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501  
标签:教学论文 高一教学论文
巧用衬托,画活荆轲(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论文)
 《荆轲刺秦王》围绕着一个“刺”字展开,波澜起伏,惊心动魂。课文通过人物对话、神态、动作和场面描写表现了一个栩栩如生“刺客”形象。同时,作者也展现了一个群体的形象,并巧妙地运用了这些形象来多侧面多角度地衬托荆轲,使其更加丰满、鲜活。本文试从衬托这个角度作深入分析。

一、樊於期自刎正衬荆轲之义

樊於期与秦有不共戴天之仇,“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提起家仇,就“仰天太息流涕”,只是面对强秦,无计可出。当他听说荆轲的计策能够“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毫不犹豫,自杀身亡,献上头颅。热肚直肠,义勇刚烈,一个武将形象跃然纸上。他心甘情愿正是被荆轲侠义所征服。荆轲承诺“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为别人,为燕国,不顾个人生命安危,挺身而出,侠肝义胆,摄人心魂。

二、太子之疑反衬荆轲之信

古来侠士,一诺千金。而太子疑其“有改悔”,开口“先遣秦武阳”,这种不信任之举无异于是对荆轲人格的侮辱。“士可杀而不可侮”,荆轲一反平日之谦和,“怒斥太子”,正是他刚烈性格的表现。荆轲解释了原因,就“请辞决矣”,“遂发”,“终已不顾”。太子“迟之”、“疑之”、“复请之”,一方面表明他在大兵压境之时的惊恐、焦急,同时也说明他浮躁多疑,谋事不周,这也反衬出荆轲之信。

三、秦武阳振恐反衬荆轲之勇

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可见勇力惊人。可是献图时,他竟“色变振恐”,眼看事情就要败露。在这猝然生变的节骨眼儿上,荆轲面不改色心不跳,几句话,既遮掩了秦武阳失常的表情,又颂扬了秦王的威风,语意圆转,滴水不漏,使秦君臣上下疑窦冰释,再加上一“笑”一“顾”一“前”,沉着机智、镇定自若,表明他的确具有超人的胆略和非凡的气质,可谓神勇过人。

四、群臣惊愕反衬荆轲之威

“图穷而匕首见”,矛盾冲突达到白刃相见的地步。毫无精神准备的秦王“惊——起——绝——拔——操——急”,慌得连剑也“不可自拔”。与此同时,荆轲“取——奉——发——把——持”,双方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霎时间,庄严的秦廷上,荆轲“逐”,秦王“走”,群臣“愕”,上上下下“尽失其度”,最后竟出现“乃以手搏之”的戏剧性场面。在这惊心动魄的搏斗中,作者以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反衬出荆轲之威。

五、易水送别烘托荆轲之悲

“皆白衣冠以送之”,一笔道出一场生离死别,加以萧萧易水,变徵歌声,垂泪涕泣,形成一种凄凉悲怆的氛围,使人预感到事会有不测。然而作者笔锋轻转,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悲凉变为悲壮,低沉变为高昂,生离死别变为同仇敌忾。白衣、筑音、歌声、“发尽上指冠”,营造了悲壮的氛围,也暗示了荆轲命运的悲剧性。

正是众多形象的熠熠闪光,才使得荆轲的形象更加璀璨。这种织云托月的写法,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标签:教学论文 高一教学论文 巧用衬托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荷塘月色(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下一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多角度抓住景物的特征(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论文)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