如果没有民主,学生感到有压力,担心不安全,时时处处小心翼翼。 

顾虑重重、如履薄冰,一味看教师或领导的眼色行事,个人的聪明才智与激情都被窒息,只能表现出依赖性、奴性,愈来愈笨拙与迟钝,这怎么可能有创新!故民主性是创新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在的特性。 

     ⑤超越性。创新教育本质上是引导和激励学生不断超越与前进的教育。它包括超越遭遇的困难、障碍去获取新知;超越令人不满的现状去改造世界,建设新的生活环境;超越现实的自我状态,使自己的能力和修养得到提高。 

如果教师在教学与教育中只能平庸地按常规、按教参、按惯例行事,不能朝气蓬勃、满怀激情地引导学生对种种困难、障碍、现状发动冲击,进行探究、突破,实现超越,就不可能有进步与创新。要实现超越,不仅要不满足于客观现状,敢于改造客观世界,更重要的是要不满足于自我,完善自己的修养,提高自己的能力。要重视内因,重视内在的动力,促进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要求,自我教育,自我修养,使之自觉地树立理想自我的奋斗目标,顽强地超越现实自我,实现理想自我。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与创新教育从未像今天如此之重要地摆在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上。我们应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性人才方面,肩负起历史的使命,再造中华民族的辉煌。 

        注释①《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 23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      版,第 533 页②参见 [ 德 ] 米夏埃尔·兰德曼:《哲学人类学》,上海      译文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228 页③ [ 德 ]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279 页④马克思:( 18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53 页⑤亚里土多德:《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 1981 年版,      第 1 页⑤参见钟文芳:《创造教育的历史沿革及发展趋势》,      《上海教育科研 h999 年增刊第 1 期,第 7 - 11 页 

标签:教学论文 论创新教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对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作文要真实实在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