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2216  
标签:教学论文 高三教学论文
2009---2010年高三作文训练材料(四)续(人教版高三备课资料)
熊立志

写作议论文,在叙述事实材料作为论据后,还必须围绕论点对论据加以分析,挖掘出其中蕴涵的道理,实现材料和议论的连接,使论据和论点紧密结合,水乳交融,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分析是联系论点和论据的桥梁,是丰富文章内容、开掘议论深度的关键;只有借助理性的分析,揭示出事例与论点之间的关系,才能使事例和论点成为有机的统一体,从而使文章产生令人信服的逻辑力量。否则,只摆事实而不讲道理,或单纯地罗列事例,就会导致事例和论点相脱离,如同油和水那样毫不相沾。怎样恰如其分地进行分析,使事例和论点有机统一呢?可以运用“始发叙述”,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简要叙述,或摘录原材料中一句有代表性的话,在突出材料的中心意思后,迅速由叙述转人议题或论点;也可以恰当使用“连接句”,在观点和材料之间使用过渡性的语句,对材料进行精当地评析,使上下文自然流畅,观点和事例不会脱节;还可以灵活使用夹叙夹议的方式,在转述材料时,穿插着析理,边叙边议,让叙、议融为一体,材料与观点有机结合。如吉林省高考优秀作文《善之危害》:

    古往今来,生活中“因善”而“成害”的例子比比皆是。想必大家都听过“揠苗助长”的故事吧: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自家的庄稼长得太慢,出于让禾苗快速长高的善念,他就做出了把每棵禾苗都往上拔高一点的善行。回家后,他还夸口说:“今天虽然很累很苦,但很值得,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禾苗都死了。宋国人的善念是助苗成长,而结果却害了禾苗。因为这一“善行”违背事物发展规律,急于求成,结果反而是欲速则不达。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紧扣“善之危害”,先总述“生活中‘因善’而‘成害’的例子比比皆是”,然后以“想必”一词进行过渡,转入对“堰苗助长”事例的叙述。在叙述过程中,作者同样紧紧围绕观点,强调这是“善念”“善行”,但其结果却是“害了禾苗”。结尾从理性的角度进行分析议论,揭示“‘因善’而‘成害”,的原因。综观全段,思路清晰,过渡自然,叙议结合,观点和事例可谓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因而产生很强的说服力。

议论文论据的选择与改造

写论说文,可以使用许多不同的论说方法,比如举例论说、析理论说、对比论说、比喻论说、类比论说、引语论说、释义论说、归谬论说等等,前面讲“用分论点展开论说”,展开论说的基本单位是“分论点”,在那里,论说方法是为分论点服务的。比如,《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阐释其人物描写的“最大一个特点”时,用了递进的三个分论点,在论说每一个分论点时,都举出林冲、杨志、鲁达三人为例。“方法”在分论点的下位,为分论点服务。现在讲“用论说方法展开论说”,方法成为展开论说的基本单位,是直接为文章的基本观点服务的。比如,《学问不可穿凿》一文,“承”的部分都用举例法,“转”的部分又用引言释义法。《不幸与幸运》一文,除了举例(有正面事例,有反面事例,形成对比),还打比方,析事理,也是用不同的论说方法直接阐述中心论点的。

用论说方法作为展开的手段,要注意“选得新、说得切、联得紧”。“选得新”,是说所用材料要有新鲜感。举例子、做对比、引言论、打比方等等,都得用材料,这材料应该是自己“发现”的。这“发现”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别人没有用过,或者根本不了解的,一是别人熟知,但从未从“这个”角度、“这个”意义上使用过的。《怀疑与学问》中所用的戴震问塾师的事,《良心无价》中一个“豆腐倌”的事,就属于第一类的发现;《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中林冲、杨志、鲁达的故事,《从“战胜自我”想到的》中的用钱红、李小双等人的材料,就属于第二类的“发现”。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论说,更要讲究比方的新颖性。所谓“说得切”,是要求材料与观点的统一,材料不仅要在性质上适合观点的需要,而且在叙述的角度上也要与观点完全吻合。下面是用同一材料说明不同观点时所做的不同表述,从中可以看出“说得切”的技巧。

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也,其实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中关而止,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说之。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三石,实也;九石,名也。宣王说其名而丧其实。(《尹文子•大道》上)

用来说明“好虚名者得实害”:

宣王好虚名,他本来只能拉动三石的弓,而他的左右为了迎合他的虚荣心,都说他的弓不下九石。他因此终生蒙在鼓里,以为自己有“九石”之力。这真是好虚名者得实害。

用来说明“阿谀奉承者实在害人”:

阿谀奉承者,看似给人“甜头”,实际上害人不浅。古代齐国的宣王,本来只能拉动三石之弓,而他的左右在试拉他的弓的时候,拉到一半就装做拉不动了,还都说:“这弓不下九石,除了大王您,谁还能用这么强的弓!”结果使得宣王到死都自以为能用九石之弓,可谓受害终生。

用来说明“上有所好,下必趋焉”:

