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1337
标签:
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北师大七年级教学设计
童区寄传(北师大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之”“虚”“易”“熟”等文言词语。
2、品读课文,学习区寄机智、勇敢、淳朴的优秀品质。
学习方法:1、熟读 2、结合课文注释,理解句子
导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二、基础夯实
1、了解作者:
作者 , 代著名文学家。字 ,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世称 。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
2、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郴( )州荛( )牧儿也 布囊( )其口 以fù( )背刃 虽chuāng( )手勿dàn( ) jù( )曰 区( )寄 因大号( ) 岂可近耶 ( ) 是儿少( )秦武阳二岁 大( )府 吾得专焉( )
3、写出加点字的通假字
⑴之虚所卖之( ) ⑵恐栗,为儿恒状( ) ⑶州白大府( )
三、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以小组为单位,每人翻译一句话合作完成)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布囊其口 行牧且荛 贼易之 微伺 孰若吾得专焉
惮 良久计曰 白州 得童 奇之 郎诚见完与恩
3、一词多义
幼愿耳 即炉火 去逾四十里 之虚所卖之
愿以闻于官 即藏其尸 一人去为市 持童抵主人所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彼不我恩也;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
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绝之,虽疮手勿惮。
乡之行劫缚者,侧目莫敢过其门。
四、巩固提升
1、找出描写区寄处境险恶的句子,思考区寄在这种情况下是如何摆脱险境的?从中可以看出区寄有什么特点?
展开全文阅读
2、区寄在杀掉第二个贼盗时为什么“大号”?又为什么“愿以闻于官”?
3、课文写官府对区寄杀死两个贼人的事层层上报是为了说明什么?大府为什么要“召视儿”?区寄不肯“留为小吏”,反映了他 思想品质。写“乡之行劫缚者”的反应有什么作用?
4、柳宗元极善用笔,丰富的故事情节,只用了简洁的笔点画勾勒,却处处动人心魄,但文章仅为了写一个传奇式的人物故事吗?如果不是,透过字面,作者真实的目的会是什么呢?
5、找出反映当时社会秩序混乱的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6、归纳课文主题:
自古英雄出少年:
智勇双全少年天子——康熙擒鳌拜
天资聪慧——曹冲称象
人间天使——音乐神童莫扎特
谦逊有礼——孔融让梨
冷静沉着——司马光砸缸救友
标签:
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北师大七年级教学设计
童区寄传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朱自清散文中的人情美(网友来稿)
下一篇:
“设障•翻典•比较•拓展”作文教学探究(人教版必修教学论文)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