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案例
阅读:1727  
标签:教学案例 高三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三教学案例
透过诗眼把握诗魂(人教版高三必修教学案例)
谢倩

诗歌鉴赏:透过诗眼把握诗魂

武汉市十一中 谢倩

教学目的:1、了解并能运用诗眼、炼字等术语;

2、通过诗眼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学会解答诗眼类设问的诗歌鉴赏题。

教学步骤:

一、明确考纲要求。

《考试说明》对古诗词鉴赏的要求:①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幻灯片显示)

二、回顾复习,清理思路。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从眼睛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精神气度,同样,有些诗,我们也可以借助诗眼来准确全面的把握诗歌的情感内核。那么,什么是诗眼呢?

三、明确诗眼这一概念

1、最早在元代的《诗法家数》中记载:“诗要炼字,字着,眼也。” (幻灯片显示) 

2、03年高考全国卷在题干中对“诗眼”作出了定义,“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3、(幻灯片显示)请同学们找出以下两组诗的诗眼,两组诗眼传达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呢?

  第一组: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直”写出烽烟之劲拔、坚毅;“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2、红杏枝头春意闹。用一“闹”字,夸张地描绘出红杏花盛开怒放,绚丽鲜艳,热烈如火,唤起人们的无限联想,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烂漫春光表现得淋漓尽致,表现了作者的惜春之情。

            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春风本来是无色无形的,所到之处却给江南披上了一层绿色,富有动感和生机,由这朗润的春景,作者真能不思乡呢?

  第二组:1、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统领全篇,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好”为诗眼。

2、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愁”字,就是全阕的诗眼。读完前三句,尚不足为奇,就写两条河在流,流到瓜洲的一个古渡头,但一读出“愁”字,词意就陡然变化,山水含愁,万物齐悲,主人公的哀愁弥漫山水,充塞天地。一字点醒全片,产生了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根据两组不同的特点,我们可以归纳出:

诗眼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诗词句体现形象神韵最鲜活的词语,多为动词或者是形容词,有词性的变化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一种是内容思想的凝聚点,揭示诗歌的主旨,有统摄全篇的作用。

四、触摸高考

1、高考试卷上的提问方式: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请简要分析?

从哪一句中可以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幻灯片显示)

2、【提问变体】某一字(词)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谈谈你的理解。

你认为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词)是哪个?为什么?(幻灯片显示)

请学生完成下面两题,并对照自己答案和高考参考答案的差距,摸索归纳答题步骤。

 (2003年高考题) 

过香积寺          (唐)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所谓“诗眼” 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幻灯片显示)

【参考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 两字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归纳答题步骤: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在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烘托出怎样的意境,表达出怎样的情感。

三江小渡    (唐)杨万里

溪水将①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 ①将:行,流过。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将“交情”比作“山溪渡”,不管风吹浪打依然不变,与前面的“溪水将桥不复回”进行对比。这里的风波具有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归纳答题步骤:结合诗句分析该词在诗中的具体表现(分析中点出表现手法)――总结诗歌的主旨。

五、实战演练:(幻灯片显示)

自沙县龙溪县,值泉州军过后,村落皆空,因有一绝(唐)韩偓

水自潺湲日自斜,尽无鸡犬有鸣鸦。

千村万落如寒食,不见人烟空见花。

问:古人喜用“自”“空”二字。你认为诗中“自”“空”在表情达意上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参考答案】诗中“自”与“空”遥相呼应,表现出当时农村的一切都是自生自灭,无人问津,空空荡荡,一派荒凉(解释)。这样,既把“千村万落如寒食”的悲惨景象展现了出来(联想),也把诗人对泉州军暴行的愤慨之情含蓄不露地表达了出来(效果)。


展开全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辽宁卷第16题)  

                          东坡     (宋)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头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荦确:山多大石貌。  

 问: 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参考答案】“铿然”一词传神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响亮有力的声音(解释),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思结构)。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以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豁达的情怀(虑主旨)。

雨过山村        (唐)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问:你认为“闲着中庭栀子花”中的“闲”有什么妙处?

【参考答案】用庭院中的栀子花闲着来反衬农家的繁忙景象,村姑们忙着做这做那,只有院子里的栀子花才闲着独自赏雨。

六、课堂小节:

刘铁冷在《作诗百法》中说:“诗之有眼,犹人之有目也。”人之目,乃灵魂之窗口;诗之眼,则是洞察诗词旨趣的窗口。可见,诗眼是诗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健词句,它足以使全篇生姿添色,使诗意隽永含蓄,使诗句灵动飞扬。抓住诗眼,就可弄清诗歌的情感脉络,领会诗歌的意境和主旨。

诗眼或为一字,或为一词,或为一句。其位置并不固定,但总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标签:教学案例 高三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三教学案例 透过诗眼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2009---2010年高三作文训练材料(四)续(人教版高三备课资料)
下一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备课参考(高考知识点复习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