齐宣王本来只能拉三石之弓,可他手下的人都说他用的弓不下九石,在试拉他的弓的时候,一个个还都拉到一半就装做拉不动的样子。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宣王“说人之谓己能用强也”,“左右”的假模假式和虚伪赞词,正是适合他的需要而产生的。“上有所好,下必趋焉”,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材料要“说得切”,一在取舍,二在详略,三在因果的关系。第一则叙述只说“虚名”与“实害”两个要点,突出二者之间的因果联系;第二则叙述则突出“阿谀奉承”,把它说成危害之“因”;第三则,先说“阿谀奉承”之果,再推说“阿谀奉承”之因,强调了“上”“下”因果的关系。

还有“联得紧”,是说一种方法与另一种方法最好能有所联系,联得越紧密越好。比如结合事例分析事理;结合引言分析事理;举例时兼顾正反,构成对比,等等。在《重奖“活雷锋”的困惑》一文中,有一段讲“学雷锋吃亏是不可免的”,先举出60年代学雷锋活动初起时的事实,那时就有人把学雷锋的人称为“傻子”,但“傻得光荣”。接着又即事析理,说明“傻子”以德“化人”,能促成良好的社会氛围,这是一个“道德选择”,所以吃“亏”不可免。在这样分析之后,又乘势从反面设想:“要是在做出一种道德选择时,总是想着功利上的‘亏’与‘便宜’,那实际上已经失去了精神依托。这样又何必去学雷锋呢?”这三种方法牵连而下,衔接非常自然。这样,不仅保证了论说的充分性,而且文意顺畅,有气势,有力量。


展开全文阅读
能言善辩有玄机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是有米也未必成就美餐。读懂命题者意图后,很多考生的作文还表现出“理屈词穷”或“思想浅薄”,其作文写法最大的缺点就在于有据无论,文中缺少对材料的利用和分析——“议例”,致使文章的论证缺乏说明力。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考场气氛紧张,另一方面是因为不得议例要领而一时无法行文。因此,即将参加高考的同学,在作文上,除了要求自己具备丰富的材料储备外,更重要的是要求自己掌握科学有效的议例方法,能在考场紧张的环境下依然能言善辩,妙语连珠。

议例要求定向、深刻、全面。巧妙“议例”——选择考场作文的最佳论辩方式,就显得相当重要了。如何把议例推向深化?关键是要找准论据和论点的契合点,把握四个思考方向:1.朝深处想,揭示实质;2.朝大处想,揭示意义;3.朝远处想,揭示影响;4.朝反面想,揭示后果。灵活运用六种议例方法:1.因果分析法;2.假设分析法;3.意义分析法;4.对照分析法;5.叙议交融法;6.画龙点睛法。多问几个“如果不这样,会怎么样”“为什么”等等,定能使论证更深入。议例方法很多,现将六种常用议例方法介绍给同学们,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因果分析法

因果分析法就是抓住论据所述的事实,并据此推求形成结果的原因的一种分析方法。由事物发展变化的结果,推导出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从而揭示出一定的生活规律,使事例有力的证明观点。因果分析法标志性词语通常为:“为什么••••••因为••••••”;“正因为如此••••••所以••••••”;“之所以••••••是因为••••••”。例如:

【示例一】观点:瞬间铸就永恒

一位母亲带儿子乘缆车光,突然缆车从高空坠落,在落地的一刹那,母亲用双手高高举起儿子。儿子活了下来,而母亲离开了人世。无独有偶,在一次大地震之后,救援人员从倒塌房屋的废墟中挖出一具早已僵硬的盲女人的躯体,她双手上举,手中托着的是她一息尚存的女儿••••••这两个感人的情节在当时只是一瞬,而它却永远留在人们记忆深处。

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这短暂的一瞬震撼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这就是伟大而崇高的母爱!母爱在这一瞬间体现得如此动人心魄!母爱平凡而高尚,它可以让一个柔弱的母亲用自己的死去换取儿女的生。正是母爱的伟大力量使原本转瞬即逝的刹那保存到永远。世界上所有的母亲都是爱得天使,她们用无数爱得瞬间铸就了一个个不朽的永恒。

二、假设分析法

假设分析法,就是用假设推理对所列举的论据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运用这种方法,首先必须较完整的引述论据,然后提出形成条件并不存在的假设,并据此推导出一个与事实完全相反的结果,在不同的条件与结果的比较重,其形成条件的必然性就得到了有力的论证。假设分析法标志性词语通常为:“如果••••••那么••••••”;“假如••••••怎能••••••”。例如:

【示例二】观点:坚持就是胜利

欧立希为发明一种新药,坚持进行实验,失败了,总结教训再干,一直试验了606次方获得成功,制出了以实验次数命名的新药“606”。新药的问世是坚持的结果。试想,如果欧立希仅仅实验一二次,失败后就撒手不干,那么,新药又怎么会问世呢?如果他实验了一二百次都以失败告终,他若认为成功的希望已经渺茫,甚至怀疑了原来的设想,因此而偃旗息鼓,自甘暴弃,不另辟蹊径,那么“606”自然不会诞生。即使他实验了605次,又失败了,如果他这时丧失了信心,希望之火熄灭了,那么,他也会功亏一篑,功败垂成,同样,也决不会有“606”的诞生。正因为他坚持了下去,最后,他终于获得了胜利,可见,坚持就是胜利。

三、意义分析法

意义分析法,也叫例后分析法。就是叙述事实论据后用精炼的语言揭示、评价事物或事件的效果、价值、影响,从而证明论点的一种方法。其作用在于由小见大,高度评价,深入本质,揭示危害等。意义分析法标志性词语通常为: “从••••••中,发现••••••,感受到••••••”。例如:

【示例三】观点:要正视历史

德国总理勃兰特,20世纪80年代访问波兰时,虔诚的跪在被纳粹分子杀害的人墓碑前。这一跪,不仅显示了德国人民对自己所犯下的罪行的忏悔,也跪出了勃兰特高尚的人格魅力。

【示例四】观点:顽强的意志是成功的基石

贝多芬28岁那年得了耳病,到57岁逝世,中间20多年的岁月,都是在与可怕的聋疾苦战。但是贝多芬没有向命运屈服,他凭着顽强的意志与病魔做斗争,终于在逝世前几年写成了一生中最著名最富有战斗力的作品《第九交响曲》。 

    试问,是什么使贝多芬走向了成功?是顽强的意志。我敢肯定的说,正是贝多芬有了顽强的意志,他才有了不屈的奋斗精神,他才有了可能去征服世界音乐高峰,从而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

四、对照分析法

对照分析法即在事例举完后,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加以对照性分析,重在分析事理,而不是举例子。

【示例五】观点: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

孙膑与庞涓同出于鬼谷子门下。他们二人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当孙膑来到庞涓任职的魏国时,庞涓嫉妒他的才能,表面恭敬,内心狠毒,多次向魏王进谗言,以致孙膑被挖去膝盖骨,不得展其才智。而齐王听说孙膑之才,不惜费尽心力,将孙膑请到齐国,委以重任。之后,齐军终于有了马陵道之胜。同是孙膑,为何落得两种境遇呢?就是因为他效劳于优劣不同的两个统治集团。在魏国,庞涓只为私利,妒贤嫉能,魏王昏庸,偏听偏信,而且缺乏识别千里马的伯乐眼光。试想孙膑在这么一个集体中,如何施展大志呢?而齐王任贤用能,身边的臣子也不像庞涓那样谋私,因而上下齐心,孙膑在此,可说计出即行,正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可见,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

这段文字通过正反说理的议论性文字,由事例推及观点,在举例后辅以论理,一正一反,比较阐述,言之成理,很有说服力。

五、叙议交融法

叙议交融法即叙中有议,议在叙中的一种分析方法。

【示例六】观点:人才在于发现

人才到处都有,问题在于是否有人去发现他们。追溯历史,要是萧何不与韩信几天几夜的谈话,他哪里知道韩信是天下无双的奇才呢?要是左光斗不在大雪之夜微服私访巧遇苦读的史可法,他怎会发现史可法是可造之材呢?要是没有伯乐深入马群调查研究,人们又怎么能鉴别出日行千里的良马呢?

此段文字在论证过程中,将论据的叙述融于排比兼反问的说理之中,一箭双雕。语言简洁而有力,信息含量丰富,逻辑性强。

六、画龙点睛法

画龙点睛法又叫归纳法,即用评点性的语言对几条具有个性特点的论据体现的共性进行归纳,就是透过论据所提供的现象揭示出事物本质的一种分析方法。运用此法的关键是准确的抓住蕴含在论据中的本质的东西,从而证明具有一般性的论点的方法。

【示例七】观点:好学出人才

众所周知,成才者必好学。我国古代的欧阳修利用“三上”:马上、枕上、厕上读书;董遇抓紧“三余”:岁余、日余、时余学习的故事,都已传为美谈。如今这样的事例也是俯拾皆是,《资本论》在我国的最早的译者之一、著名的经济学家王亚男,有一次乘船遇到大风浪,船身摇晃,使人站立不稳,别人急于觅座安身,他却让人把自己绑在柱子上,分秒必争,继续读书,令乘客敬佩不已。

上述成大事者,是我们公认的人才,他们虽然生活的时代不同,生活的环境不同,但有一点显而易见,好学是他们成才的关键。

综上所述事例,其论证分析都能从事实出发,探求其深刻的原因,带出深厚的情感,揭示深刻的道理,使情更深,理更明。我们试着去掉这几个片段中的说理语句,尽管叙事的语句也很通顺或很美,但读来却显得文意肤浅,特别是乏真情少理趣。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只是靠堆砌材料来诠释话题,揭示论点,决非上策,绝不能成就深刻之作。

当然,除了以上说理的方法外,用以说理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归谬法、类比法、演绎法等。考生在作文中可灵活地综合性的运用这些方法,发诸真情把道理议深议透,使文章更有真情实感,更显深刻,更富理性美。

   
标签:教学论文 高三教学论文 2009---2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2009---2010年高三作文训练材料及审题提示(四)(人教版高三备课资料)
下一篇:透过诗眼把握诗魂(人教版高三必修教学案例)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